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孩子心灵对话—听障孩子的防御机制及其解决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2 13: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孩子心灵对话—听障孩子的防御机制及其解决策略
日期:2012-11-19
  作者:李展文

 

  听障孩子生活在世上,与主流社会阻隔于无形的墙壁,常人异样的目光,活动受限;学习中抽象的文字、公式、单词,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都会经历挫折,这些经历会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情感紊乱,于是产生烦恼与痛苦。当孩子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挫折打击时,有时会努力积极去面对,尝试克服困难,但事实上这不是件轻易的事,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还要借助于外力才可以做到。因此不少的听障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选择较容易的途径,用消极的方法去躲避问题,以免引起个人情绪上太大的困扰和保障心境一定程度的稳定。这些方法在精神分析学中,称为防御机制(来源:精神分析学—19世纪,弗洛伊德创建,主要贡献:1、人的心理健康是可以了解的,而我们有关人类的各种知识可以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2、人类的行为常常被潜意识的因素所管制。3、童年成长的经验,对成人的功能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4、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根据享乐和避免痛苦两原则而决定。)。一般来说,这些心理防御方法,健全人也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生活中应用它们。只是听障孩子通常在潜意识中进行,常人难以察觉,负面程度较健全人更为严重些。
通过观察和交往可知,听障孩子由于习惯性地不敢面对遭遇,心情产生压抑,个人极端的不安而每每去逃避人生,会滥用了这些防御机制,出现一些异常想法和反道德行为,以致个人最终与现实脱节。这不单是个别毛病,而是听障孩子群体普遍特征,不及时调适干预,可能会发展成为心理危机、抑郁症、精神病。如何认清孩子的问题所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结合防御机制理论和笔者的班主任工作心得,分享如下:
听障孩子常用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否定
    这方法是将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定,当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稳。听障孩子中不少来自于单亲家庭或残缺家庭,许多孩子面对耳聋、父母离异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地用“否定”来逃逸那巨大的伤痛。
    例:小琪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是家里的小公主,一家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忽然家人在一次严重的车祸中,母亲被无情地夺取了生命,父亲也从此变成了植物人,小琪的姑妈因此非常担心她,好言安慰她,焉知小琪想了想,在纸上写:“其实父母不在,我一个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啊,我一向都不喜欢别人管束的……”小琪用的防御方式是“否定”。
2、补偿
    面对人生,许多懂事的听障孩子都会发觉许多事物极不理想,同时,人生中常常会经历不如意,于是内心会有许多不满和遗憾。当一个人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会设法用种种方法求弥补这些缺陷,来减轻自己不适的感觉,这就是补偿作用。当运用得适当时,补偿作用会带给我们人生一些好的转变,实在是值得推荐的方法;但若极端地采用,却又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
      例:小雯出生时是健全人,活泼可爱,一家其乐融融。但四岁时,因为父母一时没注意,她和伙伴玩鞭炮,鞭炮突然爆响,从此小雯失去了听力。事情发生后父母内疚,从此更宠爱小雯,凡事都迁就她,使小雯十分任性,行为独来独往,对学校的纪律持反对态度。老师与父母沟通孩子的学校情况,父母也不责难小雯半句,还常常留很多美食给她,给她充足的零用钱。父母说道:“就算是补偿给她吧!”小雯觉得父母的溺爱、迁就理所当然。
3、投射
我们教育的孩子有个特点,当自己有某种罪恶念头,或有某种恶习,往往会反而指斥别人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孩子们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性格的恶劣,以及批评别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这种行为称之为投射。
例:小范头脑灵活,身手敏捷,有运动天赋,深得女同学喜欢,但行为散漫,一旦对某节课堂没兴趣,嘴巴老是停不住,和周围的同学聊得不亦乐乎,有时中间隔着几个同学也一样讲话,对授课老师影响较大。每逢班主任对其进行教育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指责旁边某某女同学一样也在课堂上聊天,或者说是其它同学主动找他要聊天的,他只是附和同学而已。小范是在采用“投射”的防御方式。
4、幻想
许多时候,当听障孩子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会利用幻想的方法,将自己暂时抽离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享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
例:男生小邓动作女性化十分明显,喜欢走猫步,常被一些好奇、顽皮的同学嘲笑,在他走路的时候,常有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小邓对此十分愤怒,常与同学发生推挤。与老师谈心时,他屡次说道自己想回乡下种田,过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式的生活,那就不用每天见到某些可恶的同学……谈着谈着,小邓轻松多了,他用的方式是“幻想”。
5、转移
当被人激怒和欺压时,听障孩子往往想作出报复,但有时由于学生守则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他们不可能直接向当事人发泄内心的情绪,结果就在适当地时间,选择一个适当的人或事物,作为情绪转移的对象。不过,转移不一定只是负面的感受,正面的感受,他们也会作出同样的处理。
例:小潘在学校被人冤枉,在老师面前,他极力争辩都无效,结果不但被罚劳动,还被班主任当众责备了一顿。他怀着一肚子的气走出教室,走到楼梯旁过道,刚好有个红色的消防栓箱子摆放在那里,小潘飞步走上前狠狠地一脚踢破了消防栓箱子。他在此运用得防御机制是转移。
6、倒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障孩子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由于心智不成熟,或某些原因而不大适用,往往就会放弃这些方法。同时,也可能他们碰过壁,发觉用成人的方法会较困难得到自己所冀求的,为了避免失望和挫折,就可能重新运用孩童时期的方法来获致满足,这方法我们给它个名称----倒退。若过分使用,当然很有问题,但偶然使用,例如:上课前老师走进课室,学生说老师今天的衣服绿得好像青蛙,有个学生趴在桌上模仿青蛙蹦跳,引来大笑,这给学习生活增添不少情趣和色彩。
例:小基从小很少出门,在家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他自己只有在家里玩计算机游戏,因此而迷上了电玩。升上初中,他除了应付学习一下语文、数学外,其它时间都用在玩PSP、手机,或者画些打斗场面的漫画,科任老师的教导难见效果。班主任每次约他谈话,他总显得张惶失措,而且班主任要求他做任何事,他都说不知该怎样做,要求班主任教他,并详细告诉他如何做,老师一旦禁止他玩电玩或画漫画,他就暴躁如雷,就像一个两岁左右无知幼稚的小男孩。从这一案例中,我们看见小基在初中阶段出现了“倒退”的行为。
大量的教育实践、学生案例表明,我们所教育的听障孩子内心的防御机制较为普遍,随年龄增长可谓根深蒂固。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现的非道德理念、心理危机、过激行为,正是内心的防御机制在工作,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做学生工作,教育孩子不能简单化、不能“以事论事”,避免贴标签。学生是有思想的灵动主体,现实中孩子们的成长经历,认知发展受限,自我效能不高,习得性无助,家庭对话质量这些因素导致自身许多的痛苦,从而产生一些非理性信念,日积月累最终形成防御机制。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寻找理论的指导,与孩子建立咨询关系,引导孩子自我表露,自愿把自己真实的私密的想法和信息表达出来;躬行实践,帮助孩子排除非理性信念。
我们从艾利斯创建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找到答案。此学派指出人同时是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怎样行动和生活,是由自己的信念决定的。人的困扰,通常不是根据客观存在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观感产生的,事件并不直接导致人情绪的悲喜,而是人自己对事件的解析、看法和内心固定的信念所决定的。因此理性情绪治疗学者持有A-B-C的人格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结果),而不是传统的刺激导致反应的A-C理论。许多人的观念中,认为A是导致C的原因,但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情绪困扰(C)并非由刺激(A)所决定,而是决定于一个人的信念(B)。如何消除孩子非理性信念?答案就是要调适B
听障孩子产生非理性信念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牵涉到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现状、家庭结构,但可以更新教育观念,认清问题实质,尽己所能,细心辅导孩子:一方面,听障孩子的问题就是坚持自己应该享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应该顽强抗拒人生中不如意和听障带来的痛苦遭遇,但这种缺乏弹性的坚持脱离的实际,并非是自然的人生哲学,只会令人钻进牛角尖,最后找不到出路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变,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需要用一种新的社会生态的系统模式来审视,而这种新的生态模式的哲学基点就是人和环境是联系着并相互影响着的。而这一点,在过去特殊教育发展的若干年里,确实是认识不够的。在对听障学生的支持方式层面上,过去我们总强调从“补短”入手,听障儿童缺什么,就补偿他什么,以为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就能让他们跟上社会的主流。所谓的康复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补短”措施。但笔者有另一种思路,就是从“扬长”入手,从听障孩子擅长的、已经会的入手,让他们通过教育,塑造健康心理,掌握生活技能,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补短”。听障教育要关注残障孩子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特殊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要让孩子以一种平常的、弱组织的、平等、共享的方式进入社会,让听障孩子自然地参与社会,适应社会,逐步融入社会的主流。 物质文明得到保障,精神文明自然丰富,听障群体的许多心理问题会迎刃而解。
意识形态的判断需要用时间来换取空间,立足于学校教育点点滴滴,笔者在与听障孩子长期相处中,获得不少的教育实例和辅导心得,找出了一些情绪困扰或者适应不良的听障孩子常常持有的信念。这些信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使自我遭受困扰,形成定势的防御机制。如何辅导孩子消除非理性信念?笔者分享心得如下:
1、
要面对听障所带来的艰难和痛苦,实在不容易,倒不如逃避来得省事些。
辅导:逃避问题,固然可以拖延一段时间,但问题始终存在,换言之,那并没有将问题解决。同时一旦时间拖长了,会令问题恶化,要处理时,就会事倍功半。而且要是我们不努力处理存在的问题,面对现实,认真学好语言这一工具,很可能就会连锁地产生其它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这实在是不容忽视的。
2、
我的不愉快是由于外在因素造成的,如父母的管束、唠叨,老师的责备、督促,所以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扰。
辅导:这观念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人是由于自己的观感和对事物所作的解析而导致心理伤害的,外在的事物并不直接伤害和影响我们。
3、
我听力有障碍,总需要依赖别人,同时也需要一个较自己强而有力的人来让自己有所依附。
辅导:听障者虽然不完全,但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独特的个体。这观念对我们的孩子十分重要。因为人生中,虽然我们有亲人,也有朋友可以帮助自己,但生活中却仍总会有要单独面对人生遭遇的时刻,因此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和磨练,实在是十分重要的。况且,当一个人长期要依赖他人的时候,自己就自然落在次要的地位,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和成长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
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如地震、洪灾、车祸、死亡……我应该时时关心,要不断作出关注和思想,而且还要随时留意到它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边。
辅导:虽然,我们对事情事先有心理准备,考虑到危险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计划如何避免,或虑及不幸事情一旦发生时,该如何减低其后果的恶劣,都是明智之举。但过分忧虑往往会影响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而且会令人胡思乱想,遇事软弱无力。其实在人生中,可怕的事要发生时,谁也不能避免,杞人忧天只会令生活变得沉重没有生气。我们倒不如努力增强自信,相信在自己努力之下,总可以有能力面对生活和作出适应。
5、
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是坏人,不可原谅,因此应该对他们严厉谴责并施予惩罚。
辅导:每个人都会犯错,而责备和惩罚都无法导致行为的改变。同时,人偶然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因同学或家人一时的误解、错误就将他们视为无用和无价值的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的鄙视和排斥。
6、
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事情真不如己意的时候,实在可怕,也的确悲惨。
辅导:不愉快是自然的反应,但若因有一点事情感到不如意,就像大难临头般凄惨,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令事情恶化;倒不如适当地去正视即使不如意的事,能改变的就努力改变,至于改不了的,就只能坦然去接纳了。
7、
我非常渴望获得环境周围的人的肯定和接纳,尤其是每一位学习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辅导:这个观念实在是一个假像,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但倘若当某人相信这观念时,他就会千辛万苦,甚至委屈自己来取悦他人,以获取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往往失望,只会令自己感到沮丧、失望、受挫和被伤害。
8、
作为同学和好朋友,我应该要关心他(她)的问题,也为他(她)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辅导:关心朋友、同学,是件极好的事情,为友人的遭遇而哭泣,也是人类可贵的感受,但倘若我们因为过分投入以致被压得透不过气,或因此弄到自己情绪也失去平衡和稳定时,那就不但会伤害自己,同时也会变得没有能力去为他人解决问题和提供援手了。

    对问题的认知决定我们采取行动的价值,很多时候孩子的感受比事实更为重要。日常社会活动中,听障孩子确实遇到了异样目光和阻碍,同时我们的教导以许多“应该”“做到”“必须”为准则,忽略了学生的心灵感受。这些因素一方面引起听障孩子自责、内疚,自我效能低下;另一方面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尝试用各种方式保卫自己,慢慢筑起一道防御机制围墙。 如何破解围墙?关键在于消除孩子的非理性信念,对问题抱以乐观态度。面对孩子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充分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不同解决方法的利弊,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思考的时间,引导孩子们认清实际事情发生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弄清孩子的成长背景,协助他们在思想上 、价值取向上有基本的改变,让他们认清哪些是客观不可改变的因素,哪些是主观可变因素,不致于陷在自己营造的困境中持续痛苦。
理智与情感兼有,智慧和爱心兼容,我们要从思想上认知孩子,从心灵上关爱孩子,引导学生自我表露,通过有效的辅导和适当的干预,抹平孩子心中的波澜,让孩子怀着健康的心理走进平等、和谐、文明、共享的生活和学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听障孩子也不例外,当一个孩子与他人相处和谐,合理展现自我形象,自尊自重,获得别人的爱和尊重,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能好好地学习,好好地发展自己时,这样的孩子内心舒适自然,生活幸福健康。

参考文献
1、《心理学与生活》 【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王垒 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 16
2、《辅导与心理治疗》 【香港】林孟平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
3、《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第三讲 中国传统沟通之道   栗彩燕  来源于:百度网 -高等教育专栏
4、《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 张宁生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7:39 , Processed in 0.0722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