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在高处
刘恩樵
我们都知道李泽厚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人文大家,在哲学、美学等领域建树丰硕,但是,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少年时的李泽厚就是一位风华卓尔的灿然少年。只要我们读过李泽厚中学时代的作文《反东坡晁错论》,你就会由衷的慨叹“自古雄才出少年,少年泽厚非一般。”《反东坡晁错论》精悍不足千字,但是文章旁征博引,气势贯虹,情辞畅达,有苏轼《六国论》之风。文章既有史实为证,又有缜密推理,更有十自信与质疑的勇气。少年李泽厚定是阅读丰厚、思辨慧敏、笔力雄劲,才思双健,由《反东坡晁错论》可见一斑。难怪当年李泽厚的老师在此文后欣然批曰:“辩苏之失,词圆理沛;若苏复生,亦当心许!”
由一篇文,看一个人。少年李泽厚何以能写出如此雄文呢?李泽厚母亲陶懋柟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教他读过《幼学琼林》。上小学时,李泽厚就爱看中国武侠小说。渐大后,由于家境和母爱,李泽厚特别热爱鲁迅和冰心,还在小学六年级时,他和班上另一同学因为作文好,就曾被大家称为“鲁迅”、“冰心”。到了中学后,李泽厚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他母亲曾把他的一篇骈文拿给别人征求意见,竟被误认为是大学生的手笔。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后,苦闷之极的李泽厚又主动寻找党组织,并自发组织学生运动。他还经常在星期天涉湘江,到湘江对面的书店去看书,一站就是一天。李泽厚说:“我从这些书里看到一种新的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一种新的理论,十分受启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泽厚的少年语文,不是书斋里的语文,不是课本中的语文,不是为了生计的语文,更不完全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语文,而是与社会同在的语文,与传统文化同在的语文,与理想同在的语文,与人生同在的语文。可以这么说,李泽厚的语文在其行为的高处,在其灵魂的高处,在其生命的高处。
由李泽厚的语文作品与语文经历,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少年著雄文,语文有大义,不得不让今世诸生汗颜。显而易见,当下的语文教学多在低处逡巡,语文的真正意义彰显乏力。一是高考语文泛滥。所谓高考语文,就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落在应对高考上。学语文的目的异化为追求语文考试的分数,而不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即使在追求分数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一些提高,但往往只是机械生硬的,难以生长的。阅读的后续就是做题,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阅读理解题的高分。作文一来可以宿构,而来追求文笔的优美,都是为了能够在阅卷老师面前博得一个好分数。高考语文的泛滥异化了语文的真正意义。二是工具语文盛行。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因为高考的因素,因为分数的因素,往往重工具训练,而轻人文熏陶,学生成了做语文题的机器,既没有课外的阅读积累,又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年年岁岁皆如此。课堂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教材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做题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活动,教师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导师。语文成了没有人生血肉与生命活力的木乃伊。如此的语文学习,充其量培养几位得高分的高手,但是培养不出像少年李泽厚这样有思想、有胸襟、有潜力的才俊。三是生计语文当道。无论是为高考而学的语文,还是为工具训练而学的语文,归根到底都是把语文窄化矮化枯萎化了,语文学习不再是鲜活、灵动、润泽、饱满的美好经历了,而僵化为未来生计的坚硬的敲门砖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的哺育,对于人的灵魂的洗礼,对于生命意义的丰盈,全然丢失了。在如此功利化语文的浸蚀下,语文学习的立意不高,语文只在低处行走,我们只能望《反东坡晁错论》这样的雄文而兴叹了,望少年李泽厚这样的才俊而兴叹了,怎么可能有当代少年李泽厚的脱颖而出呢?
当然,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语文教师,深谙语文的大义而带领着学生行走在语文的高处的。深圳宝安区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他的语文课没有大量练习题,没有模拟试卷,没有课后作业,有的就是读原著、共讨论,写感悟等,他抛弃传统的语文课本,自创专题语文学习,“丢掉课本闹革命”。在他的学生们看来,吴泓老师的语文带来的是“思维盛宴”。严凌君是深圳育才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他搞了一个语文教学的“五个一“工程,就是:一套书、一堂课、一个网站、一本刊物、一个文学社。《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的主编就是这位与众不同的高中教师。南京曹勇军老师,到高三了还带着学生每周进行时事演讲。学生通过语文课前的“时事演讲”,与社会更贴近,锻炼了思辨和写作能力,让语文课成为相连社会的一个视窗,甚至是一个缩影,学生在这里有成长,有公民社会,有未来,更有爱!高三毕业,《高三(10)班在六楼》便应运而生。深圳中学的万小平作为病人他从不过问自己的病情,而是整天在病床上捣鼓笔记本电脑和扫描仪,他从逾千册藏书中挑选了一百三十篇文章,按类别分成《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重要》、《公民的诞生》等16个篇章,合编成《人文素养读本》。文章的作者有罗素、爱因斯坦、龙应台、王小波、贺卫方……写“万言书”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去的西安中学语文教师杨林柯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吴泓、严凌君、曹勇军、马小平、杨林柯等等老师,他们与学生一起站立于语文的高处,他们的学生是幸运的幸福的。
语文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它希求的是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助力,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底色。少年李泽厚做到了,吴泓等老师的学生也可能做到了。然而,我们希求更多的人如此,更多的人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