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叙事的弊病与诊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1 09: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叙事的弊病与诊疗
刘京平
    作为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沟通的桥梁,这些年,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开展得可谓是如火如荼,不但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爱上教育随笔写作的教师,还出现了“新教育实验”开办的“教育成功保险公司”,华师著名教授刘良华领衔的教育叙事研究博客群。一时间,教育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变大而无当的宏观研究为细致入微的教育叙事”,甚至专门刊登教师教育叙事的杂志也应运而生。一批批优秀教师从教育叙事研究中脱颖而出,可喜可贺。但毋庸回避的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教育叙事目前似乎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病症。若不及时、认真地加以治疗,教育叙事研究很可能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沦为“看上去很美的”的作秀。
病症扫描
病症一:虚构化
有些教师写教育叙事文章的初衷就是一心盼望在报刊发表文章。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报刊的用稿特点上,而不是通过教育叙事来研究教育教学。只要报刊是喜欢发表的内容,我的教育叙事统统都有,即使没有,我也能够“创作”出来,不但虚构事例,而且虚构教育效果。例如,某报刊开出“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专栏征稿,一些教师不是回顾自己的课堂,而是先研究一下发表的作品,然后“依葫芦画瓢”。人家的课堂上飞来了一只蝴蝶,我的课堂上就飞进了一只麻雀;人家的学生突然要撒尿,我的学生就突然要喝水;人家的课堂因为突发事件而有了精彩的生成,我的课堂也因“教育机智”而大放光芒……这样的作品看上去很美,有教育问题,有解决措施,有教育成效,主题积极向上、演绎水到渠成、文笔细腻流畅,颇能得到编辑的青睐。一旦文章发表了,名利就一起来了,岂不快哉!
这样的教育叙事,到底是贴近教育,还是贴近小说?这些虚构出来的教育叙事,还是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吗?还是教师成长的快车道吗?
治疗对策:
不择手段求发表,虚构案例谋功名,这种对教学叙事研究的亵渎行为,反映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弥漫着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要让教育叙事远离虚构,我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要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让教师的研究回归研究,让教师的学术回归学术。教育科研本来就是一个“宁静致远”的事情,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础薄弱、起点比较低,更需要实实在在,不能操之过急。
二、要激发教师的教育理想。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方式,循循善诱,想方设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武装教师的头脑、激发教师的教育理想。要引导教师去思考:教育是什么?课程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信仰?教育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只有在深入追问这些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了富有激情的教育理想,教育叙事研究才可能真正成为教师探索教育真理的载体和途径。教师对教育、学生、教学等有了清晰而正确的理解,才可能彻底摒弃教育工作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化倾向。教师在平稳的心态下,审视自己教育教学、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才会成为自己生活中最自然的习惯。
病症二:摄像化
有些教师坚决不虚构。他们的教育叙事俨然就是一部摄像机,把每天的工作很客观地“摄”了下来,就像文学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强调客观地反映现实。但是,由于强调记录“最真实的教育生活”,他们的教育叙事就变成了随便观察到的零散、庸俗、偶然的教育表象。这些文章只是教育生活的流水账,是一些感性的教育记录,没有首尾连贯的完整情节,甚至没有完整的片断。由于缺少教育冲突,也没有对教育事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述,更见不到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因此,这些教育叙事没有多少研究价值和反思意义。但是,这些教师很勤奋,天天写,天天更新,天天投稿。
这样的教育叙事,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牛马劳作有多大区别?这样的教育叙事,教师每天写1000字,坚持写10年,能成为名师吗?
治疗对策:
教育叙事之所以步入摄像化的误区,关键是教师没有形成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鲜明程度往往与教师的眼界和思路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越是具有宽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路,就越会发现问题,越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要培养教师鲜明的问题意识,学校和教研部门就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或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去发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教师具有了鲜明问题意识,他们就能将目光聚焦教育教学的核心事件,密切关注教学冲突,喜欢不断地琢磨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自觉地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认真聆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
这样的教育叙事愈加接近教育本质,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有了有饱满的精神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病症三:消极化
所谓消极化,就是在教育叙事作品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是错误的反思。《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一期上有这样一篇教育叙事文章:小许是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有工作热情,与学生的关系也很融洽。可是,期末考试时,他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小许面对这样的成绩当然很着急,他反思自己短暂的教学生涯之后,找出了“原因”:没能“熊”住学生,平时对他们太客气了!于是小许变了:脸上的微笑少了,教室里的训斥声多了……
留心一下周围,这些有着消极反思的教育叙事几乎俯拾皆是。这些教育叙事,有故事,有情节,有反思,有策略,也有行动,看起来像模像样。但是,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越多,危害也就越大,因为教师离教育教学的本质越来越远了。
治疗对策:
有调查表明,在不少教师的案头,教学参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模拟试卷之类的东西堆积如山,却难觅一本教育理论著作。许多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理解为支离破碎的技术或规则,喜欢追求行为模式的改进,习惯于按照他人给予的操作规范和程序“依葫芦画瓢”,这些教师实际上把自己定位成了一个教书的工匠。他们的教育叙事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走进死胡同。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或者教育冲突,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去追问、去剖析,因此,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行动都要能找到理论支持和科学根据。比如:我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是怎么发生的?我首先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何种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在解决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印象特别深刻或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后我是根据什么原理、运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原理或方法?教师只有具备有了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他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有可能由自发走向自觉,他的教育叙事研究才有可能帮助他认识教育的本真。

文章引用自:http://blog.cersp.com/18893/615964.as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46 , Processed in 0.0623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