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口册上的中国
刊于《国家人文历史》
吴钩
中国的户籍制度至迟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与店家一块治罪。通过建立严密的户籍制,秦国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与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战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入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抢美女,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户籍制度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保障征税征役,二是实现社会控制。历代王朝建政之后,首先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统计、登记全国人口。
汉代:从私民到公民
大汉王朝的某年仲秋(八月),西北,万里晴空。张掖郡居延县的县衙门口,排了长长一大溜人,那是居延县的居民,按照国家的法令,扶老携幼,前来县衙登记户口,并接受官府的验查。这个过程叫做“案比”。
居延县西道里的一名燧长(边疆哨所所长)徐宗,也夹在人群中。他今年五十岁,家有七口人,家产(包括住宅、田产及耕牛)共值一万三千钱。这些户籍信息,他必须如实报告衙门,由衙门登记造册。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一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其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请注意,“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已经出现了,意为“国家的人”,与隶属于贵族的“私民”相对),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算赋”(向15岁至56岁的成年人征收)、“口赋”(向未成年人征收)和“户赋”(按户征收)。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徐宗所担任的燧长,应该就属于“戍边”的徭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所有赋税与徭役的征收及社会控制的实现,都必须有发达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封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周天子是管不着的;同样道理,各大夫封邑上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当汉王朝的居民徐宗在排队申报户口的时候,他应该想不到户籍制度背后的深刻历史变迁,但他一定知道,如果他漏报或虚报户籍信息,则将受到官府的惩罚。两千年后,在中国西北居延等地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便有徐宗的户籍档案。感谢这批在两千年的风沙中保存下来的文物,让我们今日仍有机会见识一下汉代户籍档案的面目:
“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唐代:良民与贱民并立
如果徐宗生活在唐朝,那他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还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团貌”,继承自隋朝的“貌阅”制度,意思是说,县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户籍上所有人的年貌,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按唐朝的法律,男女3岁以下为“黄”,15岁以下为“小”,20岁以下为“中”,男性居民21岁以上为“丁”,60岁为“老”。成丁即意味着要承担赋役。
包括“团貌”在内的户籍登记,每三年举行一次。因为有了“团貌”的程序,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古代没有照像技术,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这也显示唐代的户籍制度已发展得更加严密了。
唐朝因承创自北魏的均田制,国家要按照户籍上的丁口向每个家庭授田,18岁以上的男丁每人授田100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受田之人去世之后,则由国家收回;另外20亩为“永业田”。口分田与永业田原则上都不允许自由买卖,只有在户籍迁移或无力丧葬时,才准许出卖永业田。女性一般不授田,只有当户主时才得授田50亩,寡妻妾也可授田30亩。商人的授田数量是平民的一半。贵胄与官僚则可以拥有从200亩至100顷的田产。获得了国家授田的百姓,需要为国家纳税和服役。唐朝的赋役也属于人头税,每丁每年纳粟二石,叫做“租”;输绢二丈,叫做“调”;每年服徭役二十日,若不应役,则按每日三尺绢折纳,叫做“庸”,合起来,就是“租庸调”制度。
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均平的财产制度,大体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农民也因此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迁徙。老百姓要出个远门,需向户籍所在地的官方申请“公验”(类似于通行证),才可以出入关津。我们以为长安城可以来去自由,那是浪漫的想象。守城的门卒若放了没有“公验”的人入关,要被罚服一年苦役。
但唐代户籍制度跟秦汉时期的最大差异,并不是增加了“团貌”的程序,而是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换言之,国家的编户齐民只覆盖一部分人——良民,另一部分人则属于贱民,没有资格编户,只能附籍于主家。唐代的贱民主要包括给官府服役的官贱民,如工户、乐户、杂户;以及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贱民,即部曲、奴婢,他们是属于私人的财产,可以像货物畜产一样交易。
唐代良贱制度源于魏晋南北朝的“第二次封建化”:一批士族慢慢演变成垄断了政治权力、经济特权与社会地位的门阀世家,他们十分重视谱牒的修订,并只在豪门中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而另一批失去土地与财产的平民,则成了依附于门阀的部曲、奴婢,丧失了独立的法律地位。这有点像先秦的贵族与私属的关系,不过魏晋以降的“封建”并不是国家建制,而是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
如果我们想穿越到唐朝,那请先祈祷:别降生在贱户之家。
宋代:迁徙的自由
由唐入宋,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拉开中古与近世的历史分期。我们这里只介绍与户籍制度有关的变迁:经过五代的厮杀,门阀世族土崩瓦解,消失于历史烟尘之中,原来的部曲也得以摆脱人身依附状态,获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即从前的贱民,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到了宋代,基本上都消失了,或者说,都成为自由民了。
宋朝的户籍制度也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意味着城市人口的扩张,市民阶层已然形成。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宋朝的户籍档案叫做“五等丁产簿”,每隔三年编造一次,虽然带着“丁”字,但实际上五等户的划分跟各户人丁数目毫无关系,而是以各户财产多少为标准。这里有个背景需要交待清楚:中唐之后,均田制已经解体,宋朝立国,即承认土地彻底私有的现实,允许产权自由流动,不抑兼并,于是贫富分化并经常互相转换。汉朝的那位徐宗,家产只有“一万三千钱”,按宋代的标准,最多只能混个“下户”。当然,如果他辛勤劳作,积累财富,购买田地,以后上升为“上户”也并非不可能。要知道,“贫富无定势”,乃是宋代社会的一个特点。
按财产划分户等,是出于征税、征役之需。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建立在“均产”理想上的“租庸调”此时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上户纳税多,下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因宋朝实行募兵制(雇佣兵),国民也不再需要服兵役,只剩下差役,从前的徭役是按人头摊派的,宋朝则出现了以钱代役的趋势,并且跟户等挂钩,即富户要承担更重的服役义务。从人头税演化为财产税,正是社会从中古进入近世的特征。
户籍对于老百姓的人身束缚,也正在减弱中。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来自商业的税收与征榷收入超过了农业税,这是史无前例的),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客户因其飘浮不定,又被称为“浮客”。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
宋朝的户籍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今日在京城流浪多年仍未能取得一纸户籍的“北漂族”,看后会不会生出几分“羡慕嫉妒恨”呢?
宋代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一位宋朝人感叹说:“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比于古亦轻矣。”
明代:职业户制的建立与瓦解
历史的发展并不总是向前进步,有时也会倒退。宋朝时,农民抛弃田产,外出经商,地方政府提出将这些田产收回,而受到户部的批评和拒绝。也就是说,农民的产权与经商权利,得到朝廷的承认。到了明朝初期,农民就没有这种择业的自由了,朱元璋严禁农人弃耕从商,令民专守田业,“市村绝不许有逸夫”,否则,“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
开创明王朝的朱元璋重建了一个以小农为本的宁静秩序。体现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役;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这一职业户制度,继承自元朝的“诸色户计”。元人入主中国之后,为强化国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设立富有草原特色的“诸色户计”制度,境内居民被划为民户、军户、站户、灶户、匠户、儒户、医户、阴阳户、打捕鹰户等近百种户籍,职业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诸色户计”的本质是“全民服役”,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劳役,比之宋代出现的赋役向财产税转化的近代化趋势,“诸色户计”无疑是历史的逆转。
朱元璋以明代元,于洪武二年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户籍登记完全照抄元朝的“诸色户记”。次年,朱元璋下令进行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造册,一册两份,户籍保存于官府,类似于今日的户籍档案;户帖交给居民,类似于今日的户口簿。这一户籍制度还是沿习元朝“诸色户记”,分为各色职业户。同时,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控制也进一步加强,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间,做到“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商人外出经商,也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类似于介绍信),否则按游民处置,“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务必知道外出经商之人的归期,若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
明初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建立一种淳朴、安静、井然的社会秩序,但居民的人身被紧紧束缚在户籍上,不得自由流动,社会的活力也因此丧失殆尽。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职业户制度的松懈,商品经济的兴起,“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社会才恢复了两宋时代的开放性、流动性及近代化色彩。
清代时,朝廷宣布“摊丁入亩”,户口不再作为征税的依据。但户籍制度的社会控制功能,还是一直保留着。这里不展开细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遍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的户籍制度变迁,将会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并非如一些历史学者所说的,是一个“超稳定结构”,是一段“停滞”的历史,而是一直变动不居,曾经自发演进到近代的门口,又阴差阳错出现倒退。大历史的得失,也能从户籍制度这个小小窗口,略窥一二呢。
家庭婚姻类
1. “准生证”。当人还在娘胎里没成型的时候,父母就要开始为他们准备“准生证”。(中国人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指引下,人的出生权利都被严重限制。没有一纸证明,你降临到这个世上就是非法。没有户口,找不到组织,上不了学。)
2. “初婚初育证”。与准生证栓在一起的是夫妻双方的初婚初育证。
3. “婚检证”。法律明文规定,结婚之前要进行婚检。于是就有了“婚检证”,证明已经过婚检,并合格。
4. “妊娠诊断证”。每一对新人在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刻都非常兴奋,兴奋之余别忘了去医院进行妊娠诊断,更别忘了办理“妊娠诊断证”。
5. “出生证”。孩子在医院出生之后,“准生证”就更换为“出生医学证明”(简称“出生证”)。(别看就是一张医院,还不是政府机构,开出的医学证明,但对于你以后的发展非常关键。如你出国的时候就需要出生证明)
6. “计划生育证”。孩子出生之前,父母还得办理“计划生育证”。这一纸证明就是政府给了一个计划生育体制内的生孩子的指标。
7.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如果父母不是在户口所在地生育孩子,很不幸,还要办理一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
8.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假如你的孩子是独生子女,那么恭喜你们了,你们可以去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9. “预防接种证”。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危险的世界里头,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有限,所得得接受智慧的结晶----疫苗注射。从出生开始注射的疫苗需要办理“预防接种证”。有了“预防接种证”之后,才可以注射各式各样的疫苗。
10. “健康证”。当你参加工作之时,根据参加不同行业的要求,需要办理“健康证”。“健康证”一般由地方的防疫机构办理,而且不能异地流通。“健康证”一般表示身体无重大传染病之类的,但不包括心理疾病。
11. “结婚证”。长大成家了,找个伴侣结婚。这就需要办理“结婚证”。如今办理“结婚证”相对简单了,只需要两个人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不需要单位开具“未婚证明”等。结婚证9元,全国统一价!
12. “涉外婚姻证明”。若你的配偶是外籍友好人士,那你们结婚之后还需要办理“涉外婚姻证明”以示你的配偶不是本土的。
13. “新婚培训证”。新婚夫妇应携带有关的证件到有关部门去参加新婚培训,并且办理“新婚培训证”。
14. “婚育培训合格证”。参加新婚培训之后,经过象征性的考试,办理“婚育培训合格证”、
15. “计划生育保健服务证”。凭这个证可以享受孕前优生检测和孕期跟踪服务----这是官方的说法。
16. “节育证”,又称“上环证”。这是计划生育体制内的避孕节育证明,有时候也是为了二胎孩子间隔的需要。
17. “离婚证”。人与人相处比较艰难,所以有结婚的人,同时也有离婚的人。你自己声明离婚不算,要去民政机构办理“离婚证”才行。办理离婚证的成本远高于结婚证,一般是22元~几百不等。
18. “单身证明”。某些部门为了有些遏制重婚现象,就想出这招。你想结婚?得先办理“单身证明”!
19. “领养证”。汶川大地震留下很多孤儿。社会上很多热心的人想领养。在领养之前你要看看法条看是否符合条件,并且要办理“领养证”。
20. “未婚证”。去外地务工的人,你声明自己未婚不算,要政府开出的证明才行。于是就要到公安机关办理“未婚证”。同等效力的还有“婚育证明”。
21. “生存证明”。政府为了对付某些恶意片区养老金的人要老人办理“生存证明”,有了这个证明,你才是活着。
22. “火化证”和“安葬证”。现在推广火化,要“火化证”和“安葬证”。
23. “死亡证”。在中国游走了一周,觉得累了,也不耐烦了。人老了,寿终正寝。即使这样,办证还不消停。人死了,要办“死亡证”。
24. “养老保险证”退休之后,不用参加工作了。在缴纳了足够的社保金之后你可以领取养老金。但前提是你办理了“养老保险证”。
身份类
25. “户口本”。在经历过出生一大堆证件的折腾下,终于可以确认孩子的出生没有危害到国家。现在就应该去公安局办理“户籍证明”。(这是人一生第一张最具分量的证明,是后面所有证件的基础。没有它,你在中国寸步难行。)
26. “身份证”。当满16周岁时,就需要办理“身份证”了。“身份证”是公民证明,也是人一生第二章最具分量的证明。在很多情况下,身份证可以替代户籍证明单独使用。
27. “三侨生证明”。如果你是“三侨生”,那恭喜你,你可以在高考中加15分。前提是你必须办理“三侨生证明”。三侨生是指归侨青年、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
28. “军人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光荣入伍后,要办理“军人证”。
29. “团员证”。从初中开始,共青团就开始选拨优秀的学生作为发展对象。加入共青团之后就有了“团员证”,直到28周岁自动退团。
30. “党员证”、为了在考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时候有优势,很多人热衷于入党。入党就要办理“党员证”。
31. “公务员证”。这个东西好像不能办理,只能核发。有了这证,你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公务员了。
32. “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光嘴巴上说你是海归,没人信,你得出示“留学回国人员证明”。这个证明一般是由我国驻外使馆出具,首先肯定了你是留学人员,其次在外国的正规大学完成学业并获得正式的学位。
33. “老人证”。当人老了(满60周岁),为了享受各种优惠措施,最好办理一个“老人优待证”。有了老人优待证,在广州坐公车渡轮免费、地铁半价。当然,一般情况要广州本地户口才能办理,外来人口不能办。
34. “残疾证”。上帝并不公平;人有旦夕祸福。先天或后天造成了身体的残疾,得办理“残疾证”。有了“残疾证”可以享受到一些优惠措施。“残疾证”一般情况下全国通用。
35. “无犯罪证明”假如一天想到广交会去扩展业务,进去之前你还得去公安机关办理“无犯罪证明”,美其名曰是为了反恐需要。
36. “离休证”和“退休证”。终于都熬到退休年龄了,退出工作岗位要办理“退休证”。如果你还是离休人员,就要办理“离休证”。
学习、工作类
37. “学生证”。幼儿教育结束后就接受9年义务教育。一踏进校门之后,要办理“学生证”。“学生证”代表着你还是学生身份,最长的莫过于从小学到博士阶段都在脖子上挂着一张学生证。有“学生证”一般能享受到优惠政策,比如看电影、逛公园等票价打折等,但只限于23周岁的学生。
38. “毕业证”。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业,都要办理一张“毕业证”。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39. “学位证”。从本科开始又有了学位授予制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一般情况你都可以授予“学位证”,包括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
40. “报到证”。又称“派遣证”,由省级就业指导机构签发给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接转毕业生人事档案、户口的有效凭证。你不是大学生,你没有“报到证”。
41. “在读证明”。这是证明还是学生身份,主要出具单位是学校,用途可能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或者其他。
42. “贷款证明”。家境不太宽松的家庭在供子女读大学都会尽量申请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之偶毕业证和学位证就被押在学校,但找工作得用。于是就必须办理“贷款证明”,证明未偿还贷款,毕业证见被抵押。
43. “借书证”。去图书馆或在图书馆借书,还得办理“借书证”(或称“图书证”)。
44. “英语四六级证”。在有些高校,如果你的英语过不了四级、六级就不能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所以学生又开始拼命学外语考级。通过了就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45. “上岗证”。从学校光荣毕业后,拿了一大堆证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得办理“上岗证”。
46. “职业资格证”。参加工作之前你要找工作,即使你是大学生国家也不给分配了。应聘工作时单位要看你的“职业资格证”、“职称职级证”等。
47. “工作证”。有了“上岗证”之后,还得办理“工作证”,代表你是工作一族,不再是学生。
48. “从业资格证”。如果你谋到一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差事,就需要办“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
49. “执业资格证”。或者你对某些行业感兴趣,比如想从事律师、会计、精算、医生等,那还得考“律师资格证”、“会计证”、“精算师”、“医生执业证”证书等。
50. “教师资格证”。如果你想当老师,不是拿根粉笔在黑板上指点江山就可以,还得去考个“教师资格证”。
51. “社保证”。参加工作后,被强制纳入国家的保障系统,这就要办理“社保证”。
52. “下岗证”。国企改革了,人员分流了,可能就下岗了。下岗后还要办理“下岗证”。
53. “失业证”可能你没有那么幸运熬到退休,中途就失业了。为了领取失业保险金,你还得办理“失业证”。
54. “离职证明”。可能是为了社保局退社保费或另谋新职等需办理“离职证明”。
55. “汽车驾驶证”。房子可能在郊区,地铁不通,上个班要倒几次车,只能买车。买车之前要办理“汽车驾驶证”,就是你有资格驾驶某种车了,够技术条件了。
迁徙、旅行类
56. “护照”。很多人想出国见见世面,或者去留学。去之前得办“护照”签证。这是代表国家允许你可以走出国门了。
57. “边境证”。出国就会越过边境。越过边境就需要办理“边境证”。表示你可以越过边境了。
58. “港澳通行证”。去一下香港、澳门等已经回归祖国怀抱的地区吧,手续却一点都不比去国外简单。去之前你要办理“港澳通行证”,并且还要“签证”。
59. “赴台同意书”、“在职证明”。去台湾比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复杂、麻烦,要办理“护照”的同时,还要出示身份证、学历证、驾驶证、户口本、港澳通行证等诸多证件,同时还需要单位开具的“赴台同意书”和“在职单位证明”。
60. “居住证”和“暂住证”。有时候出国可能比走出自己的城市要容易一些。现在去国内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就要办“居住证”,以前管叫“暂住证”。这代表着在国家不允许迁徙自由之后,你到另外一个城市只能“暂住”,不能“长住”。
61. “特区边防证”。改革开放就有了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好,很多人希望过去工作。去之前你要办理“特区边防证”,不然不给你进去。
62. “外出务工证”。出外务工不是你背着行李搭上火车,找到企业起早摸黑上班就够了。至少兜里得揣着“外出务工证”,不然会被遣返。
财产相关
63. “房产证”和“土地证”。家庭开始庞大起来,再也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形了。成员多了,必然就要更大面积的房子。买房子,就需要办理“房产证”、“土地证”。
64. “房屋他项权证”。在用房子抵押向银行贷款时,由房管部门核发,银行持有的权利证明。
65. “国有土地使用证”。你在城市买了房,就必须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因此城市建设用地属于国有土地。
66. “土地使用证”和“契税证”。房子买好了还要办理几张证“土地使用证、契税证”。
67. “行驶证”。车买好后,你要给车办理“行驶证”。没有这个证,你的车还不给上路。
68. “养路费证”。在燃油税没实行前,对机动车还是需要缴纳养路费的。缴纳养路费就是办理“养路费证”的过程。办理了此证,你才可以使用国家公路。
69. “营运证”。除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生活自用货车和非营运性小轿车外,从事道路客货运输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办理“营运证”。
70. “营业执照”。终于有一天,你不想朝九晚五打卡上班,想自己做老板了。做老板前你要去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71. “经营许可证”。有了营业执照还不够,你还得办理所属行业的“经营许可证”。
72. “税务登记证”。有了政府许可你营业后,得做光荣的纳税人。就得办理“税务登记证”。
73. “卫生许可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卫生部门尤其懂得这个道理。你一个人干净不叫干净,一群人干净才叫干净。所以你得办理“卫生许可证”。
74. “消防许可证”。企业的经营场合关系着不特定人和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得到消防部门的批准和验收,这就需要办理“消防许可证”。
75. “收入证明”。办理信用卡的时候,先开具“收入证明”,以证明你有偿款能力。
76. “贫困证明”。在大学要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或者其他用途,就得先去征政府机构办理“贫困证明”。
其他类
77. “献血证”。当你爱心膨胀出去献血之后,有关部门就给你办一张“献血证”,记载着×年×月×日,×××在××地方献了多少(毫)升的血,血型为×型。
78. “游泳证”。只有在你的身份确认、经过了相关的体检之后,才能办“游泳证”。拥有了这个证明之后,你才能去游泳,不然你会被赶上岸,严重时候可能是犯罪。
79. “气象证明”。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时候,可能对方会要求出具“气象证明”,以证明不是人为的。这就需要去气象部门办理“气象证明”,而且收费相当不低。
80. “宠物证”。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人与动物之间可能更容易融洽。但养宠物前,要办理“宠物证”。关键这个“宠物证”还不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