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别童年:一代人的闭幕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8 09: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告别童年:一代人的闭幕式

    作者:刘化童   


  童年经验已经烟消云散了

  直到现在,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这个国家最后一批拥有童年经验的人。尽管谁都拥有童年,但这未必表示谁都拥有童年经验。相比于比更晚出生的"90后",我们不那么早熟,我们像是被成年人搁置在一旁的孤儿,并且没有被急切地培养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彼此作伴,没有高科技的电子游戏,是最后一批掌握民间儿童游戏的人。进入90年代之后,儿童成了一个正在消逝的群体,他们与成年人逐渐趋同,家长对于儿童人生轨迹的介入与设定,以及商业文化对于童年经验的入侵,这些都在塑造着"一个没有儿童的年代"。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尽管具体的年龄有待商榷,然而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谁都无法否认,儿童期对于整个人生具有决定性作用,不论是人格、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处事原则都能在童年经验中找到最初的源头。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有不同的游戏、玩具和媒介,这些构成了不同的童年经验,迥异的童年经验又成为不同的身份认同标志,最终引起了代沟。

  按照通行的断代标准,以十年为一代,每一代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就目前趋势而言,这种差异程度以几何递增的方式逐步扩大。然而,即便如此,也没有哪一次的差异会如同横亘在"80后"和"90后"之间的那么巨大。

  弄堂:一座颓败的宫殿

  以上海为例,在90年代以前,不论哪个年代出生的人,不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不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玩具,他们的日常游乐场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变化--那就是弄堂。自90年代以后,旧房拆迁和旧区改造的步伐日益加快,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一道奇异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城市犹如树叶在滋长,相反,弄堂却犹如它的叶脉正在渐渐萎缩。

  弄堂曾是儿童的宫殿,儿童是主宰弄堂的王,他们可以随意走动,毫无顾忌,他们以游戏的方式占领了这个空间。

  毫无疑问,弄堂不仅是儿童的游乐场,更是儿童的庇护所,弄堂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空间功能。上海的老式弄堂大多狭长逼仄,弄堂与弄堂之间阡陌交错,它半开放半封闭的空间特性就像是专门为儿童定制的一样--狭窄的空间把象征着现代化发展速度的汽车拒之门外,保证了儿童世界不受到现代生活的侵扰与威胁;同时,它又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儿童的游戏天性,为儿童提供了游乐空间。

  充满着障碍物和角落的弄堂是捉迷藏的天然场所。石库门房子的前后门设计,既让解放前的地下工作者从追捕者的视线中安全逃逸,也为儿童的警察抓小偷游戏提供了一座迷宫。弄堂里废弃的井被水泥封上了井口,孩子们在上面下棋、打牌、拍香烟牌子;原本被用于晾晒和放置物品的长方形石桌,只须在中间竖起两块砖就能改造成孩子们的乒乓球台;建在室外的水龙头在打水仗游戏中,成了免费的"弹药仓库";水管被密集铺设,任意两个之间的宽度都适宜于用来安排跳橡皮筋。

  如今,弄堂的数量急剧减少,汽车的数量骤然增多,儿童暴露在各色汽车的车灯注视下。失去了弄堂的庇护,捉迷藏和警察抓小偷等民间儿童游戏也就失去了它的天然游乐场,任何的户外活动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危险,同时也成为阻碍交通的行为,从而招致汽车喇叭声的抱怨和责问,儿童仿佛就是那个站在现代文明的路口显得有些无地自容的人。

  活动场所的变迁最直观地体现了"90后"与"80后"乃至与此前任何一代人的差异。在弄堂里,儿童生活在一个依赖于集体而不是器物的游戏环境中。弄堂逐渐消失后,城市里几乎就没有汽车行驶的禁区,出于安全考虑,年轻的父母更愿意孩子处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让儿童在居室内独自玩耍。值得玩味的是,儿童的居室生活恰恰是旧房拆迁和旧区改造的功劳之一,它改善了住房条件,令儿童的生活重心从户外的弄堂转移到了家庭内部的居室。

  童年的"媒介决定论"

  儿童从此失去了集体游戏,对于器物的依赖程度势必加深。几乎与此同时,电脑的普及以及电脑游戏的兴起令所有的儿童玩具都黯然失色,它势不可挡地迅速俘获了儿童的心。儿童更愿意独自关起房门在家里玩CS射击游戏,而不是在马路上大汗淋漓地和一群玩伴在警察捉小偷的游戏里疯狂奔跑。

  儿童的活动区域一旦从户外转向室内,那么媒介的意义就尤为重要。西方的传播学提出了所谓"媒介决定论",即认为传播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不妨从人类范畴上把它大而化小,即便在不同时代的童年生活中,媒介也可以说是人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区分人格形态的标志。

  过去,成人与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媒介差异,成人比儿童掌握更多的媒介,或者说儿童是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媒介。在80年代初,成人掌握着收音机和电视机,当他们随着旋律哼唱邓丽君的《甜蜜蜜》时,儿童在对于流行音乐的一片茫然无知的状态中欢快地唱着《春天在哪里》,儿童被隔离在电视连续剧营造的成人世界之外,他们无法对《上海滩》的黑帮械斗中产生兴趣,却总能在《黑猫警长》或《聪明的一休》里找到属于他们的乐趣。

  如今,这种媒介的差异性逐渐消褪。一方面,成人在儿童面前毫不避讳,所有的媒介都实行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所有年龄段的人不予区分地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在娱乐市场化的趋势下,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的儿童歌谣和动画片,自然无法在商业利益上与流行音乐和电视连续剧匹敌,不论是质还是量都已经大不如前。到了现在,从一个学龄前儿童的嘴里听到《老鼠爱大米》的肉麻歌词并不足为奇,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言情偶像剧里的台词也变得极为寻常。令人惊讶的是,整个时代的儿童仿佛在一夜之间迅速长大,儿童的天性随着媒介差异性的消失而消失,"成人化的儿童"被大规模地批量生产出来。从此,儿童期仅仅是指生理年龄,至于在心理年龄上,儿童和成人的差别变得微乎其微。

  这种媒介的显著变化天然地分割了"80后"与"90后"。"90后"并不满足于拥有了广播和电视,VCD、DVD、IPTV、手机以及电脑网络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强行地植入了成人的轨道。

  缅怀浪漫主义的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罗大佑的《童年》是"70后"耳熟能详的歌曲,歌词所描绘的田园诗一般的场景堪称是浪漫主义童年的典范。可惜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能够感受到这般童年景象的,就如同记得这首歌曲旋律的孩子们一样寥寥无几。

  现代科技与媒介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在科技与媒介不发达的时代里,儿童的玩具只是游戏的素材,倘若没有想像力的参与,游戏就难以流畅进行。"70后"借助《小兵张嘎》里的电影情节来进行角色扮演,他们拿着铁皮冲锋枪玩具在弄堂里进行"过家家"似的模拟战争;"80后"把静止不动的塑料士兵小人在地板上排列成两支部队,由自己统帅其中一支战胜另一支,赢得一场想像中的战役,或者在游戏机里玩《魂斗罗》,按照既定的剧本奋力冲关;"90后"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电脑上玩"红警"、"星际"、"魔兽",无需任何想像力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完成一场战争的拟象。从田园诗到城市弄堂再到居室,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断地被挤压,想像力也开始相应地萎缩。

  科技与媒介取代了儿童的想像力,细心周到地出现在了每一条想像力的必经之路,不可避免地堵塞了所有想像的出口。想像力既是儿童的天性,同时又是浪漫主义最根本的要素,想像力在童年生活中变得没有用武之地,也就宣告了浪漫主义和童年的双重破产。

  现实主义的降临

  1989年12月8日,肯德基落户上海外滩的东风饭店。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实际上具有重要的隐喻意义--西方的快餐文化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更耐人寻味的是,它正好像一道屏障,在时间上间隔了80年代和90年代,在文化形态上又区分了两代人。

  对于"80后"在童年时的味蕾记忆来说,肯德基无疑是奢华级的消费享受。由于价格昂贵,超出了一般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肯德基名为快餐、实为高档的西餐,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因此,"80后"儿童与肯德基的关系存在着某种仪式性,非要等到在期末考试中获得高分后,才能享受这样高级别的犒赏。于是,对于它的消费就形成了这样的过程,孩子拿着成绩手册兴高采烈回家,对着父母软磨硬泡地央求他们兑现奖励,再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跑到外滩的东风饭店里"大吃一顿",吃完后还不忘拿着套餐附带的小玩具跑到同学面前炫耀一番。但是,对于"90后"而言,肯德基也好,麦当劳也罢,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的价值重新又变成了快餐,仪式性也被日常性所替代。

  不可否认,"90后"比此前任何一代人都更适应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在他们的童年生活里,吃的麦当劳在纽约、巴黎、东京和上海都是同一种配方制成,穿的阿迪达斯或耐客的运动鞋都是全球同步发行,看的迪士尼动画片都是全球同期上映。他们从童年起就开始接受成人的生活方式,接受西方的食品、器物、日常用品,等到他们成人以后自然而然地更容易与西方的价值观和普世价值保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姿态。

  当然,这种与世界接轨的优势还基于对童年的不同理解之上。在90年代以前,童年生活是游戏性质的;之后,童年被席卷到了成人世界的竞争浪潮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出于善意的急功近利,要求小孩在学龄前就超额学习小学课堂上的教育内容。等到孩子上了小学,诸如钢琴、绘画、书法、舞蹈等名目繁多的课外学习又占据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

  这是异常可悲的现实。按照现实主义的准则,孩子的童年像是快餐一样,遵照相同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的生产流水线上被塑造成彼此高度相似却又毫无个性的产品。

  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与其说"80后"和"90后"是两代人,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由于活动空间、媒介、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模式的截然不同,导致了"80后"更注重传统模式的群体性交流、更在意主流对于他的认同,而"90后"更注重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他们更注重个体性,追求自我确认。

  既然童年的消逝已经不可挽回,那么谁越是过早地接触到成人世界和西方社会,谁就越容易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因此,目前正值青年的"80后"危机重重,他们与"70后"的差距并不明显,却与"90后"格格不入。对此,或许我的看法是悲观的--"70后"的没落未必表示"80后"的崛起,"90后"的崛起必将导致"80后"的整体覆灭。

  告别童年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整个时代;不是我们告别了童年,而是童年告别了我们。在童年的闭幕礼上,时代也将告别了我们这一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4:55 , Processed in 0.0842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