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初阳:《让性回归常识》序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5 17: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性回归常识》序言——望眼欲穿的性教育

郭初阳


[url=]  《让性回归常识》序言:望眼欲穿的性教育《教育杂志》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期刊,创刊于宣统元年(1909)正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停刊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其间曾因战火中断两次,前后持续整整四十年,共发行三十三卷。《教育杂志》不间断地译介世界著名教育杂志摘要、教育名著、欧美教育概况,凡是教育学的话题,无不涉及:各种教育学说、教育制度、教科书、教员之训练与修养、教学法、学校组织、班级编制、学生自治、学生运动、学校与家庭、公民教育、党化教育、职业教育、天才教育、特殊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家事教育……于教育学的研究既深入乎其内,又眼界超拔而不局限于教育学畛域,其他如哲学、认识论、经济学、心理学、宗教、图书馆学、人口论、庚子赔款等等,也多有探讨。积四十年之功,遂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史丰富而完备的资料库。

  197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了原刊;2006年8月,台湾心理出版社出版了《〈教育杂志〉(1909-1948)索引》,分为目录索引、主题索引、人名索引、古今用语对照表、外国教育家译名对照表五部分,令整套《教育杂志》的查阅变得相当便捷。

  涉及性教育内容的文章,《教育杂志》中凡三十篇,本书限于篇幅,从中选录二十四篇[①],包括了民国十二年(1923)第十五卷第八号“性教育专号”中的全部十三篇文章,以及另外十一篇。

  最早谈论这个话题的是中华书局的创办者陆费逵,早在1911年,他在《色欲与教育》一文中就主张:“男女既秉天之所赋,由生理而生欲念,乌能窒之塞之?……亦惟裁成之使衷于理而已。”并给出了教育上的四种方法。

  志厚写于1914年的《教育之色欲问题》,明确提出了“青年之中色欲之害,全由无识而来,教者秘而不言,而第以消极之道防之,终无效也。是必觊适当之机会,为生徒辈公然讲授”,并就何人负责教授、何时开始教授、男女共学还是分授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1923年8月,《教育杂志》推出“性教育专号”,十三篇文章分别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细察十三篇文章的标题,直接使用“性教育”一词的有九篇,用“性欲教育”的有一篇,其余三篇也都含有“性”字——这是极有意味的转变,用“性”取代“色”、“欲”,用男女生殖器取代“牡”、“牝”,用“性交”取代“敦伦”等等,名称的不同,标志着一种新范式的确立,在解剖学、病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基础上,性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渐成形。[/url]


[url=]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于性教育的讨论是空前热烈的,除了《教育杂志》的“性教育专号”,其余杂志的专号有:《曙光》第一卷第五号“两性问题” (1920年),《学灯》“节育运动号”(1922年4月30日),《妇女评论》第三十九、四十期“生育节制问题号”(1922年5月),《青年进步》民国十二年七月第六十五册“两性问题号”(1923年),《妇女杂志》第八卷第六号“产儿限制号”(1922年),《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一号“配偶选择号”(1923年),《妇女杂志》第十一卷第一号“新性道德号”(1925年)等等。[②]因为性教育既关乎个人的健康与成长,又涉及女性的解放与独立,更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复兴,所以在中国迈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期间,自然地成为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

  良好的性教育能帮助自我成长与探索,建设完善的人格,培养亲密的人际关系,正如社会学家季思拉·赫姆斯(Gisela Helmius)所说:“每当两人做爱,社会就在现场。”[③]令人赞叹的是,1923年“性教育专号”潘公展的《两性生活与性教育》中,也反映了这种可贵的认识:“两性生活既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大部分——严密的说,实在可以算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则人类当求性的知识,以辅助性的本能,确是天经地义,无庸讳言的。”

  至于性研究与性教育的必要与迫切,常道直《性教育概论》开篇有一段话说得极为透彻:“我们人类的生活,就全体说,原始时代的生活完全是黑暗的;以后逐代渐有新事物的发见、新工具的获得,才能日进于光明。就个人的生活说,一个人的生命路程,自始至终,无时不有浓厚的雾弥漫着,随地都有埋伏着的危机,即随时随地都需待教育——意识的、非意识的——引导。性欲尤其是内中一个最大的关键。从前一般人对于性的事实都存了一种偏见,坚持无言主义,不但无人作科学的研究,即公开谈论,亦所不许。因此,笼罩着性的问题之浓雾,直到最近还未能经科学的光明透射过……所以我们说:性之研究是被事实需要逼迫出来的。”

  自清末学堂、教会学校和民初学校的“卫生学”、“生理学”,到民国十年(1921)卫生部颁布的《卫生教育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加入性教育教材”,再到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生理卫生暂行课程标准》,将“性的发育行为和责任(注意春机发动时期的身心变化)”[④]具体地写入教学大纲,性教育课程在重重的阻挡中,能渐渐地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其中《教育杂志》的呼吁倡导,实在功不可没。《让性回归常识》序言:望眼欲穿的性教育

  诚然时代有局限,当年常导之(常道直)翻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中学校性欲教育大纲》,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与定稿于一九七七年的瑞典国家教育委员会出版的《人际关系指导》手册存在着差距。瑞典从一九五五年起就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全面的性教育,性教育始于小学一年级(全球学校初次教导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13.9岁),半个多世纪以来成效显著,堪称世界最进步的性教育。瑞典的《人际关系指导》手册提出了一些基本价值观,属于性教育的核心原则,全文转录如下:

  一.学校在“启发对人类尊严的敬重”这个课题上的责任,意即对他人的体谅与在生活各方面对个人行为后果的负责态度,必须要在性与其他人际关系的教育中呈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讯息是,没有人可以将他人视为是提供其个人利益与需要的工具。

  造成意外怀孕是在性事上不负责任及缺乏体贴心的表现。如果生下不受欢迎的小孩,而父母本身又还没成熟到可以照顾他的地步,父母和小孩双方都会面临问题。

  二.学校在“启发对生命的不容侵犯性以及对个人隐私的尊重”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和人际关系的教学相结合。任何形式的心理压力所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害,并不亚于身体上的暴力。

  三.个人的隐私和性与其他人际关系教育的基本价值关系密切,意即能为人形构出人际关系的性生活,比起不是建立在个人的、随意的性生活,更值得追求。

  四.获得大多数瑞典人大力赞同的价值是,对丈夫/妻子、未婚夫/未婚妻、或固定伴侣的忠诚。

  五.个人隐私权所涉及的基本价值,意味反对在色情中经常展现的对于人性的看法。

  六.学校应该建立及发展学生延续及强化平权及民主原则的特质,此工作和其他带有评估性质或深具影响力的教学也有关。这项原则反对传统在性议题上的双重道德标准,举例来说,同样的行为,男人免责而女人却受到社会非难。

  七.拒绝在性议题上的双重道德标准,包括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例如,阻碍两性平等的性别刻板印象即为其一。

  八.对平权的需求也意味着拒绝性关系中的种族歧视。

  九.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在过去数十年来有些微的减少。性与其他人际关系的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的态度朝这个方向继续转变。

  十.教育应协助承认并确保身心残障者、精神病患、监狱及其他的囚犯拥有性关系的权利。对老人性关系的偏见也应受到反制。

  十一.学校在促进宽容度一事上的努力,关系着年轻人对人际关系的看法。[⑤]

  事实证明,学校作为价值中立的机构,在孩子的成长中实施同步延续的性教育与人际关系教育,能有效地帮助每个人从中找到自己,建立自身的身份认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性教育与人际关系教育不会让年轻人在性方面变得比较活跃,或让他们更早尝试初次性经验。瑞典性教育的基础理念是:对性的正面看法会使人比较有自尊,也比较能控制个人的性生活。着反而避免了意外怀孕、堕胎与性病。”[⑥]

  常道直《性教育概论》中明确提出:“学校当局对于性教育须有相当的设施,也是现在多数人所主张的。”遗憾的是,距离“性教育专号”发刊,已近九十年过去了,当时学者所揭橥的许多问题,在目前的中国大陆仍未解决。如今在社会传媒似已不再有性话题的禁忌,然而在作为性教育最重要场所的学校,试图谈论 “性”依然困难重重。既缺少受过专业训练的师资,也没有定期有序的课程设置,而最让人难过的是偌大一个中国,现在竟然连一套完整的性教育大纲都付阙如—— 在这一点上,历史不是循环,而是倒退。

  《北京晨报》2007年1月11日报道:“据介绍,目前有关部门正筹划调查后出台《北京市中小学生性教育大纲》(暂定名),从小学高年级起,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性教育内容,如小学生应该了解最基本的生理身体变化,哪些地方不能去,身体的哪些地方不能让别人碰等;初高中生则应该知道正常的性与健康行为,安全套的使用,如何保护自己等。”[⑦]三年多过去了,至今尚未听到首都性教育大纲出台的消息。

  《南方都市报》2009年5月13日的新闻,广东东莞实验中学高二(12)班的班会课上,一位教师用粉红袜子套在矿泉水瓶上,模拟着避孕套的使用方法。[⑧]这个名为《最搞笑的班会》的课堂视频在56.COM网站上热播,点击率迄今已超过二百四十万次,赢得甚多好评。学生在跟帖中说,“其实就应该多点这样的教育啦”,“如果我迟毕业几年就好了,可以上老师的课,太精彩了,你不教我还是无机会见到呢”,流露出没有机会受到性教育的遗憾。这段广为流传的视频,恰恰反映着中国大陆性教育的近乎耻辱的苍白无力——教师在缺乏计划而随意安排的课堂(某节班会课),用简陋而不科学的示范工具(袜子、矿泉水瓶),进行纯粹技术性的教授……

  时至二十一世纪,人们知道性教育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有系统的,“性教育专号”中陈兆蘅《性教育之真谛及欧美各国之性教育运动》一文说得明澈:“世人认性教育为一种味苦而有奇效之药石,偶然取饮—次,即可为终身之保障者甚多。实则此种见解甚为不当……性欲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澈了解,方为有效;单独之一篇卫生讲演,恐无甚效果可言也。”

  针对如此现状,发掘民国时期的文章,尤有意义。研究性教育的当代学者每有一种时间停滞之感,仿佛我们还是生活在中古时期,本土的性教育,如同卡夫卡笔下使者携带的那道圣旨,奋力地穿越但永远也通不过内宫的殿堂;即便通过去了,还有许多庭院;外面还有第二圈宫阙,接着又是石阶和庭院,然后又是一层宫殿,如此重重复重重,几千年也走不完——无论如何,我们依旧“在暮色中凭窗企盼,为它望眼欲穿”。[⑨]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让性回归常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让性回归常识》序言:望眼欲穿的性教育

  [①]其余六篇存目如下:

  巴哥罗底两性教育观                  潘公展(第十二卷第  十号,1920年)

  巴哥罗底两性教育观(续一)          潘公展(第十二卷第十一号,1920年)

  巴哥罗底两性教育观(续完)          潘公展(第十二卷第十二号,1920年)

  新刊介绍《两性教育》Ira S. Wile,M.S.,M.D.著,导之 译(第十四卷第二号,1922年)

  苏俄的性教育问题                    杨东蓴(第二十一卷第九号,1929年)

  苏联的性教育                        赵觉成(第二十六卷第十号,1936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民国十四年(1925)十二月出版教育丛书八十六种,其中序号自(37)-(42)的六种依次为:《性教育概论》、《性教育的理论》(陈兆蘅)、《性教育与学校课程》(廖世承)、《男女性之分析》(林昭音)、《青年之性的卫生及道德》(任白涛 易家钺)、《巴哥罗底两性教育观》。(37)《性教育概论》由常道直、市川源三、黄公觉三篇同名文章构成;(42)《巴哥罗底两性教育观》由潘公展发表于第十二卷十号、十一号、十二号三篇文章构成。(38)(39)(40)(41)四种没有找到原书校认,估计也是辑录杂志文章而成的单行本。

  [②] 《教育转型之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P71-73、292-294,王雪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

  [③] 《复数的性》P31,爱瑞克·先德沃尔 著,何亚晴 译,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3月

  [④] 《教育转型之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P129-131,王雪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

  [⑤] 《可以真实感受的爱》P45-47,爱瑞克·先德沃尔 编著,刘慧君 译,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⑥] 《可以真实感受的爱》P184,爱瑞克·先德沃尔 编著,刘慧君 译,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⑦]《北京拟制定性教育大纲 6%高中生承认有性行为》,《北京晨报》罗德宏 王佳,2007年1月11日

  [⑧]《麻辣教师详解安全套》,《南方都市报》DA08,2009年5月13日

  [⑨] 《卡夫卡随笔集》P88,[奥]卡夫卡 著,叶廷芳 黎奇 等译,海天出版社,1993年9月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28 , Processed in 0.1187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