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开课为何走了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2 15:5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为何走了样
■张斗和
公开课,字面意思就是面向特定人群、公开讲授的课程。有人说公开课是“面向学生与教学观摩者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其实这样的概括无法直击问题的本质。根据目前流行的各类公开课情况来看,我们不妨对它进行一种类似“微博”式的描述:
公开课一定要有三维目标,且每个目标要分成几点;一定要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所占时间要确定;一定要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学生多遍朗读,每次形式都不同;一定要老师一提问,学生纷纷举手,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一定要进行课堂拓展,让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一定要有课件,声、光、电一起上;一定要有设计巧妙且富于美感的板书;一定要掐表定时,最好是下课铃声响起时课堂任务恰巧结束。那么,它就是公开课了。
从表面看,这些要求也许并不太过分,但现实中却造成了一种本末倒置——观摩凌驾于教学之上。为了让观摩者印象深刻,一些学校和教师不计成本地将公开课进行集体“包装”与大幅度“美化”。这样公开课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之后像模型一样被大量地复制。一旦穿上了功利的外衣,公开课便走了样,成了表演课。
众所周知,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有自己的特点:除了教师与学生外,还加入了“第三者”——观摩者。跟日常教学的封闭性相比,它更具有公开性。因而公开课教学总要涉及双重关系:教与学、观摩与被观摩。那么,正确处理这两对关系,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公开课不“变质”的前提。
表面上看“表演课”也是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但在这种课堂上,有时教师并不是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给观摩者看;学生也不是在真正学习,而只是在回答已知的教学内容——有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早已烂熟于心。可见,表演课不是真正教学,而是教学的异化。公开课教学带有一点表演性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表演替代了教学,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活动的意义。
课前的刻意彩排、反复修改,课后的同声称赞,让这类“作秀”的公开课招致许多讥刺之声,甚至有极端者大喊:“将公开课彻底埋葬”。现在到了必须反思公开课的时侯了。
打个比方,表演式的公开课就像春晚上的“假唱”,表面上看它似乎很完美,但由于不真实因而招致人们的反感。春晚追求的目标是欢乐气氛和收视率。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公开课的最重要之处应该是真实、个性和教学效果,而不应为追求“收视率”而回避问题。一句话,公开课也需要像春晚一样“打假”,恢复其原生态。
如果我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公开课,还原公开课的“庐山真面目”,就会发现,公开课的教学演示作用毋庸置疑。它作为教学交流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进而改进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广教学经验。有人把公开课的作用概括为几大方面: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校本教研提供载体,为教师学习提供样板。因此,我们对公开课当然不能轻言摈弃。
一堂向人展示、供人研讨的公开课,首先应有“平实”的教学品格。“平实”就要求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是属于常态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要有经得住推敲的坚实品格,教学设计追求创新但又浑然天成。“平实”就要求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要素、知识能力为第一追求,不刻意追求达成和谐一致的共识或结论而是自然地留下某个问题以供学生课后思考,不刻意追求课堂上的完美无瑕而应该有一些问题留待以后的研究和改进。
只有真实的课堂,平实的教学,才会使公开课这种极好的教研交流活动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35 , Processed in 0.0559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