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兴蓉:我也是“雷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4 11: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也是“雷夫”


美国一线老师雷夫现在炒得这么热,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二是这“和尚”当真有两下子。我读过许多有关雷夫的文字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也是雷夫。说来不好意思,雷夫的许多想法做法,我其实早就想了做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做得不如他好,也不如他顺而已。现如今,我从体制内跳出,做了一名家教老师——或者优雅点说,“自由教育者”——后,我敢说,就愈来愈像雷夫了。
雷夫最大的教育玄机,在我看,就是自主设计课程,诚如他在演讲中说的:
“我在从教早期得到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是,学校总是要求我们用指定的教材以特定的方式去教学,但这些在我的学校里不起作用。所以,我当时就问自己:我擅长什么?有三件事是我非常喜欢的:棒球、摇滚乐和莎士比亚,于是,在延长的教学时间里,我把这些活动列为教学的一部分内容。”
“……我不用学校的课本!学校的课本实在太枯燥乏味了。不过,请大家帮我保守这个秘密。我每天都在课程表上写上我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实际做的事。秘诀就是:我每天的课程都是我自己设计的。”
记得我刚参加教育工作的时候,也就二十啷铛。第一回到食堂去打饭,师傅竟对我说:“学生到外面去排队!”就在这“从教早期”,我已然发现了语文教材的“枯燥乏味”。我意识到,这些教材不是从学生实际和需要设计的,而是从知识系统,或者更确切地说,从教化系统设计的,无怪乎有学生说:“上语文课好比开追悼会:老师在上面念悼词,学生沉浸在悲痛之中”。我本人则特别讨厌硬灌意识形态的假大空——后读奥威尔,此君称之“语言腐败”——的文章。有一回我说:“这篇文章很复杂,咱们采取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读!”还有一回我说:“此文大家要好好看,因为它能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文章不能这么写!”至于其它的大白话文章,在我看,读过就算了,大可不必在那里折腾来折腾去,因为语文如水,哪里都可以游泳——博览群书才是正理。我因此前往宜昌,自费买回两麻袋书,在我带的两个班里开设了“读书角”。不料有一天早晨,我发现所有的书全都不翼而飞了!一问,则知学校刚刚派人收去,说是“闲书”,不可以读的。我勃然大怒,跑到教务处大吵大闹,几到动武的地步,才要回了一部分非“闲书”的书,——其它的书则只好囚在家里。
我当时特别委曲:做点正确的事,何以如此之难?
诸如此类的事我做过很多,诸如带学生野外写作,晚自习看大片,课外活动下围棋,甚至制订了“双百方针”,即读100首唐诗,100首宋词——很遗憾,这最后一点没有完成,因为学校“不放心”,我被迫接连带了8届高一,人戏称“一年级把关教师”。
再后来,初中向镇里集中,高中向市里集中,许多老师都经过种种途径上调了。我则因为“名声不好”,老剩着。我自嘲道:“这就像农民扬小麦,瘪壳的都飞走了,饱粒的都落下来了”,另一方面,考虑到对妻儿的责任,我也希望到环境和待遇都好一点的学校去,故而开始“收敛”。恰在此时,我听到两个同事吵架,主任对老师(他们本是同学)说:“我会当官,你会教书,咱们比谁更有前途!”这更坚定了我“收敛”的决心——从前我老觉得,当官的跟教书的是一伙的,其实不是的。于是我有了自己的教学隐私,或者按雷夫的说法,有了自己的教学“秘密”。一方面,我开始抓“分数”——这实在是很容易的,因为应试的那一套,不是知识,不是文化,不过技术而已;另一方面,我仍然坚持做“正确的事”,只是有点偷偷摸摸。我对自己说:“当年共产党员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接头,不也多在夜里么?”
于是不久,我也调到市里来了。
2006年,湖南卫视“晚间”对我有个报道,称我“湖北癲师”,我想这是出于媒体炒作的需要,我其实一点不癲的;要想弄清我的想法和做法,我有篇文章的标题就说得很清楚:《用形式主义对抗形式主义》。
我说过,我现在是家教老师。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出来,我只好实话实说:买了房,得还帐。我还愿意补充一句:帐早还清了,人却不准备回去了。为什么呢?就因为我像雷夫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地设置课程:雷夫喜欢棒球、摇滚乐和莎士比亚,我喜欢国学、围棋和自由写作。我现在以这三者作为“主课”,自己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开心——有个孩子听说我要离开一阵子,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手一抹,满脸泪珠子。当孩子妈妈将此事告诉我时,我50感动,50庆幸——我走的路是对的。有个北京女士撰文《蔡老师,你的天地有多大》,意思是我应重返公立学校,这我不能同意。在公校或许也能做“雷夫”,但眼下至多只能做半个“雷夫”,理由很多,这里只说一点:雷夫的价值多在“延长的教育时间”里得以实现,但我们的“教育时间”却无长可延——比之美国学生,我们的孩子还是太忙也太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6:25 , Processed in 0.1087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