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涌留美预科”教学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9 10:5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薛涌留美预科”教学大纲作者:薛涌



成功的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学生到了美国,最不适宜的未必是英语,而是批判性地用英语处理信息、自我表达。比如,许多学 生甚至连简单的书评都感到无从下手,除了概述一下内容外无话可说。
我们的课程,是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这里主要有如下几个环节:
阅读:吸收知识过程中的分析性和批判性
第一步:怎么读懂。有效地掌握英语阅读的最佳途径,就是直接接触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文字。为此,我们绕开传统的英语教材,给学生提供大量英语原版的阅读材料,包括《国家地理》杂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原文。然后,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其中的语法词汇,逐渐拓宽知识面、积累词汇量。并有老师随时辅导答疑。这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范畴,只是我们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与时事比较贴近,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真实的媒体中,以刺激其通过了解世界的兴趣。这里所强调的,是绝对的阅读量。只有阅读量达到一定的高峰,才能有效地积累词汇。具体原则,可见薛涌的《天长是训练出来的》一书的相关章节。其中有“百日攻克《时代》周刊”的战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们短期内就能大致不借助字典直接阅读《时代》周刊这样的英文媒体。
第二步:读懂了以后怎么办?传统的英语教学,多半只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词汇和语法。我们则在此基础上迈进一步:所有的文章,不过是代表了一种见解,都可能有偏见、漏洞、错误。学生要学会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分析性,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为了达到这样的训练目的,我们经常会围绕一个主题给学生几个观点非常不同的文章。中国学生往往在阅读理解方面压力很大,生怕没有读懂。但读懂了后怎么办?大家往往很茫然,甚至没有意识到“读懂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这需要长期训练。当学生面临着两篇权威的文章,谈一个问题,但完全采用相反的立场时,学生就没有不加分析地信奉某一权威的选择,必须将双方的论点论据比较分析。即使在读单篇文章时,老师也会提出一系列分析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刺激学生的思想习惯。
第三步:在阅读中形成个人意见。学生必须对所读文章进行评论。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我们训练的是实用性写作格式,在学术、商务、法律等领域普遍通用:综述文章的大意,对其得失进行分析,如作者在哪方面有见识和贡献,在哪方面观点错误或论证不足,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思想竞争。消化了文章以后,学生要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让不同观点的人辩论。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后,学生应该基本掌握了分析性阅读。但在这种分析性阅读中形成的理念和观点,最终是否站得住脚,是否能经得住考验,必须经过与其他人的辩论来验证。这样的互动旨在鼓励“思想竞争”,在竞争中求胜。
教学方法:第一步的阅读理解部分,由国内老师辅导,以后几步,特别是第三步第四步,则通过和美国的老师互动完成。其中来自海外的一项重要服务,是聘请美国的优秀高中生和学生们互动,既当英语老师,又和国内的学生交流思想。这样可以帮助中国学生亲身领略美国学校的学习氛围。
教学材料:本课程不设固定教材!这一点是许多家长所不理解的地方,但学生往往比较喜欢。美国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是有教学大纲但没有教材,或者教材只是个摆设,好比工具书偶尔查用,并不通读。阅读和社会研究等课程就更少教材。这主要是避免让孩子死啃书本,让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外部世界(如每天的时事)接轨。比如,当广州马拉松发生两个猝死事件后,我们可能让学生读著名的《发现杂志》上的一篇科普文章:《生而跑》(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6/may/tramps-like-us#.UL32UYZaLxE),主要讨论跑步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学生们突然意识到:人在长距离奔跑中几乎能战胜所有动物,否则难以进化至今。这种读物,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词汇,在未来的托福或SAT等考试中都可能出现。另外,最近《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世界最大的树》(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2/12/sequoias/quammen-text)一文,也属于典型的阅读材料,其中关于生态、环保的词汇甚多,在英文日常媒体中频频出现。再比如,美国大学的转型,《时代》周刊(http://nation.time.com/2012/10/18/reinventing-college/),《经济学人》(http://www.economist.com/news/united-states/21567373-american-universities-represent-declining-value-money-their-students-not-what-it)、《纽约时报》等都有大量讨论,对于即将去美国读大学的学生非常有帮助。关于在美国大学中如何选专业,各专业的设置和进一步升学、就业的前景等等非常实际的问题,每年媒体上都有新的讨论。这些讨论也都镶嵌到美国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教育哲学中。因为这些文章反映着最新的潮流,一般教材上也不可能有,必须随时从媒体中采摘。一句话,阅读教学,首先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态,好像已经到了美国,必须参与美国目前的各种公共讨论。阅读材料的设计,除了跟上现实外,还要照顾各种学科,如科学、社会、教育、历史、政治、文化等等,让学生积累多面性的知识和词汇,为未来的考试和读书作好充分的准备。

写作:学会用英语思维
英文写作,当然会涉及文法、词汇等许多基本的语言学问题。但是,我们在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技术环节的同时,着重将写作当作一个思想过程来训练。写清楚就是想清楚。想不清楚就写不清楚。用外文写作尤为如此。我曾写过一篇《英语不好的优势》,讲述自己留学时过写作关的过程。在耶鲁读研究生前,我已经在国内报章发表过不少文章,甚至有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和美国中文高级教程的,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不少中文写作经验。作为写作“老手”,突然面临连一个句子也写不通的英文,其挫折感可想而知。但我很快发现,英文写作是更好的思想训练。因为我的中文已经相对比较娴熟,思想不通的时候,靠有意无意地玩弄文字就能糊弄过去。但使用生疏的英文就没有这个机会,必须彻底把思想理清才能下笔。正式这样,我通过非母语的写作训练思想,最终在《纽约时报》评论版发表了头条文章。中文的写作也因此有了不小的提高,文字比过去简洁干净多了。我出版的近二十本中文著述,也是在经过了英文写作之后完成的。
所以,我们训练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如用简单句不要用复杂句、用肯定语态不要用否定语态、用主动语态不要用被动语态等等),看似简单,而且往往被中国学生忽视,实际上则相对难以掌握,需要长期的训练。这里并不仅仅是传授英语作文,更重要的是训练语言背后的思想风格。
因为写作是英语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也是大部分中国学生最弱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开始时主要是以阅读为中心,通过上学生用英文回答和讨论和阅读相关的问题渐渐引入写作。此时的目标仅仅是让大家“写起来”,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到了最后阶段,再训练写作的组织和表达风格。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写作不是创作。在英文中,创作叫Creative Writing,属于文学范畴。写作主要是着重于实用文体。比如学生申请大学的自荐信或自我陈述,就是这样的文体。一般学生和家长往往把创作神秘化,觉得那是文学,需要天才,中小学的所谓“写作”训练,往往过于文学化,同时又低估实用写作,觉得象写封信这样的事是人人可为的。实际上,写作非常难。日后从事任何工作,如法律、商务、新闻等等,所用的文体都是我们传授的写作文体。美国大学本科,英文写作(不是创作)基本都是必修,中国大学即使有“大学语文”,也缺乏相应的写作训练。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超越中译英的过程。在我们看来,能够用英语思维直接写作,而不是把自己的思绪用中文先组织好再翻译成英文,是出国留学的基本条件。我们从过去帮助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经验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准备申请材料时,都先把自己的有关信件用中文写好,再翻译成英文。这种状态很难适应美国大学的生活。因为美国大学的课堂经常有非常强的互动性。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停地问答。学生很难把老师讲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理解消化,再把自己的想法翻译成英文进行回应;而是必须直接用英文接收和表达,跳过中文翻译过程。写作因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运思分析和遣词造句,是训练这种英语思维的良好途径。
最后,作为中英文世界的两栖写手,我从亲身经验中体会到:虽然语言文字各有不同,虽然掌握不同的语言文字本身需要相当艰苦的努力,但写作的法则是共通的。因此,我鼓励那些有兴趣的学生用英文、中文同时练习写作。这不仅有助于训练文字背后共通的思想逻辑,也使学生们获得文化交流的第一手经验。我们的学生,应该立志于成为未来全球化潮流中的领袖。能否把不同文字中的思想互相沟通,比如能否从中国的立场分析美国的问题、从美国的经验解读中国的问题,将成为考验这些同学的跨文化能力的试金石。我们的课程,有大量英文读物。同学们如果学会了分析性、批判性的阅读,又大致掌握了写作的基础原则和技巧,就可以把这些外来信息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所以,我非常鼓励也愿意帮助同学们在消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中文媒体投稿。这不仅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他们积攒自己的资历、成就,为日后的大学申请打好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2:23 , Processed in 0.0761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