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行走的教育思想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0 08:1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行走的教育思想者
——读《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

南京一中 蔡肇基



   本书收选江苏省43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文章,其中每篇文章均为入选者专门精心撰写的万言长文,具体内容不限,但无不符合“教学思想”的要求。各篇按评为特级教师的时间先后排列,最早为1984年,终至2010年,前后近30年。看一看该书作者的执教时间,最早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距今50多年,半个多世纪了。

于是在这部《教学思想录》中,我们看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苏部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深刻思索和坚实步履,感受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崇高风范和宽广情怀,并从宏观上大体看到了江苏语文教育的推进和发展,对江苏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平添了一份清醒和信心。





   熠熠发光的“思想”,是这部《教学思想录》十分灼人眼目之处。袁菊老师说:“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是一个思想者。”(567)(为免去对引用文句的注释,特只在每句引文后面注明页码。下同)王兆平老师说:“几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我始终坚信,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293)这里的“思想”,不是浅表的,就事论事的,而是喜欢寻根究底,追本溯源。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我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我常常从最原初的问题开始思考,因此我常常问:什么是语文?什么是阅读教学?什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我们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吗?我们能教学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们自己能写吗?命题的人能写吗?我知道这样做常常很纠结,甚至很容易陷入狭隘的境地,但天性如此,真的没有办法。”(160)这样,本书的“思想”就远远“进乎技矣”,涉及教育、教学,语言、言语、语文,工具性、人文性、语文教育,课文、课堂,教师、学生,阅读、写作,应试、素质等诸多方面。

就“语文教育”而言,一系列精彩的“思想”更是令人大快朵颐。洪宗礼老师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符号系统,它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厚积淀;它是维系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组成部分。”(21—22)蔡明老师说:“我认识到,语文就是生长,就是成长。没有语文就没有我的成长,没有我的学生的成长,没有中国人的成长。语文永远属于中国人,没有汉语的的精神家底,一个人是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的中国人的。”(125)王安琪老师说:“母语之于我们,就是母亲,就是祖国。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个永恒的现象:一个正常的人都爱自己的民族语言。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这个民族的血脉,就是这个民族的根。丢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我们就成了孤儿。”(301)语文教育,就是有着这样远远超出培养工具性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关系到人之所以为人,中华儿女之所以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之所以为炎黄子孙的大事。我想,如果说一切生物的根本特性都是决定于“基因”的话,语言就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基因,汉语言就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基因,缺失了这一基因,或者这一基因不优秀,就缺失了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民族就沦为落伍的任人欺凌的民族。





    这部《教学思想录》的作者们不但有思想,而且那思想的现实针对性和及时敏锐度颇为惊人。许多认识,是直指当下语文教育实际的反思和深思,及时、敏捷而又尖锐。比如过建春老师说:“课改之前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割裂’”,“课改以后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所谓以人文熏陶为导向的‘扬弃’。文本被漠视,在作者所提供的话题范围以内或之外跳着‘熏陶’的舞蹈。”(502)董旭午老师说:“看看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语文教学现象,笔者认为,把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低仅归罪于高考,似乎还有欠公允。那些只为课型出彩的‘表演课’,只为凸显所谓自主探究理论的‘包装课’,只为让学生自主讨论、发表独立见解的‘架空课’,只为显示教师所谓的文化积淀和文学才华的‘自我陶醉课’等等,似乎都很难脱开干系。那么,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目中有语文,心里有学生,让语文回家,踏踏实实地教生活化语文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652)曹勇军老师说:“现在的中学既没有大师也没有大树,有的只是钢筋水泥的大楼,豪华而又凄凉,有的只是技术化的操作和狂欢。正如现在的医院在外科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医生个体‘望闻问切’的临床诊断水平急遽下降一样,中学教育在规模效益提高的同时,语文教师个体教学能力也出现了滑坡。”(389)……

   更高层次的现实针对性,当数王栋生老师的思想。他强调“教师应当有正当的人性。一个人没有‘人’的意识,没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那就不能从事教育工作”(198)。针对那种为了“坚守讲台”而不顾照顾家庭,以致妻子瘫痪、老父含恨而死、女儿学习荒废甚或连自己也因延误治疗而落下终身残疾的所谓“无私奉献”的“模范教师”们,王老师直斥他们没有“正当的人性”,只怕锋芒所向,也直指那些表彰他们的各级领导和报刊舆论制造者们,也许后者还是更重要的,人们一听之后是不是有点醍醐灌顶,如雷击顶?又如他那句名言:“不跪着教书”,其出发点、着眼点是学生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如果教师跪着教书,中华民族也站不起来”。(204)这是极为触目惊心的“喻世”、“警世”、“醒世”之言!王栋生还经常感慨:没想到“说服教师有时比教育学生难”,“没想到教改的阻力竟然来自学生”,没想到“年青一代观念比我们落后,比我们保守”。(214)他说:“教育不同于一般行业,其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教学问题)不能通过‘群众讨论’‘群众投票’来解决,如果假借所谓‘民意’来反对教育教学改革,那就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恶果。”(214)这话把矛头指向年青教师和学生,真是从无人敢言,但稍微想一想,又不能不承认是事实,我有时也的确感到中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看破”和人生的“虚无”,竟远远超出我这个该是其父辈甚至祖辈之人!王老师的思想可真是“振聋发聩”,应该引起思想界、教育界对“救救孩子”的重视。





    语文教师是一个思想者,但绝不是空头思想家,而是“行走的教育思想者”。“行走的教育思想者”这个语词出自袁菊老师,我不知道该语词是否有更早的出处,分开说“教师是行者,但更是思想者”这样的话确是早已有之,但合成“行走的教育思想者”这样一个短语,也无疑是一大贡献。袁菊老师说:“我虽然不能成为教育思想家,但作为行走的教育思想者,我会以更平实的步履,更深邃的思考,向着‘赤诚担大任,妙手育英才’的语文教育理想不懈前行、不辍攀登……”(580)是的,生命在于行走,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并不止于思想,总是在“行走”,在实践,在探索,身兼着研究员与教员双重之职。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们在语文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或长期不懈的实践探索。请看——

    洪宗礼老师以“‘五说’语文教育观”即工具说、导学说、学思同步说、渗透说、端点说(发端说)为理论基础,努力“构建语文教育‘链’”,“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比较客观地反映语文教育的全貌及其内部规律,揭示语文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体系建构的基本原理。”(30)“其主要内涵是:把知识学习、引导历练、能力发展、习惯养成、方法获得和思想文化素养提高诸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30—31)“‘铸链’可以更好地‘塑人’,‘铸链’的目的是为了‘塑人’。”(32)

    高万祥老师“努力践行大语文人文教育,以‘经典阅读’和‘生活化作文’为两个轮子,积极行走在人生语文、道德语文、有用语文、生活语文、本色语文、民主语文的教改道路上。”(111)

    蔡明老师“在生态语文教育的道路上且行且吟”(123),他“把生态语文描述为‘成长’的语文,是在语文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生命个体)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生态化语文教与学的实践。“‘生态语文’是我们的一个习惯性的简称,严格说,应该是‘生态语文教育’”。(130)

    黄厚江老师“守望在语文的原点”,倡导“本色语文”,其基本内涵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162—163)

   王学东在语文教学中追求“激趣·启智·寻法”(315)。

   ……

   一系列的探索,都不是点点滴滴,零零碎碎,而是渐成体系;不是一点技艺,一点行为,而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也不是引一点理论,偶一为之或找一个例子,写好总结后就丢到一边,而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矢志不移,十年一剑,甚至几十年不辍。其中最典型的当推洪宗礼老师了。为“构建语文教育之‘链’”,他在前后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主编了三套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不但在江苏省绝大多数市县使用,而且在共和国首都、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不懈的“行走”,使他登上了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家”的颠峰,并由此带动了大批语文教师的成长。





    本书不是为了形成一个“定论”,甚至也不是为了“求同存异”,正如是书之《序》所说,特级教师们的教育特色本就是“和而不同”,因而本书实是一部“汇编”,以留下一个历史的记载。唯其如此,才更显本真而不虚言,直露而不矫情。是书之《序》还提出“苏派教学”的问题,指出“‘苏派教学’不仅是一种流派,更是一种文化概念、精神归属和价值认同,她表达了江苏人民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2)这就是说,“苏派教学”正在人们的“追求”之中,并非已经成型定型。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要形成一个遍及全省、影响万千语文教师的共同流派,实是不易,可能也不应该。而大家不遗余力的努力,又必将为“苏派教学”不断增添奇光异彩。我觉得,如果说有“苏派教学”的话,不妨把“苏派教学”称为一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无比盛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百鸟争鸣、莺歌燕舞。这种景象,在这本书中已开始显示了。

   唯其如此,本书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师成长。一方面,这里有了一个极好的成长环境,各有“思想”和探索的著名语文教师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实实在在的榜样;而且,既然“苏派教学”并非定于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就容许大花园里再长出许多奇花异草,再飞来许多奇禽神鸟。另一方面,本书还有不少篇页直接论述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一样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如秦晓华老师说:“我的语文教学思考和行动大抵行走在两个向度上: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掘进。”(555)这“两个向度”的概括包孕着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宏观而又实在。蒋念祖老师说:“作为中学教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边缘地带是开展教育科研的最适宜空间”;“作为语文教师,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边缘地带是创新的沃土”;“作为一个热心于语文教研的语文教师,在科研的动机上,要处理好功与利之间的关系”;“作为现代人,要在‘自我意识’与‘社会、群体’之间寻找到合适的空间”。(58—59)这些话的确是指明了一个课研型教师必须占有的用武空间和应有的行为动机。

    不少文章还提出了语文教师的幸福感问题,这无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多年以来,对语文教育缺乏热爱和幸福感的教师为数不少,而迄今为止谈及这个问题的人还不甚多。我在用于是书的文章中说,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不断承受种种严厉的责难,“语文教育令人黯然神伤的事儿多多”,“想说爱你不容易”(185),我也试图提出几点,明确语文教师如何才能热爱语文教育事业。但看看这部《教学思想录》中其他老师的有关论述,我觉得我之所谈颇为不够。是书中——

    徐思源老师说:“语文是最包罗万象的学科;教语文是最辛苦劳碌的,每天都‘跋涉’在三尺讲台、办公桌前、学生中间。然而语文又是最人性化的学科,教语文是最能感受人间冷暖的;语文也是最美的学科,教语文是最具美感享受的。于是,作为语文教师,我在辛苦之中有着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享受为人师、为人友的快乐;有着与文本的触摸对话,享受在文学殿堂徜徉、在文化长河遨游的愉悦。”(247)一切幸福快乐,尽在“语文”之中了!

    方钧鹤老师说:“教师职业的幸福所在,是因为教师可以成天和成长中的年轻生命在一起,伴着他们成长。语文老师的幸福,在于语文老师能比其他学科老师和学生有着更多的、更深入细腻的心灵交流,能更真切地触摸到学生生命发展的律动。”(220)方老师对在教室里与学生交流,“有时觉得世界就教室这么大,有时又觉得教室有世界这么大”(220),这个“教室与世界等大”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对于教师来说,有此教室,夫复何求!

    看来,尽力深入语文的底蕴,分享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尽情在文化长河遨游,对话古今志士仁人,实现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这是语文教师的得天独厚之处,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取得应有的成绩,你就必将陶醉其中,乐而忘忧,劳而不苦,即使承受责难也将安然自在,虽九死而不悔。

这部《教学思想录》,为众多语文教师脱颖而出指出了方向。我觉得,按照本书的启迪,广大的合格且比较优秀的语文教师们要进一步做一个“进乎技矣”的教育思想者,做一个密切关注教育现实的教育思想者,做一个紧紧抓住课程改革机遇,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的教育思想者,做一个热爱语文教育和学生、对语文教育充满幸福感的教育思想者:这样,你就必将成为语文教育大花园里的又一株奇花异草,又一只奇禽神鸟。

总之,尽力做一个“行走的教育思想者”,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23:19 , Processed in 0.0906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