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语言的异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8:2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语言的异化
                                         子 衿


我们在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诗,表现的情绪没有太大问题,使用的语言也很四平八稳,有意象,有气场,有韵律,但是就是让人不来劲,这个是为什么?
答案是,他们把诗写得太四平八稳了
举个例子:
“冬天的清晨 ,太阳还未起床,
远处的学校,
却响起美妙的声音——
那是同学们诵读的声音:
美好的铃声,叮叮咚咚;
雄壮的音响,天空回荡;
清脆的鼓声,咚咚梆梆:
叫醒了小鸟,
叫醒了大树,
还叫醒了太阳……
比如这样的。你没法从里面挑刺,因为他没犯错误,但是你没法读下去,因为他太平稳了,平稳得让你感觉宁可去喝杯白开水也比这个有味道。
那么,诗歌语言的异化,就是要打破这种平稳,让我们平常显而易见的思维惯性出现逆袭,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到冲突和矛盾,感觉到阅读体验中出现那么短短一瞬间的停顿和逆流,这个就是语言异化的作用。
光是这么说,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们先看一首诗:
《死》
◎聂鲁达

假如你突然不再存在,
假如你突然不再活着,
以及暗紫色的甜蜜。
只不过几英里的暗夜,
乡村破晓时分
潮湿的距离,
一把泥土分隔了我们,墙壁
透明
我们却不曾越过,因而生命,
此后,得以在我们之间
安排了重重海洋与大地,
而我们终能相聚,
超越了空间,
一步一步相互寻觅,
从一个海洋到另一个海洋,
直到我看见天际在燃烧
你的发茨在火光中飞扬
你带着栓不住的流星火焰
奔向我的亲吻,
当你溶入我的血液,
我嘴里就尝到了
我们童年
野李子的甜蜜,
我把你紧紧抱在怀里
就象重获了生命与大地。

这首诗里面,就存在很多语言异化的现象,比如说“暗紫色的甜蜜”“栓不住的流星火焰”“奔向我的亲吻”等。为什么说这些是语言的异化呢,是因为在现实理性中,这些语言都是无法用基本逻辑来解释的。甜蜜是没有颜色的,火焰是不可能拴住的,奔向和亲吻是无法形成关系的动作……但是在诗歌中,是不存在这样呆板的逻辑理性的。诗歌是需要尽一切方法将作者的心理、情绪、思维传递给读者,使用的方法层出不穷,对于语言上也没有死板的规定。
所以,就会出现这样跳出理性逻辑之外的异化现象。
先解释一下“暗紫色的甜蜜”。甜蜜是不会有颜色的,因为甜蜜是一种味觉,一种抽象的感官,而颜色是具象的事物的其中一项物理属性,这两者不存在对等。
但是在文学中,尤其是在诗歌中,我们要摆脱这种理科的逻辑。颜色的确是具象的物理属性,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颜色都承载了某种情绪,这种情绪是很复杂的,只言片语间很难讲清楚。当颜色被冠以了这种情绪(心理属性)时,它就完全可以用来形容抽象的情绪。这样的语言组合中,颜色不再是基本定语的框定式,而成为了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融合,仿佛多重味觉的叠加。
比如说这里的“暗紫色”,这个颜色给我们心理的第一印象就是暗淡、神秘、压抑、浪漫、沉静……而甜蜜,在这里则有了多重承载,比如说,引发这种甜蜜的原因等。于是,两者的叠加暗淡、神秘、压抑、浪漫、沉静+甜蜜和引发甜蜜的原因(隐性语言,空间感),就形成了一个很复杂的情绪状态了。
那么,拴不住的流星火焰呢?
相信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肯定已经感觉到了,这样的表达远比“克制不了的冲动和一往无前的热诚”这样的表达要更加自由恣意,鲜活生动
奔向亲吻”则是用这样动作的强化,以及“亲吻”本身在这里的指代,来完成一个情绪由抽象到具象的放大。“亲吻”在这里可以代表亲吻者“我”、爱情、归宿和这个动作本身。
那么,在通过语言异化的处理之后,我们阅读这首诗,就感觉到了阅读的快感和美感,虽然是比较常见的主题,里面的情绪也不见得有多么深沉,但却能够真真切切的地打我们的内心。原因是我们自己被打动了,关键是被自己打动了。
于是,仔细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首诗的亮点是:

只不过几英里的暗夜,
乡村破晓时分
潮湿的距离,
一把泥土分隔了我们,墙壁
透明
我们却不曾越过,因而生命,
此后,得以在我们之间
安排了重重海洋与大地,

这一段写的巧妙、深沉。对于“死生、距离”从抽象向具象的转化相当动人。
这么转化的目的在于,抽象的东西,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一样的抽象,甚至于对于读者来说,抽象的东西,比如说“死生”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但是经过作者人为地转化为具象,这就不一样了,你仿佛能摸到看到,这就更真实,也更贴近读者的身边,更容易让读者被感动了
那么,语言有了异化,就和我们平常的习惯逻辑有了出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自发的感觉到新鲜和冲击,这就造就了诗歌的冲击力和新鲜感,而陌生化实际上也是异化的一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营造冲突,让诗歌不平凡。所以大家在写诗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下笔太平稳了,不妨适时地异化一下,或许可以点石成金
其实诗歌确实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体,它是直接作用在心理上的写作,和其他的文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十分自由的,但又很集中严格,它需要有诗意,诗意也即诗性精神,说白了就是对心灵的一种刺激力,不管长期短期,不管回味长短,,只要有这种刺激,这种动人,就是诗歌,当然,这只是诗歌的入门,入门之后,这种刺激的效果和价值直接决定了诗歌的好坏。
那么,我来刺激一下大家:
《便条》
卡洛斯·威廉斯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这首诗,很著名了,很著名,也很有争议。有人会问,这难道也是诗吗?
那么,实际上呢,这的确是诗,而且我感觉很不错。
如果这首诗是这样的: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
那么就完全没有意思了,就是分行的大白话,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枯燥、太乏味、太单调、太平凡。但是,当那个“凉”字出现时,这样的情况就发生了突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个“凉”字对整首诗形成了一种颠覆。之前的部分是枯燥的、乏味的、干巴巴、令人燥热。但这个“凉”字,从这个字的心里属性上来说,就很清新,很水灵,很新鲜,这个字出现在这里,一举颠覆了之前的枯燥。其实这种写法很常见,就是通过前文可以营造的枯燥,来完成这样的对比冲突。
那么,这首诗呢,前面读着让人感觉五内俱干,但是最后一个字,却让这种五内俱干的感觉突然间淋下了一滴冰水,诗意瞬间就激活了,枯燥的东西也都干燥了。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很扯淡,那个时候我的诗性还不够,阅历也还差点,但是这首诗却能在我记忆里存在这么多年,并突然恍然大悟,这就是诗性。那么,不管对这首诗是赞同还是反对的,这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首诗里存在两个技巧。一个是诗歌的冲突,草鞋说的对,必须偏激,冲突的两端反差越大约好。另一个是语言的心理属性,你必须熟悉每一个字里包含的大千世界,并用到好处。
坊间传闻里纪晓岚的数字诗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
飞入芦花皆不见。)

其中: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

这个部分和《便条》里“凉”之前的部分存在价值是一样的,是要把诗搞枯燥,而“飞入芦花皆不见”的效果就是“凉”的效果,瞬间点亮全诗,形成强烈的冲突。那么,大家可以仔细品品“凉”这个词,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也太刺激了,就像大夏天的掉一块冰进脖子里,虽然你现在觉得那诗在扯淡,但我保证,五年之后,只要你在看到这首诗,你第一眼还是会想起这个“凉”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44d5080101513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09 , Processed in 0.0918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