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端午节风情习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 16:1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端午节风情习俗

        孝感历史悠久,县治所在地澴河镇(后称首善镇、城关镇)跨阜临湖,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诸多端午节习俗代代相传、习习相因。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较多。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即五月五日)投泪罗江死。楚人哀之乃舟揖拯救。端午竞渡乃遗俗也。”五月五日端午节遂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立志要使祖国强盛并实现统一。他厉行变革,奋发图强,遭到排斥,“虽九死其犹未悔。”最后蹈江自尽,以死报国。他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故而五月五日被人们认为是纪念屈原的节日,遂形成了“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
        南宋庄季裕《鸡肋集》说:湖北以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节,五月五日小端午节。在大端午节这天澴河镇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渡的文娱体育活动,称之为“龙船会”。全镇男女老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参赛者是来自东、西、南、北街巷以及周边湖坑水乡所组成的船队。以澴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澴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穿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征击鼓,其余人按击鼓声划桨,动作一致,舟行如飞。孝感城区民谚云:“听鼓下挠,船儿直飘。”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到终点,鞭炮齐鸣,响彻澄天。
        流行于孝感城区民谣《龙船会上看龙船》不仅记述了孝感城区龙船会赛船所经过的具体线路,而且更是体现了孝感民众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充满了崇敬之情:
        五月盼十五,敲锣又打鼓,
        龙船会上划龙船,划过龙宫府。
        屈大夫上岸来,龙船接偌(方言您)回故土。
        流行于孝感城区《看龙船》民谣,便是龙船会热闹场面的生动写照:
        五月端阳划龙船,人山人海女追男,
        哥哥船头划头桨,妹妹心里把琴弹,
        攒劲帮腔喊号子,阳伞杵得稀巴烂!
        端午节又有源于古代天中节之说。五月五日“旧叶正阳,时当仲夏”,这天是麦收季节即将开始之时,安排文娱活动以休整民众的精力,故又称为天中节(见《隋书?地理志》)。古代五月五日天中节有“沐浴”习俗,后来又发展为在端午节这天去江河湖里游泳的体育活动。汉魏时已有端午节在钱塘江举行规模很大的游泳比赛。唐代人曹赞能在水中“回旋出没变化多端”(见《中国历史常识?古代体育》),可见端午节游泳之俗汉魏之时已有之。古代端午节龙舟竞渡及游泳等文娱体育活动均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举行,故而又称为端阳节。孝感民俗将大端阳节作为全年玩水(指游泳)之始日。地处河湖之滨的孝感城区百姓,大人小孩大都有玩水之好。是日城区青少年乃至儿童便踊跃来到澴河边,纷纷跳人河中一显身手。西门码头更是他们竞技的水域。流行于孝感城区《老鼓泅》儿歌对儿童们游泳技艺及情趣作了逼真描述:
        大端阳,打鼓泅(方言:即游泳),
        一猛子扎到河里头,浪里白条显身手。
        由此可见,端午节龙船竞赛及游泳习俗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客观上亦是一种全民健身的文娱体育活动。

        古代端午节又称之为“女儿节”。《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替以榴花,曰‘女儿节’。姑娘们还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香囊佩带在衣裙上”。孝感城区又把这些习俗进一步发展为更具情趣的“摆端阳”诸多习俗。剪纸、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感剪纸艺术风格自成一格,图案丰满、生动、天真浑朴;刀法灵巧、圆润、剔透玲珑;纹样吉祥、造型别致、花中套花,精于绘神写意,是中国艺苑中一簇宝石花。孝感刺绣艺术吸收了湘绣和苏绣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本地乡土气息。色调明快、程亮;构图以花为面,基叶为线,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圆中有方,花样选材广泛。孝感闺女自幼习女红、不少少女不仅缝制技艺心灵手巧,而且剪纸、刺绣技艺也十分精湛。大端阳节这天,少女们便穿上新衣裳新鞋新被,佩上香囊(香袋),秀发替上桅子花,打扮得整整齐齐。被底或香囊上是自己用五彩丝线绣成的花鸟及吉祥图案。香囊里装有雄黄、艾叶末、苍术、冰片、霍香。据说佩带后可驱邪避疫。她们三五成群结伴去援河边观看龙船竞赛。不少少女在端阳节前便精心绣制香囊以准备在摆端阳时趁机馈赠心上人。
        流行于孝感城区《绣香袋》小曲,不仅抒发了少女的纯真爱情,而且亦是对“摆端阳”的风情再现:
        五月香袋一块青,十二绒线绣一针,
        绣个香袋铜钱大,一心想送心上人。
        五月香袋五香新,红黄蓝白黑分明。
        五色丝线绣花朵,日夜芳香沁郎心。
        此外,“摆端阳”的少女,还三两结伴泛着一叶叶小舟在澴河上欢乐嬉戏。少女们诸多“摆端阳”习俗无不令人销魂。
        由此可见,端午节也是城区少女与情人约会以及显示其心灵手巧,女红艺技高超的大好日子。
        端午节也是全民防疫的节日。《荆楚岁时纪》载:南朝时五月五日鸡未报晓时采艾、营蒲悬挂在家门以消毒灾。孝感城区民众除有这风俗外,在小端午节这天清晨还要去郊外采草药,到药铺要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晚上,还要焚艾篙以薰杀蚊子。
        孝感民间传说:五月五日凌晨,嫦娥把白兔捣成的药粉撒遍人间大地,使艾篙叶上粘附了天药,在这一天日出之前的清晨露水未干之时刻,人们采集艾篙药用价值最高。艾篙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使害虫畏惧。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载:“泰州西洋多蚊,以艾叶烟薰之,方少退”。在小端午节到大端午节期间,还要吃蒜陀,并把带梗的蒜陀悬挂门檐上,传说这样可起到消毒防疫以及驱除瘟疫的作用。
        孝感城区有这么一个动人的传说:七仙女与董永百日姻缘后升天,日日惦念在人间的董郎及孩子,嫦娥为了让她解愁,陪她到御花园散步,见到一棵由一枚一枚雪白瓣环抱成椭圆形的奇花,叶扁色翠,梗尖开着灿灿白花,气味清香且辛辣。嫦娥说这是能防疫治病的奇花,名叫大蒜。七仙女便讨要了几瓣茎实,向孝感方向的人间抛去。于是大蒜便在孝感广为种植,遂成端午节吃蒜陀的习俗。
        大蒜有多种药用价值,也有“去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杀毒气”的作用(见《本草纲目》)。香囊里装有雄黄、艾叶末、苍术、冰片、蕾香等,佩戴之亦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功效。孝感民谚云:“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指瘟疫)尽消灭”。又云:“五月五日天中节,蚊子蛇蚤尽消灭”。这便是孝感城区端午节全民防疫习俗的总结。
        粽子是端午节传统美食。相传端午节做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泪罗之遗风也。”关于端午节的始源,浙江会稽一带认为是为了追念汉孝女曹娥的节日(参见拙文《端午节复合纪念意义的民俗文化内涵》载《郑州晚报》1981年6月28日)。
        敬老慈幼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优秀品质。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召父尸而溺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百善孝为首。故而澴河镇又名首善镇。正是因为孝感城区蕴含着深刻的孝文化底蕴,故而城区除了有以粽子祭祀屈原的习俗外,还有“敬老粽”的习俗。小端午节这天妇女要备粽子回娘家馈赠父母,并同他们一道过节。未婚女婿要备粽子、鲜猪肉作礼品送给未来的丈人岳母及女方家其他长辈。此外还有把粽子互馈亲戚邻里长辈的习俗。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感城区还有“慈幼粽”的习俗。端午节期间,无论贫富之家均要备粽子以晌儿童。菱白(又称孤)是中国特产水生蔬菜,孝感湖乡盛产之。明代许景《咏菱》诗:“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条松甚比轻冰,江湖若假秋风便,好与妒药伴季鹰”。孝感城区是用孤叶包上本地盛产的优质糯米作为糯子,称为孤粽。每到端午节,孝感城区有阖家吃粽子的习俗。盘中孤粽青青人眼,剥开则是是白莹如玉、食之香甜粘勃爽口,独具风味。这真是阖家食粽风情,溢满人间亲情。(孝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5:42 , Processed in 0.0851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