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非:什么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2 11: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非:什么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思考与练习”中,仍然能看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对此很不解:教学改革这么些年了,怎么还有这个“有表情地朗读”?我教书直到退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面部的“表情”是语文科的组成部分么?以我浅见,中小学生的朗读,做到准确和流畅,很好了。“表情达意”通常指书面表达,其中的“表情”,是传达感情,不是指面部“表情”。说实话,中小学教师上课,如果面部表情过于丰富,未必有什么好处,因为这是上课;让学生读课文时要注意“表情”,则是误导。

  我从小到现在,几十年读书总是没有“表情”,作为读者,我读书时只有“心情”。比如,我在愉快时读书,我在忧伤时读书;读了书,开始有阅读文本所产生的情感,比如,我读出了书中人物的心情、心境,读出了他们对世事的感慨,我了解了时代波澜下人的命运,总之,被别样的人们,别样的故事打动了。读进了作者的心灵,读出了文本所蕴涵的情感,我会叹息,甚至会落泪,但我的面部可能没有什么“表情”。我总认为,“表情”只是戏剧舞台对演员的要求,同时,也并非所有的角色都需要五官的活动。

  那么,这个“有表情地朗读”为什么会那样顽固地存在于语文教材中,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呢?

  听低年级的课,课本上有这样的要求,“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上课也落实了。学生读书时有什么样的表情,坐在教室后面看不到,但从那抑扬顿挫的花腔转调中,仿佛能看到学生的眉眼舞动,因为他的老师范读时就是那样,——除了耳朵没动,能动的部位都在动。可是,我不得不问:“难道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吗?”在生活中,一个正常人不会那样“有表情地”读书,否则会吓着别人的呀。说心里话:绝大部分“有表情地朗读”,不好听,太假了,包括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表情地说假话”,更糟糕。逼使儿童那样刻意做作地朗读,不自然地显现喜怒哀乐的表情,往小处说,不过是有些呆头呆脑的蠢相,从大处看,可能是非人道反人性的教育。——我的话,也只能说到这里为止:让孩子们像一棵树一样自然地长,真实地活,不要再逼使孩子们去学虚情假意了。

  读书,只有读出文本蕴涵的感情,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如果还没开始读,或是还没有熟悉文本,“表情”已经准备好了,这符合阅读学习的规律吗?学生根本没有感受到“爱”与“痛”,却要装得声泪俱下,脑海中根本没有春天,但因为老师在盯着他,要给他打分,他便煞有介事地带着颤音喊“小草呀,也醒啦”,这恰恰是引导他们“失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一节中,主张小学二年级的阅读以朗读训练为主,文中确实提到这个“有表情地朗读”。苏霍姆林斯基在五六十年前的这个提法不正确(也许有其特殊的背景),不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教科书编纂者不能再奉为神明,教师对这类教学要有反思。我们的社会可能更需要真诚坦白的言说,未必需要带着“表情”,特别是那些做作的演出和“表态”。

  不错,“表情”会有感染力,传说有名演员拿着一本菜谱朗诵,也能念得让听众热泪盈眶(但至今不知传说的那位究竟是谁),可那毕竟是演员啊,想方设法让别人落泪,是他的职业要求;听了菜谱也落泪者,可能是疯狂迷乱的“粉丝”,也可能是排遣愁绪的醉客。母语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变得有理性,而不是引导学生去看别人的脸色,根据他们的需要练习“表情”。

  很简单,还没有读通读懂,就强调“表情”,很荒唐;再也不能让小学生学这些了!
  怎么改?有些教科书改为“有感情地朗读”,我仍感到不合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能“有感情”?他朗读时的“感情”从何而来?是教科书“配给”的吗?

  无他,只有让学生认真真地去读,读进文本,读出作者的心,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想象。所谓“感情”,靠阅读理解,读通了,读懂了,“悟”出来了,触动了自己,感情才会出现;因为感动,把书中的那些人和事,那些美与震撼,埋在心灵深处,一辈子不忘。如果读得忘记了周围一切,成了自我心灵洗礼,这才可能“有感情”。凡是只能在课堂上呈现并由别人评价,过后即忘的,仍然不过是“表演”。有鉴于此,教师首先得克服那种把上课当“演出”的恶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20:24 , Processed in 0.1534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