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汇编
2012-04-08 上善若水[博客]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一:语文的含义
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最早由叶圣陶先生使用,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即把“语文”解释为“语文文字”。这里的“语言”指口头言语,这里的“文字”指书面言语。这种解释的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先生。他说:“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语言文章说”。195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说“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就是文章,文章依据是语言。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3.“语言文学”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学……”
学习心得:
1.三种关于“语文”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语”的理解基本一致,就是“语言”,语文课程的核心就是学习语言;不同的是对“文”的理解有细微区别,叶圣陶先生认为“文”指书面语言,而吕叔湘先生认为“文”既是书面语言,还指文学。其实三种解释懂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文”的内涵,都有一定道理,因此语文课程可以理解为:以语言为核心,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在内的多元体系。
2.语文的三种不同理解,可以理解为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第一层次为学习文字;第二层次为学习文章知识,包括文章结构,表达方法;第三层次为文学鉴赏,包括语言的品味和鉴赏,形象的分析等。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一:语文课程
- 课程的理解: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 广义的课程: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某一教学科目。
3.小学语文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4.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课程和教学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阶段性。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把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语言文字,把初中的语文课程理解为语言文章,把高中的语文课程理解为语言文学。
小学阶段:语言文字教学。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7.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二:实践性。小学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实践的,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大量的语文实践将形成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8.语文课程性质之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工具性表现在:一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从内部言语来说);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从外部言语来说);三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 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交际”是工具性的突出表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指导他们多读,多背,多写,多说,多思,做到个个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二:人文性指语文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还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9.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它侧重于形式、技能、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文化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来怎样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忽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的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分析,人文教育也无法落实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侧重于交际功能,文化性侧重于教育功能,基础性侧重于发展功能。
学习心得:
1.语文课程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一样,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文字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文字的学习,这里的文字包括汉字和词语。
2.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就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从老师的讲授向学生的学习实践转变,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要贯穿语文课堂的全过程。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工具性侧重于语言的形式,人文性侧重于语言承载的内容、情感、态度等,这两者是皮和毛的关系。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二者整合的载体是语言形式,是字、词、句、段、篇甚至标点,还包括一些特殊的表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三: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指富有语文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各种资料来源和条件的综合。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特殊性:一是开发最适合语文课程特点的课程资源,有利于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二是语文课程资源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具体形象,易于理解。三是语文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
3.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之教材资源:增加: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篇目,以达到巩固和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扩充:通过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从不同的角度扩充与课文有关的拓展阅读。利用:比如课文插图在文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加以利用。
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之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资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及时捕捉,加以放大,使动态的将精彩瞬间成为有效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生成性的资源包括:
(1)学生离奇发言的时候。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发言,教师如能巧妙地启发诱导,课堂教学将会进入一个新境界。
(2)课堂节外生枝的时候。在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新问题,扰乱了课堂教学,这时教师如果能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将会使课堂精彩纷呈。
(3)学生认识发生偏差的时候。在课堂教学时候,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思想等的影响,在理解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保证丰富语言系统与提升精神境界的融合。
5.语文课程之其他资源:包括其他学科的资源、网络资源、大众传媒资源等。
学习心得:
-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资源,积极利用资源。
- 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适当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但拓展不能无度,还有尽可能与教材文本有相关性。
-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倡学科整合,语文和音乐整合,语文和美术整合,语文和数学整合,语文和历史整合等等,适度而有效的整合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脱离文本而一味又唱又跳,又画又演,就是错误的。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文本,用好文本,丢失文本进行所谓的资源拓展,是舍本逐末。
- 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理解偏差,朗读不到位的现象是正常的,也是刻意理解的。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课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横加指责。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学生,及时捕捉,因势利导,机智引导,错误就能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四: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思想的体现,是一个由教科书(课本)、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本(校本教材)、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课程资源组成。不同的语文教材是不同历史时期课程思想、理念和目标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语文课改新教材之苏教版特点:
(1)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主要学习习惯编列于课本之首,进行系统训练。
(2)十分重视基础。教材突出一个“小”字,比如低年级的情境图和语境歌;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读,多朗读、默读、背诵,加强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独立设置“习作”,强调“低定位”、“从模仿起步”。
3.语文课改新教材之北师大版特点:
(1)关注学生语言习得、思维发展、人格养成。
(2)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习惯的培养。
(3)教材富有儿童性、趣味性、现代性。
(4)教材不是以思想主题单元,而是具体的语文情境,以一个核心词组组建的文化单元。
学习心得:
1.语文教学要结合教材编写特点,突出教材特点。比如使用苏教版教材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同时要突出小学语文教材的“小”即基础性,强化“以读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2.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我们对待教材的基本态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个什么“例子”呢?首先是个阅读的例子,以教材为例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认知阅读能力,主要是识字识词、把握课文主要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基本结构。这个层次是回答“写了什么”;第二层次是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能分析具体问题、能综合问题、能概括问题、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这一层次的重点一是理解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以教材为“例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二是通过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去综合和概括人物、事物、景物等的特点,并凭借语言材料抽象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这一层次是回答“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第三层次是评价性阅读。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就是评价性阅读。评价性阅回答“写得好不好”,评价要先进行价值判断,还要说出评价的依据;第四层次是创造性阅读。阅读中创造性阅读的本质是求新求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个性化理解。其次,是个习作的例子。以教材为“例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语文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一个段落为例,先通读说说写了什么,特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默读,体会文章是用什么方式去表现这个特点的,最后把这个写法进行近似迁移,实现读写的有机迁移。
(2)“用教材教”既不能“惟教材”,也不能脱离教材、淡化教材、曲解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五:语文教育智慧
1.什么是智慧: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构成智慧的相关要素有:
(1)基本要素:知识。智慧包含知识,但智慧与知识有区别。知识是基于工具性和技术性层面的,而智慧是基于哲学思考,超越工具和技术层面。
(2)核心要素:智力。智慧比智力包含的范围更广泛,更深层次。
(3)支撑要素:非智力因素。智慧与情感有联系,情感的渗透是智慧美的重要特征。
2.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的一种品质,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教育智慧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
3.语文教育智慧的基本特征:
(1)敏锐判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和复杂多变的问题,依靠教师的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融合。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在解决问题时洞察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做出决策。
(2)整体驾驭。语文教育智慧要有一种整体优化意识,一种全局驾驭能力。
(3)超越常规。
(4)艺术感染。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他是一种语文教育智慧的反映。
4.语文教育机智的策略:
(1)机智地设计问题。有时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丰富的智慧。贾志敏老师让学生用“总起分述”的方式写话。他现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很冷”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接着表达,但不允许出现一个“冷”字。
(2)机智地转换问题。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欢乐的泼水节》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现在水资源越来越少,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很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支老师不但没有责备这位同学的问题,相反还肯定同学爱动脑筋,并机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学生继续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讨论后得出在傣族人民看来,水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
(3)机智地处理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狼和小羊》时,一位同学提问:“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易如反掌,为什么还有找借口呢?”老师思考片刻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四人小组来谈论这个问题。”教师的机智在于巧妙地设计了四人讨论,引领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对话中亲历生成的智慧课堂。
(4)机智地迁移问题。把课堂教学所学的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迁移到课外,尝试以此解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心得:
- 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与他们在课堂中的教育机智有关。
- 教育机智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 课堂是否有精彩的生成,与教师是否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有关。
- 学生的错误在所难免,错误能不能成为教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不是具备教育机智。
- 教师要向名师学习教育机智,并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运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六:语文教育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调节者,还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语文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2.教学目标的要素:叙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句子,其主语必须是学生,谓语必须是行为动词,能清楚地表明预期的学生的行为变化。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对象。指的是学生语文学习指向的内容,是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素。例如,在“默写新教的六个生词”这一教学目标,“新教的六个生词”就是学习行为“默写”的指向内容。行为对象就是我们通称的“教学内容”。明确行为对象,能使教学目标具体化。
(2)行为动词。在教学目标中,要用确切的行为动词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例如用“认出”、“再认”、“回忆”依次表示记忆性的行为,用“变换”、“复述”、“用自己的话表达”依次表示理解性的行为等。在教学目标中要慎重使用“掌握”、“懂得”、“培养”、“发展”等含义不明的词语,使用确切的行为动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操作性。
(3)行为条件。学生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条件进行的,例如,在“通过课外阅读,会背诵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课外阅读”是“会背诵”的行为条件。
(4)行为标准。如小学识字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使用常用汉字2500个”,这2500个就是量的标准。
3.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语文教学体系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体系,按照不同的种类和层次的知识、能力建立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
(1)语言性。小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2)交际性。“交际”的含义指的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3)综合性。语文能力是个整体,是语言、知识、思维、人文等因素的有机综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特点,主要内容是:
语文基础知识目标(语文知识、技能)
语文学习能力目标(听说读写能力)
智力发展目标(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品德及发展目标(道德、思想等)
非智力心理因素目标(习惯、审美能力、个性等)
学习心得: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目标意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实施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要依据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以及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3.每个教学环节要对应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要在教学一定阶段要有当堂反馈和小结。不属于该课的教学目标,不要随意添加,也就是说教学环节不要随意游离教学目标。
3.课堂如果学生行为有游离教学目标的倾向,要通过教育机智导向教学目标。
4. 目标是教学环节的灵魂。每个教学环节我们都要按照对应什么教学目标(目标)、怎样落实目标(过程)、怎样检测目标达成(效果)。
5.教学目标的出示方式不同的年级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说明,中高年级可以通过问题或者教学任务的方式向学生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七:语文学习指导
1.语文学习路径。语文学习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路径”。小学语文学习路径的基本要素如下: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策略、自学能力、语文素养。
2.语文学习指导的策略:
(1)判断学习价值。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途径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所学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学习氛围。一般来说,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学习是一个思维过程,有时候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思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能给学生思考留出一些静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是因为:从思维的角度看,静场阶段是学生静心思索的时期;从记忆的角度看,课堂中的空白,学生的记忆前摄抑制对后摄抑制的影响小;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课堂中的空白,学生可以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心理疲劳。
(3)强化生生交往。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一是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这两种人际交往对语文课堂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在1967年提出了师生交往的四种类型:单向交往。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发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并付诸行动,教师不期待反馈信息;双向交往。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保持相互的联系,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双向交流信息;三向交往。不仅要求教师和某一个学生极爱哦王,还要求与其他学生进行交往;多向交往。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交往的积极模式。
(4)引导学习过程。
树立过程意识。语文学习活动是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方面组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展示学习过程。语文学习应遵循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规律,设置合理的语文学习程序,提供学生最佳的学习情境。
反思学习过程。
学习心得
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主要有:
(1)明确目标。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而适度的要求和任务,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以及努力后的目标在哪里。
(2)及时反馈。实验证明,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反馈),增强其学习动机。知道学习结果,要么知道自己哪里有进步,要么知道自己哪里还存在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在运用反馈的时候要注意:反馈要及时;反馈要有针对性,比如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发现其学习过程的可取之处,比如态度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以激励为主。“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激励要有针对性,有差异性,而且要有激励的原因。
(4)合理地在学生之间开展学习竞赛。
(5)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大于失败的体验。“成功是成功之母”。
2.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
(2)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科教学感染力。
(3)加强自身修炼,包括语言要富有变化,要有幽默感。改变刻板的教师印象。
3.重视课堂中的多向交往。首先要树立多向交往的意识,比如让一个学生读书时候,也要对其他同学提出要求,这样交往就不是单向的或者双向的,而是多向的;其次让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互评,调动学生多向互动的积极性;第三,反馈的时候要关注个体表现者,也要关注其他同学参与的表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八:语文学习习惯
1.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倾听的习惯。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交往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在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5%,写占9%。数据告诉我们,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听,听是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会听”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求既要“听见”还要对听的内容进行理解,评价和欣赏等。
(1)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倾听的兴趣。只有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到更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办法。
(2)结合课堂教学,明确倾听的要求。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要求。比如专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耐心。倾听时,不随便插嘴,在听完别人发言后,得到老师允许才发表自己的意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用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盲从,要有选择性地接受。
(3)教师及时引导,掌握倾听的方法。学生的身体姿势最能反映倾听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听的姿势要给予指导。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姿势,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2.说话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对要通过“说”和“听”来和别人交流,因此有必要从小学开始培养说话的习惯。
(1)大胆地说,说真话。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说错了,老师要耐心地指导,不能讽刺打击。学生基础差,胆子小,关键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开口”的机会。
(2)大方地说,求清晰。无论课堂还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学生有“含羞”的表现:说话不敢抬头看人,身体也站不直,吞吞吐吐。因此说话训练,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讲究态度、表情和姿势,并根据说话的“角色”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语气,用适当的音量把每一个字送到每一个听话对象的耳朵里,努力避免发生错觉和误解。
(3)流畅地说,合规范。
(4)得体地说,看对象。
3.读书的习惯。
(1)与好书交朋友。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2)培养正确的读书习惯。双脚与地面保持平行,背部直立。
(3)掌握有效的读书法方法。
(4)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学习心得:
-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好习惯成就好成绩。
- 小学生喜欢表现,同学或者老师还没有说完,他就急着举手,而根本没有或者认真听同学发言或者老师的要求。这样获取信息的数量就会大打折扣。实际上,倾听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倾听本身既可以提供学习别人的机会,还可以对自己的思维具有启发作用。
-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明确学生听的要求和任务,用任务来驱动听的行为。而倾听结束要对学生的倾听表现及时反馈。
- 一个同学在发言、板演、读书等的时候,老师要对其他同学也提出要求,而且要及时对要求的落实进行检查和反馈。
- 培养学生说话的习惯,主要是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说;适当指导让学生会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等)
- 培养学生的习惯除了“听、说、读、写”以外,还包括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上。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九:识字教学
1.基本观点。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所有学段教学的重点,尤其是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
2.字音教学。字音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拼音读准字音。具体做法是:把生字的拼音直接出示,让学生拼读;然后去掉拼音,让学生看字形读拼音,建立字音、字形的联系。字音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利用字典自学字音的能力,养成在课内外阅读中查字典的习惯。
(2)重视多音字的教学。多音字教学一定要结合具体词语,在语境中,依靠字义作为分化读音和意义的手段,自导学生根据字义定音,所谓“字不离词”。
(3)重视同音字的教学。音同形异:教学这类词,要结合词句,从字义上分析、比较,使学生建立不同字形和不同字义的联系。音同形近:根据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利用同音的熟字带出生字,着重比较字形。教学时要重视比较,运用组词、造句、填空等形式,把同音字放在语境中去区分。
3.字形的教学。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字形教学常用的方法:
(1)笔画分析法。按照笔顺说出笔画的名称,然后读音、组词。
(2)部件分析法。通过对汉字的各个部件分析来识字。一般步骤:先说字的间接结构,再顺次说出部件名称,最后组合起来读字音、组词。
(3)造字分析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来教学。
(4)形近字比较法。比如辛和幸的教学,抓住关键区别,结合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沟通形、义联系。
(5)儿歌字谜法。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编一些形象的儿歌,帮助识字。
(6)直观形象法。通过动作、表情、神态的直观演示来帮助识字。
4.字义的教学。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一个汉字只有在成为词语时才有意义,常用的方法:
(1)直观法。运用实物、动作、表情等来辅助解释。
(2)注释法。查字典;近义词替换法。
(3)联系法。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
(4)选择法。查字典了解义项,并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
(5)造句法。用词语造一个句子,在实际运用中理解。
(6)比较法。同义词比较、形近字比较、同音字比较。
(7)构字法。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分析字的字形、结构来理解。
学习体会:
-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的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
- 识字教学最主要的是三点:一是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识字;二是要根据字本身的特点来教学;三是识字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
- 重视积累,也就是利用生字为基点,利用一定规律,认识更多的字,比如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还比如用这个字组词。
- 识用结合是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策略之一。学习了生字后,可以结合生字词语,让学生运用说话。
- 认识和书写是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目的,高年级也不例外,要扎扎实实把认识和书写的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而不要做过多的虚幻的感悟,体验。
案例:于永正《爱如茉莉》识字教学
师: 刚才主持人说的话不能全信。不过有一点可以信,我确实姓于,叫于永正。(学生大笑)我们是老乡,山东人,在江苏工作。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下册的课文叫“爱如茉莉”。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生大声齐读)
师:读书声音要小一点,小一点有味道,下面开始读。(生小声齐读)我知道你们预习的一定很充分,非常的充分,我猜的对不对。
生:预习了。
师:考大家一个字。(板书“嗔”)读什么?
生:嗔( chēn )(字音教学,方法是查字典)
师:再加一个字。(板书“嗔怪”嗔字上加点)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由字而词,字不离词;字义教学)
生:带点字的意思是在上面加上注音。(全场哄笑)
师:怪我,没说清要求。我是让大家解释一下字的意思。
生:微微发怒。
师:你查字典了吗?
生:查了,是发怒的意思!
师:你没查。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谁再来说?
生:是责怪。
师:你查字典了吗?(生点头)你们查的什么字典?(哄笑)
师:一看你就没有查字典。新华字典上只有一个解释,我要求的是对生字查字典,注音是什么,意思要查明白,于老师告诉大家它只有一个解释:生气。那“怪”呢?字典上只有一个解释,查字典的举手,解释的时候不要说我以为,记住了吗?(学生不答)那我告诉大家,听好,“嗔”是生气,“怪”是不满意,“嗔怪”就是生气不满意,听见了吗?那么大家找下这个词出现的课文哪里?谁来读这句话,应该很快就能找到了。从第一句话开始读。
(词不例句)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妈妈为什么生气?这个不要思考……
生:因为女儿问了一个问题:“你爱爸爸吗?”,问得妈妈不好意思。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说朝鲜,朝鲜战争,我们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能说美国人嗔怪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让你们查字典为什么不查啊,为什么要说我以为啊?
(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生字词语;在生活中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
师:看黑板,“眸子”认识吧,一起读,“眸子”就是眼睛,大声点说。在哪句话里面,找一找。
(词不离句!)
生:我笑着回头,确触到妈妈一双晶莹含笑的眸子。
师:于老师有一个特点,好打破砂锅问到底,谁能介绍“眸”的本意,又没查字典,咱们思考问题在哪里?那么我们退一步,猜,用我以为,来,谁说,我以为。。。
生:我觉的“眸”应该是“眼”的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目光”。。。
师:有没有再猜的
生:我觉的应该是眼珠子。
师:究竟是哪一部分。眼珠子当中一个部分。
生:我认为“眸”的意思是瞳仁。
(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来引导学生识字!)
师:对的,掌声送给她。就是眼睛中间黑色的部分就是瞳仁,也叫瞳孔。那么“瞳仁”的仁是怎么写的?
(字形教学。高年级不是所有的字都要在课堂进行字形教学,要抓重点)
生:一个单人旁,一个二。
师:是一个单人旁,一个二,说得多清楚啊,瞳孔也叫瞳仁,还可以写做?“人”,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师:你们对视,看下瞳孔里有什么东西啊?
生:有血丝。。。(全场哄笑)
师:你们对视瞳孔里能有什么呢?是人,所有瞳孔又叫瞳人。知道了吗?其它的同学都明白了吗?因为瞳孔能映出人的影子来。有意思吗?
生:有。
师:我们的汉语汉字太有意思了,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故事。我为什么要求你们查字典?道理就在这。那么我提一个问题,谁能用眸组一个词,考验一下你们读得书是多还是少?是丰富还是不丰富?“眸“组词,没有人会吗?那么于老师真的很失望,只要你读书读得多,你就会的,试一试,组错了没有关系。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故事!汉字教学的魅力来自对汉字本身规律的把握!)
师:我听过一个词,“明眸皓齿”,说一个人长得很精神,眼睛又亮,牙齿又白。清楚了吗?请一个同学过来一下,我做个动作,看谁能组个词哈,站到我的后边,看下哈,“回眸一笑”,听过这个词吗?回眸日本大地震,回眸2008奥运会,回过头来看一看,2008奥运会,回忆,回头看。日本多地震的国家发了一篇文章叫“回眸日本大地震”,把历次大地震全部列出来了,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抗震的,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听说过吗?还有个词,在“回眸”后面加两个字,叫“回眸一笑”听说过没有?你喜欢于老师吗?
生:喜欢。
师:我在你身后,你喜欢我,请你对我回眸一笑。
师:真是很漂亮哈,还有点羞涩,我也很喜欢你,我对你回眸一笑哈,看着哈。可惜这个“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
(教材就是个例子,包括以教材中出现的生字为例子,去积累更多的词语。而词语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的运用,于老师在教学生理解回眸一笑时,运用了动作+表情的直观法。)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不知道了?不是背了好多古诗词吗?好,不说了。记住眸子是指眼睛,单讲眸的本意是瞳孔,瞳孔也叫瞳仁。碰到这几个词很多,多看课外书,多做练习,注意积累词汇。至于回眸一笑出自那首诗,呢个句子,将来你们多读课外书,多背诵古典的诗词,它会告诉你。好,还有一个词叫:袅袅,这个词在那句话,找一找。
生: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谢谢你的朗读,请坐。袅袅的钻到我们心中,袅袅什么意思?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生:深深。
师:还有意见吗?
生:一般指花的香。
师:花的香。好请坐。其实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这个词的意思其实上面有个词是对它的解释,静静看上面。从他女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开始读。学会联系上下文开始读。学习是要静心的是要思考的。发现了吗?那个词是对它最好的解释。
生:清香。
师:那个词同学们?
生:缕缕幽香。
师:那个词是对它最好的解释。
生: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
师:你没发现吗?可以修改你的意见,那个词?
生:应该是“弥漫”。
师:四处扩散,它的香味是一个方向的,而是四处扩散是弥漫,它的香味是四处弥漫钻到我们心里去。还有一个词注意听,袅袅娜娜,知道吗?课后作业查词典,先找到袅袅,看有多少意思,炊烟袅袅什么意思,还有垂柳袅袅什么意思,余音袅袅什么意思,袅袅娜娜什么意思。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
学习小结:
- 字——词——句,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 重视积累和运用。
- 方法多样而有趣。
- 很好地结合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识词。
- 理解词语不是模糊感知,而是注重精微辨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第一学段阅读教学
- 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是一个系统,低年级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课文预习法。一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预习主要是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词,解决阅读的障碍,初步阅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图文对照法。低年级课文注重图文结合,插图重在展示文本的情境,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将抽象的语文文字所描写的事物用形、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物更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赋予文本更鲜明的感染力和美感。插图非常符合儿童形象化思维的特点,是学生获取阅读意义的钥匙。运用插图的基本策略是以图解读,以画促读。
(3) 以演促读。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低年级的课文多声情并茂、不少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化抽象为形象,达到课堂情感生活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的效果。
(4) 熟读积累法。低年级学生记忆力强,要求背诵的课文要熟读直到会背诵。
(5) 读写结合法。结合文本进行适当的写话训练。
- 句子教学法。低年级的重要内容是读懂句子的意思,写话也主要是提供儿童语言发展相适应的文本句式,发展儿童的语言。
(1) 正确朗读句子。先落实识字教学,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重点是训练把长句子指导读好。注意句子的停顿。
(2) 理解句子的意思。要重视词语教学,抓住关键词语的理解,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初步理解句意。
(3) 建立句子概念。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用规范的句子表达意思。懂得完整的句子的格式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谁怎么样,句子的结尾要使用标点。
(4) 运用句式学表达。利用文本的句式学习语言表达,做仿写练习。比如课文中的句子:点播机一年开沟、施肥,一边播种、盖土。首先找一边……一边……,然后要明白分句的并列关系,再指导运用。可以提供适当的语境。
学习体会:
- 低年级的教学一定要适应儿童好动、好表现、形象思维强等年龄特点。教学手段要生动、形象。
- 低年级的教学还要适应教材的特点。低年级的教材图文结合是最大的特点,另外语言也朗朗上口。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文本资源,做到图文有机结合,另外注重诵读和积累。
- 句子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其基本梯度是先读好句子,再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要学会运用句式写句子。课堂教学要有训练意思,利用好文本的训练资源,做好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一:第二学段阅读教学
1.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新内容,小学生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默读的能力与养成默读的习惯。那么怎么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呢?
(1)集中注意力,不指读,不唇读,不摇头晃脑。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默读的干扰,比如,播放音乐、展示视频、在学生身边走来走去或者随意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对默读的干扰。
(2)默读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目标,进行限时默读的习惯。
(3)初步养成按照句为单位默读,培养整体阅读的习惯。
(4)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
2.概括段意。概括段意的训练,既是重要的思维训练,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概括段意最核心的要求是正确、完整、简洁。
(1)概括段意的基本方法是摘句法、联合法、替换法、归纳法等。
(2)段落之间组合的思路:按事情发展顺序、按观察点的顺序、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按照事情叙述顺序、按照事物性质等。
(3)段落的基本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4)概括段意的关键词拓展法。抓住段落的要点,提炼出关键词(小标题),再讲关键词进行拓展,就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3.流利朗读。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朗读这种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有时候被教师谈话和讲解所取代,导致学生朗读水平低下。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流利朗读呢?
(1)扫除语音障碍。
(2)创设朗读情境。
(3)引导学生感悟。
(4)运用合适的方式。比如齐读、分组读、展示读、表演读、男女生合作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变序读、领读、示范读等。
学习体会:
1.默读是“读”的基本方式,默读“便于思索”,默读既是“读”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适当在课堂让学生默读,既可以训练思维,训练读书,还可以营造一种“张弛有度”的课文氛围。要提高默读效率,首先要有目标,有任务,目标和任务是驱动默读的最佳动力;其次要营造安静的默读环境;第三要有良好的默读习惯,比如书平放,拿着笔,边读、边思、边画(批注)。
2.概括段意其实是训练归纳和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品质。概括方法是关键。基本的方法是找中心句;提炼关键词。而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学生立足段落,从段落中找句子或词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二:第三学段阅读教学
1.有感情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现行苏教版教材更重视朗读背诵。“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手段。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果,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怎样进行有感情朗读呢?
(1)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朗读教学目标:
底线目标: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中线目标:学生的朗读符合文本的感情基调,语调有变化,让人体会到朗读者的感情。
上线目标: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充分表达感情,就有感染力。
(2)其次要选择朗读的训练材料。一般说明文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而其他类型的文章也需要进行选择,一般要选择情感饱满,褒义向上的句群或段落,或者其他适合进行感情朗读训练的段落或句子进行重点训练。
(3)学生有感情朗读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共鸣——内化”的过程。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概括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的核心能力要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做到:抓住主干、概括完整、句子流畅、语言简洁。
3.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读写结合的读,是理解、吸收和积累语言的实践活动;读写结合的写,是阅读内化,是文本语言的写法模仿、迁移、创造的表达运用。
(1)写词语。写词语是儿童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2)写句子。
①运用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写句子。先在课文中找到含有词语的句子,然后说清楚词的意思,在摘掉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词语使用的场景,比如用“许多”造句,可以提供春天的花园或者节日的商场等生活场景。
②学习文本的句式写句子。比如,“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用了“是……,也是……”的并列句式。除了句式的仿写还可以仿写句子的类型,比如写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式。
③学习文本的写法写句子。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仿写。
(3)写段落。课文就是一个例子,是立足文本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例子。学习课文的段落之间的句子结构方式、表达方式,写段落。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功能、学生学习的模仿功能。一是关联词语组成的句群或段落,二是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如总分、并列等。
学习体会:
1.关于有感情朗读
(1)朗读是有层次的,从低级到高级逐层推进。不同的读书阶段有不同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三个层次,而初读、精读、品读(咀嚼或聚焦读)是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对应三个层次。
(2)感情朗读遵循感知——理解——感悟内化——表达外化的基本过程,默读或自由读是初步的感知,抓住关键词句去理解,理解的基础上感悟,然后通过朗读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感情朗读就是完成一个“进去——出来”的“情动而辞发”的完成过程。
(3)有感情朗读有一些基本的技巧,比如语调的变化,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技巧是服务于理解和感悟的。
2.关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方法与概括段落大意类似。
(2)归纳法和要素法是基本方法。
3.关于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基本手段。
(2)读写结合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3)读写结合一定要立足文本语言形式,比如词语构造、句式特点、构段方式等表达方式。
(4)读写结合要提供一定的生活情景。有适当的梯度。
5)读写结合最好能既结合文本的表达方式,又与文本内容或情感有关,这样既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运用了文本的语言特点,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三: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的价值。有利于拓宽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体系的开放;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课外阅读的类型。根据课外阅读目标和要求的不同,课外阅读的类型有:
(1)读物推荐课。主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或者师生合作推荐。
(2)读书方法指导课。包括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习精读、泛读、浏览、速度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注意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读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
(3)读书心得交流评论课。可以围绕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体会,对所读书刊进行评论。如组织学生对《窗边的小豆豆》进行专题汇报,并对故事或人物进行评论。
(4)读书笔记指导课。摘抄型、提纲型、评价型等。
(5)班级读书会。比如大声读书给学生听、名著导读、读写结合、比较阅读、读书推荐、小组聊书等。
3.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与年龄有关。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儿童阅读兴趣可分为五个阶段,4——6岁是神话传说;6——8岁是寓言故事;8——10岁是童话故事;10——13岁是传记故事;13——15文学作品。
(2)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一个习惯:读整本的书;第二个习惯:固定的读书时间;第三个习惯:一定的阅读量。
(3)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看“提要”、读“目录”;边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速度与略读。
4.课外阅读的展示。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效果如何应通过一定的手段、途径进行检测和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外阅读方法的改进和提升。
(1)阅读展示课。比如读了《三国演义》,教师可组织一次漫游“三国”的阅读展示课,通过“畅游知识园”“走近故事王国”“慧眼识英雄”“妙语佳句”等环节检测学生对小说中主要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和对小说主要人物的感受。
(2)作品展示。比如读后感、读书笔记、摘录卡等。
(3)活动展示。
(4)阅读成果评价。考察测试:问卷调查、书面测试。
学习体会:
1.为什么要读课外书?从某种程度说,语文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自己读会的。课外阅读能奠定一个人一生的文化底蕴。
2.读什么书?按年龄特点选书:依次为神话——寓言——童话——传记——文学类等;按课标选书;按课本选书:选课本名作家的著作、选课文有节选的名著原著等。
3.怎样读书?精读和泛读结合;朗读和默读相结合;读书和笔记相结合;读书和写作相结合。
4.怎么评价和检测?展示作品;考试;举行相关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四:语文文本解读
1.语文课堂是围绕文本的解读展开的,文本是语文的教学之本。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基础。
2.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
(1)课标的解读。课标是文本解读的依据。
(2)教材的解读。其主要内容就是:
理解一册教材的体系。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领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
(3)背景的解读。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其他文章;别人对文章的评论等。
(4)人物的解读。关注作者,作者是谁,他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文章中写到的人(角色),人物解读包括一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人物自身的表现,比如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
(5)课文的解读。课文的解读就是要读课文的文、道、质。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文本的连接文和道的表达方式。
文体的把握。文体就是文章体裁,小学语文课文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谜语、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文言文等。文本的类型决定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如果不注意文体,我们对教材的取舍和决定教学起点、重难点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内容的梳理。
语言的品味。
文意的理解。
3.文本解读的基本策略。
走近文本——读透文本——超越文本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五:语文教学任务(一)
1.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任务驱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致力于语文教学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落实。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任务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情。例如任务可以是读一个字、写一个字、也可以是读一段话、写一个片段……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设计、编排和落实非常关键。
3.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
4.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语言习得——语文的基本含义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包括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语言习得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要十分注意语言品质、语言感受、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
(1)语言品质的习得
语言的完整性。训练的思路是:训练说话写话的完整。
语言的条理性。训练的思路是:训练段中层次和句与句的关系。
语言的具体性。训练的思路是:学习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用词具体的句子;句子的修饰;语言的概括性。
语言的准确性:训练的思路是: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对用词巧妙句子的理解;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语言的组织性:训练的思路是:字与词的关系;词与句的关系;段与篇的关系。
(2)语言感受的习得
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意蕴感:感受语言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意蕴感在寓言故事类文章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预言的情趣感:能感触语言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
语言感受是通过长期训练和积累形成的,在大量阅读训练中获得预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传统。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法。
(3)语法规则的习得
语法规则包括词法、句法、段法规则。
让学生感受语法规则,不要讲解抽象的术语,而要通过大量感性的方法,在感悟、理解、巩固、应用中习得语法规则。
词法规则:词语习得包含三个内容:一是能正确地读、写词语;而是掌握词语的含义;三十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运用。词语习得要体现词法规则:词语的使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义轻重、感情色彩、构词特点等。
句法规则:句子习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理解句子的意思;二是在形式上掌握常见的句式和句型以及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文本中有五类句子在表达上要重点训练:表达深刻的句子、表达结构复杂的句子、表达形象生动的句子、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表现全文结构的句子。
篇章法则:篇章习得包括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等。篇章法则要从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避免“课课分段、课课概括”的形式主义做法,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讨论、说理,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五:语文教学任务(二)
————人文渗透
1.语文教学如果只训练知识和技能,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同样,脱离科学知识而只讲人文,也会背离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是推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2.人文内涵的内容
(1)课文描写了文化积淀的“物”。
(2)课文记叙了有文化色彩的事。
(3)课文歌颂了有人格魅力的人。
(4)课文揭示了有哲理的理。
3.挖掘人文内涵的途径
(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
(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
(3)在语言品味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
(4)在语言运用中深化人文感悟。
4.学习思考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脚点是文本的语言形式,是基本要求。
(4)人文性是在语言的积累、感悟、品味、运用中实现的。
(5)没有人文性,语文仅剩工具性,就失去了语文作为母语的灵魂;没有工具性,仅有人文,语文就只有说教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6)如果要排个序,我觉得工具性是语文的第一性,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人文性是第二性,是语言教学的灵魂,实践性是第三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六:语文教学任务(三)
————思维训练
1.语言和思维不可分。.
(1)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以语言为工具。2.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来巩固。3.语言可以帮助思维逐步深化。4.语言可以帮助思维条理化。5.语言可以帮助将思维成果传递给别人。
(2)语言离不开思维: 1.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2.语言的交际过程同样依赖于思维。
2.语文思维训练的类型。
(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主要操作类型有:动作、书写、圈画、制作等。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动作思维作为认识的基础。比如学习《詹天佑》一课,老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用所给的符号画出有关句子,标出重点词语,并概括人物特点。”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人物特点记性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是借助圈点勾画反映出来的。
(2)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形式有:语言描述、图画展示、实践操作、创设情境等。
(3)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
(4)逆向思维。
(5)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点有: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教材内涵。
案例:《画鸡蛋》
第一段:四百多年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著名的画家。
老师让学生读完第一段后,要求学生改变介绍的方法,同样要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这几个要素。
生1:四百多年前,有个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时间+职业+人物+地点)
生2:人物+职业+时间+地点
……
变式训练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句子的组合和变换,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
3.学习思考
(1)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不可分。
(2)训练思维其实也是在训练语言。
(3)思维训练要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4)思维训练要立足于语言文字。
(5)思维训练要充分挖掘文本,找到思维训练的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七:语文教学任务(四)
————情感培养
1.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者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标也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提出来,用“目标”来确定情感因素,对落实课程标准有重要意义。
2.教材中情感的类型。
(1)写人记事类文章。主人公的献身精神、科学精神、美好品质。
(2)写景状物文章。
(3)童话、寓言类文章。
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情感点进行情感培养。
3.教材中情感的中介。
(1)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不可或缺的部分,推敲标点有助于学生辨析句子的语气,正确理解为文意,有利于引发情感。比如《纸的故事》“……外国人才懂得造纸呢!”这个感叹号体会到妈妈的自豪。《忆铁人》“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铁人的话只有两个字,抓住省略号,让学生展开联想,把当时铁人心理所想的内容说出来,进而使学生对勇于改过、严于律己的铁人产生敬佩之情。
(2)字词的情感色彩。语言文字符号,既是一定的意义载体,也是一定的情感的载体。特定的词语,凝聚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我的战友邱少云》“……不忍眼巴巴……,但是我忍不住不看……”不忍和忍不住的矛盾包含了多少同情、战友情、崇敬之情……
(3)句子的情感。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运用讨论或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句子的情感。
3.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
(1)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沟通对话的过程。
(2)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文本的表达方式与情感色彩。
(3)上课要有良好的心境,有饱满的热情。
(4)语言要亲切和蔼、形式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
(5)重视体态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恰当使用体态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八:本色语文
1.本色语文的本位。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有三种:师本、生本、文本。本色语文的立足点是“文本”。认为只有在“文本”中凸显“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脱离“文本”而谈“生本”就会使无缘之木。
2.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本质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情感性等诸多观点。本色语文认为语文的第一属性是言语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特征。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一个以语言习得为主轴,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本色语文提倡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
3.语文教学的基本法则。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汉语的基本规律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具体把握如下规律:
(1)同音归类识字。(2)据形明义。(3)依文解字。(4)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例行分析,还要重视整体感悟。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看,要突出学习实践性和认识的多元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语文学习实践的类型: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十九:简约语文
1.简约语文针对语文教学“繁琐哲学”提出。
2.简约语文的基本理念
(1)简朴的教学理念。从简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朴实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做到朴实、真实、落实。得失论:语文教学内容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放弃是一种智慧。效益论:语文教育要从效果走向效益从而产生更高效益。
(2)简明的教学目标。要使教学目标简明,有两个基本思路:宏观上,加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微观上要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中落实。
(3)简要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对教学内容要提炼、要整合。
(4)简化的教学过程。语文课堂要减肥、瘦身,积极提倡板块式的整体结构。卢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串起整个教学。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坚守诺言”,两个板块是“父亲了不起”“儿子了不起”
3.补充:简约而不简单;简约不是随意;简约不是低效;简约不是无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二十: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1)树立三维理念,让目标更全面。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核心;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2)明确陈述主体,让目标设计更科学。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可用“指导”“培养”“教育”“使学生了解”等句式来表达,因为这些表述指向教师的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了什么。
(3)规范行为动词,让目标设计更恰当。行为动词应该具体、可测、可操作,要避免类似于“理解、领会、了解、认识、掌握”等模糊的表述,要使用“说出、写出、读出、找出、背诵、说一说、划一划、解释、说明、概括”等具体明确的动词表述。
(4)明确行为条件及其表现程度。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等。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3.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语文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学内容要体现四性:
(1)向心性。“心”即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偏离或者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就会无效。
(2)基础性。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着眼于打好语文基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把握双基要参考课标和教学参考书。
(3)生成性。教学内容是可以预设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是会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有: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教师对学情估计不准确;三是课堂现场意外情况。
(4)开放性。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是个时间常量,需要老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必要地整合、提炼,进行必要的增加、删减。比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为了让学生从马克吐温对托德的笑的刻画中更理解人物的品质,教师可引入其他作家对笑的刻画片段,实施对比感悟、让学生深刻感受夸张的手法对于凸显人物品质的作用。
4.教学程序的设计。
(1)整体优先,细节优化。不同的文章,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但一旦进入教材,就要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而不是内容、情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主要指向文本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教学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对教学点的确定是否正确,决定课的成败。教学点主要有:文章主旨的提炼;语言教学点的适切(比如《山中访友》文本最大的特点是比喻句,把这课语言教学点定位于欣赏大量形象的比喻句,在揣摩中体会表达的效果,并运用写一段景物,用上比喻);言意结合、情理结合。
(2)感知在先,理解在后。感知在先,理解在后是由人的阅读心理决定的,只有充分的感知,才有充分的理解。教学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
(3)口语领先,读写跟上。
(4)学生优先,老师后置。教师的讲述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学生先行,教师后置最关键的是课堂中要有学生的具体的活动。一般而言,学生的活动有:读:自由读、默读、朗读、个别读、集体读、诵读、合作读、接读等;说:问、评、议;练;作等。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之二十一:语文课堂结构
1. 什么是课的结构?课的结构的组成是以一定的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为依据的。如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阶段有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它的根据是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即由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知识经验相互联系和融合,从而能更明确理解事物意义的心理学理论。课的结构理论在不断发展。中国现阶段课的结构的组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科学心理学为指导,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据的,它力求保证上课的合理性。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反映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课的结构的一般组成部分(教学环节)是: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课的基本结构如下:
①组织上课。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上课作好心理上和学习用具方面的准备,集中注意,积极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
②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检查学习质量,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为接受新知识做准备。
③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一般来说,这是综合课的主要部分。
④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达到基本巩固和消化所学新教材,为继续学习和进行独立作业做准备。
⑤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教学环节——教学板块——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是教学的基本结构单位,一般而言教学环节有五个;教学板块是以一定的语文活动为内核的教学组块,教学环节是课的基本结构,课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教学板块来具体呈现;教学步骤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教学板块的基本教学单元,一个板块通常由几个互有联系且有层次递进的教学步骤组成。以教学一个段落为例,一般有:初读感悟——理解概括——理清结构层次——学习表达手法——小结巩固——拓展运用等基本步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