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1 22: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
作者:张 伟 杨 斌

[摘要]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是关键。从教师情意倾向与思维品质、主体取向与策略意识、价值提升与实践张力等方面可以发现,教师课堂创新素养和三维一体与持续创生性特点。以实际出发,可以探索在课堂情意、课堂信念和实践智慧等方面建构教师创新素养的评价标准,提出创新培养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堂创新素养;创新人才培养;课堂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美国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一发现表明,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尤其如此。没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持续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难以开发出来。因此,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
一、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提高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目的,是为了在日常课堂上有效实施创新教育,推进创新学习与创新教学。因此,对教师课堂创新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便构成了课堂创新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情意倾向与思维品质: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课堂素养指向
在国外众多的创新教育模式中,影响较大日.为多数实践者认同的主要有三种:一是威廉姆斯的创造与情意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情意倾向中的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想象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情意;二是吉尔福特的解决问题模式,这一模式以多样化解决问题为中心,其核心是思维的发散性;三是奥斯本•帕内斯的创造性解题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以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核心是思维的系统性。这三种创新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具备两个方面的课堂创新素养:一是创新性的情意倾向,即要有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与想象力;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即要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发散性与系统性等。
(二)主体取向与策略意识:有效推进创新学习的课堂素养指向
创新学习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学生既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与学习活动的主人,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与反思者;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会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能力。创新学习的主要特点要求教师具备“主体取向”与“策略意识”两方面的课堂创新素养:一是要树立明确的课堂主体取向,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与课堂创新的主体,促进学生在课堂探索与学习反思中张扬创新的主体性;二是强化课堂学习的策略意识,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把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反思、变化更新的创新学习过程。
(三)价值提升与实践张力: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素养指向
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具体内容并加以实施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有效开展创新教学,必须立足学生发现新问题和运用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等基础性素质,以发展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轴、以活动为主线。创新教学的这些要求,需要教师具有“提升价值”和保持“实践张力”的课堂创新素养。提升价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最大价值和最高追求,把开发学生的创新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并将这些价值追求和课堂任务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实现课堂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必须保持课堂实践的创造张力,在课堂学习中留足学生的创新空间,并形成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育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力。
(四)三维一体与持续创生: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主要特点
情意倾向与思维品质、主体取向与策略意识、价值提升与实践张力,明确了课堂创新素养的三个主要维度:一是课堂的创新情意,即具有热衷课堂创新和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情意倾向”;二是课堂的创新信念,即树立了课堂创新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具有在课堂上开发学生创新力的“价值提升”准则;三是课堂创生的实践智慧,即能够开展富有创生性的课堂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促进学生“主体实现”与学会学习的“策略意识”、“实践张力”等。这三个维度互促共生、立体推进,形成了“三维一体”的课堂创新素养特点。
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除了具有“二维一体”的特点外,还具有“持续创生”的特点,即能够推动课堂的持续创造与生成,能够长久地保持课堂的新鲜感与创新的活力,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持续生成新的观点、思想、体验与经验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需要教师教育把准“课堂创新”的脉搏,构建与之适应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和教师专业化评价的新标准,实现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突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将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纳入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内容,细化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具体内容、评价维度与培养策略,以从制度和体系上促进教师提升课堂创新素养。
二、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评价维度
要评价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建构评价体系。
(一)持续创新的课堂情意
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高低,首先体现在持续创新的课堂情意上。持续创新的课堂情意,是指教师喜欢和热爱具有创新特点的课堂,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课堂的核心任务,在持续不断地提高自我创新力的同时,长期投身于课堂的变革,并在生动鲜活的创新性实践中推动师生创新力的共同发展。要衡量教师是否具有持续创新的课堂情意,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考查。
1.课堂创新目标的专注度,即是否喜欢研究不同课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同促进原理与作用,并由此确定不同课型的创新目标。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首先具有清晰的创新目标意识,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不是专注于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素材,研究学生创新力的开发目标。这种专注于教学创新目标的课堂情意,既为课堂创新奠定了基础,也为课堂的持续创新找准了方向。
2.课堂形态变革的投入度,即是否热衷于围绕既定的课堂创新目标,研究课堂呈现形态的持续变革与创新。课堂形态,是指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学习载体、教学活动等在课堂上的综合呈现方式。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不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刻板模式,总是力求根据课堂要素的变化不断创新课堂的呈现方式,以促进课堂形态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变革。
3.课堂创新状态的持续度,即是否持续不断地开发自身的课堂创新力。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信奉“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一观点,注意在日常教学中保持自己的创新意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吸收教育知识、学科知识、课堂改革等方面的新信息,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上,以此提高自身对课堂及其改革的敏锐性,并保持自己的课堂创新状态。
(二)唤醒创新的课堂信念
教师的课堂信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与质量观的综合体,即教师在追求什么样的课堂价值、创造什么样的课堂形态、达成什么样的课堂质量等方面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主观意识,当这种主观意识成为他对待课堂的思想准则时,就成为了他的课堂信念。唤醒创新的课堂信念,是指教师围绕“课堂创新”产生的较为稳定的主观意识和对课堂的评判与实施准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唤醒创新力的课堂价值观。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够根据人的本质属性确立课堂的价值观,能把唤醒学生的创新力作为课堂的价值追求与判断标准,凡是有利于唤醒与呵护学生创新天性、创新激情的课堂环境、资源与活动等,都认为是最有价值而全力扶持。
2.诱导创新力的课堂过程观。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能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创新力的诱导与开发过程,在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热情;能引导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与探索精神,能帮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建构具有个体特点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不同经验。
3.发展创新力的课堂质量观。课堂承载的是不断成长的充满创新力的鲜活生命。“生命不仅足于维持自己,而且拥有发展的本能……它主要表现为向上性、超越性和不间断性。”从“向上性、超越性和不间断性”看,生命的发展主要是创新力的发展,因为缺失创新力的生命,将难以不间断地向上和超越。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能把握生命的本质,把创新力的发展状况作为课堂质量的评价标准,并以此确立新的课堂质量观。
(三)创生课堂的实践智慧
教师课堂创新的本质是实践的,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必须在生动的课堂现场和创生性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既能创生出高创新力的课堂,也能促进日常课堂的精彩创生,其课堂创生的实践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留课堂创生空间的设计智慧。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具有预留课堂创生空间的设计智慧,能预设出低度干预形态的课堂学习框架,有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路径与主要学习活动,没有把所有学习内容充塞其间,而是给学生的课堂现场留足了创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生性的学习活动,使预设的课堂框架和现场的创造生成有机融合。
2.常态课堂持续创生的临场智慧。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具有促进常态课堂持续创生的临场智慧,能够珍惜课堂上的创生资源,鼓励学生不间断地创生。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感知创生信息的敏锐性,能快速捕捉和判断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能快速区分生成信息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二是处理创生信息的及时性,能根据设定的课堂创新目标,快速引导学生处理课堂上的生成信息;三是处理创生信息的智慧性,能从生成信息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态势、现场需求或成长缺陷,能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利用生成信息中的积极因素,相机调整原有的预设方案,在课堂现场创造出最适宜于学生的教育;四是处理创生信息的激励性,能调动和保持学生特别是弱势学生及其群体在课堂上持续创生的积极性。
3.创生课堂最大效益的增值智慧。课堂创新素养较高的教师,具有创生课堂最大效益的增值智慧,能紧扣教学目标,及时判断出创生信息的价值,并能巧妙地在开放性的创生活动中及时调控,以在不伤害学生创生积极性的前提下,保障创生信息对课堂效益的促进功用,将课堂的增值效益最大化。
三、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
从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主要内涵与评价维度看,要大面积提高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需从课堂情意、课堂信念和课堂实践三个方面确立培训内容,创新培养策略。
(一)消除课堂创新的心理误区,提高课堂情意的创造倾向
课堂情意是课堂创新的动力系统,要大面积提高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必须首先提高教师对于课堂创新目标的专注度、课堂形态变革的投入度和课堂创新状态的持续度。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首先消除教师对于课堂创新的心理误区,提高课堂情意的创造倾向。
1.消除“课堂创新多余”的心理。“有人认为,学习只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要提高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需要破除这种“创新多余论”,因为无论哪一阶段的课堂,都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除旧布新的意识与能力,即使是传承已有的知识,也需要灵动地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架构,以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体系与运用能力。
2.消除“课堂创新高难”的心理。一些老师认为,课堂创新是高难度的要求,是优秀师生的“专利”。但近30年的研究发现:“创造性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乃至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基于人人都有创造性的特点,在知识社会,以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草根创新,将逐步成为创新的主流,课堂创新就是草根式创新,它的目的不在于发明全新的产品,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敢于质疑与冒险、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和表达成果的意识与能力。
3.消除“课堂创新的‘作秀”’的心理。现实中的“课堂创新”,多数是在特定背景下,由指定的老师执教的具有观赏性而无实用性的“作秀”课堂,“好看不好用”。这种现象让课堂创新变成了课堂“作秀”,被窄化为公开课或研究课。因此,消除教师们“课堂创新‘作秀”’的心理,提高课堂创新素养,让课堂创新回归到日常课堂。
(二)形成课堂创新的共识依赖,提高课堂信念的文化品格
课堂创新的共识依赖,是指学校师生在课堂创新的价值观、过程观、质量观等方面,形成了一致认识,并相互影响、彼此促进。课堂创新的共识依赖影响着学校群体的课堂信念,制约着学校课堂的整体发展方向与评判标准,并逐步发展为学校课堂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反映在课堂信念上,就能在无形中持续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课堂行为。要形成课堂创新的共识依赖,提高教师课堂信念的文化品格,除不断形成“唤醒创新力的课堂价值观”、“诱导创新力的课堂过程观”和“发展创新力的课堂质量观”等群体共识以外,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化知识”的课堂意识。“教育活动主要是以知识为核心展开的。知识是生成智慧的基础,将知识‘活化’才能培养出富有智慧的头脑,若把知识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则难以生成智慧。”因此,要坚守和践行创新的课堂信念,需要教师树立“活化知识”的意识,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知识建构过程的设计等,将知识置于鲜活的课堂学习场景中,并引导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把静态知识动态化。
2.“反竞技化”的课堂取向。竞技化的课堂主要是训练学生记忆、理解、迁移等能力,其核心是知识储存与解题能力,强调课堂的竞争。要坚守和践行创新的课堂信念,需要确立“反竞技化”的课堂取向,把课堂从“竞技场”转变为“创新的天地”,让创造性思维与情趣弥漫在课堂卜,才能唤腥、诱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信念的文化品格。
3.去“逆淘汰”的课堂准则。课堂上“纪律好”、“很听话”,能快速记录和记忆老师传授的知识,能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赞扬与呵护;而好奇心强、勇于质疑、思维发散、不刻板遵循老师要求的学生却受到批评和排斥。本应得到保护和发扬的创新行为被无情淘汰的现象,被称为课堂创新中的“逆淘汰”。要提高课堂创新素养,需要教师转变“逆淘汰”的课堂评价准则,对敢于质疑、冒险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学生进行鼓励,使课堂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建构课堂创新的实践生命体,提高课堂创生的能动智慧
能动智慧是指主动积极地建构创生型课堂,创造性地培育课堂生命体的实践智慧。课堂是鲜活的实践生命体,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创造激情与智慧。教师必须立足于课堂创新这一实践生命体,提高课堂创生的能动智慧,才能提高课堂创新素养。
1.培育课堂的创新生态。要培育课堂的创新生态,可采取以下三方面的培养策略:一是建构课堂新模式,打破维持性学习或接受性学习的课堂观,从被动式的整齐划一的课堂模式,走向主动思考、大胆表达、相互质疑、互助共进的“活力式”、“互动式”、“争议式”的课堂模式;二是发展课堂的“自组织”,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形成班级或小组内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团体发展策略与动力系统,培育学生群体的“自我”创造与发展能力;i是调控课堂创新的平衡态,不断打破课堂的平衡与“宁静”,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通过课堂创新平衡态的调控,保持学生永不衰竭的课堂创新
2.打造创生型特色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网络和其他教育资源等的帮助与支持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建构“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学,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教,师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新体验、收获新知识”的创生型课堂。




(来源: 《教育研究》2011.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03:23 , Processed in 0.1552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