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一课堂模式:要还是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2 15:4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统一课堂模式:要还是不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构建或推行新的课堂模式成了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到底要不要模式,如何构建与推行模式,则有不同的声音。那么—— 
要从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 
■韩立福 
  在观课研课的实践中,有一些教师经常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来给自己找依据,其实这是一句教学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使用的话。目前,对于一些教师没有跳出单一化的“新授课”课型,在这种课上,教师没有学会智慧导学,学生也没有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此时,引用类似“教无定法”之类的话就不太适用。如果真正想要达到“教无定法”的教学境界,一般而言,必须经历以下五步:第一是依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转型,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第二,依靠模式,实现角色转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学会智慧导学;第三,依靠模式,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超越模式,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第五,不再依赖模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关于课堂教学要不要模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来选择和确定。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始阶段须依靠模式,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则应逐步超越模式,走向文化自觉。从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角度来讲,从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是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下面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来谈一谈如何使一所学校实现由“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的成功转型。 
  基于理念建构模式。学校要依据素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理论,结合学校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在课改专家引领下,建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建构模式时要突出五个要素:一是明确学校教学理念,基于多年实践和认识,学校应理清教学理念;二是创新课型,建立多元课型体系;三是确定教师和学生在不同课型中的行动要素,或确定师生统一的学习要素,要具体到细节;四是明确师生采用的教与学工具名称与数量;五是构建学生成长目标,明确通过本模式的实施,将培养什么样学生。 
  基于规范研发操作指南。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要对学校建构的基本模式进行全面而科学地诠释,并研发制定“教师导学行动操作指南”、“学生学习行动操作指南”和“学校课改行动操作指南”,具体明确在本模式系统中,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学校教务、德育、科研等部门分别要做什么,各部门应承担什么样的新职责和任务,目的是规范教师和学生的操作行为。 
  基于转型分科研训模式。在建构模式、研发规范基础上,学校要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分科培训,并对相关基本模式和各种操作规范进行专题研讨和深度培训,重点研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模式,如何用教师操作规范来改变教师习惯性的传统教学行为;如何用学生操作规范来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比较性分析和研究,就能够很快辨别出实施模式前后的行为变化,明确今后在该模式系统中的操作思路和行动方向。到这个阶段时,教师可以按该模式要求来备课和上课,开始进入实验研究阶段。 
  基于个性创建学科变式。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操作后,对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或备课组开展专题研究,建构基于学校基本模式基础上的、符合学科特色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亦称学科变式。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边实践边思考,边研究边提炼,逐步突出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和个性。 
  基于实践优化课堂模式。教师采用学科变式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关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同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应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智慧导学艺术和水平,推动由“教师搭台师生唱”走向“师生搭台师生唱”,由“师生搭台师生唱”走向“师生搭台学生唱”,再由“师生搭台学生唱”走向“学生搭台学生唱”。  基于发展超越模式范型。在学校模式和学科变式引领下,课堂教学境界将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也会达到一定水平。学生的学科学习基本上无需教师的无间断指导,而达到了“可有可无”的境界。此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已经超越了学校模式框架体系。达到这个境界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无需用固定模式来规范学习行为,从而达到一种行为自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对教学模式要有清醍认识 
  “教学模式就像手杖,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从不会教学到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教学,老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课堂教学会日臻精彩完美。” 
■辛文青孙艳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的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模式并有效地推进实施呢? 
  要正确认识模式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往往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人的认识角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段论教学模式。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反传统学派代表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创建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五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和最好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可操作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具体的教学行为框架,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它影响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的组合方式。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涉及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有所区别的。不存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模式,模式万能论、模式唯一论、模式对抗论都没有正确把握现代教学各模式间的辩证关系。既不存在万能的模式,也没有一无所长的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功能,也只有一定的功能。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应该从“学习—实践—评价—创新—构建”出发,既不能机械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也不应该脱离科学的方法和指导盲目应用于教学。 
  推进的两种思路 
  目前,我市教学模式的实践推广主要采取两种思路:一是规定相对统一的操作模式,在一个县或学校推广实施。二是不给出统一的模式,但要求学校吸取相关模式的精华,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创新教学改革模式。 
  这两种思路各有利弊,第一种思路是“拿来主义”,先拿来一种模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强制推广。其优点在于操作性强,推广速度快,见效明显,而且很快就能在当地形成一种浓厚的实践、研讨的氛围;缺点在于教师在心理上本能地排斥某种统一的模式,这一点在优秀教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二种思路是“自创”,学校或学科教师在学习借鉴其他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出小范围的实施方案。这种思路的优点是给了学校和教师自主创新的空间;缺点是推广速度慢、冲击力小,见效也慢,而且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学校往往无法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的精髓,从而出现了很多低效的教学改革样式。 
  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恰当的“度”。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自创”,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习表面化和教学格式化这两个误区:教学中机械照搬结构、形式,过分强调套用某种模式,忽略其精髓和灵魂所在,导致有形式无实质;过分强调环节、流程,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流于程序化,有其形而无其神,造成课堂学习形式化。 
  彰显教师个人风格。教学模式就好像人手中的手杖,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从不会教学到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教学,老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课堂教学会日臻精彩完美。课堂教学需要这样手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扔掉手杖,大胆地走自己的路。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和解放,教育应该让人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给人更多的精神枷锁。教师应有选择教学模式的自主权,就像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自由一样。过分强调模式的统一会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其个性也会被磨灭,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流程,有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以一个或几个教学模式为基础,把有关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加以改造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一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任何一种模式,是依照实际综合各家之长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创造过程。实际的教学,一般都需要选择、改造、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更多是多样综合,而不是机械搬用。
(作者辛文青系山西省临汾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孙艳芳系山西省临汾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要学会从“入模”走向“出模” 
  “如果某个模式的目标就是要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不仅不能拒绝,而且要大力推广,只是我们在选择学习前要认真甄别。” 
  ■杨文普 
  当前,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有两种病症:一是模式“拒绝症”,二是模式“红眼症”。“拒绝症”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固化的模具,就如同工厂按程序加工机器零件一样,有什么样的模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学生,模式容易束缚学生个性,势必造成千人一面的恶果,不应推行。“红眼症”主要是一些人看到一些学校因模式而出名,也想“火”一把。于是一夜之间,各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见诸报端,甚至个别学校,把别人的模式改头换面,再起个新名,经媒体一炒,竟成了全国课改名校。 
  其实,模式本身并没有错,出现这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是对教学模式缺乏理性的思考。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育人目标、采用特定的教学程序而设定的一种操作样式。一种教学模式在一定区域推广是否会造成千人一面,主要要看该模式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其次是看这个特定的程序能否能达到这个特定的育人目标。如果某个模式的目标就是要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那又怎能带来千人一面的结果呢?因此,不仅不应拒绝好的模式,而且要大力推广,只是我们在选择模式前要认真甄别。 
  个别“名师”课堂的一枝独秀,他们主要凭借的是自身的素质,一旦离开了名师个体便不复存在,它令千百教师望而却步。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受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教师素质差别很大,特别需要好的教学模式引领广大教师落实新课改精神,使教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纵观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每次课程改革都是在诸多教学模式的相互作用下推进的。 
  拒绝接受别人的模式实际是在固守自己的模式,是在孤芳自赏。拒绝模式是“教条”的,是不负责的,但盲目的“造模”、“推模”、“为模而模”也是非常冒险的。现在有些教师“谈模色变”,几乎患上了模式恐惧症:报载某地两年内共推广了两个半模式,为什么会有半个模式呢?据说是第三个模式刚刚推行时,领导发话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要创出自己的模式……”于是两月之后,一个“中外合资”的教学模式就诞生了。领导一发话就立即创造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来,这无疑是好大喜功。 
  禅宗讲悟道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次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层次又回到原点: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造模”和“推模”也应如此,必须从该模式本身“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原点出发,到这个模式“最终培养了什么样的人”这个原点结束,选错了方向就是逆水行舟。 
  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到教师问学生被动答,再到学生主动问学生主动答,是课改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对于当前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随着改革的深入,诸多不合理的模式将被实践所淘汰,真正好的模式也必将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曾说:“不知旧物则绝不可言新。”探讨别人的长处,正是我们创新的必要准备,从“形似”走向“神似”,从“入模”走向“出模”,沿着理想的目标去探讨理想的教学模式,才是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然历程。 (作者系河南省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58 , Processed in 0.1073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