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不尽的哈尔滨小语界的名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8 20: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不尽的哈尔滨小语界的名师


白金声



退休了,赋闲在家,总爱翻阅旧时的教育杂志。每当在刊物上看到那些熟悉的人名,便勾起我一串串的回忆。
记得,1979年,我刚当教研员的时候,就在《黑龙江教育》上知道了哈尔滨小语界几位颇具名望的特级教师,例如:继红小学的王玲云、马家沟小学的莫炳惠、育民小学的张晔、田地小学的原祥云、公园小学的于淑珍等。那时,她们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40多岁。这些特级教师在我的心目中是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她们有着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情怀,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境界,给改革开放初期的哈尔滨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就拿闻名遐迩的王玲云来说吧,她,1928年生于北京,1945年中师毕业,1947年参加教育工作,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是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其时正当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流风起云涌地席卷中国大地,她顺应时代的发展,面对封闭、灌输、单调、压抑儿童身心的教育现状,切中时弊、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成为哈尔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
“王玲云”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神秘的符号,心仪已久。为了解开这个谜,一天,我带领几位老师专程来到哈尔滨兆麟小学,拜访了她。
老师,个子不高,装束朴素,短发齐肩,目光睿智,口齿清楚,说话很轻柔。我们观摩了王老师的一节《荷塘月色》。她读课文时,那平稳的语调如淙淙流水,直流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她用她那富有感情的声音,把每个学生带进课文中所表述的意境,使人不禁心驰神往。听她上《荷塘月色》,我自己仿佛置身于参差树影下的月夜荷塘边,她给我送来了缕缕荷香,阵阵蝉鸣。她的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课后,我们和王老师进行了交流,在我的笔记本上至今还保留着30多年前她说的一段话:“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在岁月的轮回中,王玲云与语文相遇。她几十年不罔不殆,守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绿野上,终于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哈尔滨小语界的一代天骄,让人佩服。我崇拜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可贵的探索精神,赞赏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精湛的科研能力,更景仰她献身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一往情深。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发展名校。名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成拨涌现的。我下面说的这几位名师,是上个世纪90年代活跃在哈尔滨小语教坛上的骁将,他们是:医大附小的苗红嫒、钱塘小学的关永海、哈铁五小的刘继荣,还有年纪稍微小一点的人气飙升的少壮派刘克,他们也都是特级教师。《黑龙江教育》有一期专门为经纬小学的刘克开辟了专栏,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其先进事迹和教学经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漫漫长途上,她是一往无前的探险家,又是踏实苦干的实践者,享誉哈尔滨,成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的一座丰碑。
我一直研究名师这个群体,追寻名师的成长轨迹,探求名师的成长规律,我发现,一个名师就是一本内涵十分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在这里,让我们重点来认识一下医大附小的苗红嫒。
我眼中的苗红嫒,在名师这个群体中,她是一位颇具风采的成员,论其语文素养、人文情怀、教学智慧、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与任何其他有影响力的名师比照都毫不逊色。
1989年,在全国小语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她执教的《白杨》获得优胜奖。
早些年间,我曾多次听过她的课,每一次欣赏她的课,都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苗红嫒研究其中,也陶醉其中,课堂上弥漫着氤氲的语文味。
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像破庙里的庸僧在谈禅。善于咬文嚼字是苗红嫒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她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我尽量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通过问题的设计,词语的学习,语言的训练,情感的体味,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下面,我们欣赏《白杨》教学片断: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大树,常用那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贵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质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这段教学实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解词析句,读读议议,既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又受到了文章感情的陶冶,同时也提高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这个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的理解,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语句上下工夫。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语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根基。
《白杨》一课,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备课。她说:“我在备《白杨》一课时,首先读了袁鹰的散文集《风帆》,反复体味其中《戈壁水长流》等文章;同时阅读了茅盾的《白羊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大加赞赏白杨的目的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我逐句逐段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才动笔写了教案。”
有人说,名师的“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我下面说的几位名师都是哈尔滨小语界70后的新生代,他们既是语文教学大海中的弄潮儿,也是语文教学堂奥里的思想者。这几位青年才俊是:复华小学的王传贤、电工小学的杨修宝、桥南小学的赵家财、经纬小学的吕宝刚、花园小学的张安龙。
先说说王传贤。
知道王传贤是因为他的课。2004年,他送教下乡,来到双城市五家镇中心校,教《两小儿辩日》。他那有节奏、有韵味的读书声,他那飘逸、潇洒的粉笔字,他那娓娓道来的讲解他那渔歌问答游戏的设置,他那举手投足间谦谦君子的学者风度,让我赞叹不已。听一次有味道的小学语文课,往往是一种极为愉快的美的享受,我对王传贤的教学,便有这样的感觉。
20056月,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召开王传贤教学风格研讨会,我观摩了他的《古诗词二首》教学。那堂课美不胜收,韵味无穷,他举手投足,眉间眼上,口头舌尖,无不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气息。研讨会上,有专家用12个字概括王传贤的教学特色:“书香拂面,怡情博雅,大巧不工”,此话十分准确。王传贤是黑龙江省小语界的一颗新星,他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广博丰厚的文化底蕴,曾两次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赴北京为西部地区录制音像教材

说起王传贤,有一件事我不能忘怀。一个周末,恰逢雨天,难得有这么长的一段不慌不忙的时间,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哈尔滨学府书城。正当我聚精会神地翻阅一本书时,一声亲切的问候传过来:“白老师,您好!”我寻声抬头望去,原来是王传贤。书城邂逅,我们有说不完的关于书的话题。他说:“超过一周时间不来书城逛一逛,就觉得浑身空荡荡的。”我知道,王传贤非常喜欢读书。春云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他每天黎明即起,背唐诗、宋词,读鲁迅、普希金,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尽力去学。在他的博客里,有这样一句话: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但真正自觉吸收而能化为己有者,才算得上真正的读书人。”对此话,我有同感。伴随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一边翻着书,一边聊,直至书城打烊。

为师当如王传贤”,我经常在青年教师面前说这句话。那孤灯黄卷的苦苦探求,那春去秋来的死死守望,那追风逐日的匆匆走笔,那成年累月的默默付出,这便是真实的王传贤。

再说一说杨修宝和赵家财。
我与杨修宝、赵家财的情缘是农垦建三江分局给的。20037月,我们三人应邀到建三江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杨修宝讲阅读教学,赵家财讲写字教学,我讲作文教学。
初见杨修宝,远远地打个照面,只觉得此人消瘦高挑,别无特殊。可是,当他讲起语文教学来,却头头是道,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有些观点不乏真知灼见。他说:“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我认为,掌握了语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表达形式,形成了语文能力,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在其中了。”这个观点我赞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就语文而言,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是客观地存在于文章之中的。然而,在当下的语文界,智慧不足情感补,用“人文精神”的表演来掩盖自身语言功底差的事实,这种现象太多了。把语文泛化、虚化、情感化,离开语言文字和表现形式,架空分析,旁征博引,任意拔高,搞微言大义,把学生弄得哭一阵,笑一阵,时而怒发冲冠,时而咬牙扼腕,也大有人在。莫让语文迷失自我,不为时尚丢弃永恒。无论课程改革的路走得多远,“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永恒的。
赵家财讲座的时候,我一直坐在后排认真地听,认真地记,认真地思索。
他酷爱书法艺术,临池不辍。在赵家财语文世界中,一个汉字就是一种姿态,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情感的空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的世界。他根据十几年来研习书法的感悟,总结出了一套文白如话、通俗易懂、简便易学、朗朗上口的“写字十二诀”:首笔定位,借笔定位,主笔突出,字无双捺,笔画串门,疏密匀称,向上看齐,品头论足,上盖下出,比较两边,外伸内缩,上紧下松。他说:“练字就是练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临池学书悟妙法,寻根溯源探字理。愿他的“教泽”在孩子的身上绵延下去,从小学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
培训结束了,赵家财送我一本他的新作《教海泛舟》。告辞的晚上,主人设宴招待,那一顿我大快朵颐,至今余香在口。
最后说一说吕宝刚和张安龙。
有一年,我和吕宝刚到昆明,参加“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活动。他讲《长征》,我上作文指导课,我们一小一老的“龙派”语文教学给春城千余名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一天,吕宝刚白衬衫,红领带,亮皮鞋,这位身材敦实的东北汉子,一出现西山少年宫的舞台上,学生就鼓起掌来。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一样,一堂课也必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吕宝刚的“亮相”就有这一特点。
2011年暑假期间,我参与审核黑龙江省中小学申报全国“百佳教师”的材料,在材料中我发现有一卷宗特别厚,打开一看,原来是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小学张安龙的。佐证材料中有一本他的专著《行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简单翻了翻,那一张张书页,像清新的茗茶让我唇齿留香,余味悠长。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给他打了电话,约定周日到学校当面要他一本大作,张安龙答应了。
周日上午,我如约而至。因为放暑假,学校空荡荡的,只有门卫一个人在看报。我说明了来意,径直登上四楼,来到4年2班,只听到教室里传出浑厚的声音:“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我推门一看,黑板上写着板书,课桌上放着参考书,张安龙手里捧着教科书,俨然正在给学生上课的样子。原来他要参加那年9月在宁夏银川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正在备课。赶上了,我们一起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直到中午时分,我才告别学校。
放眼周遭,哈尔滨小语界名师数以百计,我只选熟悉的,管窥一二,难免挂一漏万。在《黑龙江教育》上,我还读过蔡生、曹永明、宫爱萍、李晓密、刘彩凤、庞光辉等人的教学案例,真是“五岳之美,各异其秀”。在哈尔滨小语界,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上各有见解,各有风格,各有建树。这里我特别要提及的是庞光辉。
在上个世纪末哈尔滨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中,庞光辉堪称佼佼者。她,25岁荣膺黑龙江省首届小学语文十佳教师称号;26岁跻身于黑龙江省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之列;27岁夺得黑龙江省小学教师六项技能教学大赛第一名;28岁创造了庞光辉识字写字教学法,以至铁画银钩庞光辉现象出现了。所有这一切,无不让同行们发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人们不仅要问:一个涉足教坛不足十年的热血青年,为什么能蜚声哈尔滨,饮誉黑龙江?这的确是个谜。一天,这个谜我终于解开了。1997125的哈尔滨电化教育馆大演播厅座无虚席,来自省、市、区教育界的领导、语文专家、教师,兴致勃勃地观摩了庞光辉一节二年级的识字写字课。黑板上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地排列着《初冬》一课11个生字的板书,如刀刻斧凿一般,遒劲挺拔,再加上她那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课堂教学风采,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原来,庞光辉天姿聪颖,酷爱书法,勤奋好学,自幼读帖、摹帖、临帖,对汉字长短、大小、欹正、疏密、宽窄、肥瘦、开合、俯仰、向背的变化颇有研究。当庞光辉这颗新星闪烁在哈尔滨小语学界的天幕上时,她便以坚实的语文教学的写字能力,过硬的语文教学的教字能力和高强的语文教学研字能力博得学校领导的青眼和全体同仁的赞许。庞光辉是耕夫,是果实,也是种子。她手执教鞭,心系明天,在三尽讲台上运筹帷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
名师是大树,能改变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这些人之所以能卓然成为让人景仰的名师,其原因在于时也,地也,人也,己也。
孔子两千多年前发出感叹:“时哉时哉!”哈尔滨涌现出的一些小语名师,从客观条件上讲,不能不从“时代”上找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走进新课改,哈尔滨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名师们对语文教学的探索,是在思想开放、社会开放、文化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他们沉积多年的科研潜力得以发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泛起了教学改革的春潮。他们力图创新,吁求超越,弘扬教学个性意识,拓展教学智慧空间,用纯情去面对稚嫩的心灵,用耐心去唤醒懵懂的生命。用语文给自己和孩子构建一个温馨浪漫的世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哈尔滨,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异域风情,号称天鹅项下的明珠,是黑土文化与远东文化交汇的驿站,教育发达,人才荟萃,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精神,对名师必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正如刘克所说:“珠穆朗玛峰之所以高,是因为它在青藏高原上。哈尔滨教育的这方热土,就是我成长的青藏高原。”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名师的成长大凡都有贵人,或迟或早,或远或近。王传贤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为师,靳氏的教育思想对王传贤德、识、才、学影响很大。在新课程理念的旗帜下,经过千锤百炼,“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王传贤在哈尔滨小语界名声大震,迅速走红,跟靳家彦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庞光辉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句话:我很幸运,因为几年来我一直站在人梯上向高峰攀登。为庞光辉茁壮成长而无私奉献的人,其姓名有一大串,如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果乃玉、黑龙江教育杂志社的魏永生等都对她有过指教和提携。
对名师来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走玉盘的琵琶,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他们朝斯夕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传贤走上教师岗位之初,有人曾劝他: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取得成绩后,仍有人劝他别再继续当老师了。面对这样的好意,王传贤总是摇头一笑:作为老师,我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河因为有了教育而澎湃。我平凡的生命,因为从事了教育而精彩。
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在这里我还想多啰嗦几句。
世事沧桑,往事已矣。回顾这些名师,有的谢世了,有的退休了,有的当上了学校领导,有的做了教研员,有的随家人调往外地,有的还坚守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几代名师心灵相通,一脉相承,携手共进,后浪涌前浪,掀起了哈尔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滚滚大潮。
名师,是师德、师品、师表的统一,要被人承认“名师”,必须要有实绩。
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绵绵的春雨,无私的春雨,静悄悄地自天而降,投入天地的怀抱,亲吻着抽芽的嫩柳,滋润着干枯的小草,无条件献身,从不向谁索取回报。这春雨,就是名师的化身,就是名师精神的写照。
(白金声,退休前为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
通信地址:哈尔滨中宣街20—8号。邮编:150001。电话:18714605354。邮箱:laky_aa@126.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52 , Processed in 0.0780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