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样的语文课很有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5 18:3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样的语文课很有魅力”


刘恩樵




01
这周上了《两小儿辩日》,学生反映非常好,都觉得想不到语文课还有这么大的魅力。
我是怎么上《两小儿辩日》的呢?
先是朗读,接着背诵,再下来,就是我来讲了。我是从四个角度来讲的。
一是语文角度,我讲了这篇小文章记叙简洁,抓住对话以及“笑”的蕴义。
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的,这就是三段论推理,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小孩各自的推理过程是:
    一儿:


另一儿:
         
大前提:           因为远小近大,

因为远凉近热,
小前提:       又因为晨大午小,

又因为晨凉午热,
  论:           所以晨近午远。

所以晨远午近。
三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的。我跟学生讲了《两小儿辩日》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现象: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四是从哲学的角度的讲的,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很多道理。1、二个小儿能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一种留意生活,善于思考的钻研精神。2、两小儿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3、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5、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
这节课,都是我来讲的,没有提问,没有启发,就是我在讲课,但是,学生听得很入神。所以说,我还是重申一下我一贯的观点:“讲”不是坏事,关键看怎么讲与讲什么。
当晚,很多学生在随笔里写下了这节课的听课感受,都慨叹语文课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一个学生的随笔是这样写的:


很有魅力的语文课
刘可瑾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的是《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可谓包罗万象哦,从语文到物理,再到逻辑,还有什么哲学呢。真不愧是老刘呀。这哪是语文课,根本就是一节综合课。老刘滔滔不绝讲了一节课,我们全班都听傻了。这样的语文课,我太感兴趣了,不仅仅学到了语文,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真的没想到,小小的一篇《两小儿辩日》就能整出天文、逻辑、物理、哲学这么多知识出来,我以前真是小看语文了,也太不可思议了。语文课也能上出这名堂来,真是佩服佩服。


什么“∵近热远凉+又∵晨凉午热∴晨远午近”,还有什么“∵近大远小+又∵晨大午小∴晨近午远。”不仅概括得好,而且简洁明了。我也知道了一点点逻辑的东西了。而且,一个小故事里竟然包含着那么多的道理,真是太奇妙了。另外,太阳究竟早上离地球近还是中午离地球近,我虽然还没弄清楚,但我也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以前总觉得语文就是读读诗,看看书,背背课文,抄抄写写的,顶多就是再课外拓展一下,背背,读读,写写,这就是语文。但今天令我又重新认识了语文,我的大脑被刷新了一次,从此改变了我对语文的定义。
对了,“老顽童,老顽童”说的不就是你老刘吗!你年龄是大了点,但是脑袋瓜子比年轻人还好使呢。
这样的语文课很有魅力,这样的语文老师我很喜欢。

02
《柳叶儿》的备课,这一周在密集地进行着,且在周六上午,丑媳妇终于见了公婆。
[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这两天,我有些夜不能寐了,很是纠结,想了很多种方式来设计教学,但是却苦于找不到自己认为满意的方式。
下午去教育局办事,在车上,老九打来电话,询问备课情况,我的回答是“山穷水复疑无路”,他说:“这就对了,这就是必经的过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快要到了。”我也相信这点,不经糊涂,哪有清晰。
今天的早读,我在我自己的班级也把《柳叶儿》走了一遍。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我想知道,孩子们在理解这篇文章中究竟会存在哪些困惑或阻障。可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反应很钝。
我越来越糊涂了。但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我是用早读课来上课的,而且还借用早操时间。我的班早读课从未上过课,现在来上课,学生是不在状态的。
下午,我的脑海里闪出这样的教学设计念头:诵读---嚼字---话题。意思是说,以咬文嚼字与话题讨论作为本课设计的主要方式。
晚上,与徐兄喝酒,顺便聊聊《柳叶儿》。
周六就要上课了,赶紧要有个定夺了。这两天一直忙于学校的事情,招聘教师听课,没有时间坐下来考虑我的课的问题,我只有在听课中偶尔开开小差,想想课的问题。下午,我跟徒弟联系,让她在周三下午调好两节两班连续的课,我要连续试上两节。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下午,赶到娄江上课。连续两节,我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提纲挈领法,即在玉山中学上的那样,二是咬文嚼字法,即在黄桥备课时产生的灵感。两节课都没有课件,我的想法还是走一走。
第一节用的是提纲挈领法,感觉很顺畅。值得一提是的,学生对“乐”“苦”与“涩”概括得非常好,结尾的时候,还生成了一个发现,就是“它味苦,味涩,但能救人”这一句中“救人”理解。在“那年月”,苦涩的柳叶儿能救人的性命,在当今,“那年月”苦涩的生活却可以救我们的灵魂。下课后,对于本节课的顺畅与自然,对于课上的意外发现,我们很是欣喜。我使劲地拍打着徐兄的肩膀,宣泄着这种喜悦。
接下来是第二节,我改了另一种上法,我就是想看看咬文嚼字法是否可行。结果,一节课过得很快,咀嚼了“柳叶儿”中的“儿”与“抢柳叶儿”中“抢”就下课了。教学内容虽然没有完成,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的上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究竟取哪一种思路呢?我听了徐兄与徒弟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还是第一种提纲挈领法好可取。我也是这么认为,毕竟稳妥些。
就这么定了。
折腾了近一个月,最终还是选择了最初的方案。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离周五去广东的日子很近了,我要细化思路,确定教案,制作PPT了。
今天,市教研室宋老师主动关心我的备课情况,我给她发去了PPT的草稿。她看后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柳叶儿》的教学,不仅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宋老师的这个提醒非常重要,对于我细化教学设计,突出语文味起到了非常警醒的作用。
今天,还是因为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一直没有好好坐下来制作PPT。无奈,我只有调掉了我的晚值班,下班后回家专心来做这件事。明天中午就要出发了,PPT今晚必须完成了。
为了做好PPT,我还请一位朋友把我处理了柳叶儿的图片呢。
下班到家,我就钻进书房。
到了晚上七点半,我的PPT终于制作完毕了,《柳叶儿》的教学设计也第一次清晰起来。心中不免有些释然。于是,我马上打电话给徐兄,我想与他再做最后的敲定。
晚八点,我开车到了徐兄家。
在他家小小的客厅里,我们拉出桌子,打开电脑,开始了我们的再一次讨论。电脑边是两杯升腾着热气的茶水。
我将PPT一页一页地点击,且逐页逐页地讲解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设计意图。徐兄就坐在我的身边,他闭目静静地听着,觉得有想法时,就对我说,我就与他讨论。有的,我顺从了他的意见,有的,我也否定他的想法。就这样,我们一直讨论到十点半。我们俩在十一楼的高处自由率性地讨论着,我们都很投入,不诀夜色已深。
在讨论中,我始终在追问: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语文是否得到落实?学生的主体是否有着体现?
讨论完最后一页PPT,我们都自然地站起来,直直身子,心中漾起一种莫名的轻松与愉悦。我们走到阳台上,打开窗户,夜风扑面而来,月亮就挂在窗角上,有几颗星星闪烁,眺望远处,深邃的夜色看不懂也看不透,唯有万家灯火闪烁。
与徐兄的讨论,颇有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表明乐、苦、涩三者关系的示意图,有了《柳叶儿》让我们记住“那岁月”苦涩的“好好地活”等等。
徐兄提议喝两杯,我欣然附和。
于是,徐兄让妻子起来炸二两花生,烧几条小鱼,切两根香肠,炒两个鸡蛋,就这样,我们在午夜11点,在11层高楼上,端起伊力窖,二人对酌,自在自得。对饮中我们闲聊,从柳叶儿的苦涩谈今天的幸福,从从教的经历谈对语文的理解,从这次备课的经历谈专业发展的途径,等等。
从11楼颓然乎醺醺然下楼,已经是十一点半了,路人已稀。我们还站在瑟瑟的夜色寒风中,顶着酒的暖意,在聊着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上午匆匆地把PPT再通览一遍,且发给宋老师,留言:

老师早,昨晚整理得差不多了,大致如此。请宋老师再看看。关于“语文”的问题,我的想法是落实在对“乐”“苦”“涩”的品读中。
中午11:34,乘高铁去南京,3点乘飞机去广东,晚7:00到达佛山三水实验学校。
[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
昨晚,在宾馆的房间里又把课文通读了一遍。
今早起得较早。把ppt再整理了一下。《柳叶儿》的教学设计终于敲定。

整理好课件,然后,去南山镇的小街上走走。小镇被南丹山包围着,街道两旁以榕树作为行道书,也有以椰子树作为行道树的。对于我来讲,这些都很陌生,我也很是喜欢。我是与三水区教研员郭俊老师一道逛街的,他给我讲了很多南山镇的风俗民情。

走览南山镇,对于我来说,也是语文生活的一部分。

上午11:25---12:05,站到近700人的面前,完成了《柳叶儿》的教学。
下课,自我感觉尚好,同行的镇江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袁健老师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也有不少老师给予较好的评价。但,我自己细想起来,课堂现场还是有点“涩”,也就是说,有点不畅。
走下讲台,我只觉得,这仅仅的四十分钟,真是对心力与体力的考验。走下讲台,不是如释重负,而是已释重负。
我的课给许多听课老师留下了好的印象,其中有一位广州的老师在听完我的课后给我发来短信:
老师,您好!我是从化中学的小彭老师,很高兴今天聆听了您的课堂,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向您学习教学艺术。
我上课班级学生的语文老师黄老师也给我发来短信:
老师好!今天辛苦了,非常感谢您让我记学生们听了那么好的课。
我知道,老师们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给了我信心,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的课还是有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课堂现场的师生互动存在着不足。这主要与我在大场面下上课不多现场心理素质不够有关。
[2013年3月24日星期一]
上午的活动有个评课的环节。佛山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研室主任唐荣缵老师在点评中对我的课给予了较好的评价,他说:“这是臻于完美的一节课。我从他的课上学到了很多,他本人的文化底蕴,他的演读文本是有智慧的,他的教学设计紧凑的,课的板块的设计中,乐、苦、涩,是非常有张力的几个字,非常厉害,特别是课的后半段,关于情感的落实与熏陶,是非常的水乳交融的,不是生硬的贴标签的。许多环节的设计也是很巧妙的,比如背景的介绍,也是放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自然出现。这些都体现了刘老师的教学的智慧。我自己感觉到我还要细细地研究他的课。”当然,唐主任也提了一些建议,他主要就落实考试的问题提出一个建议,希望从应对考试的角度对文章中一些句段进行训练。
活动休息期间,与几位老师聊起我的课,我们一起分享着碰撞。
最有印象的是广东的汪洋老师,在我们将要分手返程的时候还在一起交流。他提出了几个问题,比如,“苦”与“涩”这两种感受是否有必要分离?语言品味是否可以再做得深入些?PPT上的字为什么那么小?汪老师是爱思考的老师。这些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问题。我与汪老师2012年暑假在庐山的一次语文活动中结识,我非常欣赏这位年轻人的才华。后来,汪老师打算以“简约与深沉的统一”为题写写对《柳叶儿》这节课的反思,我期待着。
下午,从广东飞回南京。
在飞机上,我与益民整整聊了近两个小时。我听他评我的课,甚至直指我的课的要害。与益民聊课,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我们称我们是“诤友”。感谢益民真诚的沟通。
晚十点抵昆。
03
在广东佛山三水实验学校上课。上课前与学生套近乎的开场白我觉得挺有意义的,不妨记下:
我理解的“三水”就是水灵、水润、水韵。古人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水学子,智者气质。
04
这周才收到《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年第12期的样刊,我的《“六个一”:语文素养的另一种解读》发表其中。

另,张家港蔡明老师通知我,五月份有个“生态语文”研讨活动,其中有个“生态语文教育研究专题交流暨名师报告”的环节,他让我在这个环节中做一个大约20分钟的简短发言交流,谈谈我对生态语文教育的理解与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39 , Processed in 0.0790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