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掩卷叹行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2 10:0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掩卷叹行知
——再读《陶行知文集》
陈海燕
捧读行知,常掩卷唏嘘。
好一个“自勉勉人”,好一番“自化化人”!
忍不住再读。
每一篇都是立体的,极富画面感的,仿佛行知先生就在眼前——
读《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罗素的一封信》,我看到的是一个求知若渴,贫贱不能移的陶行知;读《教学合一》,我看到的是一个目光如炬,一针见血的陶行知;读《第一流的教育家》,我看到的是一个痛定思痛,革故鼎新的陶行知;读《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我看到的是一个心怀家国天下,敢为人先的陶行知;读《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我看到的又是一个俯下身子,与孩子快意言笑的陶行知……
热血行知悲悯行知,诗意行知,智慧行知……令人怀想联翩。掩卷之际,感慨且感动。
更多的是追问。
——行知先生的魅力何在?先生毕生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而今品读先生,在仰之弥高的感叹后,我们这些依然走在教育路上的后来者还能去做些什么呢?
热血行知——生活需要一份胆气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如是说。我立刻想到行知先生。天不假年,这样一个有血性有胆气有担当的大家,55岁英年早逝,他短暂人生中的串串印记留给世人太多的思索,他的热血赤胆令人景仰,他的教育魅力令人震撼。
热忱求学。他在困顿中愈挫愈勇,习学不止,钻研不歇,直到最后一息。即使成为教育大家声名远播时,他依然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他让身后的万千学子读懂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笃志高格,他展现了作为教育者的“以身垂范”的最大魅力。这种教师魅力所拥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深远而无与伦比的。而这,的确是需要一份胆气的,一份放下架子的胆气,一份亦师亦友的胆气,一份“吾日三省吾身”反观自律的胆气。这样的“生活”给了学生们最生动的“教育”,这便是最深层意义的“生活教育”。仰望陶先生,我们感叹——教师,是最生动的教材。
热胆爱国。他于民族危难之时,奔走呼号,振奋民心,他挺身于斗争的最前沿,振臂一呼,学界沸腾,他为救亡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后的中国,依然是水深火热,哀民遍野,他立即投身到了“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更危险的斗争中。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先生说“我等着第三枪”,他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们上了一课,这一课叫“爱国”。
热心从教。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披肝沥胆,排除万难。“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先生眼里心里,学生是大事,办学是天大的事——当家庭拮据,家人提出要求留下1/4稿酬补贴家用时,陶先生说: “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们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此情此志,真是感天动地。我们看到了一个全心扑在教育上的人,一个心忧国家心系大众的教育者,他的殚精竭虑,他的矢志不渝,铸就了“人民教育家”的不朽师魂。
热肠做人。他是朋友,是师长,是工友,是千万劳众的陶先生。
行知先生在用他的生命告诉每一位教育者——要做一个心中有热、胸中有胆的人,更要培养一批心中有热、胸中有胆的人。
这,应该就是行知先生作为教育者的魅力之源,这,也应该是最值得传承给孩子们的生活的财富。行知先生为“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在孩童的世界里,教师无疑是极具影响力的,孩子们看到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人,他也学着做什么样的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染于无形,因此,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火种——以心点燃心,用情感染情。
和小学生们朝夕相处,耳鬓厮摩了20多年的我,对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深有感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 “生活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由此,我也深刻领悟到——教师的魅力就是善于把一切细节变为契机。
1.让学生看到生活的胆气
行知先生虽生逢乱世,但活得精彩——办教育、编刊物、做学问、救国难……剑胆琴心,爱憎分明。再苦再难,对于他热爱的孩子们,他永远是微笑着的“陶先生”,他永远有“说不完的小故事”,是的,这是生命的洒脱,这是精神的高度,这是生活的胆气。
他热情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做木工、学农桑、接水电,甚至练抓蛇,他要让学生们成为劳动的“ 能人”,生活的“真人”。
从事教育,只有真正“投入”,才会真正“收获”。而我也教育实践中发现,只有自己“会生活”的老师才能慧眼发现“生活教育”的契机,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生活”并向“生活”学习,久而久之,才会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育特色和教师魅力。
2.让学生看到学习的胆气
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行知先生的出生地。
南京晓庄劳山之麓——行知先生的长眠处。
探寻先生的生命轨迹,你会发现一个关键词“学而不厌”。农家子弟求学的寒苦没有压垮他,教育理想遭受的打击没有碾碎他,牢狱之灾也没有吓怕他……他独步生活的胆气是因为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和理想的奋争。
学,然后知不足。
孤灯独对地学,苦心孤诣地学,飘洋过海地学。
向大师学,向后生学,向做工的、种田的、卖艺的学。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
学。学。学。
杂糅百家,兼容并蓄,吐故纳新。
因为从不停歇,他成了大家。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教师多少有些“傲气”,“傲气”久了就质变为“暮气”,学习动机没了,学习动力消了,知识缩水了,头脑僵化了,脾气固执了。恶性循环。
一个学习的“领跑者”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不会学习,想想该有多么可怕和可悲。
比照之下,我们从行知先生身上能悟到些什么?——教师,应该是“导学”的师傅,是“善学”的范本,是“好学”的榜样。
学习生活是艰苦的,持之以恒是需要强大精神动力的,教师的魅力就在于“点化”“激化”“融化”,在不着痕迹中完成关键性的“导引”。
对于教师而言,打磨匠心,才有魅力。
3.让学生看到改过的胆气
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读行知先生的故事,常常会发现他非常乐意接受别人、尤其是孩子们的意见,并且虚心就教,勇于自我修正。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虚怀若谷的教育者的风范。
他为孩子们写过不少歌谣。在一次民众教育的演讲中,他自编自诵道:“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演讲过后,一位孩子找去,向他提出说:“‘不是人’,很抽象,应该改成‘木头人’”。陶行知觉得孩子的话在理,高兴地表示同意修改,并称赞孩子很有创造力!还有一次,在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到一所小学参观,看见学校的孩子们自动维持着教学秩序,很受感动,便作诗赞扬:“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学生听了都说好,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意见:“‘大孩自动教小孩’,只知道大孩教小孩,难道小孩就没有教大孩吗?”陶行知忙说:“对,对,应该改正,改一个字就行了,改成‘小孩自动教小孩’怎么样?”孩子们齐声说好。
所谓不耻下问,所谓一字之师,所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在行知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一个力求完美的教育者,总是珍惜每一次磕碰。即使是伤痛。
《荀子.修身》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教师应该严以律己,尤其是在自己的过失面前应该有一份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不留余地的胆气。
说说容易,做来却难。鲁迅就曾感叹“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习,都重在态度,老师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使他们养成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悲悯行知——生活需要一身正气
教育是情感事业,是精神活动,是饱含情愫的一种生活状态。“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这是行知先生的肺腑之言。透过这句话,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父母之心。
慈蔼,宽容,体恤以及一颗细腻的心,这些对于教育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意味着教育的终极意义。
1.悲悯生灵,做个有心的人
“陶行知将蜻蜓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蜓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这是《蜻蜓的故事》中的感人一幕,故事说的是陶行知教育小朋友爱护蜻蜓的事情。
“一次,小学生捉了一串一串挂珠似的虾蟆子,……作孽罢!我现在回想到这回事,他在我脑筋中的印象是留得太深刻了。……我们有什么权利可以牺牲虾蟆的生命来给我们玩把戏?”在《注重养生而不杀生——致郑先文》的信中,行知先生告诫学生们要怜惜生灵,对待小生灵要“如抱着我们自己初生的孩子一样小心”。
行知先生言之切切,给予学生的是精神的母乳:做人要做有心的人。
当今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多有骄娇二气,很多孩子内心冷漠,缺乏基本的同情心。教师应该敏锐洞察,及时引导。由此,我联想到不久前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情——
小高是班级的学习尖子,近来写作文的兴致尤其高,有一天,他兴冲冲地推荐自己日记中的连载小说《蚂蚁迷宫》给我看,这显然是他的得意之作,他还特别交待我“期待老师评论”。不看不知道,啊,一看之下触目惊心!这与其说是篇“连载小说”,不如说是一篇虐待蚂蚁的“全记录”!在我看来,实在可怕:他捉来很多蚂蚁,用火烧、用水淹、用铅笔扎、用刀切、有手碾,用沙活埋、用反光镜烫……无所不用其极!他以轻松调侃的笔调详尽地记述了蚂蚁及蚂蚁族群遭受酷刑时的种种反应,显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文章结尾处,注明“未完待续”,他还为读者设计了一道选择题“猜猜看,32号蚂蚁明日的命运:A.死亡。B.逃亡。C.阵亡。”看到这里,真是无语。也充满困惑:为什么会这样呢?看上去很阳光的一个男孩,怎么会这么冷漠冷血!
他还等着我这个读者的“跟帖”呢,想到这里我找到了他,首先肯定了他主动练笔,文笔流畅,然后提出一个要求:老师很感兴趣,也想续写他的小说,想和他接龙完成整个作品。这个想法令小高热情高涨,兴奋不已。于是,我和他开始了不可思议的一次“合作”。
在后来的接龙续写中,我以32号蚂蚁的口吻,倾诉了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和失去亲族的刻骨痛楚,表达了对小高的愤怒和控诉,并委婉道出了对他的劝诫……就这样,我续一章,他写一章,文章竟接出了十余章回,而32号蚂蚁也因此暂时得以存活,直到有一天,小高对我说:“陈老师,我觉得小说该结束了, 32号蚂蚁也该回家了。”我看着被小高放生的32号蚂蚁和小高依然稚气但若有所思的脸,如释重负。
故事的结局似乎还算完满,但我知道,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依然是任重道远。
社会进步了,世界精彩了,生活也更纷杂了,我们有责任把孩子的心灵导向“正”途, 帮他们涵养“正”气,帮他们驶入正确的情感航道。
在学生需要我们扶一把、牵一下的时候,如何扶,如何牵,就成了最大的命题。教师的魅力似乎就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谓“生活教育”,一定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无限的生活情趣。
2.呵护心灵,做个有爱的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就“仁”,尊重与理解才能分享“爱”。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给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会爱”则是更高意义的一个标杆。行知先生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因为胸中有爱,行知先生倡导“小先生运动”,发展女子教育;因为胸中有爱,行知先生大办民众教育,促进国民素质提升。
作为教师,一颗教育的良心必不可少,这一颗心如明灯如火炬,由教育者的心底燃起,烛照天地,光焰灿烂;作为教师,一颗教育的慧心更是必不可少,这一颗心如春风如春雨,会在最琐碎平淡的日子里,温暖滋润着师生彼此的心,成就一段心有灵犀的佳话。
教师如果能用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这样的教育或许会平添一份情意和滋味。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被疼惜,被重视,尤其是这些年幼的小学生,多了一份体贴,就会多一份公平,多一份慰藉。一个有爱有情味的教育者才会充满魅力,并且不断增长其魅力。
3.体恤包容,做个有量的人
“爱满天下,有教无类”行知先生的爱是广博而厚重的。先生还教诲我们,当遇到教育“钉子难题”时, 要“把我们的热心架起火来,把钉子烧化掉。我们只怕心不热,不怕钉子厉害。”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个著名的《四颗糖的故事》,每次读来,我都感觉滋味万千,忍不住在心里深深叹服。

教育者每天所需要应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杂,必须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心并用情,有意识地完成自我修炼,修炼出一份能够时时微笑着注视学生的温暖心境,不焦不躁,不厌不恼,用最大程度的体恤和包容给学生的心灵一份最深沉的呵护和滋养。
诗趣行知——生活需要一段才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行知先生一生作诗无数,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是“颇有白诗之风”,像白居易的诗篇那样朴直浑厚。《恋爱歌》《手脑相长歌》《自主歌》《小孩不小歌》……在这些或诙谐、或凝重的诗作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内在的修为和才情,更看到了他作为人民教育家的良苦用心:为孩子写诗、为农民代言、为大众呼号。

的确,生活需要一段才气,教育需要一份才情,教育者的锦心绣口能为孩子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它是教师魅力的重要元素,也是“生活教育”的必要条件。
1.沟通可以更诗趣
“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陶先生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无尽的欣喜,他的喜悦来自他对孩子的真爱。
心灵沟通的诗意在于双向的精神享受,和孩子共同生活的情味则需要教师躬下身子用心去拾取。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两个学生为一件小事闹翻了脸,互不相让,便对骂起来。这件事刚好被陶校长碰上。第二天晨会上,陶校长说:“昨天有两个学生发生了摩擦,骂了人,今天,我送一首诗《骂人》给他们,也给大家。”接着,陶校长就大声朗读了他写的诗:
你骂我,
我骂你。
骂来骂去,
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
话音刚落,一名聪明大胆的学生大声说:我来和一首小诗《打人》:
你打我,
我打你。
打来打去,
只是借人的手打自己。
大家一听,都笑了。这一生动有趣的“诗教”,在学生中传颂着。从此,育才学校学生之间就很少出现骂人打人的事了。
此外,行知先生还常用写信的方式和学生沟通。有一个时期,他听到学生敬称他为“指南针”,立刻引起警觉,他不搞个人崇拜,及时抓住“指南针”这个话题给学生们致了一封公开信《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给全体同学的信》:“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你们能以实际生活为指南针,而不以我为指南针,方能有第一流的建树。我只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同志,最多不过是一个年长的同志。”这就是先生的伟大之处,不浮夸,不自得,随时和学生沟通,在“问题”中找“办法”。最有趣的是信末几句—— “我近来无大变化,不过脸上比前白些,前额的阴阳圈渐次退尽,身上多长了几斤肥肉,惭愧得很!”这样和学生聊天的校长古今罕有,这样的先生足可谓有情亦有趣!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师”是最好的榜样,当我们能够更诗趣盎然地沟通,孩子们必能更诗趣盎然地回应。教师的魅力正在于“开启”和“引起”。
2.引导可以更诗趣
“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摩,才使鹅卵石这般光滑剔透。”泰翁的话提醒我们思考: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状态呢?陶先生响亮地提出了六大解放”,倡导全面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时间、空间、嘴还孩子们一个童趣无限,生机淋漓的学习空间。
不仅于此,为解决农村普及教育难以推进的问题,行知先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先生制”,充分发挥孩童的作用,既解决了难题,也锻炼了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关于小先生送教的有趣故事——有一回,在杭州西湖翁家山茶场,一个刚满十二岁的小先生拿着一本漂亮的书对他奶奶说:“奶奶,你要是喜欢念这本书,我会很高兴地帮助你。”这位老太太回答说:“我的好孩子,你奶奶太老了,学不进去了,我都快上西天了,学这个还有什么用呢?”对这小男孩来说,这倒是个难题,很使他伤脑筋。隔了一会,他回答奶奶说:“上西天,那你打算怎样去呢?”“是的,我是个好老太,我要升到天堂去。”男孩说:“恭喜恭喜!但是假如天堂的门神,在你进门前叫你签个名字才让进,那你怎样办呢?”老奶奶终于信服了,马上要孙子教她写自己的名字。“给我一支铅笔,给我一张纸。”她开始练习写她自己的名字。另外,在深夜里发生一件更有趣的事。在我们国家,老奶奶通常是照管全家小孩的,这个小孩是和奶奶睡在一块的,半夜,孙子腿痒醒了,他怀疑有些小虫爬在他的腿上!当他伸手一摸,不禁惊奇起来,不是小虫,是他奶奶的手指头,正在画十字,画圆圈,一笔一划地在画呢!他问奶奶干嘛这样,老奶奶说:“好孩子,我在练习写我的名字呢!”由此可见,富有创见的“小先生制”的确是成效卓著。
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生发了灵感,增长了智慧,教学实践活动充满诗趣和意义。
智慧行知——生活需要一腔豪气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因为爱,因为使命,教育者有了更多的责任,也萌生了更多的教育智慧。回望行知先生的教育革新创举,我们仍能深受启发
“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
育才三方针”——迷,悟,爱。
育才二十三常能” ——初级常能16种,高级常能7种。
“四种集体生活”——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
咀嚼陶行知思想,总是常思常新,常思常得。行知先生在当年的时局下,大张旗鼓地推行这样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的确是需要一腔豪气的。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思潮纷涌,教育资源也空前丰富,但是,这些都不能取代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因为,教育细节是无法复制和粘贴的。我们必须着眼于孩子终身的发展,给他们以人生的导引和情智的熔铸。
1.给童心一个智慧的召唤
品悟中我们看到,“六大解放”,“四种集体生活”等观点既包含有行知先生对于儿童人生的宏观引导,又有着眼于日常训练的具体思路,可谓既高远又切实。
教育者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儿童世界的理解与判断,这种理解判断的前提是教师对于儿童生活的洞悉和体认。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才可能富有智慧地导引儿童。
班级既是一个团队,又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一个既能“唤醒”,又能“指引”的人。以下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实践探索: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总是不急于上课,而是先要和学生们坐下来,花相当的时间一起 “定调”:
——你希望自己的老师有着怎样的情调?
——你希望自己的班级有着怎样的色调?
——你希望自己的学习有着怎样的步调?
——你希望自己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格调?
大讨论,大争论,大交流……你会发现,在这样的“头脑风暴”中,孩子们的发言里涵盖了太多老师想要说的话——要提醒的、要强调的、要倡导的、要反对的等等。最重要的是,同样的话从同伴、同学、同龄人嘴里说出来,和老师直接宣布命令或者提出要求味道完全不同:后者是降伏、是掌控、是驱赶,是被动执行;而前者是创意、是向往、是潮流、是自主探寻。
当学生行为准则以“舆论”的形式存在,以“时尚”的姿态领跑,生命的主动发展才成为可能,精神的自我提升才成为本能。
教师“眼高”了,学生才能“手高”,我们期待所有的教育细节都能以一种更智慧的形式出现,
我们也期待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慧眼看到——
学习的尊严,在于想学,而非必学。
教育的尊严,在于导学,而非劝学。
生命的尊严,在于博学,而非考学。
我们相信,智慧造就智慧,给孩子一个飞翔的理由,他才会有一股冲天的豪气。教师的魅力就在于“召唤”。
2.给童心一个智慧的舞台
先生有个著名的 “每天四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先生希望师生都能成为善于叩问的人,问出不足,问出目标,问出方向,以求得由内而外的身心发展。
善问的人,往往是善于举一反三的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格外珍视学生脑中的一个个“?”,并推波助澜,使“?”最终变成“!”。
为人师亦为人友,这就是教师的角色定位,给童心一个舒展的舞台,才会涵养出生命的大气与奋飞的豪情。教师的魅力就在于“映衬”。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这是行知先生在为我们揭示一个教育者应有的精神高度。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行知先生深情凝望的教育愿景。
行知先生的魅力何在?
热血行知,催人奋发,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份胆气。
悲悯行知,导人向善,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身正气。
诗趣行知,育人自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段才气。
智慧行知,教人求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腔豪气。
掩卷叹行知!我们在多侧面的眺望与回味中,在多渠道的实践与摸索中,努力探寻着“生活教育”的真谛。
掩卷叹行知!我们在“行知行”的大旗引领下,在“为生命奠基”的使命召唤下,必将赋予“生活教育”更新的内涵,也必将在与学生与时代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7:22 , Processed in 0.1203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