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
作者:郝 放 信息来源:爱思想网
【摘要】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与大众传媒的接触情况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今传媒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困境,指出大众传媒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引导,提升其媒介素养,并加强传媒行业的自律,使大众媒介不再是留守儿童获取精神慰藉的工具,而是他们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有力帮手。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大众传媒;媒介素养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务工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后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户籍问题、住房问题、高昂的读书费用、社会福利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朋友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2011年5月31日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1]。可想而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继续大量转移,留守儿童群体将会逐年扩大。然而,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皆尚未成熟。同时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以及沟通缺乏,常会有孤独感,他们性格孤僻,对人和事多表现出消极冷漠的态度,迷恋媒介交流,通过频繁和长时间地使用媒介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特别是如今大众媒介高度发达与广泛普及,电视与网络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闲暇时间,成为他们窥视世界的窗口和幼小心灵的寄托,甚至形成了某种依赖。但是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开始疏远人群,沉溺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传媒环境下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困境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面临如下困境:
(一)缺乏亲情沟通,媒介交流成为精神慰藉。每个儿童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而大多数儿童在遇到烦恼和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向他们的父母和朋友倾诉或者寻求帮助。父母对子女关爱和呵护是儿童情感健全发展的基础。可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多为隔代监护,接触的人群有限,他们大多缺乏沟通互动的对象。2012年7月我国发布的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在他们遇到心理上或生活上的困惑时,不善于沟通,多会产生无助感,从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久而久之,媒介交流则成为他们寻求精神慰藉、排遣孤独的第一选择。留守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得不到监护人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接触媒介的动机并不是获取信息充实自我,而是寻求精神慰藉,如过度迷恋网络游戏,热衷收看一些成人化的电视剧,喜欢刺激、惊险的电影类型等。2011年7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郑素侠老师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县1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电视和网络媒介在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使用电视的主要动机为消遣娱乐,内容上的偏好与动机是一致的:对观看“愉悦”的追求,使得他们有意无意地远离新闻和实用资讯,而转向能够转移他们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不快乐的消遣娱乐类内容[2]。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众媒介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它只是一个可以用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工具而已。
(二)媒介信息庸俗化,负面影响难以避免。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而社会环境中的媒体又是其重要因素[3]。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全民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猎奇的、过分娱乐的甚至虚假的资讯充斥着电视网络,一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留守儿童的身心尚未成熟,接触人群有限,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下,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面对海量的媒介资源,他们不能有效地、自觉地进行过滤与筛选,无法对媒体所报道的人和事做出正确的、理性的评价。一些低俗的、不真实的内容,容易对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心理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其盲目地跟风模仿,形成错误的人生追求。
传媒环境下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突围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复杂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乃至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解决。
加强对留守儿童媒介引导,提升媒介素养。在当今社会,能否正确使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就在于让留守儿童具有媒介理解与批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4]。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作为留守儿童获取知识、寻求关怀的主要渠道,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媒介引导。首先,家庭与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第一战线,应做到相互补缺、共同教育。长期务工在外的家长应做到多与孩子沟通的同时尽可能地与学校建立联系,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学校将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心理上产生的变化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孩子放学离开学校后进行继续关注,例如定期家访,多与监护人进行沟通。
其次,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聚集地”,拥有其具体、详细、真实的第一手信息,而社会作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总体推动者,二者应相互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学校老师进行媒介素养课程的培训,组织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对大众媒介的正确态度。教师要成为积极的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帮助留守儿童共同理解媒介产品的内涵意义,提高留守儿童使用、判断媒介内容的能力。同时,学校应及时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接触使用媒介等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内容等。
加强传媒业的惯例,倡导行业自律。当今传媒界竞争日益激烈,为吸引眼球,许多媒体一再降低底线,传播大量垃圾信息,哗众取宠。这样一个浮躁的传媒环境,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危机四伏。如何对留守儿童使用媒介、接收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其提供一个健康的传媒环境是当前大众传媒刻不容缓的任务。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媒体的管理,重视把关环节,严格审查传媒传播的内容,以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此同时,各大媒体应积极传播帮助留守儿童增长见闻、树立主流价值取向的信息,生产适宜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媒介产品。例如制作健康的青少年电视节目,使留守儿童在获取娱乐的同时也能受到教育,做到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通过种种自律措施净化传媒环境,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使传媒在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阻碍而是一种推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如何处理好留守儿童社会化这一问题,父母、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更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传媒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留守儿童为了逃避亲情缺失的孤独感,将自己沉浸在媒介所提供的幻想情境里,在媒介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安慰与满足,若是长期如此,必将不利于其社会化的正常发展。希望通过父母、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积极引导,提高留守儿童对于媒介的使用、理解能力,使大众媒介不再是精神慰藉的工具,更是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最有力的帮手。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也需要从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出发,为留守儿童提供一片健康的乐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