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安延教授谈写作学研究
来源: 作者:汉水学坛2006年第2期
[编者按]写作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其独特的学术文化品位和审美风格指导着人类的写作实践活动。蔡安延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得成果颇丰。本期学人访谈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近蔡安延教授,和他一起领略写作学所彰显的巨大学术魅力。
蔡安延教授谈写作学研究
[嘉宾简介]
蔡安延,男,教授,1962年生,湖北丹江口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历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教务处副处长、校语委办主任,现任校图书馆馆长。
蔡安延教授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助教班进修硕士生主要课程,1992年9月至1994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学习,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4月至2005年1月在职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在武汉大学做文艺学访问学者,2006年晋升为教授。现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委员会委员,校学报编委会委员。
蔡安延教授长期从事写作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先后主讲新闻写作、中学作文教学、应用写作、基础写作、文艺概论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以学习的有效性为最高追求。主讲的写作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个人被评为郧阳师专优秀教师、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
蔡教授在坚持行政工作,搞好教学工作同时,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主编、参编《新编应用文写作》、《写作学教程》、《写作与作文教学》(获全国写作学会教院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学作文教学》、《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等七余部高校文科教材教参及专业辞书。在《人文杂志》、《贵州社会科学》、《理论月刊》、《中国教育学研究》、《理论界》、《写作》、《中国高等教育与科研》等中文核心期刊及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武当山道教文学研究》,另外还主持或立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
(以下记者提问简称记,蔡安延教授答问简称蔡)
记:蔡教授,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一直致力于写作学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能否请您谈谈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功能、学科特点、学科规律以及学术界关于写作学研究发展趋势和您的研究重点?
蔡: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感谢你们关注写作学这门年轻的学科。我在写作学领域只是作了一些研究,有多少“成果”谈不上,更谈不上有“丰硕”成果。我只是一个写作学的关注者、践行者。
写作学研究对象,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写作实践活动,即研究写作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具体地讲,就是研究怎样抓住“物——意——义”过程中的特殊矛盾,怎样把握客观世界转化为主观映象的“意化”规律,以及怎样掌握用语言文字表达思维成果的“物化”规律,从而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写作的功能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概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看,其功能主要有六点。即:一、研究和提供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二、研究和提供人的智慧的一种生成机制;三、帮助人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式;四、不断满足人们的求知需要;五、不断满足人们表达性需要;六、提高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写作学的特点是:一、综合性。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多种学科;从写作过程看,涉及到采集、感受、立意、构思、表达、修改、文风等一系列问题;从作者角度看,涉及到生活知识积累、情感、审美观、心理、智能、意志、才气等多种因素和条件。二实践性。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写作实践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写作实践。三、创造性。既是写作活动普遍的揭示,又是写作活动特殊规律的探讨,更重要的是通过富于创造性的探索,得出突破性的理论成果,从而正确反映复杂的写作实践活动规律,适应日新月异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变革。四、个体性。它既关注写作主体个性化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又注意以各具特性的写作者为对象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探索,更注意以各具风格特征的具体文章为研究对象。
写作活动的主要规律是:一、“物意义”转化规律;二、多元因素统一规律;三、点化调整渐深规律;四、知行结合通变规律。这四条规律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紧密相联,共同制约着写作活动,影响着写作的成败优劣。
写作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五点:一、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发展;二、由客体研究向主体研究发展;三、由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发展;四、由微观研究向宏观研究发展;五、由单元写作理论研究向系统写作理论研究发展,出现了“文本语境——文本功能——文本结构——文本生产过程——文体”的系统理论及研究模式。
我从事写作学的教学和研究二十多年,写作学是我的学术最爱。我的研究涉及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但重点仍是写作学。写作学是门涉及很广的学科,主要包括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行为学、写作心理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文化学、写作传播学、写作发展史、写作基础理论、文体写作理论、写作风格学等等,我关注的重点是写作哲学、写作发展史、基础写作理论及应用文文化学。其中,对应用文文化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取得一些引人注意的成果,发表在《贵州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等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应用文,从更深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了应用文研究的品位。
记: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写作学理论有着四千年的悠久历史,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我国写作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吗?它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蔡:中国的写作理论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古代写作理论和现代写作理论两个部分。从时间上看,以十九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为界,在它由传统写作理论发展到现代写作理论的过程中,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冲击交汇乃至融合。出现了多种写作理论的繁荣汇集爆炸期。
从写作理论的发展流程来看,从古到今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前四个阶段属于古代写作理论即传统写作理论的发展阶段,即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其中先秦两汉是我国写作理论的萌芽时期,其后分别是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热期。后四个阶段属于现代写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先秦两汉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写作理论还未出脱专著,更无所谓体系,对写作理论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些古籍著作中偶尔提及或涉及到的只言片语。但是,这是我国古代乃至我国整个写作理论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出现的片断性的写作理论大都垂范后世,对写作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导航作用。因此,它的先驱和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例如在《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说法,这一观点就得到了后世历代文人的推崇与阐发,成为体现文章写作社会功能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空前繁荣、发达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写作学的学科体系得以正式建构。尽管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事不息,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却极为繁盛,出现了多位旷古硕今的文学巨匠。在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同时,写作理论更是呈现了一次大爆发。此时的写作理论注意体系的建构,即把写作理论分为五个子系统:过程论,文体论,发展论,价值论,鉴赏论。较之先秦两汉对写作理论的研究只是片言只语的概括,魏晋南北朝的数量较多的专篇论著就已经把一些理论问题大大系统化了。曹丕的《典论?论文》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一座高峰,其中对于写作价值、作者个性、文体风格、鉴赏态度等方面都作出了综合性论述。
隋唐宋金元的丰富期和明清的总结期。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写作理论研究的多样化和系统化,隋唐宋金元和明清时期的写作学顺利地走向了丰富和成熟。这一时期的写作理论在很多方面已大大充实和完善了魏晋南北朝的写作理论,但并未全面继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构筑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隋唐宋金元时期写作理论研究的一座高峰,它对前代的写作理论既有继承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阶段的理论研究还有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论作文法》等诸多著作;另外文人在他们的书信及其它文体中,也以单篇形式对写作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虽然他们有不乏承袭前人之说的嫌疑,但文人的体会和感受丰富了写作理论。经过历代文人的努力和总结,明清时期的写作理论研究呈现出了成熟的新气象。明代王文录的《文脉》对文章的写作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文章的结构、章法等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和开创性的总结。此外,清代王夫之的《夕堂永目绪论外篇》、方东树的《昭昧詹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都是理论性的专论,在写作理论的研究方面别有建树。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的写作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世纪初传统写作理论取得集大成的非凡成就时期、20年代至40年代末兴起的白话“文章作法”时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出现的“写作知识”时期、80年代至今的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在这段并不长的发展时间里,出现了两次理论高潮,这是我们20世纪至今写作理论的丰碑,同时也是我们文学创作的繁荣期。
一、世纪初,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及其与现代写作理论的汇聚与融合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动荡和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极度不稳,中国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写作理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也经历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从中国写作理论本身的发展看,传统写作理论已经步入了成熟期,集大成也就是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了。正是因为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的合力作用,才出现了中国写作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如来裕恂的《汉文典?文章典》,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这些著作综合了传统写作理论的精华,各自形成了专门、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代表了我国的传统写作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达到的高度。
二、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白话“文章作法”时期
这一时期的白话“文章作法”宣告了文言写作理论的终结,同时也完成了写作理论从“传统”到“现代”,或者确切地说是“近代”的转变。这种“近代化”可以追溯到傅斯年在1914年所写的《怎样做白话文》一文。这篇论文奠定了今天的白话“文章作法”的理论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怎样写白话文”就成了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于是,叶圣陶的《作文论》、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等一大批白话“文章作法”也就应运而生,从而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也使文章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享工具,而成为广大民众可以表情达意的利器。不过,这些“文章作法”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它的目的是普及文体学、语法学、修辞学的知识,而并不是建构白话文的写作理论,因而客观地说,它们都是以“体”(文体论)代“论”(基础理论),是有“学”(语法学、修辞学)无“道”(写作学之理论)的。局面虽然繁荣,但“理论”实际上却严重匮乏,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理论高潮”了。
三、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写作知识”时期
这一时期是写作知识的拓展和系统化时期。从它的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文风等方面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雏形期(50年代)、发展期(60年代)及成熟期(70年代)。
雏形期的代表作是朱德熙当年给清华大学编写的写作教材《作文指导》和何家槐的《作文基础知识讲话》。这两部著作已初具写作学各方面的系统知识。发展期的代表作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写作知识》,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写作教研室编写的《写作基础知识》。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王志彬、郝季光合著的《写作简论》以及刘锡庆、朱金顺等编著的《写作基础知识》。至此,中国的写作理论完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呈现出完备、系统的态势。但此时的写作理论“知识性”有余,“实践性”不足,表现出明显的学院特征。
四、80年代至2000年的现代写作学勃兴时期
80年代初期,刘锡庆、朱金顺编著的《写作通论》和朱伯石主编的《写作概论》呈现出了鲜明的“过渡时期”色彩。其中《写作通论》是在《写作基础知识》(1979年版)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全书共分10讲,除个别提法略有改动外,主体框架没有变动。《写作概论》共15章,堪称写作知识体系的集大成之作。此外还有李景隆的《作文法概要》等,也都呈现出“过渡期”的特色。
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中国写作理论建设的第三个高潮,也是上个世纪的第二个高潮。代表作有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主编的《写作学新稿》以及武汉大学周姬昌教授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这两部著作堪称现代写作学的“双璧”。《写作学新稿》“本质论”、“过程论”、“技巧论”、“文体写作论”的理论框架是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是对写作学的新突破。
《写作学高级教程》集中体现了全国十九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写作学研究专家教授的智慧,并经过十七位专家教授的审定,使该书体例更加完备,论述更加全面,学术信息更加丰富,学理的思辩色彩更加浓厚,是现代写作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90年代至今,现代写作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论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集成式的著作。二、实用写作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三、操作理论研究开始系统化。四,理论史研究也取得了突破。五、注意引进和吸收世界写作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在观念和研究方法上又有了新拓展。
记:有关资料显示,虽然中国写作学的理论源远流长,但我们也看到中国当代写作学一直在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夹缝中生存,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从您多年的研究来看,您怎样给它一个定位呢?
蔡:中国的写作学源远流长,但中国当代写作学的确一直处在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夹缝而被漠视,以致于有人把它归为语言学或文艺学的范畴,这从近年的核心学术期刊分类和各种学术评奖的办法可以得到映证。其实这是对中国写作学的一个误解。中国写作学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原因有四:1、已有一支数量可观稳定的专业研究队伍;2、研究的对象、概念、方法相对独立;3、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有影响的写作学研究专著;4、数量众多的大学开设了写作课,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有机构单独招收写作学的研究生。可以预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生活的现代,写作学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写作学的发展也必将更加蓬勃和迅速。
记:我们注意到,应用写作学是写作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并逐步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您认为它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
蔡:在中国这样一个以诗为“正宗”的国度里,应用文及应用写作学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在中国古代,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也要浸染上浓厚的审美色彩,如皇帝的诏书、平民的书信、碑文等,否则,就难以为人们所接受,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人们没有审美的实用观念,或者说是混淆了审美和实用的界限,或者是把实用依附于审美,从而造成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很发达,而应用文写作和应用文研究一直不景气。
当中国现代社会引入西方分析哲学以后,人们开始注意应用文写作和应用文研究,但大都停留在形式技巧的概括分析上,没有抓住影响应用文质量优劣的真正深厚原因进行探讨,于是有人认为应用文肤浅没理论深度,应用文不值得研究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融于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对外交流日益活跃,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生活呈现出实用化的鲜明特征。实用写作便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写作学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得到发展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1、社会生活的实用化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2、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带来了应用文使用交流的普遍化,使应用文被人们愈来愈重视;3、应用文写作理论、写作方式的创新,引起了许多有学术造诣的学者的重视,并吸引他们亲自参与到应用写作学的研究中来;4、有统计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应用写作学的发展提供基础。5、有一个组织庞大、分工细致的全国性应用写作学会的组织、协调,使得应用写作学年年有新成果,年年有新突破;6、全国各地办有十几种应用写作方面的学术杂志,为应用写作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稳固阵地。
记: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以电子技术与“视像文化”为标志的“媒体时代”的到来,并迅速完成了对人类文化战略合围,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写作有从专业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您认为这种潮流会对写作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写作学应该怎样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的新变化并寻求更大的发展?
蔡:这是一个时尚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给写作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它以电脑写作和网格传播为主要特征。二是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它在创作传播、接受等诸方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同样的素材可能有多个文本,同一个文本可以有多人同时阅读,一个文本代表一种阅读方式等等。三是文本意义的平面化。平面化是后现代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它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终极的追求,而是强调情思的宣泄效果和娱乐功能。四是文本风格的个体化。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更关心的是文本的个体风格,它包括语言习惯、网页设计、版式安排、插图艺术等等,没有个性的文本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对写作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理论构建,三是语言选择,四是写作观念,五是价值追求。
写作主要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变化并得发展,首先要敏锐捕捉信息社会的新变化并将它纳入研究的范围;其次是善于把握众多新名词背后隐藏的规律;再次是注意到引进和吸收新的观念和研究方法;最后是将研究成果放到写作实践中去检验,以不断促进写作学的发展。
记:蔡教授,我们知道,您在致力于写作学研究的同时,也一直从事着写作教学工作,您在教学中是怎样将您的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您是重视学生的理论研究还是注重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呢,为什么?
蔡:写作教学是门艺术,它既包括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包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内容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努力这样做。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既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启悟和理论引导,也注意用可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既注意用科研促教学,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启悟和发现,从而实现教学和科研良性循环。这是由写作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由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的。从另一个层面讲,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靠不住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是理想的写作人才。
记:我们有很多学生对写作学这门学科很感兴趣,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此,您能给他们一些关于写作深层的指导和建议吗?
蔡:同学们写作的热情很高,对写作这门课也很感兴趣,让我颇受鼓舞。但不少同学的创作还不成熟,这是正常的,为此,给有志于献身写作的同学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大家参考。一、要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这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二、以提高宏观驾驭事物的能力为突破口,提高感悟能力和宏观构思能力;三、潜心生活,用心观察,每天一得,持之以恒;四、注意意境、语言、格调的一致性;五、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美的鉴赏创造能力。
记:我们看到您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之余也做了大量实践创作,您对您的这些作品给予怎样的评价?
蔡: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之外,还担任了行政管理职务,这使我少有时间去从事创作,更多的是看书学习,在与先贤伟人的对话中获得智慧的启恒和心灵愉悦。我的文章选点独特,大多有哲学眼光和深刻色彩,语言朴实准确,少有华而不实的词藻堆砌,显出平和自然的总体风貌,我时常有一种恐慌,害怕哪一天停止了学习耕耘,自己会成为精神和思想的落伍者,故此常命令自己勤耕不断。
记:蔡教授,再次感谢您作客《汉水学坛》,您的讲解又让我们对写作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最后能否对我刊及我们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蔡:《汉水学坛》是在你们的辛勤劳动中成长起来的,应该好好地呵护她;我衷心地祝愿《汉水学坛》越办越好,衷心祝愿刊物的编辑同学学有所成,万事顺利,衷心祝愿《汉水学坛》的读者朋友学业进步,人生如意,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