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9 13:5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之曹操四人谈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之曹操四人谈:“壮怀激烈”又“忧从中来”


演讲人:孟 泽 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有我无我之境》《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洋务先知——郭嵩焘》《何处是归程——现代人与现代诗十讲》等。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夏五月,汉献帝刘协使御史大夫郗虑册命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谦让三次后受命。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汉献帝进操为魏王,4年后,曹操死,汉帝禅让,天下属曹魏。
    这一段仓皇历史的导演者——曹操,生当“礼崩乐坏”的汉末,最初,他像一个求上进的贫寒青年一样,只是不想让别人“目为凡愚”,希望“建立名誉”,最终,却以拯救天下自任,要“垂名于后”。他的个性与作为,令世人讶异和惊悚,历朝历代,人们在“恶”“善”“奸”“雄”之间,斟酌称量曹操。然而,大多数时候,学士文人往往止步于道德判断,而忽略了曹操充满张力的性格与人格,忽略了他对有常的“性命”与无常的人生的关注。
    事实上,曹操的作为,多少对应着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纠结,对于他的肯定与否定,就如同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一样,如同所谓“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博弈一样,因为难以取舍,难以定义,难免被简化或者符号化,非如此,我们难以心安理得地面对他。
    曹操出身寒微,“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他的那个说得出口的所谓“世系”,据说是他父亲曹篙被桓帝的宦官曹腾收为养子,并花钱买下太尉衔才获得的。曹操曾经自作家传,将自己的家族漫无边际地遥遥仰攀到周天子同宗曹叔振铎,这尤其可见他对此耿耿于怀。
    自卑可以导演出无止境的自尊需要,更可以强化那种以生命为赌注的冲动,强化所谓勇敢、偏执、强固。曹操敢于亲率数千战士毅然同董卓的精骑决战,绝非可能只是出于“义勇”,而包括他“自我证明”的骄矜和“志在天下”的盘算。当他赌博似的出奇制胜,一举歼灭袁绍,进而战伐攻取,差不多据有了当时的整个北中国时,他的“自我证明”的功业,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后人眼里,就不再是“匹夫之勇”的侥幸,而上升为“成者为王”的“历史选择”了。
    他的多少有些令人生畏的领袖风范,不仅在于他敢于越夺古礼古训而无所忌惮,以高祖为“贪财好色”,还体现在他为我所用、咄咄逼人的进攻性的行动策略与风格,譬如嘉赏贤能,延聘招揽文章学术之士,为有才艺而未必有德者的辩护,对冒犯尊严的异己者的惩处,俭朴到吝蔷的持身持家。然而,英雄阔步伴随四顾茫然,豪迈伴随悲壮,“壮怀激烈”然后“忧从中来”。
    强烈的一空依傍的主体,是高昂激越的,又是悲凉寂寞的,是忘我的,又是自我的,是高亢的,又是低回婉转的。意识到有限,因为渴望无限,于是有难以逃逸的哀恸,因为一无所有,于是有意气,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空虚与向往。或许,这正是曹操成为诗人的契机。
    仅流传有不事雕琢的“寥寥数章”,却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流诗人,曹操的诗表征了他不可重复的性情、视野、胸襟、自我意识和对于宇宙生命的苍茫感受,表征了慷慨任气、跌宕悲凉的“汉魏风骨”。
    浪漫的诗兴和远不止于诗兴的浪漫情怀,与“实用理性”支配下冷峻势利的政治头脑连在一起,行空蹈虚的形上忧虑、自由想象,与立竿见影、雷厉风行的现实作为集于一身,曹操把诗的人格(自由飘举)与文的人格(理性务实),把至庄至朴、黄钟大吕般的吟唱与轰轰烈烈的务实事功,融通无碍地统一起来。
    《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出色的自状,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还说,别人见他这么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肯定妄相忖度,以为他有“不逊之志”,可是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垂誉至今,就是因为兵势广大,却依然“奉事周室”,这不分明是以齐桓、晋文自况?而且,这一点也不表明曹操对“取而代之”有出自灵魂的禁忌或者基于某种神圣律令的考虑,他只是觉得名分并不妨碍也无损他自雄当世,一如他说,他之所以荡平寇乱仍不“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仅仅是因为“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选择和言说充满自信,充满张狂的自我色彩。在军事、政治上成就“霸业”的同时,曹操完成了精神、人格上的自我确立,既注重现实,又不乏人文理想,既作成政治上的领袖,又成为精神上的轴心,后人的记述,显然并非空穴来风:说他“既总庶政,兼览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瑟琴”(曹植),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兼草书亚崔张,音乐比桓蔡,围棋埒王郭,复好养性,解方药,周公所谓多才多艺,孟德诚有之”(张溥)。
    曹操临终前的《遗令》,延续了他的个性,“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与《寿陵令》以及《遗命诸子令》一起,证明了即使在事关生死的隐秘处,曹操也同样具有一种豁达开放的观念和情志,不仅解脱了神学羁绊,而且远离了柔弱的顾盼和执持。但是,这并不表明曹操对“性命”的轻视,恰恰相反,意味着他对“性命”的深刻洞察,张溥说,曹操在军政事务倥偬之际,“复好养性,解方药”。如果说在“草书”“音乐”“围棋”上的造诣仅仅表明曹操才情充足、性情浪漫,那么“养性”与“方药”之事,却意味着高度理性状态下另一种不失感性的自我把握,表明曹操不仅关注“性命”之常与人生的无常,亦复期望生命的奇迹。
    确实,现行的由后人辑录的《曹操集》中有《四时食制》片断。据称,《四时食制》可能是曹操的一部完整著作,证明曹操对自身性命的观照和安排,决不粗糙。另外,在《与皇甫隆令》中,曹操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据《博物志》载:曹操身边聚有大量方士,其中“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垂相所录,行其术,亦得其验”。看来,曹操除了注重“服食”之外,对“导引”“行气”之事也有考虑。而“服食”“导引”“行气”在曹操以后的时代发展成了专门之“学”与专门之“术”。
    凡此种种,披露的正是一个在道德与历史包裹之外的生命的真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之曹操四人谈:曹操何以杀孔融?




演讲人:安德义 《德义堂国学》总编、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逆序类聚古汉语辞典》《论语解读》等。
    我想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曹操何以杀杨修?曹操何以杀孔融?
    曹操何以杀杨修?《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都有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曹操敕令修建一座宫殿,在工地视察时,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结果杨修就赶快让工匠把这个门拆掉,修小了一些。下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丞相有手谕,“门”“活”为“阔”,他就把门修小。另外一件事,一位西域使者送了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在上面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这个“合”没有“皿”字,而且是竖着写的。杨修看到了,就把这盒点心拿出来分给所有在场的人。大家问,为何你敢分这盒酥呢?他说,丞相有手谕,“一人一口酥。”后来又碰到第三件事情。在一场战斗中间,杨修问今晚的口令,曹操正在啃鸡肋,就随口说了“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曹操当时对这场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的战争的描绘。杨修猜到曹操可能马上就要撤军了,于是就通知他的手下准备撤军。曹操看到军营都在打行李,连忙询问,士兵们说,主簿杨修告诉我们要撤军了。于是,曹操把杨修杀了。这说明,小聪明犯大忌讳。我们做人一定不要耍小聪明,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接下来看曹操何以杀孔融。《三字经》说:“融三岁,能让梨。”孔融是一个让梨的、谦虚的典范。我以前一直对孔融崇敬有加,因为他敢于对曹操犯言直谏。读《后汉书·孔融传》时我想,为什么孔融这样一个谦谦君子在56岁的时候就被曹操杀了?心中突然生出许多疑惑。曹操身边那么多谋士,他都没有杀,唯独把孔融杀了。从世人所知的情况看,孔融饱读诗书,才情横溢,为人刚正不阿,曹操为什么杀他?孔融自身有没有可以探讨的原因?我们从四个角度来看孔融。
    第一,好虚名而不切实际。孔融一生为名而活,《孔融传》就是围绕这样一条线索在写。先看他让梨,“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一个梨子,吃大一点、小一点,区别不大,他拿了一个小的,而且振振有词,所以宗族称奇,兄弟高兴,父母喜欢。一点儿小心机、小谦让,博得交口称赞,孔融从此尝到了甜头。谦让是好事,但谦让的动机却需要思索,不能一天到晚都好虚的东西,哪里有名就往哪里去,一辈子追逐虚名。
    第二,好争胜而不切实用。《孔融传》记载:“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李膺接待人的规格很高,不是当代名士或通家,一概不接待。10岁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孔子曾经拜访过老聃,也拜老聃为老师,于是他就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李膺问:“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他就说:“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他说我们祖上都是很好的关系,几百年前就有很深的交往了,所以“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来了,人们告诉他这件事。陈炜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结果孔融应声回答说:“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我们纵观他一生,一定是在好名上做尽了文章,所以好名不好。
    第三,好谏诤而混淆视听。这是读书读得很多而又好名的人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孔融传》有“马日磾之谏”、“复肉刑之谏”、“制禁酒之谏”等。马日磾死后,朝廷准备追封他,孔融说了很多理由,如何如何不能封。当时想把肉刑恢复起来,肉刑就是砍手、砍脚等,乱世用重典,恢复肉刑,可能有合理的地方,于是孔融又有一番建议反对恢复肉刑,言之凿凿,议论凯切,滴水不漏。另有一事,尤其有趣。当时,年年战乱,粮食欠收,曹操的粮食也困难,因酿酒要耗费大量粮食,曹操因此下禁酒令,孔融却写了一篇讨伐的文章,说禁酒不好,喝酒有多少多少好处,历数历朝历代喝酒者如何建立丰功伟业等,简直是千古笑谈。
    第四,好战争而志大才疏。孔融平生三战,从史料推算,他所辖大概有十几万人,结果在三次战争中都打完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他:“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才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彻底的被打败了,他还“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谦虚、谦让是好事,但我们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机巧之心、好名之心,尤其是执政的人,当你的好政绩之心上来的时候,要考虑环境,考虑百姓长远的福祉,这个时候好名之心就会得到遏制,好名又伴随机巧是很危险的。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讲曹操杀杨修、孔融,孔子杀少正卯,都是因为他们搅乱人心,过分好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所以该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之曹操四人谈:奸耶?雄耶?奸雄耶?
演讲人:钱 斌 时间:5月19日 地点:安徽省图书馆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主讲《千年一笔谈》。

    我们从一则史料开始。大家在看西方影视剧时,在一些战争场景里,会看到抛石机这种武器。巨大的石头被它抛射出去,砸毁敌人的城墙、阵地、营垒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所以,抛石机在古代战争中被称为“军中第一攻击利器”。在欧洲许多民族语言中,“战争”一词多是从“石头”这个词根衍化出来的。
    那么,中国古代战争中,用没用过抛石机呢?不仅用过,而且还很多。抛石机在古代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礮(砲)”。咱们在下中国象棋的时候,那个“砲”就是抛石机留下的文化印痕,而且非常形象。“砲”必须有个炮架子才能吃子,而抛石机也必须有个支点才能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给抛出去。
    据记载,至少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军队就开始配备“礮”,它能把石头抛出去200步远。不过那个时候“礮”的使用还不普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代。
    曹操曾大量制造和使用了“礮”。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对峙。袁军构筑楼橹,堆土如山,连日向曹操营寨俯射,射伤曹军的士兵。曹操就用手下谋士刘晔之计,制造了可以移动的“礮”,称之为霹雳车。霹雳车发射石头,很快就把楼橹、土山打坏了,稳住了阵脚。
    在《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关于官渡之战的细节描写,有一处大家可能很熟悉。曹操的一个老友,原来在袁绍军中的许攸,前来投奔他。曹操一听,非常高兴。这时候他已经睡了,又爬了起来,鞋也没穿,“跣足出迎”。许攸问他,曹公啊,你军中的军粮可以支撑多长时间?曹操说,很多啊,可以支撑1年。许攸说,好像没有这么多吧?“嘿嘿,只有半年。”许攸一听,转身要走。曹操连忙把他拉住,“老友啊,你别生气。我的军粮还可以支撑3个月。”许攸笑了。他说,都说你是奸雄,你怎么对老朋友还七骗八骗的?曹操也笑了。他说,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军粮只能支撑1个月了。许攸立马打断他的话,我来告诉你实情,你的军粮已经用尽了!曹操大惊。许攸说:“你送往许昌催办粮草的信都被袁军缴获了。”言下之意,你的底牌我都知道了,要不然还真被你给骗了。
    从这处细节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曹操“奸”的一面。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诈小人。不过,看完《三国演义》以后,大家不免会有些奇怪:这样一个奸邪、诈伪的曹操,为什么竟将那么多的智能之士和勇猛之将聚拢在他的麾下,心甘情愿为他竭智效死、忠心不贰?为什么他能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雄”呢?
    于是就是另外一种看法:曹操是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这是当前对曹操的主流认识。我甚至在网上看到一篇小学生的作文,中心意思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曹操”。
    不过,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位“英雄”呢?《三国演义》对一则史料进行了演绎。曹操在攻打张绣的时候,正好碰到麦子熟了。曹操下令:军士如果敢踩踏麦子的话,斩首。命令传下去以后,士兵们都谨遵奉行,路过麦田的时候,就下马,把麦子扶起来,从中间走过去。就在军令传下去以后不久,一只小斑鸠飞过来,一下子就撞到曹操的马头上,马一下子就惊了。惊马跑到麦田里面,乱踩乱踏,踩倒了一大片庄稼。曹操觉得脸上很下不来,我刚传下命令,自己就带头违反,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他就把行军主簿叫过来:“主簿啊,你看该怎么办?”主簿自然不好说什么。曹操说:“我下的军令我违反,怎么能服众?执行军令就从我开始吧。”说罢拔剑就要自杀。旁边人赶忙解劝,郭嘉就说:“主公您是领兵打仗的,您死了我们怎么办呢?”曹操装模作样,沉吟了一会儿,然后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缕,叫士兵用棍子挑着,遍示三军:丞相违反军令,本该斩首,念其是统兵元帅,暂且割发代死。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曹操令行禁止,并且带头执法,曹军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不过,他的手段是不是有点“奸”呢?
    《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一个“三笑一哭”的故事。曹操在赤壁之战打败了,带着残兵往乌林而去。到了乌林,士兵们心中惶惶,曹操却哈哈大笑。诸将问,丞相您为什么大笑?曹操说,我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如果是我,就会在这个地方预设一支伏兵,这样咱们就没办法了。话音刚落,一个声音响起:“常山赵子龙奉军师之命,在此等候多时了。”曹军连忙簇拥着曹操逃走。这一逃逃到南彝陵。军士们又冷又饿,晾晒湿衣,埋锅造饭。曹操在那里坐着,又哈哈大笑。诸将又问原因。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还是智谋不足,如果是我,就会在这里设伏,然后以逸待劳,这样我们纵然逃脱性命,也不免重伤了。话音刚落,张飞就出现了。曹军赶忙簇拥着曹操逃跑,跑到华容道,就只剩300人了,而且一个个衣甲不整。这时候曹操又大笑起来。旁边的人都神经了,问曹操:“丞相为什么又笑啊?”曹操说,人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是依我看,他们到底还是无能之辈,如果他们还在这里设伏,那我们就只能束手就擒了。话音刚落,一声炮响,关羽就出现了。然后曹操动之以情,好不容易才逃脱。
    等跑到南郡,曹仁为他置酒压惊,众谋士作陪。曹操喝了一杯酒,突然之间放声大哭。众人问他因何而哭。曹操说:“我哭的是郭嘉不在,如果郭嘉在,我何至于有今日之败?”周围的谋士脸有惭色。是呀,谋士干什么的?作为谋士,他们可是没有出好计谋,避免赤壁之败呀。
    第二天,曹操离开南郡。离开时,他命张辽、李典、乐进同守合肥,给他们七千士兵。而这三将本就不和,让他们同守一城,岂不荒唐?战败后的曹操是不是昏了头了呢?等孙权十万大兵前来的时候,曹操派人送来锦囊一个。三将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乐将守城”。张辽立即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只有在敌人立足未稳之时发动突袭,打他个措手不及,才能转危为安。三将在大军压境的时候,弥合了内部的矛盾。他们设置伏兵,袭击孙权,吴军大败,孙权只身逃跑。
    从曹操战败后一连串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位雄主。虽然战败了,但是他不失王霸风度,居然可以从敌方的角度来考虑,怎么把自己打得更惨一点。虽然战败了,但是他一点也没有慌乱,从容安排守将,远距离操控,居然以七千人打败孙权十万之众,反败为胜。
    曹操是位政治家,这种人的感情是可以自控的。他真是要哭的话,完全可以偷偷躲到营帐里去抹眼泪,大可不必在宴会上哭。那他为什么要当众号啕大哭呢?郭嘉是曹操谋士之首,不过已经死了;如果有他在,岂会有赤壁之败?曹操是通过这个手段,来鞭策他的谋士们。所以,曹操的喜怒哀乐都是手段。雄则雄矣,是不是也有点奸?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末尾,陈寿对曹操有这样一段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应当说,我们所有的评价都不会超过陈寿,因为陈寿给了曹操三个经典评语:“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是当我们细细琢磨,就有一点味道了。陈寿用了点春秋笔法,比如说“鞭挞宇内”。“鞭挞”是打自己的马;而“鞭挞宇内”则是说曹操把整个国家都给鞭挞了,暗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是后世对他诟病最大的地方。
    曹魏政权刚刚结束,对曹操的一些负面材料就出来了。南朝的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时候,搜集了不少反面资料,比如说误杀吕伯奢一家人。曹操得知自己误杀恩人,怆然说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虽然很自私,到底还有些人性。而在《三国演义》中,这句话被改造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已经是猖狂无耻到了极点。不过,这多少也表达了人们对曹操行事手段的一些看法。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评价曹操呢?曹操是英雄,但更是奸雄。说他是“雄”,是评价他的胸襟抱负和他所取得的成就;说他“奸”,是评价他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汉末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曹操雄才武略,他要实现自己伟大的梦,必须行他的霹雳手段。而当时的社会是失范的,旧的规范失效,新的规范尚未确立,所以曹操有极大的空间,行事可以不受规范的约束。当然,从现在看来,他的很多手段都是不道德的,这就是所谓的“奸”。
    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去不懈奋斗的人,是值得肯定和颂扬的;但是他不能不择手段,行事要有“度”。这就是曹操这位“奸雄”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之曹操四人谈:
四种曹操——如何处乱世?



演讲人:方志远 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等。

    我们所知道的曹操实际上有四种。

    第一种,是由戏曲脸谱化的曹操,是大白脸、大奸臣。过去,戏曲的影响力太大了。大众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往往是通过戏曲来接受的。戏曲又要迎合大众爱憎分明的需求,人物塑造一定要极端,要脸谱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

    第二种,是由小说《三国演义》文学化的曹操。小说的含量比戏曲大,可以把曹操刻画得更复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奸”又“雄”,多了几分英雄气概。《三国演义》把各种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性格都具有多重性。曹操是既“奸”又“雄”,刘备是既“仁”又“伪”,诸葛亮是既“智”又“妖”,都被小说文学化了。

    第三种,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面的曹操。这是一个被美化了的曹操,是一个被“正史”政治化了的曹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国君主。

    这三种曹操都有其真实的一面。《魏书·武帝纪》突出了曹操的贡献,淡化了他的奸诈和残忍;戏曲恰恰相反,夸张了曹操的奸诈和残忍,基本抹杀了他的贡献;而《三国演义》则将曹操在政治上的贡献和性格上的残忍都通过或真实或虚构的细节进行描述,让一般的读者很难判断其中的真实与虚构。

    第四个曹操是建立在前面三个曹操的基础上。由于出身不同、阅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曹操。就像我们读《红楼梦》《金瓶梅》《三国演义》一样,都有我们自己心中的《红楼梦》《金瓶梅》《三国演义》。

    我心目中的曹操,其实在上面已经作了回答。由于我是历史研究者,因此对于类似曹操这样的人物讲究看“大局”而不拘泥于“小节”。因为曹操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是“乱世”,所以我们评价曹操就要放在“乱世”这个大背景中来考虑。我对曹操的认识,更多来源于《三国志》,但并不排斥《三国演义》和有关的戏曲。因为这些小说和戏曲恰恰弥补了或者说立体了曹操的形象。我赞成《魏书·武帝纪》的结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主要是因为他处在乱世。

    在处乱世的态度上,屈原选择的是“死”,你死了,于世何补?孔子选择的是“逃”,《论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什么叫做“乱邦不居”?国家发生动乱了,走吧,别在这儿待了。当然,我们要为孔子辩护也是有理由的,他是肩负大任的人,他是要创建和传播道德的人,他不能居于危邦,更不能居于乱邦,否则,谁来创建道德、谁来传播道德?所以孔子的一生总是在逃,逃出他认为是“乱邦”的地方、决不去他认为是“危邦”的地方,但当时也是天下大乱,所以他总是在逃,总是在观望和选择。

    但是,曹操不逃,更不死,他要收拾残局,要消除动乱,要恢复太平。他的这个选择,从个人来说,也许是野心,但野心和雄心只是评价者的立场不同而选择的不同词汇。最后曹操收拾了残局,至少带来了中国黄河流域一段时间的太平。当时,只有曹操能够做到。因为他具备收拾残局的四大要素。

    第一,他是“无根之徒”。不知道他的来由是什么,不知道他的出身是什么,自称是汉丞相曹参之后,但他父亲又是宦官的养子。这个自称和这个出身常常被政敌嘲笑。所以他做事可以义无反顾,不怕灭门灭族。第二,有政治家的天赋。诸位看看《三国志》是怎么写他的,说是“少机警,有权数”,这就是天生的政治家。第三,通达社会,洞明世事。《三国志》又写他“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所谓“任侠”,就是随时可以拍案而起,挺身而出,敢于担当,这样大家就拥护他。什么叫“放荡”?有酒就喝,有架就打。这样朋友就多了。“不治行业”,他没有必要专治一业,他什么都可以干。第四,不但能处乱世,还能处治世。当时有人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什么这么说?治世,他也可以做下去,可以成为很好的官员。他做“洛阳北部尉”,管治安,打击地痞流氓、打击恶霸豪强,老百姓拍手称快。即使是皇帝信任的宦官的叔叔,曹操也可以将其杖毙。什么叫“杖毙”?当场抓现行,立即打死。这就是能臣。说他是“乱世奸雄”,我估计是后人的附会,主要是说曹氏父子“篡夺”了刘姓的天下。刘姓已经管不好这个国家,东汉已经乱成一团麻,国已不国、生灵荼炭,为何别人不可取而代之?人家曹操平乱、创造秩序,让老百姓重新安居乐业,这不是贡献吗?不比死不死活不活的东汉好吗?

    最后,曹操还特别爱学习,而且学以致用,用心做事。你看,他认真读申不害、商鞅的法术,认真学习韩信、白起的兵法,所以他能够干事。曹操还能够在乱世之中网罗人才,各尽其才,不念旧恶。战胜袁绍之后,缴获了一筐子文书,都是他部下向袁绍效忠的。有人说,丞相您看看,要不要查一查?人家曹操手一挥:不查了!查什么啊?敌强我弱,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人家还有父母、子女,要找自己的生路。一概不问。这叫什么?这叫政治家。

    这场讲座由安徽省图书馆朱海峰主持,对她的精彩而又到位的主持及四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6:01 , Processed in 0.3195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