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0 14: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小学 牟先涛

读书时,老师曾告诉我们评定一节体育课的好坏,运动负荷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可我发现前一阶段相当多的课忽视了这一点。过去的体育课可以说是很重视运动负荷,而现在不强调了,有些课根本没有什么运动量,整节课做做游戏、强调韵律,寻求一些浮浅的“快乐”,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解决运动负荷呢?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运动负荷偏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畏惧,欲望受到压抑,行动变得迟缓;负荷偏小,学生很难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愉悦心境。负荷适宜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方能高涨起来,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目标也容易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摒弃一刀切,强化训练式的教法,重视零散、小量、多次的活动,它既有利于保护运动器官,又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努力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落脚于促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采用观察法则会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则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要求学生懂得,在运动中根据自己的心率、呼吸节奏、出汗量、脸色、内脏器官的反应等生理症状来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主动意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多观察、勤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觉,如肌肉的酸痛程度,精神状态等。通过询问,结合观察来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快乐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合理的运动负荷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快乐,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健康。
三、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应该加以区别对待。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掷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等内容组合。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负荷,寓趣于教,寓乐于教,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活泼愉快地参与活动。在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预计心率曲线。我们要重视并且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如,跑的项目和投掷项目它们的运动负荷就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不能100米跑2次,垒球也掷2次。教师要对运动负荷的变化做到心里有数。根据发展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来选择、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目标,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掌握规律。
四、运动负荷安排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运动的量简单的说就是“持续运动的时间、距离、组数、次数”,运动的强度是“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完成动作的速度”。运动的“量”与“强度”这两个指标制约着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较大,学生容易疲劳,甚至有损身体健康,负荷太小,则失去锻炼的意义。在进行体育课时,要注意将量和强度的关系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安排的负荷要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体会运动是快乐的。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研究,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无论量与强度如何搭配,但注意运动负荷要适当,适宜的负荷就是要让学生的机体能够承受,还要有一定的“疲劳感”,也就是说,学生刚刚开始出现疲劳的时候,就要注意调整负荷的量或者强度,让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愉悦心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适应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自身转化的过程,以此培养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量”与“强度”的刺激,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运动负荷安排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各不相同,他们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相同。在体育课中选取一位中等体育能力的学生为基准点,测出他的心率然后把全班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各个层次进行不同次数和组数的负荷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的运动负荷要围绕基准点上下波动让全体学生受益。要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有疾病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不同的模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段等不同的情况,来具体指导、检查、督促、调整学生的实际“运动负荷”。抑制“过度的”(如少部分男生),促进“不足的”(如大部分女生),努力使所有的同学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23 , Processed in 0.0767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