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术教学中的细节情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5 01:5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术教学中的细节情调
2004-11-8 来源: 大碶小学 王伦
http://www.bledu.net.cn/newsdetail89920-mei-shu-jiao-xue-zhong-de-xi.ashx

[摘要]当新课程向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的今天,“新”和“奇”再也激不起我们浓厚的兴趣。在这样情溢难收的氛围中,我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充满着无穷魅力并充斥于美术教育全过程的一些细节在不断地拨动心弦。促使我们愉悦体验和全身心投入,始终保持充满朝气、生机勃勃的健康心态。

[关键词]
习惯  情节  情调
一、习惯让我们细细琢磨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孩子的某些流露真情和真心的习惯却经常让我们忽略或手足无措:
(一)模仿声音的习惯
模仿四周一切感兴味的自然界的响声和旋律是孩子们的天性,如画到水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不经意中口中发出与课堂气氛不吻合的噪音,并且声音时而强时而弱,令我们头疼。这时,如果能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线条来感受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同时用拍手、倒茶、喝水等肢体小游戏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描绘动感十足的线条,就能让他们得到满足感。
(二)不固定使用画具的习惯
一切美好的事物皆出自于手中那支伟大的画笔,教师常常会不放心地在每一节美术课前布置妥该带的画具。其实,每一种画具的性能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和尝试,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只能让他们在圈定的小圈子中徘徊不前,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大胆、奔放。但对于已在早期绘画训练中固定画笔的孩子,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换一种画具或先交叉使用不同的画笔,以得到画面的补偿和平衡。也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场合运用适合自己手感的绘画工具,保护他们随意表现心像的原动力。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豁达也细腻、激荡也委婉。
(三)涂鸦的习惯
我经常能在孩子们的教科书中发现带有强烈表现欲望的或依照边线勾勒,或添加变形不一的涂鸦作品。根据留心观察,我惊奇地察觉到这些信手的涂鸦中竟包含着许多的涵义。越是内向的孩子,他的书中就越藏匿着惊人之作,他们在享受涂抹时运动和视觉交替出现的兴奋的同时,表露着自我与别人交流的意向。创造正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活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冲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及独特的表现手法,鼓励独创出新。
二、情结把我们紧紧围绕
现今的美术教师在短期效能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上课时,过分强调课堂结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传授结构模式,导入—演示—临摹—评价几个部分。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课上40分钟在各部分的硬性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久而久之,使一些美术教师出现了以下三种倾向严重的情结:
(一)闭室情结
美术课中,师生的教学活动天经地义地被局限在画室或教室中,虽说现有的多媒体也能探寻室外那迷人的情景,但终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剪辑。孩子们向往自然、向往野趣、向往生活的浓浓情感被牢牢地锁在室里。课堂应该作为美术活动的策源地,是一个辐射点,而不是终点。作为教师,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走出教室狭小的空间,把教学活动放在社区,设在辽阔的蓝天,设在青青的田地。从而让美术更富生活情调。
(二)本本情结
以教材为本,以本为纲。长期以来,一劳永逸的教材让我们总是持一种观念,对于美术课中的动态和发展漠视无睹,忽视了教本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绝对主人。具体细化的教材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指定活动方案。理想的活动方案是应该由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晶。对孩子来说,在许多情况下,其实是教师生硬的塞给他们兴趣和训练的内容。 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的应是创造教材、拓展教材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美术所赋予的那种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具象地描绘、创造世界的能力。
(三)考核情结
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局限于考核。怎么考核?美术课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和作用需要漫长的时间检验才能显现出它的成效。因此我认为要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一个学生,美术作品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像孩子们口中常说的有没有意思。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是提供发展的平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多种学科结合性的考评以及树立长久可持续性的跟踪调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重过程善意地对待结果。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探索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就是最大的成功。对学生而言,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组评、点评等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看看在潜力和特长、爱好等方面是不是做到了自主、自觉、自动、自立。这样的考核才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学生最急于表露和希望老师给予的是依恋和故事情结。
(一)有关依恋情结
人在最初的生存中,在感情及其他方面总会对母亲产生深深的依恋之情。当人们受到委屈的时候,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他们渴望得到母亲在身心上的抚慰,索求安全和快乐。所以,孩子们心目中那永恒的主题应该是母爱,这是天生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延展着。学生一接触到家庭画,他们就会自觉地把光明和温暖充满于整个画面。画中的妈妈永远是那么的年轻甚至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最有趣的是张汽车画,妈妈汽车身后跟着一辆辆梳着辫子的娃娃电车,似乎领着他们安全过马路,又好象在妈妈的保护下与前排的自卸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就是他们的赤子之心所构成的逻辑:要想快乐平安,只有长久地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
(二)有关故事情结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故事,他们在故事中成长,在故事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样,艺术家们小时侯也非常期盼故事能给他们汲取最初的营养。
因此,孩子们最乐意去完成的是把故事中感兴趣的内容用画笔来铺展。学生常挂在嘴边的是精彩的动画片的一个截面,模仿得活灵活现。在指导的过程中,我让他们明确画面的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种多样,并启发他们大胆地用线条、剪纸及各种材料来编织心中的童话王国。
细节情调给予我们可能远远不止这些,只要你耐下性子专心地去赏识孩子们的每一幅有心之作,一定能从中找到更丰富的内涵和心语。细节情调一般都是无意识的足迹,但往往最牵动所有人的心,我们当教师的只要引领得当,总能让他们自己探求到美术活动中最细致之处。
引领之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主要来自于直观视觉的刺激以及外部器官的感触,那鲜艳的色彩、新趣的线条都能激起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心中描绘自己的蓝图。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才会让学生旁白出蕴藏的精致。比如在《画夜景》这一课时,我运用PPT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课的开始就创设了多姿多彩的夜景、五光十色的灯光,以及随着一张张幻灯片流淌的美妙旋律。当那动人的情境展现在学生跟前,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黑漆乏味的黑夜也包含那么多灿烂迷人甚至动人心魄的色彩。所以他们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极力表现光、形、色的完美结合,虽说略显稚嫩,但毕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的主旋律更通俗化、多维化、立体化,突破了固有模式,用易替代难,用形象替代抽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教学内涵,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感受到细节情调的具象、主动。
引领之二:关注生活,创设氛围增强学生自觉认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反映的美术现象触手可及。我们应该尝试把美术教学的触角伸向校园的每个角落,社区的每条巷道以及与课内外的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拓宽他们的视野,浮现他们的感性认识,创立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氛围。如我在上拓印这一课时,充分利用校园中的瓷砖、窨井盖等一切有精美花纹的建筑材料进行压印。在他们的讶异声中,我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提出建议:课外仔细观察身边还有哪些容易忽视的凹凸花纹。原本,我想在两天后的美术课再做反馈性的了解,可没曾想兴致勃勃的学生在中午就跑到美术教室向我罗列了一大串,有些学生还向我展示了他们通过细心裁剪后的拓印作品,令我感动了半天。为了让美术认知角度更趋生活化,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还可以在学校网站或校园内显眼的位置张贴名作和小画家们的杰作,甚至在书籍里夹上印有美术作品的便条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使他们对熟识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流露的细节情调将更自然、自觉。
引领之三:重视发展,建立沟通发挥学生自由创造
如果我们把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看作小大人或是自己的翻版,不尊重他们身心发展和需求的特点。那么现在的学生就会变得像一只温柔的怪物,他们的聪明和反叛将会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所以在美术教学中用发展、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充分照顾他们的特殊感和优越感,才能深入地挖掘创造潜力,让细节情调更自由奔放。
    在今天的美术课堂中,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好问的他们往往会将引以自豪的答案绽放在笔端,怒放在纸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们可能不习惯孩子们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和不停地追问,这中间其实隐现的是创新的火花,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在看似简单的问答中使他们愉快地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基本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立的个体,都有着多彩的闪光点,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发觉他们是多么的富有想法,独特得简直让每个讥笑过他们的成人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作为教师更应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的期盼,引领学生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这也是细节情调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理解,平等的去看待他们,他们才会有动力去努力发展自我,去不断求新求异,要知道教师的理解赞许的目光才是学生爱上学习的唯一理由。《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多一些理解。就让温暖的阳光撒遍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自由之花开得更灿烂。
(责编  鲁明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7:30 , Processed in 0.1565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