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版画之乡的孤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4 17:2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版画之乡的孤寂
陈彦

    人物:冯兆平,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湛江美术家协会主席
    建言:建美术馆,搞展览,鼓励创作,收藏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积累
    人物简介
    冯兆平,1943年生于广东阳江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湛江美术家协会主席,原湛江博物馆馆长、广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湛江市第十届政协常委。
    长期从事版画和国画创作,作品以大海、渔船为主题,表达个人对人生的体验。作品入选1974年、1977年、1981年全国美展,第五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多届全国版画展,曾参加“今日水墨”第七、八、九届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国当代花鸟画展,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代表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
    1999年被评为中国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获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1991年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介绍个人艺术成就的专题片《一个画家的乡恋》。被《中国现代版画史》列为中国群体版画代表画家之一介绍。
    文字:记者 陈彦 统筹:林春荣、周军
    湛江是我国著名的版画之乡。不过,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湛江版画略显孤寂。
    作为湛江版画的领军人物,冯兆平对湛江版画的现状颇感无奈,惟有谈起他所深爱的版画艺术时,才显出内心的激情。1959年,湛江版画曾与北大荒版画形成当年南北两大版画群体。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湛江版画一直以强烈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清新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好评。湛江版画群体曾获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创作群体金杯奖、广东省文艺最高奖鲁迅文艺奖一等奖。作为湛江版画的组织者,冯兆平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版画家,获得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和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
    走过了六十年的辉煌、挫折、振兴道路后,进入二十一世纪,湛江版画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版画创作群体。一批具有现代创作观念、思想活跃、开拓进取的青年版画家成为湛江版画的主力。
    任何一门手艺,任何一门艺术,最怕的是青黄不接,更怕后继乏人。
    让冯兆平感到安慰的是,目前湛江版画的整个形势还比较好,队伍年轻,素质高,所创作的作品也很有影响力。不过,作为一个老版画家,冯兆平最为担心的,是当前湛江缺乏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没能营造一个让湛江版画持续发展的环境。“湛江版画本来是党的文艺事业一个组成部分,本应得到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现在却成为个体行为,变成一种作者的业余爱好。目前湛江版画没有市场,想从中得到经济回报是不可能的,这批从事版画创作的年轻人都是凭一种理想,一种对版画艺术的执着精神才坚持下来。”
    湛江文艺界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竟没人过问!
    “湛江版画那么出名,可是现在却连一本能反映湛江版画面貌的画册都没有!作为湛江文艺界的品牌,湛江版画没得到应有支持。对湛江版画的创作、湛江版画作者的培养、湛江版画的发展,从来没有将它列入考虑范围之内。一个文艺品牌任由它自生自灭,还如何抓文艺呢?”
    据冯兆平介绍,文革前“湛江版画”一直是在地委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组织创作的。地委组织湛江版画到北京展出,获得巨大成功,从而确立了湛江版画在中国新兴版画中的地位,获得版画之乡的美誉。还出版了三本画册——《湛江版画选》、《湛江农民版画》、《跃进中的湛江》,全国各大报刊不断发表湛江版画作品,国内外各种美展中,少不了湛江版画作品入选。
    文革期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版过两本版画选集,一本是《湛江版画选》,另一本是《高州农民版画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作者曾自筹经费出版过一本印刷质量很差的湛江版画集,自此之后到现在差不多20年时间,没有再出过一本版画画册,人们想了解湛江版画也找不到全面介绍的资料。湛江文艺界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竟然没有人过问!
    据了解,有一位关心湛江文化事业的企业家看了2010年《湛江晚报》关于湛江版画的报道后,就收藏了那张报纸,后来见到冯兆平时表示他愿意出资出版湛江版画集,这真是喜从天降。现在,《湛江版画集》正在筹划中,湛江版画家就像迎接即将降生的孩子一样,正满怀期待地为这个“孩子”的到来做着准备。
    尽管有热心企业家的支持,但“政府部门重视、支持”,始终是冯兆平在采访过程中一再强调的重点——“这是责任所在,既然搞文化强市,就应该支持。各级领导都那么重视,对湛江文艺品牌没有理由不给予支持。”
    谁来支持湛江市的画家?
    “湛江的美术创作状况差不多一样,都是个人行为,谁也不支持。”对于目前湛江的整个美术状况,冯兆平这样概括。“湛江市整个队伍创作能力很强,作为地级市来说,湛江的美术创作在全省历来都是领先水平,常在三名之内。”目前我市美术界,无论是版画、国画,还是油画、雕塑等画种,都有一批极具实力的画家在不断耕耘,不断努力。近年来,湛江青年画家的作品连续参加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全国中国画展、中国黑白木刻大展、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全国版画展和各项国家级大展并获奖,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湛江市的画家为党的文艺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他们为湛江市建设文化强市默默奉献。但是,他们的创作困境又有谁知道,有谁给予支持?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湛江有一位当中学教师的国家级画家,每个月一千多块工资,为了完成主管部门的任务,创作一张作品,要投入多少钱?我们算一下,材料费300元、做画框300元、送到省里参评评审费100元,托运费100元、如果选上出画册要交500元,一共就要1300元,最后搞到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了,你说怎么能坚持下去呢?他们只是由于一种对艺术追求的理想才作出这种牺牲。“我是文联业余的湛江美协主席,没钱也没权,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经常开开会,联络联络感情,给大家一点鼓舞,就靠这种形式来维系着。”冯兆平幽默地说。谁来关心这些为湛江市文艺事业作贡献的画家们?
    建一个美术馆也许有点实际意义
    记者:湛江要建设文化强市,美术界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
    冯兆平:建设文化强市,要出作品。出的作品越多,对文化强市就越有贡献。美术界的主要贡献就是出作品,这个是最终目的;文联、协会最终目的就是出作品、出人才。要出作品出人才,第一,是领导的关心,第二个就是经济上给予支持。
    记者: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够为美术界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冯兆平:第一,给协会能够足够运作的经费,这是最实际的支持,现在文联给的经费开不了一次会。第二,好作品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在汕头,作品在省里得奖、全国入选,一万元奖金。我们湛江市两年一次的文艺基金奖只有一千多元,连创作的费用都不够,哪里有鼓励作用?
    说要建文化强市,最基本的投入就是建一个美术馆,现在连阳江市都建起美术馆,我们堂堂大市搞文化强市,还没有一个美术馆。建美术馆有什么作用呢?经常搞展览,鼓励创作,繁荣美术事业!收藏我市的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积累。我市多年来那么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哪里去了?找不到啊!太可惜了。花点钱收购他们的作品,建个美术馆,用这点钱来建设文化强市,难道不值得吗?何况美术馆也是湛江市的文化“门面”。我做湛江博物馆馆长时,做了一件好事——用有限的经费征集了一批湛江版画,作为博物馆的藏品,为湛江版画保存一点“物证”。现在省里调去参加广东省网络博物馆在全省巡回展。
    人物素描
    这是个幽默大师,话不到三句就喜欢哈哈大笑,性格直率,说话一针见血。
    冯兆平从不收弟子,很多人问他教不教小孩子,他说不教,因为不喜欢受约束、上课限制了自由。
    他自称不善于和领导打交道,没有为美术界争取更多的支持,有愧于湛江的画家。“以前喜欢提意见,反正不想当官。现在‘收敛’了些,因为那不起作用。”
    中国书协会员、湛江市书协副主席周军与其乃多年知己,评道:“很热心美术事业,除了自己画画之外,对整个美术界都很热心。湛江那么多的协会中,美术家协会是最团结的,也是最有成果的,他是最关键的带头人。这也反映了他的一种人格魅力,公正、热心。”冯兆平说自己最开心的事是:“个人画多一些画,能搞一张作品出来,又有影响,这是做画家最开心的一件事。当然,如果有人肯出钱买我的画的话,我更开心!”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5:24:11 | 只看该作者
张宗俊版画今起在茂名展出
“扎根农村是我版画的生命”
  张宗俊版画《油城报晓》,人民大会堂挂画(1961年)。
  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国农民版画展上,由茂名高州市选送的16幅版画作品以全新形象亮相,勾起了人们对数十年前高州农民版画的深沉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画家张宗俊放弃了在广州发展的机会,只身来到当时艺术的“荒芜”之地,20多年时间里在高州连续开办了20多期“农民版画学习班”,带出农民版画学徒300余人,直接催生了上世纪70年代末粤西地区农民版画的兴盛。
  如今已83岁的张宗俊至今仍刀笔不辍,致力于版画技艺的革新。作为广东美术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抢救的系列工程内容之一,张宗俊于上世纪50年代扎根农村时期创作的一批珍贵版画重新被挖掘整理出来,今天首先在他当年的“艺术根据地”茂名展出,不日将到广东美术馆等地巡展。
  创作“有声”版画名噪一时
  高州被人们熟知为“版画之乡”,但鲜有人知道,农民版画在高州兴起的源头在于上世纪50年代几名艺术青年从大城市的“下乡”活动。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员,张宗俊就是当年高州农民版画运动的“始发者”。
  解放前,张宗俊曾在香港著名雕塑家郑可工作室学习,与尹积昌、黄永玉、张光宇等后来的美术界名家一同起步。解放后,张宗俊却与这些艺术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他放弃了在华南团委宣传部工作的机会,投身到高州的边远山区工作,一去就是近40年。
  从1954年开始,在高州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的张宗俊,开办首届“农民版画学习班”,直接面向一线农民招生。之后的20多年里,张宗俊等陆续开办了20多期“农民版画讲习班”,在整个高州建立起了一支300多人的创作队伍。到上世纪70年代,“高州农民版画”发展出一支3000多人的创作队伍,创作出上万幅优秀作品,高州版画一时间名震全国。
  张宗俊选择农村的广袤天地作为自己的创作之源。《歌舞到田间》是张宗俊在“大跃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幅作品。画面中,系着红腰带迎风起舞的农村姑娘、拉二胡或风琴的年轻小伙、叼着烟斗蹲坐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大叔……火热的劳动场面在金灿灿的稻田边上演,以一种朴拙糙砺的风格,透露出那个特有年代的气息。
  上世纪50年代之后,张宗俊作品中因一种火辣辣的生活版场、浓郁的乡村生活现场感,而被版画界誉为“有声”版画。《建造灯塔》中似乎传出了呼呼的海风声以及军民合力在海边树立灯塔的“嘿咻声”;《战胜旱灾》中人力水车的车水声仿佛透过纸背传来……张宗俊一批作品连续入选第二至第四届全国版画展,并被送往前苏联、东欧和墨西哥展出,他的大型木刻《油城报晓》被送往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
  
  版画艺术革新来源农村
  
  张宗俊回忆,有一次他来到茂名深镇山区,在一个公社干部的宿舍发现两把椅子,椅背上精细地雕刻着梅花鹿和翠竹青鸟,栩栩如生。张宗俊得知这手艺出自当地农村民间工匠谭广礼之手,就将他收为徒弟。在张宗俊教授下,谭广礼、陈业精等一批地头田间的农民操起了版画刀笔,创作出《山区松香飘》等一批作品,进入全国和省级美术展览并屡屡获奖,使“高州农民版画”的声名远播。“农民的版画有一种特别粗犷质朴的味道,与实际生活特别贴切,这多少影响了我,让我改变了以前过于细腻的版画风格。”张宗俊说,“来自农村民间的一种拓印技法,最先被我采用在版画当中,首创了一种独特的拓印版画。”他将树皮、枯叶、麻绳、马粪纸制作的剪纸等素材直接贴在刻版之上,利用这些特殊物品的独特纹理,“印”出版画纸面上斑驳细腻的机理效果。
  基于民间艺术的启发,张宗俊还将乳胶漆灌入大号注射器中,再以注射器作“刀笔”,在刻版挤出乳胶漆,浮雕般创造出山石树卉的种种奇丽造型,最后印刻在纸张上。由此,张宗俊又摸索到一种塑造性更强的版画方法———“挤线拓印法”。
  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张宗俊从茂名回到广州,专心研究版画的改革创新。他的作品《山田》用“挤线拓印法”制造出梯田层层相叠的质感。“我与其他留守大城市的版画家们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版画面貌。可以说,我版画的生命力,来源于长期扎根农村民间生活的种种灵感。”
  
  高州农民版画受到保护
  
  离开茂名后,在高州家喻户晓的“农民版画学习班”因经费中断被迫中止。20多年后重回故地,令张宗俊庆幸的是,他的学生大多还在从事与艺术有关的行业:谭广礼改行做起根雕,彭达琨还考上广州美院成为画家……
  今年10月中旬,高州市吴思志、何山等人的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版画展”,他们大多是张宗俊当年的学生。吴思志告诉记者,尽管高州农民版画的市场销路很小,但“高州版画”仍然名声在外,并且在本地以非常微妙的方式流传着。“至今在高州的中小学里仍然有学习版画的传统。”
  作为全国最早兴起的农民版画,高州版画如何解决生存困境的问题?年过八旬的张宗俊最大的一个希望,就是能再回到茂名开设“农民版画学习班”,将自己近年来对版画的创新之法“挤线拓印法”传授给农民。据了解,目前高州农民版画已经作为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政府保护起来。
  本报记者李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23 , Processed in 0.0773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