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0 23:0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维持工作、方向性工作。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肖像式、象征性。
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时间及时、
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处理方式。
4.发现学习。
其教学模式为: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建立假设、形成抽象概念、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二——掌握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 Bloom)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
理论要点:
1.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
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
教学目标分类的内容: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
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作。
2.教学评价理论:(1971年)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掌握学习理论:
期待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而不是上中下各三分之一。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
而在于学习的速度。
只要辅以“个别化教学”,即确保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即可。
矫正手段包括合作性的小组学习、个别辅导、 教师针对性地解释有关内容,“对未中目标再射一箭”。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产生时间:1960年,他把自己长期在心理治疗上所积累的经验,推广和应用到教学领域。
理论要点:
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
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但节制自己的发言。
(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
(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要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
(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教师已不是指导者,而是顾问。
2.教学模式:
(1)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
(2)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教师只应学生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不对学生观点作任何评论。
(3)个人或小组鉴别。
教师提供资源,对探索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可能没有结论,这并不重要,因为探索过程已经存在了,学生已经创造性学习和工作了。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可针对讨论内容进行讲授,但不作结论和总结性发言。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四 ―――范例教学
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尔
产生时间:20世纪50年代
主要理论:1.基本思想
(1)精选教材,使教材变为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
(2) 教学不是再现和传授知识、技巧,而是启发、引导、辅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
(3)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批判、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总之,范例教学就是提高学习者独立能力的教养性学习。
2.实施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 即通过个别典型特征说明其整体。
(2)范例性地阐明“类”,即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
(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即探究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
(4)范例性地获得经验,即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五——多元智能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
二.提出的背景:追求平等教育、追求优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普通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而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改进现有教育的主要方向。传统的智力测量从19世纪80年代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二.主要理论:1.智力的结构:
(1)言语——语言智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用语言流畅地表达思想与人交流。如演说家、作家。
(2)音乐——节奏智力: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如音乐家。
(3)逻辑——数理智力:运算和推理的能力。如科学家。
(4)视觉——空间智力:对结构、色彩的敏感和通过平面图形及立体造型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
(5)身体——动觉能力:运用肢体和躯干的能力。如运动员。
(6)自知——自省能力: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如哲学家。
(7)交往——交流智力: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如教师、律师、管理者与社会活动家。
2.智力的本质:
(1)智力是情境化的。只有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智力。
(2)智力是多维的。不仅每一个个体都有多种智力潜力,而且每一个个体智力发展也是多样的。
(3)智力是发展的。任何年龄段、任何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使智力得到发展。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六——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赞科夫(1901——1977) 20世纪60年代产生该理论。
产生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在总结教育科学时指出:“教育学中无儿童”,是苏联教育学的主要缺点之一。6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面临科技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主要理论:1.发展的三个方面
(1)观察力。观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则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很多的知识。培养观察力,就是启发了求知欲。
(2)思维能力。知识和发展之间有某种“剪刀差”,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的原则。如果教材与教法在学生面前都没有他们应当克服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脑力活动,就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应有的发展。
(2)高速度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多次单调的重复、复习,形式主义和机械地练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拖慢了教学进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讲新教材时,包含着旧教材;做新练习时,包含着旧练习。这样学生总觉得在学习新东西,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不仅会运算,还要掌握运算的规律。如果儿童仅停留在表面的、孤立的现象上,就很难形成抽象的概念。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是学习过程本身,即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5)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人们往往把补课和布置大量练习当作补救学习差的学生的主要手段,而不分析产生落后的原因,没有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结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剧了他们的落后状况。所以教学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发展上尽最大的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七——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巴班斯基(1927——1987) 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
产生背景: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感到需要寻求一种教学与教育的最佳方案。“寻求新的教学途径”,“教学过程积极化”是当时苏联教育界流行的口号。
主要理论:
  1.教学最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2)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
(3)耗费最少的必要精力
(4)花费最少的经费
  2.教学最优化方法:
(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2)使教学内容符合于教学任务,突出主要环节,掌握最本质的东西。
(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
(4)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和个别对待的方法,选择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
(6)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卫生条件、心理条件和环境条件。
(7)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
(8)分析教学效果和时间用量。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八——合作教育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阿莫纳什维利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产生背景:苏联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思想大辩论。
主要理论:
1.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成功和进步,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2.教学论原则:
(1)相信学生的原则。使每一名学生相信,他将获得成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及尊重。
(2)师生合作的原则。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自由选择感”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出发,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使必需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九——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  20世纪80年代提出。
二.产生背景:最早源于(瑞士)皮亚杰“同化”与“顺应”理论。波普尔“经验证伪原则”经验不可证真,但可以证伪。
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
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四.理论要点:
1.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3)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支架式教学环节:
搭建支架: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支架。
进入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获得的工具。
进行探索:启发引导、分析探索、适当提示、沿框架发展。
合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达到全面正确地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的贡献、是否完成任务。
(2)情境性教学:要求,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十——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产生背景:80年代以来,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主要特征:
1.“非哲学”。否认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倡导异质性的、多元化、多视角、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2.非中心化。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
3.反基础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超历史的知识基础。
4.非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的情感和直觉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观:后现代主义对教学目的采取宽泛的态度,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教学目标,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
课程观:(4R)
丰富性;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循环性:与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内涵是一致的,循环性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的。
关联性:教育与文化
严密性:概念的重新界定,是与诠释、不确定性相联系的。(网络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02 , Processed in 0.0767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