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3 23:5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 山西省临猗中学   党姣琴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也是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立意、思路、策略、路径、手段、方法等进行的学习方式,并在获得直接经验或参与知识创造的 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学习活动。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因而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教具、实验板书、板画模型、比喻等来描述,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实验上下功夫,提高实验的艺术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贯穿讲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和化学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苯”的结构时,介绍凯库勒通过梦的启示发现苯的环状结构如“电子云”。在教学中也可让所教知识与现行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如讲物质的稳定性,某村组农民不懂化学知识,见到NH4NO3结块,不好施肥,就用铁锤去砸,结果引起爆炸。讲到铝盐明矾举炸油条的例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产生浓厚的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探究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实用性等。在教学中,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联系生物实验“空气中SO2含量的测定”,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根据具体操作,提出问题。
化学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而技能、能力、方法和态度等都是通过这一化学认识过程来培养和训练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展开,以便学生把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主观形态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比较强调素质目标。课程的重点不是理解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可贵的素质,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上化学课离不开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实验,因为实验生动、直观,有趣。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那些完全通过看和有限的做,他们更有兴趣自己操作,探究,所以适当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可以迎合他们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理念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而且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品质。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也不一样。对此,我们要一视同仁,都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理由剥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利。要让学生都增强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直接经验,选定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式来逐渐展开。研究过程中,支持模仿,鼓励创新,让学生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感觉进步的必然性和成功的科学性。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所教的班级在研究性学习气氛中,化学科成绩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化学以实验作为学科基础,实验操作与设计可培养学生大胆耐心的实践品质、果敢沉着的自信力、自觉自控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并能养成尊重客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和活化,为发挥其思维潜能创造了情境。在我国教育转轨阶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挖掘教材中探索性的实验,优化实践课教学过程,是学者型化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开创新世纪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怎样提高学生物理课堂的表现力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学   王燕平
提高学生课堂表现力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信,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思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的课堂表现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对于教学尤其是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应从多方位着手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一、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环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好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创设情境,搭建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一座桥梁,实现了实际与理论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沟通和转化。一位德国学者曾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将15g盐放在你面前,你将无法下咽,但是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将会在享受佳肴的同时将其吞下,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把知识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其活力和美感。
二、变换角色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学生过去头脑里留下记忆被唤醒、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豁然开朗了,他的思维会积极主动地向我的思想靠拢,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感知新教材、接受新知识,而是努力的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搜索一些相关联的事实和事例,并反复进行思考,甚至是他们的思维要先于教师的思维,抓住学生兴奋的制高点,智力振奋的最佳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在追求真理,并感受接受新知的自豪感。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前发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开启不解之谜的钥匙,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知识的疲惫,注意力提高了,课堂表现自然就积极主动了。
三、提高学生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物理语言不仅包括文字、符号,还包括图像和形体,是链接人文与科学的桥梁,物理语言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它的表达不仅可以用文字描述,还可以用图像表示,用符号来说明,能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的概念、揭示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描述物理过程等。从学生做题以及课堂表现来看,很多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有些同学甚至是直接用数学思维解物理题,更有同学设未知数。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物理语言并不敏感,例如,匀速运动、相对运动、恰好静止、恰好为零、恰好不相撞等的理解,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差,很难读懂一些与时俱进的科普性小短文,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做计算题时从中获取已知信息的能力就不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减弱,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了,更突出了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化学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 贵州省余庆中学   冉隆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化学教学独特的形式和组成部分,它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灵活,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学生自主性较强等特点。化学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经受实践锻炼和发展智能,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发展特长和全面发展。开放实验是学生每天放学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自由发挥,还可以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条件,尽自己所能,充分施展他们的各种才能,还可以对各种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下是我校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实验中的一些成果。
案例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做钾元素的焰色反应的时候,实验时这样的,把装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放在酒精灯火焰里灼烧,直到和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用铂丝蘸取硝酸钾、氯化钾等溶液作试验,再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来观察。这样做实验存在以下缺点:①铂丝蘸取的溶液的量少,灼烧时钾元素的特征焰色时间短现象不明显。②观察钾元素的紫色火焰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而且还不容易观察到紫色。③该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前后铂丝都要进行清洗,所需时间较长。实验改进:把含钾元素的溶液装入喷雾剂瓶子内,将溶液直接喷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不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可清楚观看到钾元素的紫色火焰,效果很好。实验方法的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案例二:人教版化学高二教材必修加选修学生实验中,乙醇催化氧化产物的检验中的实验是这样的,在试管里加入2ml乙醇,把一段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中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物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如果按教材中所述实验方法来做,制得的乙醛量较少,乙醇有特殊的香味,乙醛有刺激性的气味,而且乙醇、乙醛的气味混在一起,用嗅闻方法证实生成乙醛比较困难,如果用银镜反应或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来检验产物,所用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实验容易失败。因此,同学们通过课外活动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改进。改进方法如下:在试管里加入2ml乙醇,把一段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中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迅速滴加5-6银氨溶液和2滴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稍微振荡,立即会看见试管内壁有一层光亮的银镜生成,整个实验在2分钟之内就能够完成,银镜反应不需加热,而且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学生通过该实验,对银镜反应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科学方法的精神。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催化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案例三: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教材对乙烯的性质实验,是利用石蜡油分解后的产物通入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以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本实验为催化裂化反应。石蜡油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裂解反应,生成烷烃和烯烃。烯烃化学性质较活泼,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均能反应。教材中的实验是以碎瓷片(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作为催化剂,实验时间太长,至少要20分钟左右才能看到KMnO4开始褪色,这严重影响上课进度,而且现象不明显,容易发生倒吸现象,实验成功率较低。同学们通过多次试验,是实验在五分钟之内就能完成。利用改变催化剂,同时将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配制成稀溶液,只要能看见颜色即可,而且量要少,2ml左右即可,在加碎瓷片片时,还需加入一定量的无水硫酸铝或氧化铝与之混合,或用石英砂作催化剂,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更好,实验时间大大缩短,现象明显,成功率高,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在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时,课本上的实验是这样的;在一支试管里加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3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毕,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课本上已经说明了浓硫酸与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的实验现象:溶液变蓝,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在实验过程中,事实并非如此,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试管底部,往往会有黑色的固体物质和白色的沉淀产生,而且溶液的颜色也并非纯的蓝色,而是深绿色或有点带黑色,这样同学们就会对课本上的现象与实验中的现象不一样产生疑惑,想探个究竟,从而就会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同学们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查阅资料,并通过反复的实验探究,最后发现实验过程中白色沉淀为硫酸铜,黑色物质为氧化铜和硫化亚铜,最后老师在给学生适当的分析,同学们就对浓硫酸的氧化性这一知识点理解深刻,并为化学第三册(必修加选修)中的学生实验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打下基础。通过此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得到了实际的运用。
总之,通过开放实验不仅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在实验活动中得到了激发,学习的方法在活动中得到实际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山东省莒南县第五中学  姚少玲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进步,已渐渐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不可或缺。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轻松快捷地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我们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大大解放了老师的生产力。老师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利用PPT等软件制作漂亮的电子黑板。不但方便、快捷,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健康。
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联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在上课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事半功倍。然而传统生物教学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上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中,教师首先播放新闻短剧《生物圈1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再如:在教学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时播放《多利羊的诞生》,教学第六章第三节《基因的表达》时,播放《“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但要注意,短剧播放要短而精,切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重难点中的应用
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生物学科中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从而突破重难点。如:第四章第二节《神经调节》中的“兴奋的传导”这个难点,教师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讲清,学生难于理解,而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兴奋在“神经元内”“神经元间”的电位变化和突触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以及电位传导和化学刺激的转化,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递质-膜电位变化这条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达到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可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第六章第二节《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分开,这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独立分配到两个配子中遗传给后代。学生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很容易接受分离定律的实质,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后练习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我们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智能分析,可随时获得学生学习的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传统的评价手段所不及的。
一是开发即时测试系统。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交互性制作一些可以自我测试的网页,学生可以自我测试,根据系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自我调节学习。
二是开发网络考试系统。集组题、测试、阅卷成绩分析等功能的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组卷参数(如试卷标题、总题数、满分值、考察的知识点,平均难度、平均区分度、题型结构)自动组出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联机考试。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反馈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
总之,在生物课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提供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25 , Processed in 0.1113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