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作文现象管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7 17:4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生作文现象管窥
作者:闫学   


    翻开近几年出版的小学生作文选,联想到现在小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现象一:题材单调,内容涵盖范围太小,孩子眼中的世界苍白而狭仄。例如,近几年,环保类的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固然与我们的环保宣传有很大关系,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在作文中也就有所反映。单从环保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现象,问题是不少学生的作文动不动就与环保扯上关系,写家乡、写动物、写植物,甚至写人物都不离环保,形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环保情结”。其实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怎样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语文学习真正与生活融在一起,当生活中的一切投射到学生的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也会像一面镜子一样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现象二:叙事类的文章结尾模式单一,如出一辙,而且在思想上任意拔高。不论是写《第一次骑自行车》还是写《记一次长跑比赛》,结尾都要谈自己的认识,而且是同样的认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否则什么也干不成。”一位大学教授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事例:他的上小学的儿子,有一次非要与爸爸下象棋,一盘象棋还没下完,儿子就急急忙忙写作业去了,原来儿子那天的作业是写作文《下象棋》。教授看了儿子的作文,发现他的结尾是这样写的:“通过这次下象棋,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去做才能成功,学习也一样。”教授请儿子把结尾删掉,儿子死活不删。教授又问,这个认识并不是你下了象棋才知道的,为什么还要那样写?儿子沉默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删掉了可能老师不给高分。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反问自己:我们这样做了吗?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文章要有中心,内容要有意义之类的话,因为这些话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曾经说过了。后来随着新课标的出台,这类说法已经渐渐淡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么做,却很少考虑如何让孩子在作文中说真话。
    现象三:写人物千人一面, 毫无新意。写母亲必写母爱的无私、伟大,写老师必写深夜备课、批改作业,写人物的外貌,眼睛必是“炯炯有神”,身材必是“高大魁梧”。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写了一篇作文《我的老师》,文章开头是这样的:“夜深了,知了不停地叫着,屋内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办公室内的桌前批改作业,她一会儿写着,一会儿画着,一会儿脸上露出微笑,一会儿又皱起眉头……她就是我们辛勤的园丁——王老师。”如果说这一段的描写还算细致,那么中间几个自然段的描写只是一些笼统的交待,大体就是讲到王老师上课方法有趣,但却没有生动的事例辅助说明。再看文章的结尾:“王老师把知识教给了我们,教给了新一代的接班人。老师,是多么的伟大呀,她好比燃烧的蜡烛,照亮了我们,却牺牲了自己。夜更深了,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不知王老师是否还在灯下辛勤工作?”读了这样的作文,我们真不知道“王老师”和“张老师”、“李老师”有何区别,难道除了深夜备课、批改作业,我们的教师就再也没有别的面目在学生面前出现吗?我们这些教师都是同一种形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小学生如此,大学生也同样令人失望。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在一所著名高校,一位外籍教师学生做英语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所有的学生都很轻松地完成了作业,原因是这个作文题目从小学就开始写了,内容是如此熟悉,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但外籍老师的阅卷结果却是出人意料。那天,老师拿着所有学生的作文走进教室,用轻蔑的目光看了看在座的所有学生(这种轻蔑的目光足以令好多学生永远不能忘怀),然后她强忍着失望的语气说:“王!你的母亲,李!还有你!你的母亲!you!你们大家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难道你们的母亲从来没有不负责任?难道你们的母亲从来没有自私过,没有懒惰过?……”一些学生垂下了头。看了这个事例,我也不禁感到汗颜: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见过一些毫无责任感的家长,但是难道可以在作文中写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不负责任吗?也就是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在文章中讲真话、实话,我们已经习惯了言不由衷地歌唱和赞美,习惯了不冒任何风险的人云亦云。当然,不仅仅是在写母亲这一件事情上。
    言及此处,真的忍不住问一句: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怎么了?
    如果说,前文罗列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现象在题材、内容和写法方面的表现得令人深思,那么,小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更是令人担忧:
    现象四:许多文章表达的感情虚假造作,成人化现象极为严重。曾经看过一个四年级学生写的作文《故乡的小河》,应该说文章的前几段写得相当不错,小河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被作者写得如诗如画,语言也算生动流畅。但文章的结尾令人颇为费解:“小河,你唱吧,歌唱祖国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唱吧,唱一曲与时俱进的赞歌!”故乡的小河与党的十六大居然联系起来,而且还是唱着“与时俱进”的赞歌!这让我想起了文革时期,那时人们无论干什么都要背一段毛主席语录,没人觉得可笑。但我看了这个孩子的这一段结尾,却是想笑又笑不出来!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如文章所写的那么想象,而且也很难断定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与时俱进”一词的意思,但我对这种牵强附会的情感抒发实在不能苟同,我甚至怀疑这种思想深度上的任意拔高究竟有何意义。实际上,每一个看过这篇文章的教师内心都很明白,这绝对不是孩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允许这样的假话、空话、大话在孩子的文章中出现,以至于形成了学生作文的“新八股”呢?
    现象五:一些文章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很成问题。曾经看过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童话,题目是《小草的哭诉》,写的是一棵生长在野外的小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请一个孩子把它带到了主人家的阳台,见到了很多没有看见过的风景。后来不小心从六楼上摔了下来,快要死了的时候,它后悔极了,哭着说:“如果在野外快快乐乐生活该多好啊!就因为我不知足,才到了这步田地,可惜已经晚了!”在结尾,小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我相信,你肯定不会学小草的。”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非常惊讶:这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做人要知足!五彩斑斓的梦境,大胆的无所不至的想象,才是他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啊!这样一个本来是充满朝气和幻想的年龄,却已经学会了说教!还有一次,在一家网上论坛,一位教师谈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作文,他说一个看来十分文静的女孩子在《最难忘的一件事》中写道:“我的记忆是一只美丽的木匣,打开它,里面放着许多珍珠。每一颗珍珠就是我的一件童年往事。”然后她写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时如何用尽酷刑将两只鸡折磨致死的故事。接着是:“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每当我回想起来,脸上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觉得,这是那些珍珠中最大最璀璨的一颗。”文章中这些思想的表露,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究竟在向学生灌输怎样的价值观呢?
    每当看到这样的作文,我的心情总是很沉重。那些鲜明的个性,鲜活的语言,鲜艳的色彩,构成的也本该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因为这就是世界的本身,这也应该是孩子眼中的真实世界。前些日子,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篇作文——《可爱的小鸡》:
    “我家养了几只小鸡,大的叫叽叽,小的叫咕咕,它们都很可爱。
    叽叽咕咕常常争抢食物。一次,我在外面找到了一条蚯蚓,就拿回家,准备喂给他们吃。我刚把蚯蚓放进它们的院子里,叽叽和咕咕就发现了它,急急地跑过去,叽叽咬住了蚯蚓的头,咕咕咬住了尾巴。它俩一使劲,蚯蚓被扯断了,这下可好了,叽叽和咕咕都有美味可吃了。它们美滋滋地吃完,叽叽张了张翅膀,咕咕伸了伸脖子,还是一副谁也不服谁的模样。我看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
    有时我在家里闷得发慌就常常想,如果叽叽和咕咕能说话该多好啊。”
    文章虽然不长,但那清新的语言,真实的叙述,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还注意到,这篇作文结尾的一句话:“有时我在家里闷得发慌就常常想,如果叽叽和咕咕能说话该多好啊。”两只小鸡的可爱,孩子内心的孤独,那么真实自然地流露出来,令人叹息,令人感动。写出这篇作文的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不知道再过几年,他还能不能写出这样的作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9:57 , Processed in 0.0967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