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新势力:80后90后青年文艺公社》主持人庄苓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0 19:5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站
《新势力:80后90后青年艺术公社》专栏
主持人庄苓简介



      庄苓,1991年生于甘肃天水三阳川。系天水作协会员。作品300余篇发表于《中国诗歌》《诗选刊》《中国校园文学》《天水日报》等报刊。

      有作品收入《全陇诗》等六个诗选本,各类诗赛获奖20余次。参加2011年《中国诗歌》首届新发现夏令营,出版个人诗集《艺林小草》《渭南纪事》。

    现为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大三学生,休学一年随著名独立艺术家朱明先生在登封十方精舍研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0:18:24 | 只看该作者
彭金山:画梦为马----读《庄苓诗歌选》






   我与庄苓认识有四五年了,大约是在一个秋天,一位中学生叩开了我的家门。他说他是从天水三阳川来的,他们学校有一个文学社,并说了他们文学社的许多有趣的事情。临走,给我留下了文学社的社刊和他自己的一本作品集打印稿。我为他们对文学的执着而感动,同时又担心他别为了创作耽搁了学习。
    去年春天我应邀为本校学生做了一场“诗与人生”的报告,留了一点互动时间。同学们十分活跃,结束后几个同学仍兴趣不减的围着我,问这问那。其中,就有庄苓,他说他打算报考美术专业,正在党校参加辅导班的学习。年底,小师友马巍来找我,想不到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庄苓。庄苓告诉我他已经考到兰州商学院美术专业。这次,庄苓留下了他的《庄苓诗歌选》诗稿,希望我写点什么。
   最近我读完了这部诗集,不时为其中涌动的诗情所打动。我觉得,庄苓的诗很具有一些浪漫主义的遗风,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同时,庄苓的诗又是生命体验的诗,有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坚守。从他的诗,我看到了一个90后青年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这里面有对那位玉兰般美丽的姑娘的爱恋和思念,有对当下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记写;有“在玫瑰色季节拍打着翅膀飞翔”的“温润的心事”,或“在砖块堆起的繁华里”的“燥”。但更多的诗则是对乡土的依恋与感叹。
走进城市的庄苓仍然是父亲忠诚的儿子。因此,四月里的一场雪,他为“每一棵树都开满了白色的六瓣花”有“几分愉快”,但随之却是忧伤。他知道那些油菜花,还有桃花杏花都会在雪中凋谢,“好大的一场雪,那分明是父亲的泪”!他看见“父亲站在有风的巷口/一颗生病的树  跟眼前的桃树杏树一般/集体陷入了回忆  静静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庄苓是父亲忠诚的儿子,更是泥土的儿子。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周曲泥石流,土地的每一次伤痛都会使他情牵心动,感应而有新作诞生。这些诗歌,表现了一个当代青年的担当意识和大爱情怀。
    多少年了,做个“城里人“一直是乡下人的梦想,如今儿子终于成了城里人,行走在都市的父亲却感到了困惑和迷惘。岁月悄悄偷走了父亲对城市的念想,行走在都市里的父亲所想的是“残留现代气息的古城”,“会不会和他一样,在年复一年中/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其实,父亲的迷惘也是庄苓的迷惘。在故乡做了19年的都市梦终于成了现实,然而,“当年在刘家沟的憧憬/如今在现实当中遥远  陌生/冰冷的手触摸不了阳光”。进城市后的庄苓,依然“在城市中央种着庄稼/泥土的芬芳引着我回到乡村”。(《多个雨天我都在做一件事》)庄苓的不少诗歌都表现了对现代“城市病”的批判,传达了一个农家子弟对城市健康人文精神的呼唤。
    走进城市的庄苓在情感上似乎更多时间还生活在他的三阳川,他的刘家沟。对故乡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乡土知识滋养出的诗心,使他的诗有了生命的根,使他的诗和孕育了伏羲文化的古成纪这块有着8000年文明史的土地系在一起。就像天上的风筝一样,身在天空,却有一根结实的线栓牢在土地上,庄苓的诗连着的是中华文化的根。这是庄苓的厚度和优势。但是,处理不好也不是没有变成局限的可能。
   “脸上挂着笑容,穿行在城市中央/顺着人流/我突然明白在以后我得像个城里人/辨别不清身份的人/在夜里淋湿。”(《城市中央》)在流动的人群中,庄苓在认真的辨认着自己。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执着寻找。“我对母亲说/我要留在城里/做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夜里我尽然无法入眠》)但是他常常发现自己还是那个在三阳川河里洗澡的孩子,能触摸到得只有土地的语言。可是张三狗家的求求去张家石滩读小学六年级去了,谢海娃家的大米孩去新疆拾棉花去了,张三狗到清水县打小工去了,刘万能到渭南镇粜菜籽去了……“生存,在农民的土地上调换了祖先的阴谋/在自己的皮肤上耕种着别人的种子”(《多少年过去了》)庄苓知道,故乡的路已经无法返回,自己不过是在虚构着故乡的美丽。进城和还乡之间,有了一个困惑的庄苓。
   《庄苓诗歌选》给我们描绘的正是21世纪中国的现实,现实的中国!何去何从,是要年轻的庄苓们用他们的人生去回答的。
   与目下大量流行的快餐式世俗消费类文学不同,和一般90后的诗也不同,庄苓的诗是精神的诗,“三阳川“是他难舍的梦。这是一种精神还乡!
   在庄苓的诗歌中,还有一个出现较多的意象是“北上”。“北上”途中,弥撒着若隐若现的宗教情结。这实际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折射的还是一种精神。
   从三阳川到兰州,火车只是四个小时的路程,而精神跋涉的路程却是漫长的。透过暮春的灯火,我看见庄苓前倾的身影……
                                                 2011年4月于兰州


   作者简介:彭金山,笔名金山、菊山。男,1949年11月生,籍贯河南内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农村和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生活10年之久。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任青年诗歌学会第一任会长,与同仁创办诗刊《我们》。1985至1986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敦煌》诗刊主编。系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兰州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等。彭金山兼诗人、学者于一身,他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到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迄今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诗刊》、《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作品400多篇(首),文学及民俗学论文150余万字。出版有诗集《象背上的童话》(1991)、《看花的时候》(1992),诗选《别一种风景》(1990)、《母亲颂》(1992)、《父亲颂》(1993)、《中国现当代抒情诗选》(1996),编著《20世纪中国散文诗精品赏析》(1993)及学术著作《中国新诗艺术论》(2000,2006修订版)、《文学批评与文体透析》(2001)、《陇东风俗》(2001)等。

  从事高校教学工作20多年来,他结合教学和创作实践深入进行当代文学和文体学研究,提出散文诗的"双元异步透融结构"理论;在诗歌思潮、诗学理论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指出,彭金山的评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作为诗人,他与评论对象--诗歌作品易于沟通。在诗评中往往直接由直觉上升到本质,使评论文字准确中肯;而且他还善于发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用颇富文化意蕴的诗意语言表述出来。另外多年从事写作学、民俗学研究,使他能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观照对象,进而选取独特的切入角度探幽发微。"彭金山先生在民俗文化,特别是区域民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中国文联2000年度文艺评论奖、第六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评论奖、甘肃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十几项科研和创作奖励;在教学上,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主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先后获得"甘肃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04年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辞条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华文作家词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家辞典》、《东方之子》及《中国写作教育家·重要学术观点会萃》等多部辞书。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0:19:0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彭金山,笔名金山、菊山。男,1949年11月生,籍贯河南内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农村和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生活10年之久。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任青年诗歌学会第一任会长,与同仁创办诗刊《我们》。1985至1986年在武汉大学学习。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敦煌》诗刊主编。系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兰州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等。彭金山兼诗人、学者于一身,他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到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迄今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诗刊》、《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作品400多篇(首),文学及民俗学论文150余万字。出版有诗集《象背上的童话》(1991)、《看花的时候》(1992),诗选《别一种风景》(1990)、《母亲颂》(1992)、《父亲颂》(1993)、《中国现当代抒情诗选》(1996),编著《20世纪中国散文诗精品赏析》(1993)及学术著作《中国新诗艺术论》(2000,2006修订版)、《文学批评与文体透析》(2001)、《陇东风俗》(2001)等。
  从事高校教学工作20多年来,他结合教学和创作实践深入进行当代文学和文体学研究,提出散文诗的"双元异步透融结构"理论;在诗歌思潮、诗学理论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指出,彭金山的评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作为诗人,他与评论对象--诗歌作品易于沟通。在诗评中往往直接由直觉上升到本质,使评论文字准确中肯;而且他还善于发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用颇富文化意蕴的诗意语言表述出来。另外多年从事写作学、民俗学研究,使他能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观照对象,进而选取独特的切入角度探幽发微。"彭金山先生在民俗文化,特别是区域民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中国文联2000年度文艺评论奖、第六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评论奖、甘肃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十几项科研和创作奖励;在教学上,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主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先后获得"甘肃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04年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辞条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华文作家词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家辞典》、《东方之子》及《中国写作教育家·重要学术观点会萃》等多部辞书。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0:30:11 | 只看该作者
画中自有倾城诗——读庄苓的诗

2011年12月05日
作者:范宇
       已拜读彭金山和王若冰两位先生为庄苓诗集写的序文,再来写一篇关于庄苓的诗的文章,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但庄苓让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时,我竟想也没有想,就答应了。后来,稍稍想了一下,答应得这么爽快,除了能够找到“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理由外,或许还有一个很可笑的原因:庄苓和我都来自农村,同是乡下人。
认识庄苓,是从他的诗开始的。乡愁是一首永恒的诗,读庄苓的诗,离家千里的我,感同身受。村庄是庄苓生命的起点,也是滋润他最初生命的地方,渭南镇是他的根。“割麦子的人在异乡的黎明站着
在异乡的黎明看着\有些好奇,在渭河床上
抹了一脸黑\怎么洗也洗不尽
像极了南山的黑土
”(《渭南镇》)那一脸的的黑,或许就是流淌在渭南镇的岁月打在庄苓心头的烙印,这是永远也洗不尽的“黑”。突然想起前几日的一件事,一位家乡的朋友不知从哪里找得我的联系方式,她联系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以前是简阳人吗?我竟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回答。后来,我回复她说,我以前是简阳人,现在还是简阳人,未来也是简阳人,永远都是简阳人。或许,为了某个卑微的梦,背上行囊,要离乡漂泊,越走越远,但家乡却是心头永远背负着的念想,是抹不去的“黑”。哪怕有一天“锄头老了,村庄老了”(《父亲老了》),庄苓也不会卸下他心头的渭南镇,当然我也同样不会卸下心头的石桥镇。
心头有了永恒的三阳川,有了永恒的渭南镇,庄苓的诗里开始出现它们的模样。于是身在兰州的庄苓有了“三阳川一带的麦子熟了\苜蓿花盛开的村庄\流潵着琥珀色的月光”(《三阳川一带的麦子熟了》)的想象;有了“坐在你的影子
我满脸泥土\你的镰刀上预言了我的一生”(《我坐在父亲的影子里》)的回忆;也有了“这个老人\想到春天的时候\总是把自己贴在有风的巷道里\阳光就埋进他时间的布衣袋\脸上开满鲜花\在泥土里掠过时代的慌慌张张”(《回乡》)的渴望:也就有了更多关于三阳川和渭南镇的写写画画……

当然,游走在异乡与家乡之间,徘回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庄苓,内心是极其复杂而矛盾的。这一点,身在异乡的我同样深有感触。异乡的月亮总是把家乡的每一处景物照亮,照亮土地,照亮屋舍,也照亮父亲与母亲沧桑了的脸;而一旦回到家乡,一切却变得模糊起来,土地的颜色,屋舍的轮廓,父亲与母亲的脸都像是色散了一般。因而,身在兰州的庄苓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为什么在秋收之后我疼痛如故\把刀子插入爱情的谎言”(《在兰州的孤独》)。复杂与矛盾的内心夹杂着的是家乡与梦想,因而永远也无法调和。庄苓写下诗句的笔无法停止,“面对乡土
我远离了进城的欲望\渭南镇与兰州只隔着一道墙\我平静地行走在高速公路上\却怎么也快不起来\踏着时间
天空就逃跑了”(《看一首乡土》),“渭南镇注定是孤独的,与诗人有关\除夕夜身披月光的命从流星里溢出\由密到疏
看俗世飘荡\把一百单八曲秦腔就着一百单八位放牛娃\一起斜过一百单八道坡梁”(《风吹着一年过去了》),“多年来,城市梦早已经在爬涉中模糊\多年来,没有人再回到三阳川\一碗冬天母亲的撒饭成了时光中\易逝的缩影。不知道为什么,\像是失去了根,找不到回家的路”(《多少年来没有人再回到三阳川》)……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正如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路途漫漫,坎坷崎岖,庄苓行行止止,却一直在路上。

记得,某次和庄苓聊天,我称他为诗人。他却半开玩笑地说,他的专业是画画的,更希望别人叫他青年画家。这让我想起了台湾诗人席慕蓉。席慕蓉的专业也是绘画,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却是“以诗之名”。一个疑惑慢慢萦绕在心头:绘画与诗歌是不是有某种潜在的互通密码?我想是有的,绘画与诗歌同样是用艺术性的语言抒写着最真实的内心。正如苏东坡在评价王摩诘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或许,在执着于绘画时,一不小心就让诗描绘出了自己的模样,而世人又恰好窥见,诗便成了一个画家的符号。陆游在《剑南诗稿》里也有这样一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然,陆游说的“功夫在诗外”,不是指诗以外的绘画,而是讲凡事须“躬行”,广泛涉猎,细心观察,诗就自然而然地好了。以生活为圆点,心灵为半径,个人觉得绘画与诗歌是一回事,都是灵魂的再现。而庄苓在专业学习绘画的同时,还用诗抒写着他的梦想与疼痛,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米先生在点评庄苓诗歌时,这样说,“庄苓的几首诗读后,认为,才气并不缺乏,但就这几首诗来说,还有点儿混沌未开的感觉,认为,作者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却令人期待”当然,这是和年龄有关的,庄苓握画笔或是诗笔的手还不太沉稳,有点儿稚嫩在所难免。在那么多90后诗人中,我一遍遍地浏览,最后,竟然发现,把乡土描绘得那么无怨无悔的,竟是寥若晨星;而庄苓正是这少数之一,实属难得。90后,不是历史,而是现实,也是未来。我和庄苓同是90后,相差一个月大,我能够深深感受到庄苓身上散发出来的艺术或是文学气质。一遍遍读庄苓的诗,让我更加坚信,未来的诗坛,必有庄苓的一角。
画中自有倾城诗,这是我对庄苓的期待。(范宇)
为庄苓诗集《渭南记事》发布会而作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西北民族大学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1:55:5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庄苓诗集《渭南记事》首发式散记作者:侯川
去年八月份,我有事到天水,其间随我的好朋友、青年诗人王定泰到渭南镇,去看三阳川、卦台山。在山顶上,定泰打电话叫来了他的学生庄苓。那时,庄苓已拿到了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此之前,我读过定泰给庄苓的诗作写的评论,那时只知道他叫刘全喜,也不知啥时候,他有了一个“庄苓”的笔名。见到庄苓,与我意料中的大相径庭,看上去年轻帅气,很健谈,浑身洋溢着青春朝气,交谈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小固执”和淡淡的忧郁。他们给我讲渭南镇,讲三阳川,讲卦台山,讲伏羲画卦,讲雷达,讲周舟,由于天热心躁,我听得隐隐乎乎的。但是,他们的真诚、热情、朴实、友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天,我们又心血来潮,相约到清水去看王建兴。在去清水的车站,快上车之前,我觉得上身穿的短袖T恤衫很脏了,想换一件。他们年轻,眼光好,很快帮我挑了一件,颜色款式都不错。再一看,穿的胶底布鞋其中一只前面也出现了一个小洞,于是又买了一双新鞋。我还想把那双布鞋装起来随身带上,定泰不由分说,随手拿过去,直接扔到了垃圾桶。说实话,这双布鞋是花十五元买的,穿的时间也够长了,我踩着它随单位同事去华东五市旅游,上过黄山,到过普陀山,想想也够本了,扔了就扔了吧。
到清水后,建兴热情招呼我们,领我们洗温泉,逛轩辕广场,看赵充国陵园,吃野菜杂粮饭。其间庄苓少言寡语,好像在静静地想着自己的什么心事。过后,我似乎恍然有悟。庄苓爱谈诗,爱谈他的一些文学设想。而我和定泰老是给他强调学业和就业问题,而且定泰替他设计得很具体,要他上学后一边学好专业,一边准备考公务员。他少言寡语,可能是“话不投机”的缘故吧。
后来,庄苓到兰州上学,把定泰和我的“训导”很快就抛到了九霄云外,除了专业学习——事实上,他也是非常热爱他的专业的,他把不少的热情和精力投到了诗歌创作中。我不时地从他的口里听到或从他的博客中看到,他发表诗歌、组织并参加各种诗歌活动的事情。而且,有那么几次活动,还搞得挺波澜壮阔的。一次是在兰州理工大学举办成立大学生“西风带”诗社的活动,我接受邀请,也跑过去打了一趟酱油。还有一次,是在黄河岸边举行了“西风带”诗歌朗诵交流活动。这两次活动,计划周详,准备充分,参加人数较多,引起了媒体的较大关注。慢慢地,我对庄苓热爱诗歌的精神和善于组织活动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了解。
前些日子,庄苓突然给我说,要出一本诗集,还说要搞首发式。说老实话,我是很不赞成他出诗集的。我深知个人出书之难,不但花钱多,还不好销售,何况他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不赞成归不赞成,庄苓的诗集还是以它本来的速度在不断地走向瓜熟蒂落。书稿排好后,我毛遂自荐地给他校对了一次。我还给他强烈建议,应该多校对几遍。但是,还没反应过来,他的《渭南记事》已经出版了。正好那两天,王定泰来兰州,我们便相约晚上和诗人西棣闲聊。庄苓过来后给我签名赠送了一本,我一看还真不错,也就放下了一颗“闲心”。
那天晚上,西棣不喝酒,定泰和庄苓也是意思意思而已。我一高兴,多半瓶酒让我给喝掉了。最后,和定泰、庄苓到我家里,我感觉意犹未尽,独自又喝了少许。不知不觉间,自己把自己给搞大了,走到洗手间,一转身,把用石板做成的洗脸案子撞了个稀里哗啦,三块石板也都摔破了。第二天起来,身上不疼不痒,看着地上的一大堆杂碎物,不由心生诧异:醉汉之力,何其大哉!
  既然庄苓执意要搞诗集首发式,那我还是力所能及地尽一份绵薄之力吧。而且,我本性爱干一些狗头军师的行当,向来以出馊主意为乐;更何况,近来颇受杨光祖“文学土壤”“文化森林”之说的感染,突然有了想做听琴钟子期与相马伯乐的野心。于是,我帮庄苓邀请了高平先生、马自祥教授、作家田世荣和诗人王向闻,并提议诗人西棣出车接送,还赶写了一篇题为“庄苓诗歌印象”的短评,另外就其他事宜贡献了少许建议。
  12月24日中午一点多,我和西棣接了马自祥教授和田世荣,一路堵车厉害,眼看要迟到了,高平先生打电话催问,说迟了不好;庄苓那边也是一个又一个电话。好不容易接上了高平先生,然后到达兰州商学院就快多了。到了商学院门口,高先生说,进去了要赶紧道歉。最后,幸好迟到了不多几分钟。
  那天,庄苓诗集《渭南记事》首发式办得还不错,我也得到了参与筹办的快乐。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高平先生、马自祥教授、彭金山教授、杨光祖教授及西棣副教授的发言。高平先生饱经世事沧桑,评价诗作分析问题高屋建瓴,大开大合,吞吐自如,其鲜明的观点、精到的论述,深刻的见解、风趣的语言、超人的智慧,令我如沐春风,大有醍醐灌顶之快。马自祥教授从容不迫,和蔼可亲,论证严密,切中关键。彭金山教授温文儒雅,思想缜密,怜爱人才,其情拳拳。杨光祖教授博学广识,思想睿智,谈锋甚健;听其言论观点,余音至今绕耳。西棣副教授点评庄苓诗作,忧患意识强烈,哲学意味深厚,令人回味不尽。中国自近代以来,强力统治,民生凋弊,思想禁锢,言论不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参加庄苓诗集首发式,听诗人、教授、学者的发言,我仿佛觉得,强力统治的时代即将过去,思想自由的时代正渐行渐近……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1:57:35 | 只看该作者
庄苓《渭南记事》杂谈
     庄苓又出新作,嘱托我为其写点东西。一来中学教学工作纷繁琐碎,学业废疏;二来为其作序及所言群公,皆有雅望,有“空谷传声”之雷达、“学养深厚”之彭金山、“天水诗坛宗主”王若冰……他们皆成一家之言。惟恐自己能力所限,难免鹦鹉学舌,贻笑大方,以故推托。怎奈其再三要求,盛意难却,只好硬着头皮,发表自己零碎的看法,权当凑数:
    “诗,是我对生命最美好的答语;诗,使诗人恒立于孤寂又免于孤寂”。台湾诗人绿缔如斯说。的确,庄苓的诗歌就很好的诠释了诗歌的这种表述功能。
     他以故乡三阳川的渭南镇作为他生命的背景,也作为他诗歌叙述和描绘的背景。故乡是每个人生命的底色,描绘故乡成了一种情节和常态。尽管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欲望和骚动,但他不为所动,歌唱泥土,对泥土充满了深深的眷恋。时光荏苒,时代在变迁,从懵懂到现在,渭南镇成了他生命和灵魂深处永恒的风景、永恒的自然(正如塔木所说:“在这本薄薄的诗集中,仅“渭南”两字就出现在21首诗中。而在诗人的心中呢?恐怕这两字早已出现过千万次,魂牵梦绕。”)虽然,他已经和故土渐行渐远,但他把文字——那些记录着生命真实状态的文字留下了,留在了身后的故乡。
     乡村之于都市,是绚烂之于寂寥,而敏感和忧伤是架起二者的桥梁。生活状态的贫穷,难免给人忧伤和痛楚、无奈。在诗人的作品世界里,更多的是感受着底层命运的艰难,如:我在城市写着农村的苦难
我在城市写着农村苦难的时候
我早已离开了天水以南的农村……
再如“回乡,一份调查书”
张三狗家的求求去张家石滩读小学六年级去了
刘万能家的求求去渭南镇读初中去了
谢海娃家的求求去兰州读中专去了
吴山宝家的求求去北京抹盘子洗碗去了
张三狗家的大米孩去广州没音讯了
刘万能家的二米孩嫁到对面山上的谢家坪了
谢海娃家的大米孩去新疆拾棉花去了
吴山宝家的碎米孩在马林滩放羊去了……
大量的铺陈、铺叙,极写黄土地的贫穷,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真实的挣扎。诗人勇敢而又执著的关照苦难人生,审视生存的秩序,不仅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更多的希望被引起关注。
对于“爱情”,玉兰般的姑娘,始终写的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一直都在身边抑或记忆当中,就象《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和《蒹葭》中的“在水一方的伊人”疼痛了历史,但始终没有人能够走近。文字叙述的干净、情愫的魂牵梦绕、体验的美好、骚动的含蓄以及无法接近而流露出的淡淡的忧伤,意韵悠远而空灵,耐人寻味而咀嚼。
    “泥土、父亲、渭南镇、花木虫鱼、江山万象”……信手拈来,都成意象,皆可入诗。俯仰天地,撷取万类,在自己情感世界里精雕细琢,如同春天的溪流汩汩流淌,且渐流渐宽,渐流渐远,终于汇聚成一条能够溅起浪花的河流。
    除了写“小我”,诗人还将笔触伸向辽阔的社会和大千世界,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渗透着对民族苦难的担忧和祖国命运的思考。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承载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情感,更多的是民族的情感。诗人已经完成了蜕变,他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升华。这是可喜的变化,尽管这样的变化不够自然,也显得有点粗糙。
    另外,在作品当中有的地方,叙述、写景、抒情三者之间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契和方式。述说太多或情感抒发过于强烈,画面体验性的句子太少。而画面体验性的句子往往是搭载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引发读者共鸣的内在原因。“激情太盛就会扼杀诗美”——鲁迅。重复描写的东西以及重复铺排的文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浓烈的情感宣泄已经冲淡了诗意。还有对痛苦和忧伤写的太多,进入作品就会让人沉浸在沉重当中。文学的功用应该是争取光明,引人向善。诗人不仅要揭示苦难和痛苦,呼唤关注和引起疗救,更应该让人的精神和灵魂做一次文字的跋涉和旅行,但这跋涉和旅行更多的时候应该是风和日丽的,即使有时也有阴霾。
     “天空没有路,鸟依然在飞。”泰戈尔如斯说。诗意的天空绚烂而辽阔,我们有理由相信:“年轻的诗人庄苓才刚刚起飞,他必将划过彩虹,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王定泰
                                                                           2011年10月23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22:08:38 | 只看该作者
用青春的眼泪诉说成长的哀伤 ——简评刘全喜诗集《庄苓诗歌选》创作特点
赵三娃
   
我省90后文学的青年比较活跃,而且都有一定的特色与亮点。他们不仅仅善于开拓自己的未来,而又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全国的优秀90后学习、切磋和较量。这一点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90后文学青年健康成长的诸多问题。
刘全喜(庄苓)是我省90后文学青年的优秀成员,他和张玉学、张佳羽、何培牧,刘阳鹤、郭诗语、钱三强、李希望、杨楠等一起策划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学活动,一直积极地在文学百花园中探索着。同时他注重与全国优秀90后姜开花、韩雨、王黎冰、李文婧等一起相互交流与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共同投入到甘肃省文学社团联谊会这个大家园,共同驻足《甘肃文学社团》杂志,为我省及全国90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新的希望!
五一前夕,接到庄苓的留言,说他的诗集即将出版,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也有一些兴奋与激动。文学的热情与责任往往形成于青少年时期,文学的成绩与定型也脱胎于青少年时期,面对这个文学青年的初步成功,让我感到了他的文学之路就要正式起航了。
仔细读完他的诗集初稿,我发现他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一定的功力,日趋成熟。主要特点是: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取材广泛、富于表现。
一个诗人能否有生活的热情就决定着他能否创作富有张力的诗歌。庄苓以自己平常生活为背景,广泛取材,从自己出生的乡村、学校、旅途中的城市、理想中的女孩、夜晚的梦境到大的社会人生、汶川地震,几乎就像一个天真的孩童用明亮的眼睛去见证着周围的一切;几乎就像一个纯情的少女用青春的眼泪去诉说成长的哀伤!比如他在《有时,我半夜起床》中这样写道:
“我尽力不让自己流泪,也不哭出来,下辈子我想成为一颗星星,不再多愁善感,不再自作多情,也不再如此劳作,只是把爱深深的播种在宇宙,以光的速度等待另一种释放。”
作者以自己内心真实无邪的感情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思考和生活片段,从侧面展示出作者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也反映了作者在生活中的无奈与哀痛。年纪不大的他在夜晚的梦境中目睹的更多的是“星星 、“宇宙”,足见他的思维之活跃、感情之充沛。
诗歌的创作需要一定的隐性,即含蓄与会意。但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去要求一个90后的文学青年就拘泥于此,我们更应该鼓励他用青春的张力去描绘自己精彩的人生瞬间。庄苓在取材和表现力上也很到位,展现了一个热血青年应有的活力。比如他在《一场雪,在我身边流过》中这样写到:
夜里 我曾亲吻过这些小家伙
矛盾与混乱边缘的异类
城市已容不下这一丝痛
警示黑夜的一丝痛了
或许你们已经猜到
死亡是来的这样快
白茫茫一片里
恐惧
   忧伤

缩在都市的红绿灯下
背负十字架
我们都被死神点名
白茫茫一片里
狂乱
猛烈
也许没有比这更残酷
我们面对雪该怎样独白
兰州,像房檐下的冰棱
凝固了冬天
以及冬天空荡荡的灼热
作者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以自己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着生活,抒写着生活,也沉浸于自己创造的个人世界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庄苓的诗歌创作已经初见成效,正准备着登堂入室!
对于一个成长的90后来说,我们除了鼓励培养外,我们也需要冷静去面对一些成长中的痕迹。虽然说庄苓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的语言还需要凝练和提炼。如果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克服网络化、口语化、直白话的一些弱点,就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与辉煌的成绩!毕竟庄苓还很年轻,我们祝愿他能够在人生之路上创作出更好的佳作!期待!

                            201151 于大地湾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作家记者协会甘肃分会主席、甘肃省文学社团联谊会主席、甘肃省作协理事、甘肃文学院特邀评论家、《甘肃文学社团》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07 , Processed in 0.1867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