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冈中学“失意”之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8 15: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冈中学“失意”之辩 2013年07月12日  作者:储召生 姚跃林   
  
大西瓜 绘
  在今年高考之后,对黄冈中学这所名校办学的思考突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青年报》连续报道了黄冈中学这所名校的“没落”:黄冈昔日的辉煌,似乎在一点点远去:近13年湖北产生的26名高考状元中,黄冈只占了1个。据媒体分析,一是作为黄冈中学“法宝”之一的奥赛与高考脱钩,更重要的则是,优质生源和优秀老师不断流向省会武汉。
缺少技术含量的“教育神话”都会失色
  黄冈中学如今风光不再:十余年来没拿过省高考状元,连起家的国际奥赛的奖牌也有五六年没见过了。有媒体连篇累牍探讨其为何辉煌难继,对“牛校”的落寞不乏同情惋惜之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黄冈神话”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教育现象,对其回归本常,人们应该以平常心视之。
  黄冈中学至今仍不失为一所名校。据说,该校今年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有望超过16人,和其他市县高中相比,这仍属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但和十多年前的黄冈中学相比,这样的成绩却难说好看,仅相当于2001年该校一个班进入北大清华的人数。
  黄冈中学高考成功的诀窍之一是“三苦”,也就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这也是农村贫困地区高中“牛校”的共同特征。前些年笔者曾参观一所县中“牛校”,在堆积如山的教辅面前,校长坦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其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之大,是城市教师和学生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此前媒体质疑黄冈中学的原因所在。笔者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尽管对那些辛勤的教师和希望靠勤奋改变命运的学生充满敬意,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在搞应试教育。
  黄冈中学高考成功的诀窍之二是“掐尖”,也就是中招预录取和理科实验班。凭借国际奥赛金牌的大旗,中招预录取让黄冈中学网罗了黄冈地区各县市最优秀的学生,省理科实验班更吸引了全省最拔尖的理科人才。奥赛的骄人成绩和高考的成功,也让黄冈中学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学校教育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质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谁就会在高考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是黄冈中学成功的诀窍,也是世界各国牛校成功的基础。斗转星移,今天打败黄冈中学的武汉二中、华师一附中等“超级中学”,用的正是黄冈中学的招术。
  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成功教育典型的产生和维持,必须有一定的持续的经济投入作为后盾。从这个意义上看,地处贫困地区的黄冈中学并没有优势,其被城市学校超越也是迟早的事情。更应引起关注的是,一些贫困地区把抓教育当成抓经济的手段之一,视学校为无烟的工厂,眼里盯的不是人才培养,而是伴随“牛校”而生的高额择校费、住宿费和教辅产业。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势必会导致学校教育的畸形发展。
  说到底,“黄冈神话”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算不上重大的教育改革创新,本身也没有多少神秘可言。其成功的背后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很多与当前的教育政策并不相符,也与普遍的教育规律相违背。遗憾的是,在今天许多“超级中学”里,我们都不难看出黄冈中学的身影。
  “超级中学”的存在,客观上挤压了市县中学的发展空间。但从黄冈中学的例子看,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到位,“超级中学”也会风光不再。靠唤醒“黄冈神话”来解决市县中学的“塌陷”,而不是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倒是值得我们分外警惕的。 (储召生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
归于平淡的“黄冈教育”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高校招生制度恢复以来,黄冈中学(以下简称“黄高”)创造了一系列教育神话,因此迅速成为中国最富盛名的中学之一。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概括黄冈神话有“三大法宝”:奥赛、高考和教辅。神话不再,主要是“法宝”不灵。但诚如黄冈教育局长王建学所说,黄冈的升学率并未下降,“问题在于尖子生的数量在下滑”。有人认为,黄高以及一大批县中是高考改革的失意者,从某种程度而言不无道理,即高考改革使黄高在拔尖生教育方面失去了明显的优势。
  黄高创造“奥赛神话”的最重要原因是起步早。当别人还不知道奥赛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奥赛一旦在各地引起重视,黄高就不可能独步天下。当教辅成为脱离课堂的单纯产业时,不良的市场环境以及分省命题的高考改革,必定使“黄冈教辅”的市场大幅萎缩。因此,可以说“黄冈神话”是可以复制的人间神话,而不可能是永恒的神话。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黄冈神话”的破灭是必然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黄高虽盛极一时,但并无令人称道的独树一帜的教改理念,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黄冈神话”说到底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真正的教育”并无独特的贡献。我们固然要承认它的价值所在,但不应视其为不二楷模。今天黄高最强劲的对手,很多恰恰曾经是它最虔诚的“学生”。但愿这些新兴“牛校”能从“黄冈神话”的破灭中受到启发。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怪圈”就是,我们反对什么,什么就最有生命力。当“均衡教育”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最妨碍实施均衡教育的生源大区域流动反而成为普遍现象。十年以前,跨市招生的情况很少见,现在很普遍。市里的学生跑到省城,县里学生跑到市里,农村高中基本“沦陷”。“超级中学”不仅垄断了优秀学生,也垄断了优秀教师。“黄冈教辅”和“黄冈教师”也成了教育的金字招牌,于是教师外流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在城市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趋于直接。与隶属政府经济实力相对应,“县中”不敌“市中”,“市中”不敌“省中”,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神话既然是人创造的,那么,黄冈能创造,别处也可创造。在一些地方,建设“超级中学”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当奥赛获奖人数、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成为无可替代的政绩后,生源掠夺就成为必然。在生源大战中,黄冈不是武汉的对手,黄高又哪里是华师一附中的对手?多年来,那些屡创教育神话的“超级中学”基本都是大规模选拔生源的学校,这些学校成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生源基地。而30年前,北大、清华在一个省录取的学生不太可能集中在几所学校。当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成为一种荣耀的时候,扶植“牛校”成长就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当“牛校”百花齐放时,黄高焉能一枝独秀?
  建设“牛校”的另一个现实依据就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当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地方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时,“面子工程”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正如教育均衡是相对的,教育资源优质与否也是相对的。即使教育投入倍增,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不够的。所以,一两所“牛校”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老百姓这种“渴望”的,甚至相反,其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教育生态。
  黄高校长刘祥说:“这几年,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此言不谬。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建设一批“黄冈中学”,于中国教育未必是好事。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科学评价,归于平淡的“黄冈教育”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姚跃林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4:57 , Processed in 0.0696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