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仰观墨象于天,俯察物形于地,看鸟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取法于身,远取法于物,于是开始作《周易》的八卦,用它来垂示法定的图像。到神农氏时代,用结绳来记事,事情多,且繁杂,于是就产生了装假作伪的事情。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足迹,知道纹理是可以相区别的,开始创造了文字。“白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察,大概是取之于文字的决断。”“决断,发扬于王者之庭。”意思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宣明教化的;是王臣白官向下施行恩禄,增修德行,规定禁忌的。仓颉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致依照物类画成他们的形状,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本来的形状的,“字”是由“文”派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简绢帛上的叫做“书”,书写的产生就是这样的。直到五帝三王时代,文字改变成了不同的形体,到泰山祭祀天地的七十二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
《周礼》规定,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教育王室子弟先是用“六书”。一是指事,就是一见就可以认识,仔细察看就所了解文义,“上、下”就是这样。二是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个物形,随着物体的形体而屈折,“日、月”就是这样的。三是形声,所谓形声,就是根据事物造字,取一个形似的声符相配合而成,“江、河”就是这样的。四是会意,所谓会意,就是连缀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表示新的意义,“武、信”就是这样。五是转注。所谓转注,就是造一类字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首,用一个同义字辗转注释,“老、考”二字的关系就是这样。六叫假借。所谓假借,就是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这个意思。“令、长”就是这样。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稍有不同。到孔子编撰《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用古文,字义还可以说明。这之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王室,厌恶礼乐妨碍自己,于是都废弃那些法典图籍等过去的文献。那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面积划分不同,车途道轨宽窄,法令的规章不同,衣冠的样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体形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就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一起来,废止那些不与秦文字相符合的。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
学篇》,皆用史籀大篆,或者略作省改,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时秦烧毁经书,清除旧典,大发隶卒,兴起徭役和戍役,官狱案件和行政事务日益繁杂,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而古文从此就不用了。从此秦国文字有八种体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虫书,五叫摹印,六叫暑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
汉代初年有了草书。廷尉法律规定,学童十七岁以上开始考试,能讽诵九千字的文章才得为官吏;同时要试秦时“八体”写法。郡县推举为太史的要会考,成绩最好的用作尚书吏。书写有不正规的,就检举处分他。今天虽有廷尉法令,可不考试了,文字学也不学习,一般人都不懂文字的道理,(都不能通达文字的解说)。孝宣时,召集通晓《仓颉篇》的人,令张敞跟从学习;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将学大夫秦近,也能讲授文字。孝平时,征聘爰礼等百馀人;令他们在未央廷中讲解文字,以爰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用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共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记载的文字,大致都保存下来了。到王莽摄政时,派大司空甄丰等校正文字之类,甄丰自以为奉命为作,对古文颇加改定。当时有六书:一叫古文,就是以孔子宅壁中得到的文字;二叫奇字,就是古文的异体;三叫篆书,就是小篆;四叫佐书,就是秦时的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就是用来摹刻印章的字体;六叫鸟虫书,就是用来书写旗帜和符节的。
壁中书,是汉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宅而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有北平侯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郡国和各诸侯国也往往在山川挖掘出鼎彝祭器,那上面的铭文是前代的古文,字体自然都很相似。虽不能再看出文字的流变,造字的详情还是可以略加说明的。而世人对此大加非议◆注,认为这是好奇,故意变更正规文字,向孔壁凭空虚构不能认知的东西,变乱日常通行的文字,以炫耀于世。一些诸生都竞相说字解经,大声宣称秦时的隶书就是仓颉时的文字,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能得以改变?还歪曲说:“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的“中”字。廷尉解说法令,甚至根据隶书的字形判案,把“苛人受钱”的“苛”字说成“止句”。类似这样的情况甚
多。这些都不符合孔壁古文,也不合乎史籀大篆。俗儒鄙夫玩弄他们所学到的隶书,不明白他们所希见的古文,没有看到博通的学者,也未见过造字条例“六书”,对旧艺奇怪而喜欢野言,以为自己知道的都是很奥妙的,洞达了圣人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话,就说这是古皇帝所作,其辞还记有神仙法术呢!这样的迷误而不明白,岂不悖乱、谬误!
《尚书》说:“我要从古人的服制中观示法象。”意思是说必须遵循修治古代的记载,不能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见过古史上的阙文,今天没有了!”这就是批评那些不懂也不问,各用己见,是非无定,巧言邪说,造成天下学者思想混乱的人。文字是经艺的基础,前人所用来垂示后人,后人所用以认识古人的。所以说:“基本确立,道理才能生发”,“知道天下最深奥的道理就不错乱”。今天我编撰小篆和古文,博采通人的意见,至于一切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叙述那些解说,剖析谬误,晓谕读者,通达神妙的意旨。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见到,没有不完备记载的,那些含义不明白的,就明白地说清楚。书中征引《周易》是孟子本;《尚书》是孔子本;《诗经》是毛氏本;《三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都是古文。如有不清楚的,就存疑不言了。
王 景
二零零五年八月十七日于堰逸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