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视野学语文
许必华
书斋里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以全球的眼光,全新的视角,全方位的心胸来学习,才有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语文是一切知识之母,是基础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学好语文。而语文又绝不是在课堂书本中能够学好的,我们还必须打开视野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下同)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言文字的运用,无论是交际还是思维,都客观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的日新月异和全球一体化,更是要求我们必然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来学习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而不提“语文教学”,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境界全变,语文教育比语文教学的面更广,程度更深,内涵更丰富。一个“育”字,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方法,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应试还是交际,学生无论把基础知识学得多扎实,不一定能够把试考好,不一定能把话说好,也不一定能把文章写好。纯粹象牙塔里的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的脱节,致使语文尽管很重要却不受重视,试看那些补课的学生,有多少在补语文。语文就像空气一样,谁也离不了,谁也不把它当回事。因此,现实中,语文学科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李银雁老师写道:“2012年2月16下午,发生了一件令人气愤、悲哀的事情:我的高二(8)班首先被规定从此以后每天只能用下午的18:30——18:40,也就是10分钟学习语文,其他晚修时间绝不能用来学习语文,也就是说,语文预习、复习回顾、作业等学语文必要的环节全部都要被扼杀掉!为此,我经历了这样的心理历程:由觉得不可思议到激动到愤怒到悲哀到无奈……”①连办教育的学校都看不起语文,何况社会,因此,语文教师在学校也多没有言权。难怪李老师要气愤、悲哀。虽然极端,但绝不是个案。
幸好我们还有一大批并不妄自菲薄的语文人,在当下教育极其功利极其短视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孜孜不倦、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地探索着语文教育之路。20年来,走在语文路上,我也曾十分迷茫,一度想改行教英语,自考英语专科通过了一半的课程考试,也曾试着上了几节英语课,还给几个学生暑期补过英语,效果不错;如果逼迫一下,说不定就会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英语老师。也曾想改行教数学,我高中时在理科重点班读书,基础十分扎实,和很多数学老师讨论过难题,都不在话下,比那些中师出来直接教数学的老师水平要略高一点;如果夹磨一下,也说不定就会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数学老师。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费力不讨好的语文,因为喜欢;徜徉于文字之中,我觉得有说不出的美感。
我不想从理论上作过多的探讨,我只想从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做法我的感受,倘能对同行诸君有半点正面或侧面的触动,那已是“与有荣焉”。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欲要站在当今语文教育的制高点上,愚以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研读课标,二是要融入全国语文教育的前沿。
课标是写给语文人看的。千万不要认为解读课标是专家的事,一线语文教师更应该解读课标。专家有专家的解读法,教师有教师的解读法。专家的解读往往高屋建瓴,从宏观、全局上把握,虽然深刻,但理论的东西若不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教师解读课标,往往从微观、实用的角度,着眼于教育实践,一旦理解,就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解读课标,不要依赖专家,更不能迷信专家,首先应该原始裸读,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去看专家的理解。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们理解得更深更透一些,有助于语文教育。毕竟,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更多人的智慧为我所用,才是学习之道。
教师解读课标也不是一次就能全部消化,当一月一学期之后,再读一次,又会有新的收获。总之,当你在教育中感到迷茫倦怠之时,拿出课标来读一次,你又会获得新的力量。可以说,因为有了课标,语文人就不会迷失方向。而且,我们还可以以我们的智慧丰富和发展课标,把自己一个螺旋一个螺旋上升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普通的一线教师,要融入全球语文教育前沿,未免言过其实。但融入全国课文教育前沿,却不是难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广泛阅读教育理论。从孔子的《论语》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到陶行之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到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古今中外的这些教育家的教育著作并不一定要全读,但一定要读几本,读过之后,积累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心中才有底气。
二是要读专家的作品。比如王荣生,读王教授的语文论著,能够开阔眼界,使人理性,如《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钱理群的作品,如《新语文读本》、《名作重读》及其他作品,如有关鲁迅的论著。钱教授的作品犀利而睿智,充满着批判精神,使人清醒。当然也不止这两位,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些大教授的作品也并不一定要全读,但一定要选一两位有代表性的人物来研读,读出精气神来,让自己信心满满。
三是要听一听一线教师的心声。比如王君的《青春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这些教育一线教师的教育论著,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研读,他们都是当今语文教育的佼佼者,读之,触手可及,而不是遥不可及,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四是要经常读几本专业期刊。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人民教育》也可以读读,这里百家争鸣,往往有最前沿的语文教育信息。
五是广泛参与交流。可以在人教论坛、教育在线、中华语文网等专业网站注册,及时与全国各地语文教师交流,一定可以大有裨益。网站上的作品,往往可以互动,每天有选择性地浏览若干和精读一二,说不定你就能遇到几个知音。那些商业性发文的刊物是不必读的,一是学术水平良莠不齐,二是太浪费时间。
六是结识当地名师。只要你放低自己,虚心求教,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如我在去年到五中拜访著名特级教师龚如君,聆听了他对语文的见解,得到了他的赠书,之后通过电子信件往来,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七是加入当地的中语会。通过年会、赛课等活动,可以认识当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及教师精英,及时得到语文教育方面的新信息,得到专业的帮助。高水平的赛课或名师的讲座、培训一定要争取参与,这对于教师视野的拓展及专业成长往往能起到加速质变的作用。
八是结成社团。和志同道合的语文人结合成跨区域的社团,定期举行活动,交流教育所得。如我们西华师大省骨干班德阳籍的16名学员,就结成了这样一个民间社团,上年底在香山鹭岛聚会,大家都很有收获。
当然也不止这些,你或许还有更好的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和交流,我的语文教育清新不断,活力不断,我的前面,是广阔无垠的语文世界。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教育有时需要冒险。冒险有两种情形,显性的或隐性的。现在的教育,安全压倒一切,很多教师都只是中规中矩的在课堂上教知识,至于育人,纸上谈兵还可以,如果能有点教育实践,那就已经是冒险了。
德阳有座孔庙,据说是全国第三。学习《论语》十则后,因我有个同学在市博物馆工作,而市博物馆又恰在文庙内,于是作了联系;恰好市博物馆与市电视台要合作办一期“国学”体验节目,在征得学校同意后,我和班上的另外三位老师一起,带学生到文庙去进行“国学”体验。走出教室、走出书本学习,学生们都很兴奋。到了文庙,有专业的导游进行讲解,还有学生喜爱的节目主持人现场评说。从下马碑开始,到道冠古今门、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门)、礼乐亭、大成殿、东西庑、孔子生平展览厅,学生们对孔子及其《论语》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学到了书本之外的许多东西。在《论语》墙上,学生们读到了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论语”,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展了视野。很多学生在日记和周记中都记录了这件事,全新的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单元学习结束后,有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兴趣小组,让他们在星期天走出家门去学习语文。下面是我当时写下的课后记:
学生的作文效果很好。这不仅是一次作文训练,更是走上社会的一次生动课堂。在没有经历之前,一切都觉得新鲜而有趣,但经历之后,才知道每走一步皆不容易,同时又有收获。
一、任务的布置与明确
确定单元主题,进行任务布置,分成的小组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中有许多是实实在在到社会上去做了实践,肖新怡的家长打电话来询问就是一个佐证,学生在展示成果时的踊跃也是一个佐证。心里没底的话终究是虚的,但学生们做得很好,准备十分充足。
二、课堂的展示与组织
事先选好活动主持人,交代任务后,由他们自己去组织。选主持人的任务交给了班长,班长选好之后由主持人收集各小组材料进行串词。这一过程让小主持人对材料十分熟悉。利用晚间辅导课进行展示,老师坐在一边旁观、记录、录音,学生活动的精彩度令人吃惊,部分安排也十分出人意料。把学生调动起来自己做,永远比老师要求做要好得多。
三、作文的写作与评价
有了亲身经历,不仅言之有物,更有意想不到的细节生动,这没有生活经历是不可想象的。不管文采如何,我都作正向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特别好的予以表扬,使作文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让学生不再怕作文。
在西华师大学习时,导师曾问,教材里面的综合性学习是怎样处理的,我讲了我的做法,导师十分赞赏。这更增加了我做这方面探索的信心。
每一单元结束,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不考,但确实能够让学生学到特别的知识和锻炼生活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把所学运用于社会,知识才真正有用。教育的境界,是不为考试而赢得考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提高考试作战能力并不矛盾。
隐性的冒险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内课外,无处不在。比如,我是一个爱玩的人,一放假,就经常游走于山野河流。我把照片和游记发在QQ空间里,我的QQ号是对学生公开的,他们及他们的父母对我都有所了解。通过这种平台,学生认识到了一个在课堂上全然不同的老师。或多或少,有点影响,这样,我的教育在另一个战场也实现了。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学习的关键是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只要进入了这种状态,想要不学好语文都很困难。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或思维习惯。
四川人说的普通话始终有“椒盐味”。克服的办法是常听CCTV的新闻联播,有意注意,就是学习。
看电视也是学习。有一些主持人的语言十分生动,比如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崔永元的冷峻幽默,孟非的博学机智,乐嘉的刁钻犀利……
有些时候,电视剧也有很好的语言材料。比如《小儿难养》里的一段对话:当简宁说肚皮花了时,江心则说花有什么不好,西瓜就是因为肚皮花才甜;当简宁哭丧着说脸上长斑了,江心则说好吃的东西都长斑,草莓就长了那么多的斑点……这就是很生动的语言。有时里面的人物,把词语给说错了,比如《隋唐英雄》里的杨广,把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说成了kū è bù jūn,这个词本来就有好多人搞不懂也念不准,恰好儿子在身边,叫他马上查词典证实,这样印象也就深刻了。因为有心,走到哪里都可以纠错,这就是学习。不是那种有意注意,而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进入社区,与人交流,学习民间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写作文也就不会千人一腔或千人一面了,而这些,恰是学生最缺乏的。现在的学生,交际面很窄,而且很怕交流。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各种交际,一走上社会就失语了,于是步入恶性循环,越怕越宅在家里,连外卖都是网上叫。他们也喜欢看书,但把书与现实脱离,走进去就走不出来,囚于象牙塔中。他们很聪明,但在社会上却显得愚钝木讷或自以为是,难怪有一些女大学生还会被花言巧语的文盲所骗。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在川内一所非常著名的高中读书,据说是北大清华的料,一说起来朋友就神采飞扬。一次见面,其父曰:“这是许叔叔。”虽然也向我问了好,但我总觉得缺了点精气神,不是滋味。
听音乐,安雯的《月满西楼》能让人听得很醉,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也令人神往,李叔同的“芳草碧边天”最能让人坠入情感深处……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是语文,生活中又何处无语文呢?
因此我主张学生随时笔本不离身,看到了什么,有点想法,记下来。听到了什么,有点意思,记下来。坐在公交车上,突然灵光一现,记下来……再淡的墨水,都胜过最强的记忆。长期的习惯养成,随时进入学习的状态,就是语文最好的学习法。
四、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上说的都是大语文。大语文打开大视野。但语文远不止这些,语文有自身的学科特点。
现代语文,正在向着没有边际的方向膨胀,越来越泛化而失去了语文自身的味道。学习语文,时髦要赶,看清方向;但更要建设自身,看清脚下。于是从微观上,一样可以打开视野,大展拳脚。
语文要学些什么?课程标准上都有明确规定,本不需要再说,但现实的教学中,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忽略,而渐渐使语文成为了无本之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课标本语文缺乏体系感,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无章可循。正因为如此,才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才能一本书满足大江南北。实际上,语文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都知道语文是什么,但又都说不清语文是什么。
教材没有体系,教育却不能没有体系。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语文教育体系。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我们不妨从建立一个个小体系入手。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有些提法可能并不科学,但无妨于教学。这里仅以我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框架体系为例来作简要说明。
(一)字法
1、识字
首先要廓清两个误区:学会了拼音并不等于就学会了识字。小学教会了识字并不等于初中就可以不教识字。识字教学有一个层次性的问题。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小学重视音形教学,中学则还要重视义的教学。如一个“和”字有五种读音,常见的有三种,义不同音不同,不仅要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还必须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确声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识字,因为某些字根代表着某类音节,如以“令”为声旁的字,除“邻”“拎”外,全都是后鼻音——请原谅我们四川人教拼音的艰难,就算是在教学中见到一个总结一个,也总有少数学生在拼音上丢分。
2、写字
小学写字注重于字的笔顺,这是良好的基础。中学在加强的同时,要让学生懂点字的结构,这样对汉字才能有点理性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结构中感知笔画组合的美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一些。明确形旁的意义,这样可以少写错别字,如采,彩的区分,凡可感的都是“采”,风采,文采,神采;可视的都为“彩”,三撇像动感的带子,一眼可看,彩云,光彩,以及相关的光彩夺目。明白了这些,字就不会写错了。
3、形似字和同音字。七上教师教学用书上有归纳,可结合教学。
4、常见的错别字,误读字。如“提纲”而非“题纲”,忍俊不禁的“禁”念 jīn而非jìn。这些都是教学上要特别重视的。
(二)词法
1、词性。教科书的附录有介绍,可结合学习。词性很复杂,在教学中要时常穿插,点到为止。
2、短语。同上。
3、词的用法。教学中最常用的是造句,像《风筝》中的“苦心孤诣”一词,意思的理解和用法都是难点,不可放过。或写话——用几个不相关的词写一段主题明确而又连贯的话。长期坚持,必有收获。汉语词法很多很繁杂,在教学中要有侧重地讲析归纳,比如代词“我”在文本中的用法,在记叙文(或散文)中,“我”大体指作者,之所以是大体,是因为文学作品高于生活,一般情况下,可认定就是作者。在诗歌中,则是抒情(或叙事)主人公,有作者明显的情感因素,不可随意认定为作者。在小说中,是文中的一个人物,如《故乡》中的“我”,就是文中的一个人物“迅哥儿”。无论是哪种情形,第一人称“我”都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是不是作者本人,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因此能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
(三)句法(略)
(四)章法(略)
第二个系统,是听、说、读、写、思五项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这方面可以有很多的作为。
以上系统,还可以参看魏书生老师的4个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的语文知识树,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注重于语文自身的建设,才会明白什么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走出当今语文教育山重水复的困境,走进一片并不新然而却是语文的新天地。
正是因为有如此种种理由,我们才要打开视野学习语文。
①李银雁﹒我的2012——成长路上的第一次盘点﹒广东省增城市派潭中学 http://133125.blog.zhyww.cn/archives/2013/201319192342.html
参考资料
①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