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变脸教案”成长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2 12:3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变脸教案”成长记
  许多老师都曾有过挑灯夜战补教案的经历。让教案“变脸”,简化教案,倡导集体备课,是不是就意味着以后就不用再多花时间备课了呢?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可以从详尽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了呢?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得那样简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 叶和丽
  教案能变脸吗
  老师们心里都清楚: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但教育管理者也许并不清楚这一点,因为他们把工整、详细的教案,当作衡量老师”工作态度的一把标尺。于是,便有了许多老师挑灯夜战补教案的剪影。
  那么,教案真的只有写在教案本上这一种形式吗?又有多少老师在上课时需要摊开教案照本宣科呢?教案能变一变脸吗?当心中刚一冒出这些念头,我被自己吓了一跳。难道真的要改变多少年来的传统吗?
  目前,有些地方正因为倡导“零教案”而备受争议。我自己的体会是,写在教案本上的教案和上课的教案常常是两张皮,我更喜欢将查阅的有关资料以及自己的读书体会密密麻麻地记在书上。面对学校的教案检查,我也常常感到苦恼。那么,会不会只有少数人才有改变教案的想法呢?我决定先来个摸底调查,访问了学校里20位平时工作认真的老师。结果发现,除了一位刚到学校的老师能做到提前写教案外,其他人都有在学校检查前熬灯夜战补教案的经历。于是,我的心中有了底,教案可以变脸。但是,究竟该怎么变呢?
  变什么与怎么变
  对于报纸杂志上颇有争议的“零教案”,我不赞同。没有了教案,就会失去对一部分老师的约束,就有可能出现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那不是误人子弟吗?怎样让老师们做到既认真备课,又不是机械抄写繁琐的教案呢?
  集体备课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备课组为单位,做到每周上课前集体备课。备课的形式可以是围坐在一起讨论,也可以是网上交流。一周备一个单元,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写建议。至于具体到每一课时怎么上,则是个性化的教学行为,每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简单地写一个教案。
  跟学校相关领导沟通后,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始行动了。顺应集体单元备课和个性化教学设计的要求,我们首先改变了原来详细的教案格式,把文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单元模块形式出现的适合集体备课用的文本,上面主要记录每位老师对本单元的总体认识与教学思路。第二部分是课时教案,主要记录每位老师、每一课时的教前分析、教学思路和课后反思。要想成为一名学者型的老师,必须把功夫下在课前,进行详尽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而作为一名成长型的老师,则首先必须学会反思。这种反思可以是具体详细的“长篇大论”,也可以是经过提炼的“只言片语”。老师们可以通过反思每节课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多理性的思考,逐渐向学者型老师迈进。
  教案变脸后
  最初,老师们没有弄清教案变脸的目的,以为写简案之后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备课了,终于可以从详细备课中解放出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可一段时间以后,老师们又发现,备课的任务并没有减轻,而且比原来要求更高了。于是,有些老师开始抱怨: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不是更多了吗?还不如以前照着“教参”把教案打进电脑一复印,一人一本来得省事。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专门利用老师例会时间给老师们讲有关备课和简化教案抄写的意义。精心备课是每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完成的工作,我们想纠正的是不备课、抄教案的风气,而不是简化老师们备课的环节。
  正当少部分老师还在“怨声载道”时,低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已经开始了名副其实的集体备课。几乎每节下课,我们都会看到老师们在办公室或坐或立,一起讨论上节课的成败得失,得意之处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困惑的问题也毫不遮掩地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这种随时随地的教研方式,免去了正襟危坐的拘谨,也免去了言多必失的困窘,大家畅所欲言,灵感也就由此被激发了出来。一位女老师上完“猴子捞月亮”一课之后,走到办公室与同事们分享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并说起自己十几年前上这一课时不一样的感受。“同样的成功却是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感受,这种比较很有意思。赶紧坐下来,把你这节课的成功写下来。”有老师提议。不久,这位老师的文章就发表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专业期刊上,并作为重点文章在杂志封面上被推荐。
  当看到许多老师在这种教研氛围中突破自我、获得提升的时候,那些还游离在外的老师们也自觉地停止了抱怨,加入到热烈的教研氛围之中。我想,这种教研氛围最终会在全校各个教研组弥漫开来。
  未完的叙事
  然而,我的乐观愿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组遭到了冲击。根据学校工作的调整,上学期我被安排带六年级语文课。也许是由于小学高年级老师工作任务繁重,抑或是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不同于低年级语文组的工作方式和氛围,我感觉每次的集体备课好像都在无奈中开始,又在无效中结束。集体备课过后,备课组长复印一份教案发给大家就完事了。再到后来,集体备课终于在日常工作的忙忙碌碌中无疾而终了。
  面对这种状况,我常常暗暗担忧。几个月后,我的担忧竟然变成了现实。校长告诉我,多数英语老师上课不带教案就进课堂,问起教案就说教案在电脑里。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部和教导处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对课堂进行了突击检查,结果发现大部分老师上课没有教案。进一步的追查发现,一部分老师的教案在电脑里,一部分老师用的是集体备课时发的共同教案,还有部分老师干脆只带着教参进课堂。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反复思考了很久:是“变脸”教案惹的祸吗?如果是,我们还要不要回到以前那种写详细教案的体系中去?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小学部协同教学处召开了教研组长会。会上,在激烈的争论中,我们了解了事情产生的根源:一是大多数老师确实认真备课了,但没时间写下来,或者认为没必要写下来;二是有少部分老师的确没有认真备课。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部和教学处达成了统一的要求:一是即使事前已经有充分的准备,老师也仍然需要对教学思路有一个梳理的过程。因此,每位老师每一课时必须写教案,可以是简案,但必须详写教学目标,因为目标是每节课的教学起点。二是老师需要认真写每一课的教后记,因为,老师的成长首先从教学反思开始。三是提倡非正式的教研方式,老师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备课研讨。如果大家在教学中出现相同的且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要针对哪一位老师的课例进行研讨时,可以召开比较正规的教研会议集体备课。四是作为基层的教学监督负责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需要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毕竟,少数不自觉的老师需要外在的行政干预。
  未尽的思索
  备课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老师的责任心和素质不同,备课的态度和效果也就不同。同时,备课也是一种内隐的思考过程,有时无法通过外显的行为来界定它的效果。那么怎样来约束老师们的这种相对内隐的行为呢?我认为,需要学校制度的制约,更需要来自教研氛围及文化的熏陶。
  文化是一种规范性的准则,只不过这种准则不是强制性的。它是一种解救策略,是把人们从社会的、自然的以及自身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的策略。这种文化得依靠融合老师们的价值追求与生活观念去形成。同时,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和促进老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进一步的转变。
  教案变脸仅仅是一种方式,教学管理不仅仅是要拿备课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科组文化,在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学习型组织,让每位老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不断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9年3与27日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20 , Processed in 0.0795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