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国维:老实得像火腿一样的国学大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31 14:0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国维:老实得像火腿一样的国学大师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一、人物年谱

    1901年,在罗振玉资助下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归国。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名著。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受聘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并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
  •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二、人物故事

老实得像火腿 诗词却有风流才子范儿王国维的死是20世纪文化界最大的公案之一。人们一面惋惜,一面怀念着王国维生前的璀璨成就。他的学问就像一颗大宝石,每个切面都发出耀人的光芒。梁启超称他是“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却是最其貌不扬的。当年王国维在北京招国学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导师王国维。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进来的是什么样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踏进门来的王国维使大家很吃惊,这就是我们仰慕的伟大的国学大师?面色发黄,八字胡,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根小辫子。看起来甚至很丑陋。但等王国维一张口,一说话,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就把这些学生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境界、新学问、新天地!这时候,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佩服他。
当年与王相识的鲁迅曾说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胡适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正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训,此人肚子里的学问,可谓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并世罕有其匹。
“治学三境界”名噪天下 依旧孤独少言王国维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其“治学三境界”。他在其毕生心血之作《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清华园任教两年多时间里,王国维的指导范围主要在经学:书、诗、礼;此外,尚有训诂、古文字学、古韵;上古史;中国文学等。受业弟子徐中舒对王国维当年学术指导的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先生谈话雅尚质朴,毫无华饰。非有所问,不轻发言;有时或至默坐相对,热卷烟以自遣,片刻可尽数支;有时或欲有所发挥,亦仅略举大意,数言而止;遇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者,先生即称不知,故先生谈话,除与学术有关系者外,可记者绝少也。”试想当时师生默然对坐之情景,不免有些尴尬与沉闷。王国维对学术指导工作仍然十分严谨。
中西融合 率先提出体智德美教育主张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站在维护新学与西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引进西方思想,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热望。在中国教育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张,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先生去世后,清华研究院同仁请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文。陈为王国维写下墓志铭:“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复兴国学的各种声音越来越多。2009年清华大学组建了国学院,将不断升温的国学热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复建已两年,意欲复兴的新国学研究院仍在跋涉之中。在学术造假腐败频发的今天,重现四大导师的辉煌,这种愿望似乎更像是奢谈,遂产生今不如昔的情绪,让人更怀念有着大师的时代,谈论那个仅仅存在4年的国学院,谈论那些薪火代代传的精神。
三、大师语录精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4:03 , Processed in 0.0596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