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新和:诗的教育 趣味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9 05:0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新和:诗的教育 趣味的教育
2007-06-15

以“学校不培养作家”为理由排斥文学教育的观点,曾为语文界多数人所认同,“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意见,似乎也顺理成章,一呼百应。长期以来在文学教育观上普遍的短视和浅薄,使语文教育始终与人的发展形成严重错位,使文学教育名存实亡。朱光潜的文学教育观,就是要使文学教育回归到人的基本修养上来,回归到审美趣味的养成上来,回归到语文教育实践中来,这在今天仍可以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一、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从主体修养的培养上说,朱光潜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学是入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了这个基点之外,如果还另有什么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有想象,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一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朱光潜注重的是作者的人格养成,这关系到两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本色的流露和独到的风格;一是两种敏感,即对事物和对语言的敏感。他关注的不是技能,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同情、想象、彻悟的精神境界和不苟且敷衍的艺术上的良心。总之,文学主体最需要的是对精神生活、精神生命、艺术良知的关切。
     他进一步将文学修养落实在“趣味”的养成上:“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一一这些都与文学写作技能训练无关。培养文学的“趣味”,文学的修养主要是“趣味”的修养,这是朱光潜谈文学教育的基本观点。“趣味”一词,是朱光潜文学教育的核心概念。他谈文学,谈的就是“趣味”二字。
     首先要做的就是辨别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他认为文学本身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靠极敏锐的美丑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这是一极严重的毛病。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他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列举了十种低级趣味。关于作品内容方面:第一是侦探故事;其次是色情的描写;第三是黑幕的描写;四是风花雪月的滥调;第五是口号教条。关于作者态度方面:第一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其次是憨皮臭脸,油腔滑调;第三是摇旗呐喊,党同伐异;第四是道学冬烘,说教劝善;第五是涂脂抹粉,卖弄风姿。作者态度的五个方面,在今天都还适用。作品内容的五个方面,由于时过境迁,有的不一定适用。比如,侦探故事、黑幕的描写,只要写得有情趣、有深度、有个性,也未尝不可。他不是绝对地反对,而是认为这些小说大多达不到文学的要求。他所反对的这些低级趣味,有的也许近乎苛刻,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位严肃学者审美尺度的严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创作、网络写作和语文教学中“写生活”“写真情实感”“写真实”等进行反思。
     并非如今天语文界普遍认为的那样,只要是生活的、真实的都值得写。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存在的低俗化倾向,和语文教育方兴未艾的“真实写作”“真作文”“原生态作文”等观念和实践。文学写作的低龄化和网络创作的兴盛,固然有利于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成人化”“功利性”倾向和“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糟柏,便包含着朱先生所批评的低级趣味,是需要剔除的。语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归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隐藏着一种危险,就是以为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不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原生态包含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
     朱光潜反对写失恋、爱情满意、穷愁潦倒、恐惧、悲伤、焦虑之类,主要是出于审美上的考虑。我以为,也因为这些是人类的"缺乏性需要"。无论是作家还是学生的写作,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纯粹的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因为它属于人"基本需要"的范畴,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在初学写作者那里可以作为动机之一,适当写写,使他们感觉到写作对于平衡心理的作用,知道可以借助写作抒发排遣郁闷,知道写作对于调节心情、点染人生是有作用、有意义的。但不能作为写作的全部,真正的写作,应是建立在人的“发展需要”一一“丰富性需要” 之上的,它能使人、人生、人类变得更纯粹圣洁、庄严豪迈,是优美与崇高的统一。
     至于如何养成这种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作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除了要读好作品外,还要读得广。因为读书的功用在于储知蓄理,开阔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开阔。——"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还要读得广",这是提高人格品位和审美趣味的铁律。反观今天的教材和学生的课外读物,显然经典之作太少,是不足以养成高尚的人格和趣味的。水太浅,是养不活大鱼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品的阅读,需要有一定量的保证,我国百年"新学"教育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的事实,是需要认真检讨的。

二、文学趣昧的养成最好从读诗入手
     在趣味的养成上,朱光潜最强调的是读诗。他认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我相信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而且相信生命如果未到末日,诗也就不会至末日。”“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感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纯粹、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他严格区分了诗中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情趣”,认为所谓诗的“趣味”,就是对诗的“佳妙”的了解和爱好。
     他认为虽然人的天资不同,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而且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趣味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扩大欣赏的种类和范围: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正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在发展和变化,水停蓄不流便腐化,趣味也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也可以认为主要就是趣味的培养、“佳妙”的发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文学作品中的佳妙,读出故事背后的“趣味”,至关重要。阅读作品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在教学中是无需面面俱到的,关键是要透过字面,寻觅其中的“佳妙”和 “趣味”。因此,教师是否拥有感受“佳妙”的能力,是否具有纯正的文学趣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故寻找诗文的“佳妙”之处,破译其“趣味”,应成为阅读教学的常规。语文老师往往苦恼于“怎么读”,朱光潜的寻“佳妙”、品“趣味”,就是良方。
     他用对诗意的品鉴来统驭一切文学作品,以诗作为文学教育的突破口,收以简驭繁之功效。他关注的趣味,实即嘉惠人生之“道”,是境界的修炼。在这一点上,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诗的教学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离朱光潜的还隔了两层:“巧”和“道”。教师的教学大多不得要领,抓不住“佳妙”,品不出“趣味”;读文学作品,读的不是故事,就是人物、景物,看不到这背后的诗意。而且,诗歌的篇数也偏少。如此教学,只能说是徒有形式、浪费精神。
     在诗的阅读上,朱光潜“欣赏也是在创造”的观念,值得给予特殊关注:“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韵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入所见于物者亦深,浅入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还是读诗,各人在对象(object)中取得(take)多少,就看他在自我 (subject-ego)中能够付与(give)多少,无所付与便不能有所取得。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 (recreate)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这对于文学鉴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为今天的个性体验、多元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说:“一首诗做成之后,不是就变成个个读者的产业,使他可以坐享其成。他也好比一片自然风景,观赏者要拿自己的想象和情趣交接它,才能有所得。他所得的深浅和他自己的想象与情趣成比例。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干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他阐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读诗就是再作诗。由此推广开去,读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再创作,欣赏包含着创造,没有读者的再创造,就算不得欣赏,算不得阅读。而这种阅读不是只需要“读懂”文本,而是要用自己的想象和情趣交接它,如果没有付出自己的想象和情趣,就无所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欣赏。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的以“理解”“读懂”为目的的主流阅读观,把阅读和表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阅读的意义在于读者的再创造,是读者的自我表现。
     欣赏中的创造和写作中的创造在性质上是有所不同的。欣赏中的创造属于二度创造,是在别人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而写作中的创造是一度创造,就是原创。二者对创造力的要求有差异。因此,朱光潜又指出,从文学作品写作这一面来说,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他重点讨论了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和情感的作用,这对于欣赏和写作都很重要。老师们对想象和情感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对二者在读写中的作用却不甚了然,也就不能在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增加了解。尤其是想象,想象力的有无、强弱,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学教育无疑是培养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朱光潜的创造观和阅读鉴赏观是带有建构主义色彩的。决定人的“取得”的,是“付与”,就是人格、认知建构。“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这说出了物我交融的内蕴。主体的性分情趣决定了是否能见出对象的性分情趣,认知图式的丰富完善程度决定了认知的深浅:既然世界是认知主体创造的,阅读鉴赏的对象自然也是认知主体创造的。这打破了感知对象和阅读鉴赏的“机械反映论”规范,尤其是打破了阅读鉴赏只是理解、吸收或“再现”的传统思维方式,揭示了创作与鉴赏的深层联系,使创造性感知和鉴赏成为教学的合理诉求,使一切教学行为最终都指向了创造,使读写一体,为“表现论”阅读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三、文学审美实践重在想象与情感
     在文学审美教育的实践层面,朱光潜继承了西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观,关注想象和情感的作用。
     他说文学的表现有"写实"与"想象"的区别,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写作态度上的分别,而且涉及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浪漫作者坚信文艺必须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必借助想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与想象对立的是理智,是形式逻辑,是现实的限制:想象须超过理智,打破形式逻辑与现实的限制,任情感的指使,把现实世界的事理情态看成一个顽皮孩子手中的泥土,任他摆弄,造成一种基于现实而又超于现实的意象世界。写实作家的信条在消极方面是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在积极方面是尽量寻求实际人生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写自己最清楚的,愈忠实愈好。浪漫派的法宝是想象,毕生未见大海的人可以歌咏大海:写实派的法宝是经验,要写非洲的故事便须背起行囊亲自去非洲观察。他认为,凡是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必同时是写实的与想象的。想象与写实相需为用,并行不悖,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绝对相反。他指出了极端写实派的错误在于只求历史的或现象的真实,而忽视诗的真实。艺术作品不能没有几分历史的真实,因为它多少要有实际经验上的根据:它却也不能只有历史的真实,因为它是艺术,而艺术必于“自然”之上加以“人为”。“大约文艺家对于人生自然必须经过三种阶段。头一层他必须跳进里面去生活过(live) ,才能透懂其中甘苦;其次他必须跳到外面观照过(contemplate) ,才能认清它的形象;经过这样的主观的尝受和客观的玩索以后,他最后必须把自己所得到的印象加以整理 (organize) ,整理之后,生糙的人生自然才变成艺术的融贯整一的境界。写实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一个阶段,理想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这实际上谈的是现象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的关系,是写实与想象的不可或缺。我们以往的写作教学偏于写实,一般要求写真实的、熟悉的,表现真情实感,而忽略了第三个阶段,因此培养的是“依样画葫芦”的写作匠,而不是具有创造力的作者。而学生其实也有偏于写实和偏于浪漫的区分,所以,既要对他们提出二者兼顾的要求,又要根据他们的资质,作各有侧重的培养。
     朱光潜虽然没有忽视写实,但是更注重创造中的想象的作用,多次论及想象。他说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见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眼中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你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绘给你听,你也可以借助己有意象推知大概。这种心理活动就叫做“想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如此,这就是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原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出“分想”和“联想”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意象(比如说鸦)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这种分想作用就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是因为没有这副本领。先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名句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抒的痕迹。
     他说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分为“接近”“类似”两类。“怀古”“忆|日”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看到遗衣挂壁就想起己故的妻子。类似联想在艺术上尤其重要。《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于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类的诗句都是以物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影射人类的是非善恶。“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不二法门。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
     除了想象之外,他也十分关注“创造与情感”的问题,情感问题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审美创造是由情感驱动的。他说: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抉择该意象。联想并不是偶然的,有几条路可走时而联想只走某一条路,这就由于情感的作用。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作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己到了末日。”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校节。”最后他总结说: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文学审美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想象力教育、情感教育。
     他还教给我们欣赏和创造文艺作品的具体方法:第一点着重于写,阐明了情感的统摄作用,是选择意象、综合意象的依据,因此,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关键在于把握住情感特征,抓住情感特征一切就迎刃而解。第二点着重于读,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也就是从整体入手,再以此观照局部,这就是今天提倡的整体感悟。一一之所以要整体感悟,是因为作品的妙处是从综合见出,作品是由情感来综合意象的,只有从综合中才能见出情感特征。这两点的核心都在于情感。一一今天的阅读教学注意到整体了,却没有说明为什么要注意对作品的整体观感,没能从作品的内在机制(以情感综合意象)来说清原因,只知道是一种方法罢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难以成为行为的自觉。在教学中,往往把重心放在“词语”或“句子”的品味上,仍然是就局部论局部,忘记了整体,这就本末倒置了。应该颠倒回来,就像朱光潜说的“钻进去体验”,先领悟整体的情感特征,再品味“词语”或“句子”,才能真正见出“佳妙”。
     由想象到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到分想和联想,再到接近联想、类似联想,进而到拟人和托物,到象征。由想象、联想再到情感的统领、选择作用,饱和意向作用,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的阐释,逐渐进到操作、练习的层面,将文学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说得通俗易懂,而且可以转换成一定的读写练习,加以掌握。朱光潜对文学想象的解析是由理论而实践,一步一步地深入展开的。
     文学教育今天已经重新受到重视,在教材中的分量增大了许多。因此,怎么教的问题便显得比以往更加突出。朱光潜的文学教育观给我们以诸多启示:首先是纯正趣味的养成,也就是审美人格、心理的健全,这是价值观层面的培育;其次是以读诗为重点,学会品鉴诗的趣味,并因此推广到一切文学作品,学会从“佳妙”的意象领会其趣味,读出诗意,这是应用方法层面的指引;第三是落实在想象和情感上,培养想象力,学会分想、联想、象征等,以情感选择意象、综合意象,从整体上把握情感特征,体验、分析、品味文本情感和意象,营造或破译作品的意境,这是操作方式层面的指导。这其中贯穿着“取得”与“付与”的辩证观。
     总之,朱光潜对文学教育的贡献,是实现了修养性、审美性的回归,对人的言语实践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他的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文学教育观,值得重新开掘与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37 , Processed in 0.0700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