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向于丹、易中天学习什么---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9 19:4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向于丹、易中天学习什么

于丹、易中天等学者的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等是中小学教师,“同是天下育苗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应学习汲取哪些有益的东西呢?
  一是博学。由于教学对象、教学背景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程度上的要求是有等差的;大学教师必须是学者,而“做学者型的教师”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只是个理想化的口号与目标而已。事实上中小学教师能成为学者或者准学者的也确属凤毛麟角,但这并不等于中小学教师因此而消弭成为学者的冲动。我们在专业水平方面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尖、精、高的层次,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其实,《论语》《庄子》等先秦经典并不是于丹的主攻专业,品《三国》也不是易先生的第一学术域点,在“百家讲坛”搞“文化普及”于他们而言有点儿“玩票儿”的性质——当然,这“票儿”玩得绝对精彩、绝对漂亮。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的博学。讲《论言》,最起码儿要通读《论语》若干遍,要读钱穆、杨伯峻、刘宝楠、南怀瑾、李泽厚等诸家注本,要读孔子的史学传记,还要读《孔子家语》《左传》《庄子》《孟子》《韩诗外传》等“外围著作”;讲《庄子》亦然。讲《三国》,除了演义外,《后汉书》《三国志》《江表传》《资治通鉴》等都是不能不读的“辅助资料”。广收博取,视野的开阔必然会带来思维之水的荡漾,于是才会有美女教授的“心得”,有魅力学者的精“品”细“品”。再看看我们的周围,“教书的不读书”一度成了令人汗颜的尴尬风景。有的老师课本、教参、练习册、教案选这“四件套”一穿多少年,大脑内存的狭窄与华丽的外包装显得那么的不协调。在狭窄轨道上运行的列车能给车上的旅客以新奇、愉快、幸福的感觉吗?尤其可悲的是,颇有些同行常常为自己的“窄轨道”偶尔也有个不错的车速而自得,就如当年的“土皇帝”阎老西一样。  
  赶上于丹、易中天的广度与高度对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梦想,但我们不能没有成为于丹、易中天的愿望,更不能停止攀登书山的脚步,不能关闭清风袭进的窗扉,因为我们的对面是无数棵渴求清澈活水的禾稼与树苗。  
  二是精思(也可以叫聪明)。既是“心得”,当然是自己心里的独到感受;既是“品”,当然是极富个性化的解读,两者都不可能是简单重复原作的内容。听于丹讲“心得”,没怎么读过《论语》《庄子》的,觉得新鲜、有所得;研究过《论语》《庄子》的,觉得其所言正是自己心中所想。听易中天品《三国》,非专业听众听出了热闹与愉悦;相关专业的听者则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要做的是将学术从象牙塔搬到广场茶肆的工作,他们不是给专门研究《论语》《庄子》《三国》的人做学术报告,所以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广泛的涉取或曰“广纳”加工成味道可口的套餐,就像如何把白面、奶油、糖、油、调料通过相关工序与工艺制成精美的蛋糕一样。也可以说,于丹、易中天是特高级的厨师(或糕点师),他们是属于那种多读书且会读书的聪明人。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去读书。  
  但事实远非如此。有些教师本来读的书就不多,而且基本上是生吞活剥、机械照搬式。唯教参马首是瞻,没有自己的思考,不敢提不同意见,更不用说能“成一家之言”了。你能设想,这样的教师上课能旁征博引给学生以汩汩的清泉、激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奏响情感的共鸣吗?即便是那些读过一定数量的“课外书”的教师,真正能够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将零散的材料制造成晶莹的佳品,给学生怡洽的享受、有如坐春风之感的恐怕也不是想象中的数字吧?  
  教师不光要多读书,更要做个聪明的、有一己之思之得的读书人。  
  三是善言。教师毕竟是吃“开口饭”的,所以必须有用最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贩卖”自己囊中之物的本能与敏感。听于丹讲课,语言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听易中天“说书”,常为其不动声色的幽默、通俗大众的解说会心而笑。既是“文化普及”,当然应该以最大众化、最能让听众接受的语言为介质;既是“文化娱乐”,当然应该选择最具鼓动性、最有“忽悠”效果的词句来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矣,李泽厚先生说过,把学术通俗化、文化娱乐化并不是谁想做就做到的,这需要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态度,需要一种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有的教师讲课左一个术语右一个名词,似乎不如此不能显示其学问的高深;为数不少的教师则语言粘滞、拖泥带水,甚者如祥林嫂般絮叨罗嗦,学生呢?只能强打精神,时间稍长怎不昏昏睡去?  
  当然,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讲课特征不尽相同,大学老师以讲为主,中学老师的讲更多地是起到“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且,语言富于感动性、富于鼓舞性,能充分调动听者的每一根神经毕竟是演说家与曲艺演员的专长,教师的授课不可能像说评书、相声一样,但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生动起来,退一步说让自己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起来,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每个人语言的先天基因不同,但既然吃上了“开口饭”,就应该多下些功夫。我曾在陕西卫视“开坛”节目看过于丹的即兴演说,一如在“百家讲坛”一样淋漓酣畅有激情,我想其原因就在于她已经在“课外”的准备中蓄足了势,“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便成了其在讲台上与公众面前的“下意识”反应;而易中天的幽默,则来自其广纳博积基础上的智慧与豁达、把功夫花在平时,从大地深处汲取营养和智慧,努力让自己(最起码儿让讲台上的自己)能口吐莲花、妙语如珠,是一个真正心系杏坛的人必须且能够达到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7-30 17:2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4-20 10:04:17 | 只看该作者
“同是天下育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9:50 , Processed in 0.10612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