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自《人民教育》2012年第21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9 18:5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自《人民教育》
2012年第21

找到教育的原点
——读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
                                                文/周春梅
近日读杨斌选编的《如果我当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月版),悚然心惊。

本书选编自《叶圣陶教育文集》,杨斌老师围绕“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精选七辑文章,引导我们重新发现叶圣陶。

我并未像读一般的教育学论著般,从头到尾,循序渐进。倒像读散文集,翻到哪里是哪里,十分钟即可读完一篇。选文都可独立成篇,篇篇有收获;如有时间连读几篇,又觉前后贯穿,自成整体。叶圣陶的文字以平易亲切的谈话风著称,读起来很轻松,绝不需要“硬啃”。不知不觉中读完全书,留在心头的却并不轻松。

我特别关注的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1919年。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最早写作时间为1919年,有谈小学教育的数篇。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文字,今天读来却毫不过时,其中谈及的有些问题,今天反倒更严重了。我们该感慨作者的远见卓识,还是遗憾时代的停滞不前?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叶圣陶注意到一些教师,最勤恳的功夫便是参考古典、罗列考据,做教科书的注释家。他认为学生受这样的教授,不用功反倒是造化。因为如此“死读书,不但将幼年的宝贵时间白白耗费,而且盲从的习惯一旦养成,根性难移,“喜明辨”、“爱真理”的可能性便渐渐澌灭无余,将来只能随波逐流,毫无主见。

再看今日之教育,不进反退。从前的“死读书”,今日更退化成了“死做题”。同事中有一位化学名师,把科学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课堂上重视过程,不喜欢直接教授结论,而喜欢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那些现成的结论与复杂的真实环境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变数。学生从小到大已经适应了“讲结论——做例题”的授课方式,对这样的探讨很不习惯,希望她的课能节奏快些,效率高些。有些学生干脆把探讨的时间用来做自己的事,等她出示习题,才回到课堂上来——他们认为课是从习题开始的。有时候一节课也没等来一道例题,就抱怨这节课“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

语文课堂也存在这种情况。朋友的孩子就读于一所名校,他的语文老师喜欢与学生一起细读课文,并延伸至相关作家作品的讨论。年级里其他老师却已经自动链接高考,按知识点来上课。学生和家长因为均分比其他班级稍低,对这位老师很不满。今天想做一个教科书的注释家,学生和家长都未必满意——他们要求的是高考试卷的注释家。教师如果还想进一步追求培养思维和情感,提高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必须承受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

另一个时间点是1980年代初。高考恢复几年后,学校开始重视升学率,不少学校最后一学期不上课,全用来复习备考。叶圣陶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教学规律,“学习不是为应付考试为强记,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血肉,能终身受用”。这本是教育常识。不过如果老先生今天说这番话,恐怕要被认为不合时宜了。同样是在一所名校,有教师提出以后从高考当年开始复习,之前还是扎扎实实上课。当年的一月,其实还在高三上学期,也就是用一个多学期复习应考。(目前许多学校是用高三一年,甚至在高二就进入复习。)当即有资深教师表示反对,认为太迟,这样的建议很不慎重,如要实施,必须有实验班与对照班,以后是否继续,视实验效果而定。他所说的效果,当然是指高考成绩。结果这个建议不了了之——用半年时间复习,竟然也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1981年,《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调查摘要《来自中学生的呼声》,杂志社将杂志寄给叶圣陶,希望老人能发表些意见。老人听家人读完后,一改平日的温和,激动地写下《我呼吁》,呼吁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学校、家长、编辑们合力抵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怪象。他呼吁中学领导停止种种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分设快慢班,给毕业班指派把关教师并规定指标,尽量多发复习资料,无休止的种种考试,尽量提早准备高考的时间等。他呼吁报刊编辑不要鼓吹哪个学校升学率高,不要宣传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呼吁出版社不要再印行各类教辅,甚至不要再印行假期作业,因为这将侵占学生应得的休息权利。三十年过去了,应试之风愈演愈烈,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身在其中,难辞其咎。我们该如何面对老人饱含真情的呼吁?

“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叶圣陶用文字,更用实践守护未来,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通往未来的路,有时要回头去找——重读叶圣陶吧,他将帮助我们找到教育的原点。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大附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6:17 , Processed in 0.0604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