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 10: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彼德·海斯勒与《江城》

沈骏松

1996年至1998年间,一个名叫彼德·海斯勒的美国年轻人,取了个中国名字何伟,在中国长江上游涪陵这个城市里面呆了两年,在涪陵师专用英语教英语系学生英美文学,两年时间里他接触了涪陵地区的一些人和事,用美国式思考记下了那一段个人经历和观察,并以《江城》为书名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旅行和游记总是轻松而计人喜欢的,所以彼德的书在2012年2月至3月间共两次印刷,印数达5万册。

  在这本记实作品中,你能读到什么呢?我的阅读感觉是:对一个中国读者来讲也许这意味着用另一种眼光、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解读和考察我们自己。

  彼德是以“美中友好志愿者”的身份到涪陵工作的,月薪1000元人民币,但是据他介绍,“美中友好志愿者”在美国的名称其实是Peace Corps“和平队”,1993年和平队进入中国时,“和平队”的名字在中国被“美中友好志愿者”所替代了,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对从美国人口中讲出来的“和平”两字过份敏感,不是有“和平演变”一说嘛,而且,在冷战期间,和平队被认为是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穿着“连裆裤”的,这可是大是大非问题,含糊不得,而新名词美中友好志愿者则至少从字面上消除了这一层感觉。

  今天在我们中国,如果他们的孩子还年轻,要上大学,那么他考虑得最多的是大学以后的工作做什么,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焦虑于此事,毫无疑问的是在当前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过上安稳的日子,而当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是最保险的,但是,如今要进入公务员队伍是如此之难,以至许多人都对此没有信心了。所以,大学期间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毕业之后能够挣高工资,是不错的想法,当然最好是学经济之类的,这样大学毕业后就可以进入金融等行业,最好是在外国人开的银行或者公司里工作,那可以挣很多工资,我们的朋友碰到一起聊天时总会讲,谁谁谁的孩子在美国学什么专业,现在在什么公司每年40或者50万人民币的收入,很光荣,很成功。是的,在一个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年代里,这样很好,很成功。但是,来自美国的彼德却不一样,大家记住,彼德的父母是美国的大学老师,彼德本人学的是文学专业,1996年他已经27岁了,但是看起来他并没有什么钱,他所学的专业也挣不到多少金钱,好象还没有找到对象,但是他并不着急,他的父母也没有着急。如果是在中国,父母应该已经急得不行了,是不是应该找个“正当”的、稳定的工作,并且应该开始挣钱,成个家了?但是彼德却选择来到中国比较穷的地区做两年志愿者,所挣的工资比一个中国老师多不了多少,两年过去了,他除了学到了一点汉语,了解了一些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以外,别无所获,特别是在金钱方面。

  彼德不着急去挣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不害怕,他不象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没有安全感,他觉得完全可以按照他的意愿生活下去,做志愿者,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开阔眼界,很有意思。

  就这样,彼德从重庆沿长江坐船至涪陵,开始了师专老师工作。

  彼德对他将要任教的学校的判断很准确:师专在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属于“末流”的(我也是于1978年进入浙江的类似的师专而开始接受启蒙的)。尽管至今涪陵师专已经改了两次校名:涪陵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而且已经扩张至不止一个校区了,或者几年之后还会改名为长江师范大学,但是涪陵师专或者长江师大的地位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没有上移,尽管在其后已经增加了大量的由职业中专升级上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当然,彼德并没有小看涪陵师专的学生,他知道,1996年,只有2%的中国孩子能上高中以上的学校,所以在他眼里,他的学生还是百里挑一的好学生,求知欲强、聪明还尊敬老师。但是,从另一方面彼德也看到,他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划一的政治思想教育,所以思维方面显得不那么真实,比方说,他的不少学生对香港回归这样的大事情与个人的悲欢联系得太密切,这在他看来就是不真实,他让学生写作文,你最激动的一天,就有学生写香港回归那一天将是他最激动的一天,这让彼德觉得不可理解。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包括涪陵师专里的老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于被整个国家事务淹没自我,所以有些看起来很正常的事情其实是很不正常的。

  让彼德感到不可理解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节日里那些装扮成失学青年的孩子们,趴在热闹的市区,背上贴着其家庭不幸的遭遇,明显是一个团伙骗人的花招,却会引来不少行人的慷慨解囊;还有节日里那些买玩具的小摊边上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在无理哭闹着发脾气,而他们的父母们最终总是作出让步与妥协;在公务宴请时总会有一个或者几个人在不自量力的地“喝高”之后而醉酒却在第二天还兴高采烈地回味其中;有的中国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但是却一次也没有请彼德去他们家里坐坐,而且跟彼德说话时总是讲得很慢,“好象我是一个傻子或者是一条狗一样”;彼德还惊讶于他的同事们对数年以前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家庭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麻木不仁而安于现状;而几乎所有的涪陵移民们对三峡大坝的建造心满意足,“这些人显得非常满足,一边喝茶玩麻将,一边看着新城在自己身边慢慢崛起”;几乎所有愿意和彼德聊天的中国人第一次都会询问彼德的月工资是多少。

  虽然与中国涪陵的百姓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是在涪陵工作生活的两年时间了,彼德还是交上了不少中国朋友,其中最成功的一位大概是被称为黄小强的“学生食家”老板,黄是一位与彼德年龄相差不多的年轻人,曾经北上新疆南下广州寻找谋生的办法,但都没有成功,最终黄还是在老家涪陵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生活方式,他在师专附近开了一家学生食家,经营得有声有色,也许是他随和的性格和合适的价格还有不错的厨艺成就了他,在涪陵其间,彼德几乎每周都会去黄的饭店用餐,彼德还在书中祥细描写了黄小强做“抄手”(包馄饨)的细节,以及黄的一家接待彼德作客黄家时的态度,看起来,黄小强为了适应小店主的身份与社区的所有人都交往得不错,这些人们包括师专的学生、老师、中巴车司机、卡拉OK厅工作的小姐、陶瓷厂的工人们和一些商店老板,看起来彼德也很适应并欣赏黄老板的这种生活方式。

  最后,你不要小看一个美国年轻人,他到中国来做志愿者其实是有备而来的,首先,我们可以从《江城》这本书中看出彼德对中国历史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在描写涪陵的桃花山也叫插旗山的时候,他写到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沿长江西行甚至联想到了毛领导的长征,写到了1853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定都新耶路撒冷——南京,他还收集了关于中国水坝的一些数据:比如他说在河南省,1975年的暴雨使得62座大坝如多米诺骨牌般纷纷溃决,死亡23万人?1949年以来,中国有3200座水坝溃决,溃决比例占中国总水坝数目的3.7%,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溃决比例为0.6%。真的是这样吗?这些数据怎么就连我这样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的人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读《江城》给我的另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是这位美国学子的诚实品格,在回答国人关于台湾的看法时,彼德如此回答:大多数美国人觉得,台湾看上去像是另一个国家,它有自己的政府和经济体制。但美国人也知道,它跟大陆具有相同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他们也许觉得它应该回归大陆,但只有在老百姓愿意的情况下才行。没有高调,只有真实的想法,几乎整本书都体现着这样的风格,这样的文风,在我所读到的中国人的文章特别是年轻人写的文章中至少是非常少见的。

  阅读《江城》,似乎在阅读自己,不过,这是用美国式的视角阅读自己,也许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有点益处。

  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江城》〖美〗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2012年3月第二次印刷,印数30001-50000册,1/32开本,446页,中国当代记实小说?ISBN978-7-5327-5672-8/I3336,定价36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27 , Processed in 0.0677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