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91|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教师月刊》很精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7 10:5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教师月刊》很精彩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0:5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0:54:56 | 只看该作者
邮发代号  34-65







国内统一刊号  CN35-1302/G4,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6821

全年12期共96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阅读热线  010-82275571 订阅邮箱 jiaoshiyuekan@sina.com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策划团队精心打造,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

《教师月刊》,一直这样努力
专访 坚持“内容为王,读者至上”,坚持“原创、首发”,坚持“与我(教师)有关,对我(教师)有用”,坚持深度策划、广泛约稿,坚持田野考察、大量专访。
问题 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普遍性问题,设计栏目,策划专题,不断推出动态性讨论,邀请多位名师参与采访和主持。
尊重 尊重作者的智力劳动,实行“发稿必酬”、“优稿优酬”的稿酬给付制度;充分考虑阅读卫生,采用优质的纸张和先进的印刷工艺;定期开展“好书送读者”等回馈活动,不断密切编读往来。
公益 每期定向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赠送2000份以上,积极参与各种扶贫助学(教)公益项目的活动。
建设 期待与您继续交流、对话、分享、共赏,继续建设健康、美好、有专业理性的教师文化……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0:5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0:56:15 | 只看该作者
读者评刊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老师《教师月刊》跨学科、跨学段,具有普适性。海阔天高,别具气象。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静波校长《教师月刊》,一份培养教育家的杂志!

北京市昌平区教委苏俊山副主任今天我们开教师座谈会,许多老师对《教师月刊》表示非常喜爱……人物专访等栏目,受到了校长们的广泛赞誉。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教授:《教师月刊》,办得越来越好了!





订阅办法
1.到离您最近的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  34-65
2.向编辑部订阅 电话010-82275571 传真010-82275572 邮箱  jiaoshiyuekan@sina.com
3.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淘宝店订阅 http://ecnup.taobao.com/
4.通过“邮局汇款”或“银行汇款”订阅
邮局汇款(请务必注明“订阅《教师月刊》2012年第1-12期”字样和订阅份数,以及您的地址、邮编、电话)——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062
收款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银行汇款(请务必注明“订阅《教师月刊》2012年第1-12期”字样和订阅份数,以及您的地址、邮编、电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  022472-工商银行普陀区支行金沙江路分理处
  100 124 7209 0046 31374

                                                                                                  
2011年《教师月刊》第7、8期合刊

“教师专业素养读本”热销中,欢迎团购

欢迎各地教育局、中小学校统一订阅,每册16.00元,邮资免付,100册以上另有优惠

订购热线  010—82275571


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普遍性问题

邀请众多优秀教师、教育专家、人文学者

以各种典型案例为载体

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班主任工作、师生关系等方面

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建议


《教师月刊》2011年第7、8期合刊目录

教师发展
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周国平
捍卫教师作为专业的尊严/郑杰
平等对待学生:教师的职业底线/朱煜
学习是为了什么/孙明霞
我们选择阅读时在选择什么/闫学
蘸着自己的血肉写作/杨斌

学生成长
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王栋生
正视现实,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陆士桢
知识不是用来改变命运的/魏勇
成长本有千条路/郑立平
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之美/高子阳
陪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毛春铧
走出学校安全教育的怪圈/杨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是可以创建的/成尚荣
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周彬
如此“教学两难”我们应该怎么做/于会祥
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因材施教的有效组形式
——兼评河南省灵宝市第四中学的经验/王敏勤
用什么样的活动促进教学/陈大伟
怎么改变课堂上的“顽固分子”/戴曙光

德育实践
社会转型中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吴增强
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丁如许
有效转变“顽劣学生”/王立华
让手机铃声不在课堂上响起/李迪

班主任工作
个性比秩序更重要/万玮
如何看待学生打架/郑伟
如何破解“排座位”之难/史峰
当遭遇来自学生的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时/梁岗

师生关系
何为理性的师生关系/刘祥
我们能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周勇
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站在讲台上/沈旎
换位思考,自我调整/金英

附录
埃斯卡兰特的“渴望教育学”/杰米·埃斯卡兰特  杰克·德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0:5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1:04:16 | 只看该作者
“大海的两个侧面”         
——记青年诗人林茶居

                                       安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f53m.html
      2000年8月号的《作家》杂志以整整七个页码的篇幅推出由漳州六位青年诗人组成的“福建先锋诗歌小辑”,内收有著名诗评家陈仲义老师的《语词的欢宴》一文。陈老师如此评价林茶居:“他的诗不断带上诗论化倾向,或者也可以叫诗性的理念言说。”事实上,在当代诗界,林茶居恰好就是以诗歌和理论的双面出击著称的。

     1969年出生的林茶居,秉承东山海岛澎湃的激情和蓝色的忧郁,似乎天生就具有创作的冲动和意志。林茶居的经历并不如同龄人那样一帆风顺。他1985年高中毕业后当上代课教师,期间因了不放弃阅读和继续求学的欲望,终于在1991年8月考上龙溪师范。就是在这所学校,林茶居接受了系统的文学理论教育和文学创作实践,并遇到诗人道辉“新的词和句子,新的劳动方法”的触发而明确诗写方向。他开始尝试用超现实主义处理世界和人性的方式锻炼身上的诗性。同时,泰戈尔、惠特曼也提供给他相应的潜在水分。这是林茶居大规模创作的时期,也是他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他的诗作陆续在《诗神》《诗歌报》《诗刊》《福建文学》等发表。与漳州先锋诗群重视对语言的挖掘和再造一致,林茶居的诗歌语言极其丰饶和生动,有时不免又有着一种诡异莫测的奥妙。同时,林茶居写作上的另一潜能——理论,也在不知不觉间显露出来。他的诗开始出现了具有个我色彩的精神意象和思想元素。1996年至1997年,林茶居进入重要而又关键的阅读和向内写作的高度浓缩和深度磨合时期,出手了一批“冲破凝固,引动清朗气流”的诗论,发表于《文学报》《文论报》等,引起了四个界注目,被老一辈诗论家定位为“晚生代批评家中有清醒表现的人。”这时候,林茶居已经毕业分配回家乡教书。
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并未使林茶居感到无所适从,对他,世界从来就是语言和行动的同一体。在教育界,林茶居把自己组织文字的才能尽情的发挥到工作上。如同他既能一手操持诗歌创作又能一手进行理论思辨一样,林茶居同时承揽了编辑学生作文通讯、电视解说词、相关发言材料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并获得大家的好评。我想,这就叫做“责任感”。林茶居珍视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在每一个具体语境中开辟新的意义疆域的做法仿佛春天伸出的一只手,静静地整理着大海。

      诗歌写作更多地意味着对知识、当下、梦想的打开。关注万物背后隐藏的神秘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认识方式,对每一颗高贵心灵而言都是重要的。林茶居指出,每一个写作者都不会认为他的写作不是在为汉语空间的充分敞亮积蓄意义能源。请注意他的“意义”二字。我觉得林茶居有别于其他诗写者的“意义”也在这里。他特别关注意义。于是,他的诗中不断地有这样的诗句令人深思:“让我想到通过这个词聆听世界的声音”“欢乐如同钟声,站立起来/哦,是我在这个广阔的课堂里学会描写”“从一个个小叙事左起,培养精神与青春的洁癖”——林茶居的诗句有着强力轰鸣的迹象。在这个精神不断被呼吁需要重建的时代,林茶居牢记精神的庄严,“幻想用上一遍以上的黎明”,向着阳光缓缓展开。

     距离1993年我与林茶居第一次见面已有7年时光,我们看着大海的波浪不断经历着从动词到名词,又从名词到动词的过程,而内心对诗的坚持却永远总是动词,那种接近落泪的热爱无疑是幼兽努力地挣扎着成长的喜悦。林茶居如此写道:“而一个动词就是一个活力啊,分散给人群中缺氧的时光。”仿佛童年所看见的未来的蝴蝶栖落在面前,我们汲取它的翅膀悄悄地爱戴和复活。

      今天,作为林茶居近十年心血的集结,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回报赖以生存的大海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林茶居对大海这一诗歌母体所象征的生命之源、彼岸的依据、话语场——的重新命名与超越。诚如林茶居在后记中所写的“大海的两个侧面也许意味着人性与诗性的一种巧合——并作为一种暗中的力,暗示给我的一个广阔——的世界。”

     此刻,当我完成这篇文章,我仿佛也在同时体验到了林茶居诗句中的歌唱:“这些来自大地的声音/使我深深地爱上了生命和书房。”

                                                           2000年,漳州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1:08:08 | 只看该作者
以诗论诗
                                     ——读林茶居“诗歌学校”(组诗选一)

                                  陈仲义
http://www.poemlife.com/revshow-59589-958.htm

    精瘦的林茶居,在充任“新死亡诗派”发言人时,常常双目放电,让人刮目相看。理论的爱好,使他不少诗作,都带有诗论化倾向。他有意无意把理念,价值观、美学趣味溶入诗行, 乃至涂上某种“福音”色彩。《意志》组诗,几乎囊括他的诗学志向:“集中了十二个月的黎明/我将在一个夜晚歌唱火苗和幼兽”(《想象之诗》),“让光辉从掌中穿过/直到用心之灯得到句的点燃”(《矮神的春天》),“她奔驰、练习、口含黎明搬运森林”《纸上空间》“一粒盐在死亡的上游/静静整理大海”(《建筑》)。读者可以从他哲思煨出的浓羹中,打捞出感性的思想颗粒。


    这是一头精明、聪慧的“蝾螈”,甩动思辨的尾巴,试图冲破凝固思维,引动清朗气流。灵魂、高度、赞赏、预言,一束束说诗道诗的短札,汇成总体上不乏“形而上”的“布道”。诗歌发生学上的困扰、写作灵感、阅读领悟、生活经历,在一轮轮“大词”磨盘中,榨出略带苦涩的“西柚汁”。


    《诗歌学校》由多首12行短诗组成,涉及许多诗歌问题,是典型的以诗论诗。他一面批判教育教学模式:春天和课本一模一样/对春天的想像也就在柳枝与燕子之间。/用几个形容词练习飞翔/用一些口号练习生活”(《练习题》),另一方面也看到《语文课本》中,有绝望的仰望,那是“诗的种子即将揭竿而起”。那是“我此生能保持沉默的作业—— 让每一个词都有她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且,他要叫“每一个词的操场,都向未来敞开。”比如,就“用调皮造句……”吧 ,可能会“写出一点狼狈为奸的味道来“(《调皮主义》),冲击一下僵化的思维。


    再比如写下《徐》这个字,“往事也慢慢醒过来/并影响到我的劳动方法。”肯定哪怕只是一个字的书写,也暗示着字、词与生活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塑造的关系,“徐”字同时也暗示诗写中的“慢”。而重要的是,“要贴着土壤的思维、活动在自己的潮湿里”——诗,是一种紧贴土地、又天马行空、独立特行的思维历险,舍此就会走向平庸。而伴随那些多写多练、“堆砌”起来的《草稿》,也才会走向“一步步长高、硬朗,变得充实”的成熟。林茶居凭着多年经验,说出了自己的诗歌学校的“一得之见”。


   下面,选择这组诗中的一首《马,马、、、、、、》。开头四句话,是一种温馨的回忆,是对“诗生活”的缅怀,是对那种“好日子”的欣赏,虽然那种“好日子”遍布坏习惯(比如酗酒、彻夜游荡、打闹);虽然诗人的名号,还带着某种偷偷摸摸的地下色彩(像小偷一样),但毕竟是一段值得“多愁善感”的好时日啊。


     这样的好时日的关键是为马而活,或者转换为:是“马成就我暗中的生活”。在诗歌写作中,不就是一次次在暗中“以梦为马”的精神活动吗?她“从早到晚/只有奔跑,没有草原。”但已成为了不可顶替的精神支柱。在这样的“梦想诗学”(巴什拉)中,同时充满着低调与希望:压低手指、吁请“耳垂”(作者有《耳垂》长诗);向往着与马相约,以及阳台和早操。


     海子有诗曰:“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 林茶居和海子有着同代的精神感应,所以“我希望今夜的文字/都为了一声吼叫:“马,马、、、、、、”,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心灵的共同追求是一致的。长期的的压抑,可能释放为某一夜晚的仰天长啸,但内质里,依然是常年的、默默的,从事摩挲“耳垂”的工作。


       与永恒的宇宙、存在相比,我们何其短暂,渺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我们为何不能借马做梦,“无中生有”地把“马”作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诚然,我们被物质世界所羁绊、劳役,但我们的心灵大可做超越性飞翔。这是诗人伟大的梦,有生命力的梦,这样的想落天外,既是乌托邦的,又何妨不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栖息?



《马,马……..》
            林茶居


能够记下来的,是一个人的体温
是她的坏习惯和小偷一样的绰号。
好日子过去了。好日子好在让人常常想起
好在使人多愁善感。
一匹马从早到晚
只有奔跑,没有草原。
一匹马成就我暗中的生活
成就着一只善于压低声调的手指——
“吁——,我要平安。我要耳垂。
我要和你相约为马、、、、、”
我希望有一个假设
可以虚拟爱情的阳台;
我希望有一套早操
可以锻炼爱情之腰;
我希望今夜的文字
都为了一声吼叫:“马,马、、、、、、”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1:09:55 | 只看该作者
林茶居:这些诗坛“老同志”
作者:林茶居
2007-6-11
        内心有再多的汹涌,你从他的脸上也难以看到一点儿的荡漾。当然,诸如“汹涌”也是我一相情愿的说法,也许他从来就没有可见的兴奋。那一天他在电话里说“《博+勃诗刊》第2期出来了”的时候,几乎就是一个印刷厂送货员的口气。谁知道呢,他和诗歌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我说的当然是亢哥鲁亢啦。他总是这样。对于他介入其中的任何事情,他总是持以这样的近乎病态的冷静。可是他又为什么要把这份同人诗刊取名为“博+勃”呢?文字如此“亢奋”,真的是亢哥啊!
  《博+勃诗刊》纯粹是偶然的产物。去年6月郑国锋生日的时候,把哥们几个请了过去。席间我出了个主意:搞个同题诗吧。其后大家都写了几首。有一天鲁亢突然说,把这些诗集中起来做成诗刊吧。就是这样。
  除了第1期就有的郑国锋、程剑平、鲁亢和本人外,第2期增加了张文质老师和子梵梅、荆溪、卓美辉的诗歌。因为缘于郑国锋的生日,第1期的封面打上了“致郑国锋……”的字样,而这一期打上的是“致卓美辉的‘从前的马尾’”。卓美辉我刚刚认识不久。在诗歌浪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80年代,他和郑国锋、鲁亢等人就是一伙的,像当时的所有文青一样,结社办刊,沙龙沙虎,现在马尾那边开了一家叫做“从前”的服装店。那天在国锋家里遇见他的时候,他说:“第2期出来后拿一些放到我的服装店,我可以作为礼品送给一些老顾客。”我没有问过,但相信这期封面打上的那几个字跟他的这个打算有关。我不知道当他的这些老顾客拿到这本诗刊的时候,是否丰富了对这个做老板的老青年的想像。
  诗歌总是有趣的,可以让生活多出一些开阔感与一个比较虚无的景象。这是必要的。在同志们的内心,一直隐伏着某种做点什么的冲动。大概半个月前吧,我见到了我寻探多年并仰慕已久的诗人林浩珍。我是在一次饭局上偶然知道了他的电话的,在电话里我说我是一个坚持写诗的人。几天后他到我的单位来找我。在那天的晚餐里,他跟我说,他打算租一幢老别墅,做个咖啡文化沙龙,办一份诗歌刊物,总之就是做点和诗歌有关的事情。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学校园诗坛声名显赫的诗人,当时是福建师大南方诗社的主编,后来又创办了世纪末文学社,《诗歌报月刊》的前身《诗歌报》曾经以大半版的篇幅推介过他的诗歌。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在他的一个校友那里见到了他主持的《世纪末诗报》,从此便记下了“林浩珍”这个名字。1989年毕业后,他回到闽西的乡下老家教书,三年后开始折腾自己的事业,现在是福州中媒传播的老总。
  这次见面后不久,我和几位来福州培训的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一起吃饭,因为他们都是福建师大毕业的,所以我便电话联系林浩珍,请他过来和大家伙见见面。他带来了他的诗集《回眸》,作家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王光明、叶橹分别作的序。因为对语词近乎偏执的苛刻,我对他的一些句子表达了自己的不认同。也许是喝高了的缘故,我的言辞可能尖刻了些,隐隐感觉到他的尴尬。当我第二天细细翻阅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诗虽然少了当年的锐气,但所传达的生命感和存在感却是噬心的、绵长的。这让我想起了当下诗歌的一个普遍性命题:当一个诗人的心灵皈依具体的生存境遇的时候,他的语言是不是更多地必然走向节制、平直?或者,这是诗歌本身自发的内在调整,一种语言的宿命?
  我希望它仅仅作为一个可能的问题而存在,我不想作进一步的追究。当大家,彼此,用诗歌的那部分充分相遇时,一切就都是让人充满期待并倍感幸福的。我从中获得了与之心心相印的温暖,就像我写过的一句咏颂爱情的诗:“那越来越迷人的《旗袍金》。”
  这些诗坛“老同志”,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你的身边,让你不断生发“噼啪噼啪”地自我打开的傲气。包括那晚,我和原来在海峡文艺出版社时的几个同事,在一家新开的酒吧,与向明的相遇。他告诉我他在北京时与西川、王家新、唐晓渡的交往。巧的是,他和我的好朋友余怒也有一面之缘,对他的诗一直心怀赞赏。可惜的是那时余怒已经关机,要不然一定会有深夜的电话穿透重重峰峦对着某些壮丽的问题发出好奇的声音……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1:11:08 | 只看该作者
林茶居 诗三首
  —————————————


黎明,黎明……

我灿烂的鲜血
就从这里奔跃出来。黎明,黎明
我所仰望的王国的河流
自由的战场,灵魂点亮天灯的地方……
“广阔的翅膀,在东方挥动
一面旗帜活跃了内心的天空”
仿佛从经文里走出来的咒语
把神秘与祝福还给善良的人群
一个时代的天才谈论到大米、蔬菜和蝴蝶
光辉强大起来
树木葱茏,草叶青翠
我也在平原上掌握到世界的萌芽与丰收
而动词不再余剩
钟声与黄金不再余剩
“哦,黎明,黎明,献出大地的身体!”
我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彼岸的村庄
是谁在那里劳动
是谁在使用着那里的斧头和猎枪
“哦,黎明,黎明----
千年的文字溢出千年的河床……”


立 场

在坚固的黄昏深处,有着庄严的语辞
一本大书写到不朽
像崇高的果实挂满整个天空
风在创造着:光明、鸽子、宁静……
“这就是我的立场,我独唱的摇篮
我珍藏至今的最后一块宝石”
一个立场,一个精神的公式
一支帝国的火把,就在风中燃烧
使我想到:栖居的理由、感性的构成
在古老的花园里
只有无产者,才是神的邻居
才有她自己的台阶、宫殿与王座
“我为着明月的身体
练习着:牺牲、意志、爱情……”
像发自民间的口号
至今还在路上言说
当我的幻想照见黎明的海洋
光辉洒向大地,万物成为诗篇


贫 困

哦,欢乐的钉子
一直把我钉在黎明与诗篇之间
仿佛农业中的锄头
把我安置在土壤里面
我看见露水流向春天
雪花也在她的怀中睡去
“哦,贫困的草,磨坊里不停行走的神"
大地的乳汁从石头上轻轻滴落”
当我用纸隔开所有被说过的词
剩下一盏灯照着她自己
“哦,贫困的光,问候鲜血的工作
也问候到幻觉深处的马车”
我也仿佛是在死亡的歌声中漫游
星颗上的巫女,还有她手中的刀和盐
还有我燃烧一生的火焰
这些都是我贫困的根据,贫困的幸福
“哦,思想在内心辛勤劳动,种花养蝶
空气也在空中喧哗不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30 , Processed in 0.0869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