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教版初中课标生物学教科书为例
吉林省教育学院 郑世忠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包春莹
摘要: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参考。教科书因其具有“滞后性”与“非普适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与解释,以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笔者通过对课堂内外生物学教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力求还生物学教科书的本源与本色。
关键词:教科书
生活化
实践
生物学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生物学教学有如下两点要求:第一,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第二,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生物学课程要教给学生“对其生活有用的生物学”、“能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的生物学”,“使学生都得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1]其中,对教科书进行情境化、生活化处理是贯彻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
1.教科书生活化的必要性
从学科特点来看,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如候鸟迁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转基因食品,赤潮现象,传染病的流行,植物落叶,种子萌发,癌症,食品发霉等都是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现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将这些生物学现象恰当地引入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科学世界能够提升生活世界,两者是有机的整体”[2]。
从教科书自身的特点来看,尽管“它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它应力图概括人类长期积累的数量巨大的知识,并且以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3],但是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依然“易带有编写者的偏见、具有滞后性、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忽视地方的特殊需要和易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4]。因此,“编得再好的教科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落后于学科本身的发展”[5]。加之主流教科书应用范围广泛,不可能兼顾到使用地区之间的差异(教科书情境的差异、实验材料的差异、气候的差异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教科书进行生活化处理,才能适应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时代的要求。
2.教科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2.1 课堂内教科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在教科书中有很多生活化的元素,比如“蜻蜓点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望梅止渴”“甲型H1N1流感”等。教师要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力,把这些生活化的元素随时搬进生物学课堂,与教学内容整合,找到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通过设问与讨论,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现象及生命规律的理解与感受。
2.1.1 通过生物学实验使教科书生活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学现象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体的结构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通过实验才能总结出来。“为此,教师可以借用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帮助学生搭建连接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使生活知识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课堂学习的生活化。”[6]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已经具有的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与验证生命活动的真实性。例如,在学习《消化与吸收》时,教科书安排了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而馒头是我国北方的主食之一,孩子从小就接触。但是,他们对于司空见惯的问题可能从未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①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②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③哪个试管内的淀粉发生了变化?④口腔中有哪些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2.1.2 精心筛选和开发课程资源使教科书生活化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生活化要素。“教科书具有‘范例’的性质,教科书中要提供典型、必要、充足的学习材料,为现实中自主地教与自主地学提供重要素材”[7]。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文本和图片范例,真正做到用教科书来教。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教科书每一章节的开篇,或以优美的画面、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对生命活动的优美描述来带领我们畅游于生命的世界,感受生命现象的美妙。“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牛羊在草地上吃草,小鸟在树林中啁啾,青蛙在稻田里鸣叫,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虾在小草间嬉戏,这些都是生物圈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景象。然而,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由原始生命演变而来的呢?”(《生物进化的历程》),“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图片说明),这些说明文字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其次,教师应多收集与生物学有关的生活化案例。例如,关于食品安全的案例:染色馒头、爆炸西瓜、绝育黄瓜、火炉面包、硫磺姜、瘦肉精等;有关保护环境的案例:限塑令的实施、垃圾变“煤饼”技术,滥用抗生素的案例、转基因食品及其利与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超级细菌、蜱虫)引起的疫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例数据分析、城市里的沙尘暴等。教师将这些案例与生物学知识恰当整合,使教科书内容与时俱进,把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具体,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以身边事、亲历事为基础感悟、认识、学习、建构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可以将外出旅游中的一些照片,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活教科书,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易引起共鸣。
再次,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例如,当讲到《消化和吸收》一节时,对于消化道功能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西瓜籽在身体内的游历进行描述:“当我们不小心将西瓜籽咽到肚子里的时候,这个西瓜籽在消化系统内开始了它的历险。它首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长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的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钻进了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么,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在人们上厕所时,离开了人体。”学生在轻松快乐中理解了消化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2.1.3 通过教学媒体使教科书生活化
用课件呈现教科书中的相关知识,增加教科书内容的生活气息和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血液循环、膈肌与呼吸的关系、尿的形成、近视与远视、细胞的分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等知识比较抽象,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模拟。利用flash、3Dmax等软件制作动画,形象直观地呈现相应的知识点,将抽象内容感性化,难点内容直观化。例如,在讲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flash模拟出血液循环过程:(1)血液循环的全部过程:一个红细胞依次经过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到达之处呈现相应的文字,并用红细胞颜色变化表明血液循环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2)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3)全身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肺部毛细血管和肺泡发生的气体交换过程。
再比如,在教学《社会行为》一节时,可以强调,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常常存在分工与合作,这种现象的存在使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有效地保证了物种的生存与繁衍。但是,学生很少有机会观察动物个体间的合作与分工,体会不到个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所以,在教学准备的时候,可以截取蚂蚁群体寻找、搬运食物的视频,将原有的解说词用儿歌《蚂蚁搬豆》替换,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让学生描述蚂蚁是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加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2.2.
课外资源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课外资源是教科书内容有效的补充和拓展,对其生活化处理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丰富性。
2.2.1 通过预习感受生活化教科书
当涉及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预习题。例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中的食品保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食品的保存方法。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或提前询问家长,从而调查自己从小到大得过哪些疾病、接种过哪些种类的疫苗。
2.2.2 通过调查感受生活化教科书
在学习《输血与血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访问血站(医院血库)的工作人员、医学院校的老师、防疫站的医务人员、生物制品研究及开发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内容中任意选择调查内容:(1)医院血库每天的用血量以及这些血液的来源、处理、保存情况;(2)在为病人输血时,医院及病人应注意的问题;(3)献血时,医疗单位及献血者应注意的问题;(4)自体输血的方法和效果;(5)人造血的成分和应用;(6)常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用途等。
2.2.3 通过网络感受生活化教科书
在学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及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在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可以让学生查找我国濒危动植物的种类和现状。在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拉近教科书与学生、教科书与生活的距离。
2.2.4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生活化教科书
动手操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知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葡萄酒,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学原理──发酵在生活中的应用;再比如,可以动手将玉米、大米、黑豆、黄豆、绿豆、红豆、动物毛发、植物叶片等制作生物粘贴画,这种生物材料与艺术创作的结合,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3.教科书生活化的实施建议
3.1 建设资源库
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案例、个人经历、图片视频、动态模拟等方式使教科书生活化,根据教学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趣味性。为了便于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生活化元素,可以将搜集到的素材加以分类,如图片、视频、动画、案例、故事、见闻、生物资源网址,并建立目录,方便使用。像细胞结构等微观图片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临时标本,用显微摄像进行拍照并保存;视频资源可以来自电影、纪录片或自己拍摄等多种渠道;动画资源可以由别人提供,也可以自己制作;案例可以来自网络、报刊杂志等;见闻、故事等可以是听过的或看过的,也可以来自报刊杂志选编等。
3.2 更新资源库
案例、见闻、图片、视频、网址等资源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新鲜感和时代感,教师要对资源库内的资源随时更新:淘汰过时的或教学效果不好的资源,增加最新的、典型的资源,比如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总人口数、男女性别比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超级细菌的相关知识等。
3.3 合建资源库
由于一个人的工作精力、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资源建设团队,团队内成员可以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比如,善于运用计算机的教师可以负责制作动画、利用网络搜集一些案例、图片、视频、有价值的网址,或处理影视作品等。喜欢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的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媒体收集有价值的资源;喜欢旅游的教师可以拍摄更多的图片和记录整理个人的所见所闻等。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发挥教师的专长。
教科书生活化的实质是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适应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教科书固有的滞后性与非普适性的局限,使得教科书内容无法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接,“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把静态的文字转换为动态的、鲜活的课堂。”[1]。由此可见,教科书内容生活化的主体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经验、指导、讲授、开发,学生的建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不切实际的”[7]。因此,教育生活化不仅需要教科书编写者编写出易于使用的教科书,而且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教科书生活化、校本化。
本文发表于《生物学教学》2012年第1期
主要参考文献
[1] 谭永平.关于教科书编写的若干论点辨析.课程?教材?教法. 2010(5).
[2] 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 - 31.
[3] 张颖.美国“2061计划”教材评价工具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2009(3).
[4] 王婷.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0(1).
[5] 乐伶俐.论教材的创造性应用[J].教育评论.2010(2).
[6] 冯武军.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初探[J].中学生物学.2010(8).
[7] 朱煜.“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08(1).
2012-09-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