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1 16:2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荣维东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 号】G351
【复印期号】2012年06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京)2011年10期第4~11页
【作者简介】荣维东,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课型述略
    “写作体验课”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写作课。这类课往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焕发写作兴趣,生成写作内容,感受写作过程,体验写作经历,感悟写作规律,获得写作经验和技能。这种“写作体验课”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以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
    写作体验课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生活世界、人、课堂情境)的互动建构,从而获得写作经验。
    “写作经验”是指“与主体关联了的”的知识、概念、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策略等。它具有一种情境性、个体性、反思性的特征。
    过去的写作教学习惯于传授所谓的“写作知识”。这些写作知识往往是概念性的、去情境的、公共性的,是较难直接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其实,写作能力很多时候表现为个性化、情境性、反思性的“写作经验”。让学生获得写作经验,是体验式写作的最主要目的。
    2.以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写作体验课,顾名思义,以开展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内容。写作体验活动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外在体验活动”,即对写作对象直接观察或亲力亲为。比如写“春游”就亲自到春天里游玩一番,写“参观”就亲自参观一次,写“游戏”就亲自游戏一番。目前流行的“活动式作文”经常采用这种“搞活动”方式,在做中学。
    第二种是“内在体验活动”,主要是以回忆、想象、联想、玄想、头脑风暴等“想”的形式进行,激活作者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比如写“亲情”就要调动起相关生活积累,唤起记忆中亲人们的关爱故事及点点滴滴。
    第三种是对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和过程的体验。这些体验主要是靠范文鉴赏、想象性还原、教师点拨、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
    3.教学过程体现为教师精心设计并作用于学生写作行为和认识的一系列活动
    写作体验课从教学过程上看,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这些活动有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有的是帮学生发现和生成写作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感悟写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写作活动要有连贯性,前后衔接,环环相扣;这些活动要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些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内心省察和反思;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外在的“做”,还包括内在的“思”,是“学思结合”“行知一体”的学习行为。语文教师要在写作体验活动设计上下工夫。将写作教学目标化为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促成学生对写作经验的心理感知和操作技能,这是写作体验课的一个重要特征。
    课型举隅
    品味孤独 体验成长
    郭凯/郭金燕
    一、情景导入——激发体验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安以轩的《妈妈,我很好》
    (学生们比较熟悉这首歌,音乐初起时,就有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当歌曲进入中段后,学生们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取代了课间的喧嚣,已然陶醉在了歌曲的意境之中……)
    2.歌曲品鉴
    师: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首歌,那么大家就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
    生:歌星漂亮!(众生笑)
    生:歌曲旋律很优美……
    生:歌词很有意味……
    师:有什么意味?
    生:写出了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生:写出了自己长大的感觉……
    3.展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上一堂体验“成长”的作文指导课。(出示课题PPT)
    二、含英咀华——文本再阅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过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请大家再次打开课本,让我们重温一下小说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师:杜小康遭遇到了怎样的孤独?
    (生答略)
    师:谁能具体说一下杜小康孤独的表现?
    (生答略)
    师:杜小康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
    (生答略)
    师:哪些描写表明杜小康走出了孤独呢?
    (生答略)
    师引领学生齐读课文有关片段。
    三、蓦然回首——捡拾遗失的岁月
    师:正是“孤独”让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间长大了,同学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突然长大的经历呢?
    生:一次,爸爸妈妈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奶奶,一连两天家中就我一个人。开始,我很害怕,就连睡觉也不敢关灯。但我终于挺了过来,那时我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
    ……
    生:初二时,一次考试没考好,我独自一个人到外面游逛。当天色渐暗时,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突然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当时,我怕得要哭,可强忍着没哭出来。那时,我突然明白:逃避不是办法,我要勇敢面对。我感觉,那一刻自己突然长大了。
    ……
    师:大家的体验都很真切,有不少体验还很感人!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文章中,也有不少这样对于突然长大的描写,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生活中的确有许多让大家突然长大的契机,我相信,只要大家用心挖掘,一定还能找出更多精彩而深刻的体验。那么,这样的成长体验,我们如何去表达,有什么方法技巧吗?
    四、技法举隅——打开写作思路
    师:在《孤独之旅》中,作家为了更加生动地表现杜小康如何面对孤独,进而战胜孤独,体验成长,他运用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技巧。比如:
    设置特定的生活环境——绿色浪潮般直涌向天边的芦苇荡;连风都是黑的,世界末日般的暴风雨……
    选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成长中的鸭群)……尤其是对鸭群的描写,最后与杜小康的成长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小说的明线:杜小康的成长;暗线:鸭群的成长,巧妙汇合)。
    (师引领学生轻声诵读文末两段内容: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
    师:同学们是否也能从自己脑海的内存库中,搜寻到一些曾经促使自己成长的类似典型事物呢?
    ……
    生: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野外散步,看到了带着自己的小伞四处飘飞的蒲公英。妈妈说,那是它长大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迎接风雨了。我觉得,可以用蒲公英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
    生:我有一个用来记录自己成长和喜怒哀乐的日记本。我觉得可以用日记本的越来越厚重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师:大家选取的这些典型事物都很好,都能够用来表现或隐喻自己的成长。同学们完全可以借鉴上文中作家对于鸭群的细致描绘,通过典型事物作为表现主题的暗线,或者使之成为蕴含自己成长深意的象征物等等写作技巧。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一时没有找到这类典型事物,不会运用这种技巧,那也不要气馁。只要你写出与“成长”有关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就行!
    五、个性表达——炫出成长的风采
    师:在前面的讨论中,大家不仅捡拾了许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切身体验,而且还从自己脑海中搜寻到了一些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典型的事物。接下来,大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体验和素材借助自己的一双妙手演绎成文。
    生:运用对比的手法。文章开头先叙述一两件表现自己未长大时懵懂、幼稚的故事,然后描述自己长大后懂事、善解人意的故事,使前后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运用象征手法,将陪伴自己成长的典型的事物极力描绘与渲染,赋予它成长中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使它成为自己的象征物。
    生:我想采用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不去直接叙述和描写自己成长的故事,而是借助他人(比如,父母、朋友等)叙述、观察或者感受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成长。
    生:我想参考《孤独之旅》的写法,采用明线、暗线双线展开的方式。
    生:我想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记叙自己长大时的欣喜,再追忆自己未长大时的故事,以此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生:还可以采用片段剪贴式的叙事结构方式,将自己成长中的几个故事分列小标题展示出来。
    生:那不就是日记选载方式了吗?稍加变化,我还可以把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转化为父母或朋友给自己写祝贺成长书信的方式来表现呢……
    ……
    师:同学们上面所讨论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文章结构方式都很值得尝试。而且,也正像李同学所理解的那样,只要稍加变化,我们的文章就能够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我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当然,在写作中,我们更要注意在文章中心的突出鲜明、材料的详略得体、叙述语言的优美生动等方面下足工夫,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握住写作的根本,才能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六、实战演练——重温成长中的感动
    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成长既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更是一个永远值得体验的过程。下面,就请大家以“我长大了”或“我在长大”为题或话题,写一篇能够表现自己成长中切身体验的文章。
    (山东省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 273513)
    写出事件的丰富细节与波澜
    王海洋
    一、情境引入,目标定位
    师:同学们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干瘪和平直。记叙文中的叙事更是如此。写事文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写出事件的丰富细节和波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先看一篇微型小说。(幻灯片1,呈现《永远的蝴蝶》)
    二、还原体验,发现写法
    教师通过一番对话和点拨,有5位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想象还原”,最后教师小结如下:
    师:好。现在我们对故事还原如下:我和女朋友樱子给南部的母亲寄一封信,告知“下个月和樱子结婚”的消息。樱子撑着伞,过马路帮我寄信,却不幸遭遇了车祸。
    师:如此简单的情节,作者却写得委婉曲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欷歔不已。对比性地想一想:作者在主要情节之外添加了哪些重要的东西?
    生:有不少的环境描写。
    师:比如——
    生:比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等等。
    师:想象一下,没有这些内容,文章会怎样?而有了这些内容,效果如何?
    生:没有这些内容故事变得很急促,人物和情节似乎来得很突然。而有了这些内容故事的发展就有了依据,也变得不那么快速。
    师:说得很好。换个词汇表达,这就是“情景渲染”(板书),很多时候表现为环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故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文章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
    师:还有什么手法没有?
    生:还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人物动作、心理、肖像等,特别是心理活动。
    师:那请指出这心理活动具体在哪些地方?
    生:车祸发生后,作者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比如“这简单的行动,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等。
    师:想象一下,假如没有这些内容,故事的效果怎样?(板书:心理穿插)
    生:故事的过程变得很直,自然就很干瘪。
    生:故事中的人物也变得“冷血”,没有丝毫感情。
    师:的确如此。事实上,很多时候,一则极其简单的情节通过心理穿插等,可以融入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情节不说,还可带动情节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推进。
    师:刚才,大家通过对比性体验、分析,体会到“写出事件的丰富与波澜”的必要性,也悟出了一些方法。下面是一则微型小说,据说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说”啊!开动你的想象,进入小说设定的场景中去,细细体验和设想情境中可能会有的情节,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想象或构想——
    (幻灯片2,呈现文本: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待在屋里,这时,响起敲门声……)
    三、想象体验,生成内容
    师:同学们,你读到这则小小说,一定也心生疑惑、恐怖并浮想联翩了吧……让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
    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面前是一间房,房外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心里又想到了什么?一会儿给大家说说……
    生:我蜷缩在屋角,看到了不断抖动的门板和晃动的灯光……
    生:我看到了外面黄沙漫漫,乌云蔽日,树木枯干,一片死寂……
    生: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城堡式的建筑,建筑一半掩埋在沙漠里了……
    生:不是沙漠,而是一个山洞或者古堡……我看到厚重的铁门,闪烁的银幕和仪器设备,一个人影端坐大厅中央……
    生:我听到天上的雷鸣,也许是外星人的飞船……紧接着看见他们在降落……有人走下来了。
    师:好,这些都是想象中的情景,作为“最后一个人”,你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念头,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生:内心恐慌,惧怕,感觉到末日的到来。
    生:我想起了以前美好的生活,不,是人类以前美好的生活,现在已经失去了,我好痛心!
    生:我开始思考,地球上为什么只剩下了我这“最后一个人”?是外星人灭绝了人类,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生:我在想:谁在敲门?来人什么样子?他来干什么?
    师:干什么?这里面就有很大空间去构思,“我”和来人之间如何对话,如何交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最后的结局,等等,都可做合乎情理的想象。
    生:他是一个魔鬼,来跟我交换灵魂,并借此诅咒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和摧残……
    生:他是外星人,前来宣告对地球的占领权,“我”用生命捍卫了人类最后的一点尊严……
    从写作构思角度讲,可以从打开门写起,写看到的和经历的,能不能不写门外的情景和情节?
    生:可以,就推想敲门声是什么,通过心理活动穿插这个地球人以前经历的事情,使这一简单的情节拉长并呈现波澜。
    ……
    师:好的。同学们“看”得很丰富,“想”得很贴切,说得也很精彩。当然,通过想象性体验,这一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并能产生无限的内容和可能。
    其实,叙事性写作离不开体验。通过还原性的体验,还原出故事本来的样子,再通过与文本的对照,我们会很快地感悟出写作中的一些规律;通过想象性的体验,可以直接进入到特定的场景中,帮助我们生成无穷无尽的可写的内容。这就是写作体验的神奇作用!下面同学们就运用这种体验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或将那篇小小说扩写成一个精彩丰富、曲折离奇的故事,以感受体验写作的神奇魅力。
    (重庆市第一中学 400030)
    课型说要
    上面两堂课,都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味文本(课文、歌曲等)所传达的生活体验,生成学生新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体验。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稍微有些不同,或者先体验内容,或者先体验写法等,但两个案例中核心的教学环节都有“导入体验—文本体验—想象体验—写法感悟—写作实践”等。这些环节都围绕“体验”,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写作体验课的完整活动链条,体现了写作体验课应有的教学路径、规律和要求。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写作体验课的一般教学路径
    1.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并“形成经验了的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不否认这种说法,的确生活是写作最直接的内容。可是,学生生活面狭窄,没有那么多直接的生活。怎么办?
    目前“成功”的语文教师们往往采用“搞活动”的方法。比如通过现场游戏、观察、感受,如吃西瓜、擦皮鞋、讲故事、放音乐、看图片、做实验、做动作、演小品、静物写生、野外活动等,模拟或制造一段生活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是,这种直接制造生活经验的方式,成本较高又比较费时不说,有时也并不见效。比如你春游了,秋游了,可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出来。这就说明生活或者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内容。原因何在?
    文与可画竹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文与可之所以能“振笔直遂”,不仅仅是因为他对真实的竹子(生活世界)非常熟悉,更关键的是他已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已经“成竹在胸”了。可见,直接的生活对写作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写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经过作者的内心体验,加工筛选、提炼再造的生活,即“学生经验了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心理体验”。体验是将直接的生活转化为写作内容之间的“加工厂”或者“转化器”。教师通过设计体验活动,将“外在的生活”转换为学生心中“内在的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这是体验式写作课的关键。
    2.通过阅读等方式,启动思维活动,补充或激发学生原有生活或写作经验的不足
    仅仅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十分有限。写作需要借鉴别人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这种间接的生活经验补充自己生活经验的不足,唤起并制造自己的生活体验。
    通过阅读激活或者补充相关生活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别人的文章写的是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写到别人文章中的细节、物象、生活本身,可以触发我们相关的生活体验。我们看历史书、读小说、散文、游记,甚至是看电视、电影、聊天等都可扩充我们的见闻、阅历,这是补充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上面郭老师的课中的“含英咀华”环节,王老师课上的“小说鉴赏”环节,猛看好像阅读课,其实他们是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写作体验。他们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或鉴赏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即通过谈话去启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和生活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一个字未写,但他们已经进入写作的内容构思和写法构思的“前写作”状态。学生一旦唤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或者选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方法,写作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3.设计活动,唤醒、激活并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写作体验越“清晰、集中、强烈”,越容易激发出写作的欲望和动机,实现写作内容的转化和生成。
    可是,这种“清晰、集中、强烈的体验”,除了比较敏感的人,一般并不能自动地发生,尤其是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因而,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这种独特状况,教师需要“助一臂之力”。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的过程。
    4.体验文本,让学生发现和领悟写作方法或技法
    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之后,还需要将这些生活和经验用书面语言呈现出来,这就是写作中的“语篇建构”和“书面表达”环节。
    这个环节的教学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二是通过揣摩名篇佳作的写作表达技巧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两种方式,都需要借助“学生的体验”来完成。
    实践证明,直接的写作知识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别人的写作技巧需要经过学生的体验来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仅靠教师的“讲”别人的写作技巧是低效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品味和感受,进行一种“想象性的还原”,还原作者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作者写作的技法所在。
    上面王老师的课例,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小说中“情境渲染”和“心理穿插”的写法。在郭老师的案例“技法举隅”环节中,则让学生分析体验课文中“设置特定的生活环境”“选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细致描绘”等写法。郭老师的高明还在于,他不仅仅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法体验融合在一起进行,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经历还说说打算采用的写法,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可写,也知道如何去写了。
    当然学生对于名篇写法的感悟和体验是一个长期的、潜隐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点拨和专家点评,对学生鉴赏文章的技法,形成敏锐的语感和文章的图式感很有帮助。中外语文教师都经常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教写作,这是因为读写规律是“互惠共享”的,海量阅读的确会促进写作经验的形成。
    二、写作体验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活动设计要指向学生的自我体验
    写作体验活动要指向学生的主体体验。从写作心理学上讲,写作是一个由客观生活世界(“物”)到主观精神世界(“意”)再到语篇形态构造(“言”)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作者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思维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说,很多时候,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发现生活的眼睛和感悟生活的心灵。写作体验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要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郭老师的案例中,设计了“同学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突然长大的经历呢?”“同学们是否也能从自己脑海的内存库中,找到一些曾经促使自己成长的类似典型事物呢?”这样的问题,相继激发了学生生活中相似的孤独体验,为下面的写作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和素材。郭老师和王老师的课中都设计了“写法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发现并体验作者的写作技法。这两种体验,一是属于对于写作话题所涉及的生活的唤醒式体验,二是属于写作此类文章所需要的写作知识、方法、表达技巧的明示性或探究性体验。无论哪种体验;都要落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上。体验式写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去“自我体验”。
    2.引导学生反复体验,让体验有一种强度和力度
    写作教学中的体验,仅仅是“粗略地感觉到”是不够的,而要有一定的强度、力度、厚度、热度和清晰度。写作内容其实是生活经验的发酵、长大或变形,对于作者的心理造成足够的震撼才行。这就要求体验活动要实现“三化”:
    一要使经验显性化。人的经验一般总处于潜藏状态,储存在他的长时记忆里。长时记忆就像是电脑的硬盘,储存的东西再多,如果不能找到提取方式,也是枉然。写作活动的顺利运行,需要将长时记忆里的信息调取到工作记忆(好像CPU,中央处理器)进行加工处理。将长时记忆中的经验调到作者的工作记忆里来的有效方式是“回忆”。让学生“回忆、回忆、再回忆”,使大量模糊的经验清晰、聚集、放大、变形、再造,这是写作体验显性化的重要方式。
    二要使体验丰富化。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都将文章中的体验拿过来反复处理。如郭老师的《品味孤独 体验成长》一连设计了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小说的内容和写法。这些文本体验、歌曲体验、自我体验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体验,因其不断地激发、碰撞,会形成一个“体验场”,使大家的经验彼此激发并共同分享。王老师的课中运用的“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方式是丰富并分享学生之间体验的有效方式。
    三要使学生的这种体验情绪化。上述两位教师的高明还在于,他们通过歌曲的播放、文本咀嚼和课堂对话,渲染情感,营造情境,将学生拉入到一个生活场景和情感氛围中来,通过巧妙地点拨和对话,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体验催生了学生心中表达的欲望。欲望直接激发并启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说”(倾诉)的行为以及课后的“写”的行动。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活动和课堂调度点拨上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比较高超的教学艺术。
    3.体验活动要指向学生“写”的行为
    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理所当然地是为学生的“写作”服务的。有一点要说的是:这种“写作”行为,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动笔,更重要的是写之前的构思、想象、联想这些“前写作”过程。有研究发现,优秀写作者比差的写作者更注重写前的构思过程。
    写作体验活动主要不是那些外在的“做”,如游戏、制作、吃西瓜、擦皮鞋、做饭、洗衣服等,一定要让学生的活动过程充满“体验”和“感受”。唤起学生的情绪、记忆、想象,让他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亲历”一番。有些时候,教师在设计写作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写作体验的真正目的,将“体验式写作”和“活动式写作”混淆起来,写作教学被活动本身吸引进去,成了为活动而活动的表面热闹。有了活动,忘了体验,这要避免。
    4.写作体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写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促进他们知能情意的和谐发展。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搞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直接经历: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育起来了,可以多搞一些探究、操作式的体验活动,结合写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以及通过写作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
    三、写作体验课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1.写作体验活动要实现外在行为体验和内在心理体验的统一
    体验是认知主体进入对象世界必经的途径,常常是隐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迅速、具体地感觉和捕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感悟和发现。写作体验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心动”,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活动”。最佳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心动”和“行动”的完美结合,是“内在体验”与“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
    2.写作体验要实现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的统一
    写作体验可以分为“亲历式体验”和“假想式体验”两种。亲历式体验即直接体验,即身体力行、亲身经历、直接感受事物或活动本身;假想性体验即间接体验,通过设身处地的“玄想和还原”体验写作者之所以如此写的原因和奥妙。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直接体验是获得真切认知的基础;间接体验恰恰可以弥补直接体验的不足。写作活动体验是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统一。上面两位老师的案例中体验活动既有对文本的间接体验,又有学生的自我体验,较好地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
    3.要处理好经验和体验的关系
    “体验”一词,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结果即“经验”;更应该看作是一个动词,即要去经历(或“历练”)一番即体验。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是沉睡的、积淀的、过去时的,是相对静态的;体验是苏醒的、流动的、即时的,主动创造的。体验型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当下的写作体验,建构形成学生新的写作经验。比如郭老师的课,一方面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播放熟悉的歌,温习学过的文章,回忆相似的经历),另一方面在体验上下工夫(如“歌曲品鉴”,“含英咀华”),述说相似的经历(“蓦然回首”),交流体验(“说”),然后去写。经验和体验就是这样一个互惠互动、往复的过程。
    4.处理好自我体验和合作体验的关系
    写作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既有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又有学生和教师一起,学生和同学一起进行的合作体验,后一种情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为常见。比如教师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谈对于文本的个人体验和发现,这属于自我体验,但这种体验一旦说出来,又会对其他学生的体验产生影响和启发,诸多学生的体验可以形成一个交流的“场域”,这更加强化对于文本体验的丰富性、多元性和体验的交互影响。写作体验课要构建一个写作共同体,实现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体验和再体验”。这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冰封的生活经验,补充缺失的生活经验,还催生了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使学生学会了写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想写”、“有东西写”,也可以“会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29 , Processed in 0.0923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