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视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30 21:4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视角


鲁 楠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去选择、接收、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议题。本文基于教育学研究中的“参与式”方法,探讨了参与式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参与式行动的主体、参与式行动的组织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参与式行动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是把受众培养成能够积极地利用媒体,制作媒介产品,对媒介信息有主体意识,能独立思考的优等公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熟。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则起步较晚,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卜卫在其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最先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概念,并介绍了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内容与途径,开启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之路。

  在已有的研究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多集中在大学生、官员、农民工这些群体上,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较少。而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由于缺少亲情沟通,相当多的留守儿童迷恋媒介交流,使用和享受大众媒介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各项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监护人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对媒介缺乏正确的辨识力。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去选择、接收、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在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上,卜卫在1997年初步阐释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三种主要的媒介素养教育途径[1],此后,其他学者基本上是在这一框架下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学者提出了很多思路,但这些思路都是从留守儿童之外的因素出发,并未涉及留守儿童自身的主体性,在实施中究竟能否起到作用还有待考证。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在谈到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个原则”时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植根于一种独具特色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认为,“现有的知识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传授或学生的发现,它是起点而非终点,它是一门批评性的调查研究和对话的学科,通过这种批评性的调查研究和对话,新的知识和认识被学生和教师能动地创造出来”[2]。而这一原则恰恰说明了主动性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西方国家通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多是推进媒介素养课程在中小学的设置。而在目前的中国,要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障碍,在此情况下,课程外的教育是提升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国外,也有研究表明,只有未成年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其媒介素养教育才会有收效。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试图探讨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用参与式行动的方法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视角研究是基于教育学“参与式方法”所提出来的,“参与式方法”又称“合作式”或“协作式”方法,即能够使个体参与到活动之中并与其他个体合作的方法。它的目的是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通过丰富个人体验、参与集体决策,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3]。本文所谈到的参与式方法,结合了参与式教育与行动研究法并将它们融为一体。行动研究是指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活动,行动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个人或集体对这个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敏感性反思,提高研究与实践的相关性、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4]。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行动教育,是指摒弃传统被动式的教育方法,拟定一系列的媒介素养活动内容,使留守儿童在接收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的同时参与到活动中,充分调动其对媒介素养知识接收的积极性,同时,教育者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

  如何以参与式的行动来提升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对此,国内外的学者都有过行动。如1979年,法国政府部门开展了一项名为“主动的电视青少年观众”(Young Active Television Viewers)的教育活动,这项持续数年的全国性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的电视收视习惯。该活动实施两年以后,有关部门对青少年与电视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和评估,结果表明,中小学生掌握的有关电视的知识有所增加,对电视传播的认识力和观察力也有所提高,孩子们对自己观看的各种电视节目有了更多的审视和研究意识[5]。在国内,200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谢静博士牵头成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开展了名为“小小看媒体”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广行动。在行动中,志愿者在复旦大学附近的两所小学中开展了两周一次的媒介素养教育兴趣班,以互动的课堂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对60名左右的四年级小学生传授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授课方式采用了创设场景、分组活动、互动游戏以及有问必答等多种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媒介素养教育正式进入了校园和课堂[6]。

  基于前者的经验,郑州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郑素侠带领的“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7月在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梅河小学开展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行动,笔者也参与了此次行动。此次行动的简要内容设计见表1。

  在此次行动中,通过媒介知识的学习以及互动活动“坏消息我不怕”、“今天我是小主播”、“我会做广告”、“我眼中的媒体”等环节,使留守儿童置身于媒介环境之中。通过分组讨论、表演、做游戏、辩论赛等轻松激烈的形式,使留守儿童对媒介及其功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情景设置中,通过行动参与者的疏导,激发了留守儿童的媒介参与意识,如“使用媒介来获取有用的信息与知识”、“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向媒体求助”、“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声音”等,使留守儿童做到行动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此次活动是采用参与式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次尝试,本文结合此次行动来探讨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行动。

  第一,参与式行动的主体。参与式的行动视角需要充分发挥参与人的主动意识,而这里涉及的参与人员,不仅仅是需要被教育的留守儿童本身,还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参与式的行动更加强调媒介素养实施者自身的素养水平以及参与水平。这些参与式教育的主体实施者可以是老师、大学生、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官员等,他们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接受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实施参与式教学和行动时,要提前组织好行动团队,加强对团队人员的筛选,组织团队人员的媒介素养培训。

  第二,参与式行动的内容。在参与式的媒介素养教育中,行动内容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参与式的行动教育对媒介素养内容的设计有很高的要求,其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可参与度,要做到让其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所以,在进行参与式行动前,要了解行动地区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状况,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来设置合适的媒介素养内容。台湾地区在做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时,将参与式的行动内容融入中小学的教育课本之中,并从健康、体育、社会、艺术、人文等不同方面设置内容,使中小学生了解媒介讯息,思辨媒介再现,反思受众的意义,分析媒介组织以及运用媒介[7]。我们在设置内容时,可以借鉴其课程,将其置于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的内容中,采取有步骤的分层试验措施,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化、日常化乃至制度化,在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的同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在摸索中探索合适的教育途径。[8]

  第三,参与式行动的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当前开展的一系列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参与者多为高校大学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而当今社会,民间组织已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9],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吸纳社会各界的媒介素养研究者以及教育者,对这些具有独立意识的成年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使其在参与式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高校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的联合。我们应该鼓励高校走出去,关注留守儿童,将媒介素养教育合作开展到边远农村地区。

  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留守儿童在媒介接触中,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评判,所以在媒介素养的教育中,要激发留守儿童的参与意愿,使留守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判断,正确地认识媒介。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把运用传播媒介的权利交给少年儿童[10],而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则使留守儿童在媒介素养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受教育中变被动为主动,使留守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提高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最终提升其媒介素养。

  [本文为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利益表达”(09CXW016)及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

  [2]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0(4).

  [3]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行动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J].中国农村观察,2008(1).

  [5]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上)——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2).

  [6]谢静,陈俊美.共意建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的动员与组织——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R].“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12.

  [7]陆晔,等.媒介素养:理论,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王杨柳.网“瘾”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0(10上).

  [9]陆晔.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社会控制机制——香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特征[J].新闻大学,2006(1).

  [10]任志明,王文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探究[J].当代传播,200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18 , Processed in 0.1604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