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对写作的重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13:5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url=]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对写作的重视[/url]






唐晓敏




重视写作,也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传统教学内容,可以说大都是围绕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设计的。如蒙学教学中,《幼学琼林》提供典故和成语,《古文观止》提供着杰出的文章样本,《千家诗》让人领略文章写作所需要的文情画意。而“五经”等则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与浩然正气,并领略古人的智慧。这些都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育重视写作,首先当然是写作具有应用性。古代社会的政治大体是“文”的运作,官员都需要有文章写作的能力。同时,写作,包括文章写作和诗歌写作,也是传统文化人的生存方式。他们从读文和作文中获得纯真的乐趣。如苏轼就认为“文章如金玉”,他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则为数曰喜,寝食有味”,作文更让他快乐,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写作,还因为,写作活动本身不仅于生活包括人的精神生活是有用的,同时,写作也具有教育的价值。
写作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能力的训练,是最深刻的思考活动,写作能够带动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对此,朱光潜曾讲:“思索一个问题,尽管四面八方俱到,而思想总是游离不定的,条理层次不很严谨的,等到把它写下来,才会发见原来以为说得通的话说得不通,原来似乎相融洽的见解实在冲突,原来像是井井有条的思想实在还很紊乱错杂,总之,破绽百出。破绽在心里常被幻觉迷惑住了,写在纸上就瞒过自己瞒不过别人,我们必须费比较谨慎的思考与衡量,并且也必须把所有的意思加以选择,整理,安排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有机化。”这是很重要的见解。
写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引领阅读的作用。对此,梁启超曾说:“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有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各史《食货志》中的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人的印象深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朱光潜也说:“看一部书,自以为懂了,可是到要拿笔撮要或加以批判时,就会发见对于那部书的知识还是模糊隐约的,对于那部书的见解还是不甚公平正确的,一经提笔写,就逼得你把它看仔细一点,认清楚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10:29 , Processed in 0.0977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