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每当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百般实践不得入其门的时候,阅读总能让自己豁然开朗,书籍总能为自己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方向。阅读让我在厘清教育职责、注重顶层设计、明晰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获益匪浅。
家长、学校校长、教育局局长都承担着教育管理之责,但很显然各自的管理责任是不相同的。能否清晰地界定各自的职责,决定着教育的成效。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责任,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职责不明相互抱怨的情况屡屡发生。
德国汉堡大学教育学教授韦尔纳·劳夫通过《理解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养育幼儿,让他们不仅具有生存能力,而且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有能力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从受孕的那一时刻开始,孩子就开始接受父母的教育,直到他出生并走向社会。在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父母都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快乐来陪伴孩子。孩子的德行、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父母的基本责任。
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学校,绝不能取代父母的教育,当然也无法承担父母的教育责任。学校是孩子教育的第二责任人,一个孩子要融入社会,一定要学习和掌握社会运行的法则和相关的符号系统,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呢?一是在父母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时,执行自己的监督职能,要求他们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督促父母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责任。
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的。父母对如何教育孩子缺少经验和培训,要么将孩子送给老人抚养,要么交给寄宿制学校托管,将本该自己承担的教育职责拱手相让。学校和教师承担了很多父母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工作职能,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还常遭人诟病。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尽到监督之责,也没能在父母的教育方面形成特色。
阅读,帮助我们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界限清楚、职责明确了,工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常常需要做出决策。在通常情况下,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常常无法得到全局性的资料和信息,总是从局部出发,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践探究、形成结论、验证猜想。通过对局部的探索和研究,分析一个教育政策或者实践项目在更大范围推进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教育决策。一个在局部有效的政策和项目,在更大的范围里可能会低效甚至无效,这对决策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除了原本的因果关系思维外,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将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决策。当我们拥有了全局性大量的数据样本之后,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判断。最近几年,有一个词汇在教育领域也非常热,那就是“顶层设计”,教育管理者也应跳出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统揽全局进行思维和决策。大数据为此提供了可能。
2013年,被一些专家称之为大数据元年,它将对教育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
首先,教育的内容要革新。因大数据而导致的探究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要融入到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的领域中来。其次,教育的方式要革新。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使我们有可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管理和教学的重点,减少“跟着感觉走”的现象。第三,学习路径会发生变化。过去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需要认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但在今天,可能通过数据分析师就能帮你实现梦想。
大数据为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开拓了一片全新的视野和领域,也为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接受挑战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在阅读中认识大数据对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让其成为自己教育管理的好帮手。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告诉我们,要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需要从学校内部的变革开始,并且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在这3年中,有3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打开教室的门,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开设公开课,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相互之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每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公开评论,让每位老师也自觉地产生“下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二是在学校机构和组织的简化上做文章,给教师省出足够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工作。三是举办专题展示活动,既展示教师研究的成果,又促进教师教学再上新台阶。
前些年,我在一所高中担任校长期间,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管理学校的。不过两年的时间,学校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质量有了长足进步。当时自己只是下意识地在做,后来从佐藤学先生的大作中,才明白这样做是有内在道理的。我为此写了一篇题为“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教师书房专栏。
坚持不懈地阅读,可以让教育管理者不断反思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不断反思所选择的实践之路是否正确,以便顺利前行。(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