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诗词格律(下) 颜亮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8 11:4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4-18 03:53 编辑

                浅谈诗词格律(下)
                                颜亮亨   
      以下简要地说说“词”。
      素来“唐诗宋词”并称,但实际上,“词”并不是宋朝才有的。一般认为,应当从盛唐时代算起。多半把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作为词最早的代表作。
      “词”的别称很多,或叫“诗余”或叫“乐府”,或叫“长短句”或叫“曲子词”。所谓“诗余”是说在作诗之余,搞个新花样,玩一玩别的格式。唐朝时是以诗赋博取功名的,庄重的庙堂之上,决定命远的考场上,面对天子或考官,都要写诗。前面我引述的钱起《湘灵鼓瑟》就是考场应试之作。“诗余”这两个字,含有不登大雅之堂的贬义。“乐府”则会与汉魏六朝乐府混淆。说“长短句”是有别于整齐的五七律绝,但汉魏时的民歌也有许多句子长长短短的诗。比较起来,还是“曲子词”这三个字确切些。因为这是可以歌唱的,曲子是音乐,词是歌词。简称为“词”。
      从唐朝五代直到北宋南宋,娱乐业是很发达的。娱乐圈里有许多歌伎舞伎和乐伎,统称为“艺伎”,按现代的说法就是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但她们虽然没有仆役那样的劳苦,社会地位却是很低的,是操“贱业”的贱民。不过“伎”不等于“妓”,多半是卖艺不卖身的,当然也不见得真是守身如玉。文人到那里去娱乐,一般看作风雅之事。他们为她们作歌词,与她们共同谱曲,于是就有了新的文学体裁:曲子词。
      词的产生决定它的内容与风格主要是香艳的、婉约的、通俗的,因而与诗 有明显的区别。多半写的是男女眷恋闺阁幽情。直到苏轼辛辛弃疾等大作家才另辟蹊径,写了不少境界宏大内容全新的作品,或田园风光,或兴亡感概,或家国大业,或金戈铁马。气象磅礴,格调雄浑。东坡的客人说:柳永的词要让二八娇女用婉转的歌喉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道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阴柔之美,后者是阳刚之美。犹如邓丽君唱《甜蜜蜜》与大家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现代的M偏爱填词而不是写五七言律绝,多是抒革命豪情的传世之作,含义与文采都出类拔萃,值得所有有志于诗词的人们揣摩借鉴。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词牌最初是与内容一致的。例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烟尘绝。烟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分别写秦娥伤别,江南风光,渔夫情趣。以词的内容给词牌命名。
      各种曲子词,本来是有曲谱的,但几百年后,到了宋朝,大部分曲谱已经失传了。于是,作词者用某个词牌作词,只是按原有的词牌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去“填词”,词的内容和词牌名称也没有什么关系了。《西江月》不一定是写西江的月亮,《念奴娇》不是写唐玄宗时代的女高音歌唱家念奴。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牌可以分为三种,即小令、中调、长调。清人毛先舒的《填词名解》云:“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也,此古人之定例也。”这种说法太绝对,与某些文人的说法不同。犹之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到底按多少字来划分,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但小令、中调、长调的分类是公认的。小令只是一阕(段),中调为上下两阕,长调一般三阕。吴文英《莺啼序》分为四阕,240字,是最长的一首。.
      “填词”要按词牌的格式去“填”,于是后人编出了“词谱”。康熙26年,万树编成《词律》,收了660个词牌;康熙54年,陈廷敬等人编了《钦定词谱》,收了826个调。另外还有乾隆时期舒梦兰编的《白香词谱》,选录唐至清初的名作一百个调,每种调录词一首,注明平仄声调,更为实用。我们业余爱好者不必去找这些书认真研究,只要熟读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柳永以致M的若干名篇,按照他们的作品去确定其平仄音韵就可以,要求不必很严,大致不差就行。
      词调(或曰“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概括地说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也就是说,每一首词一共几句,各句有几个字,每句的平与仄,何处押韵,押什么韵,都是固定的;尤其是押韵的规矩,更要严格遵守。
      有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的:如,苏轼《水调歌头。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粗体字表示押韵处,下同)。十六字令、唐多令、浣溪沙、鹧鸪天、临江仙、沁园春、忆江南、浪淘沙等等词牌,都是如此。
      有押仄声韵一韵到底的: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投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贺新郎、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忆秦娥、渔家傲、鹊桥仙、永遇乐、卜算子等都是如此。前五者是仄声中的入声,后四者是去声。
      有前后两阕变韵的。如M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上半阕用去声押韵,下半阙换成平声韵。菩萨蛮也是如此。还有上阕与下阕都有平仄韵转换的。如李后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少,仄声韵;风、中,换平声韵。下半阙也同样。
      还有一种更特殊。例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所有押韵的六个字都是an的韵母,但上阕前两个字是平声,后一个字是去声;下阕也如此。
      再还有一种句法,叫做“领字”,即一两个字管下面的几句。如:M《沁园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望”和“惜”,意义上贯串以下 12个字,朗读时则要略微停顿一二秒。
      我想说说自己学习写作诗词的经验,供有兴趣的的某些同龄朋友和晚辈们参考。
      我不是精通诗词的内行,仅仅是业余的爱好者。在大学的中文系里,老师并没有向我们讲授过古音韵学。本来是必修的,那时搞反右大跃进下乡下厂,把不少课程冲掉了。毕业后也没有去找明清的各种音韵书去钻研。书难找也没有时间。北大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十讲》之类,也只随意浏览而已。几十年作了一两百首诗词,格律基本上可以。凭什么?我的体会是,从诗经到M诗词的名篇,背那么几百首,再看看《笠翁对韵》《声律启蒙》一类的通俗书。时常在心里比较,时间一长,近体诗和曲子词之类,什么样的格式,用什么韵,哪个字是平是仄,哪些字属于同一韵部,哪些字的读音古今有别,就大致明白了。用起来不会太离谱。总的说就是:背诵---反刍----比较---领悟---仿效---动笔---修改----定稿。
      比如说,不少字的平仄,古今不同。例如,看、过、漫、论等等,古今的韵母是一样的,但声调就不同。你从读过的一些诗词中一比较,就了然于心了。
      看,一般都读去声。但你看,“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苡仔细看”(杜甫)“天上一轮才拥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红楼梦贾雨村咏月)“可有尘埃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M)。“看”都在平声押韵处,可知应当读平声,看,读如“刊”。
      漫,一般读去声。但你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可知“漫”,应当读平声。
过,一般读为去声。但你看,“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几个“过”都放在平声押韵处,可知都应当读平声。
      论,一般读去声。但你看,“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红楼梦中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妙玉续作最末句)。可知“论”是平声,读如“轮”。等等,不胜枚举。
      但就上面所说的红楼梦林史联句来说,也有我这样的外行人不懂之处。那首长篇五言排律用的是“文部韵”和“元部韵”通押。然而就现代汉语来说,门、盆、温、扪、痕等字的韵母是en,昆、坤、昏、魂、村、孙、吞、论、屯、蹲、存等字韵母是un;轩、媛、宣、萱、喧、原、猿等字的韵母是an。似乎差异太大,古人究竟读什么音?现在的人很感困惑。但你要是写古诗,你照着它就是了。古人也说相邻的韵部可以通押的。
      通常一般诗人依据的是南宋时平水(今山西绛县)人刘渊编的“平水韵”。该书有107个韵部。在今天看来“东”与“冬”,“江”与“阳”,“寒”与“删”“先”韵母完全相同,分别是ong,ang,an,何以要分开为不同的韵部?只能解释为古今语言的变迁。至于几百年前发音与现代有何差异,只有古音韵专家或者都晓得。我们业余作者只能是不求甚解了。
      还有,有些字古今的韵母也不同。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斜”,我们老家的方言读xia,北方教私塾的老先生也说古诗应该读xia。普通话却读xie。你写诗时照着它押韵,你朗读时照现代汉语便了。
      曲子词中还有所谓“领字”,即一两个动词或副词领起下面的几句。如,M《沁园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望”和“惜”分别贯串下面的12个字。你朗读时需要停顿一二秒。
      总之,平仄韵律对仗格式之类,主要不是靠读古音韵学,而是读多了,读熟了,互相比较领悟出来的。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信然。
      为了使初学者了解写旧体诗词如何尽量地做到合乎韵律,我想通过几首诗词的修改过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最近朋友c先生,请m君修改他的诗词。他不耻下问,要我最后仲裁加工定稿。这里我举几首来分析一下:
      例一:原作:《答友人:贺中秋》“玉盘轮转辉中天,天涯故人共月圆。桂酒飘香宫娥舞,举杯情长忆昔年。”改作:“玉盘轮转耀中天,故友天涯共月圆。桂酒飘香长袖舞,举杯情切忆当年。”我的意见:改作好,可采纳。首句“辉”音节不如“耀”响亮,而且这个平声与“中天”三平声相连,读起来拗口。“天涯故人”平仄不合;调整顺序,并换“人”为“友”,成仄仄平平,音韵合矣。“娥”平声,不合;改作“长袖舞”,合乎韵律,而且是从M公的“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化来,有形象性。末句原作的“长”与“昔”皆不合韵律,故改换成“切”和“当”。
      例二:原作《重阳和友人》:“重阳气爽不登高,科技园中菊正好。心随网络驰广宇,浇花育苗乐陶陶。”改作:“重阳气爽不登高,科技园中菊正醪。网掣心随驰广宇,扶根护朵乐陶陶。”“好”是仄声,不合,故改为“醪”;“心随网络”四字也是平仄不合,故调整更换之。同理,末句前四字也改了。全诗韵律全合格了。
      例三:原作《荷塘即景》:“灼灼芙蓉艳,亭亭一茎箭。青荷盖绿水,红菡映蓝天。色夺歌人脸,香盈衣袖间。今年不得她,憔悴藕塘边。”原作“艳”“箭”是仄声韵,而“天”“间”“边”都是平声。这不合五律格式。于是某君干脆改成“灼灼芙蓉炫,亭亭穿一箭。青荷绿水撑,碧影蓝天恋。色夺锦云霞,香盈衣袖扇。今年不得她,憔悴情人面。”他把原作全部改成仄声韵,并称之为“仄韵五律”。其实并无押仄韵的五律,他大不必这么改的。我则把首句改成“亭亭一茎箭,灼灼芙蓉鲜。中间四句不变。第七句“今年不得她”,费解,明明是正在观赏荷花,怎么会“不得她”?这句我改为“常恐秋风凛,憔悴藕塘边。”这样就成了合乎格律的五言律诗。(结尾尚有175个字贴在“回复”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5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4-18 03:59 编辑

1# 陈材信
    ( 上接《浅谈诗词格律(下)》)

    总起来说,修改无非是按诗词格律,在意旨为上的前提下,在平仄音韵方面尽量做到合乎规范,在词语方面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写出初稿后,由自己或与文友一起推敲,多次修改,才能力臻比较完美。在这全过程中,你对格律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进了一步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这孤陋寡闻的人,写出这样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拙文,愿就教于大方之家,并恳请友人斧正;也望有志于此的晚辈一阅。是否能引导初学者入门,我就不敢说了。
    生逢盛世,照理应当如盛唐一样,出现可以与李杜苏辛鲁毛比肩的诗人。也许一百年后,会有很多在传统诗词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大家乐于背诵的新格律诗?可惜我们是看不见了。
                                                                          2013-04-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10 , Processed in 0.0968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