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必须给摄影敲警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22:2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必须给摄影敲警钟                                                                                                                           2013年09月02日




日前,人民摄影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经济日报高级编辑、资深摄影记者邓维,他就摄影界、特别是新闻与纪实摄影的现状及问题谈了一些个人见解。  
    本报记者:您说“想给摄影敲敲警钟”,为什么?  邓维:我干新闻摄影记者三十多年、担任各类摄影评选评委二十多年,作为亲历者、见证者、责任者,我感觉有些事、有些话必须要开诚布公说一说了。  
    这些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摄影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覆盖面走向普及与繁荣,这一大趋势有目共睹,成就当然是主流,也为摄影界津津乐道。但是,与大发展、大繁荣不相符的,是相应的理念与规则若干年来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变得可有可无;许许多多摄影爱好者误以为“天下摄影全是一码事”,将新闻、纪实摄影与艺术创作的摄影作品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是一些打着摄影的旗号做别的事的人,故意混淆相应的理念与规则,弄得是非不明,乱象丛生。凡此种种,若再不敲警钟,挟沙裹泥的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给摄影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这并非耸人听闻。  


“蔚然成风”的种种现象  


    记者:您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邓维:可以。人人拍照,处处摄影,活动连台,确实是摄影大热的形象展现。
    除各类专业摄影外,普及性摄影也不是现在才火起来,已持续了十数年。但这些年在不同摄影领域有许多已经“蔚然成风”的东西,却让人不得不从另一方面对摄影的大热忧虑陡增,譬如——  在专业新闻摄影领域,不摆不拍、不摆不会拍的状况正在加剧。一些摄影记者得意地介绍的所谓经验,是安排被拍摄者围成一圈,一起脸朝下作微笑状,然后拍摄者在中间躺下,用超广角镜头向上拍,说是这样拍出来的片子保证有“视觉冲击力”。但是,此类无中生有、生拉硬拽的“新闻”践踏的是新闻真实性的底线,愚弄的是广大读者。然而,类似的营造出来的“新闻图片”居然蔚然成风,有许多摄影记者在效仿,可恶!  
    在影响广泛的纪实摄影领域,背离真实性原则,移花接木,PS成瘾,为了让照片好看,什么歪招都敢用,甚至用电脑功能直接在照片上“画” ,并且作为经验到处炫耀。说堕落可能太难听了,但在该领域“片子好不好,全靠电脑找”已经蔚然成风,可悲!  
    在普及性摄影领域,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域内,不少摄影者为了拍到“理想的瞬间”,成群结队地轮番呐喊、甚至放鞭炮惊扰飞禽走兽,以期拍摄到“动感强”的照片;在一些摄影旅游旺地,不少摄影者不征得同意就蜂拥而入,在人家家里随意拍摄,甚至把广角镜头伸到人家女眷鼻子底下拍“特写”,引得冲突频频;个别人为了拍母鸟饲养幼鸟的“动感镜头”,竟残忍地将母鸟钉在鸟巢边,任其扑腾;在一些田园风景热点地区,不少摄影者随身携带化学合成的“烟饼”,四处施放,这人为的“轻烟袅袅”,其污染大气的行径与摄影纪录自然美、展示自然美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更恶劣的是,在不少摄影场合,一些摄影者拍完照片后,为所谓“独家镜头”,毫无公德地将现场原有的花、枝、木摘下,折断,盗走……上述种种,谁都明白已然到了“蔚然成风”的地步,业内以往在提到时还总是遮遮掩掩,轻描淡写,可叹!     
    记者:这些现象其实已存在了较长一段时间了,为什么会这样?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邓维:这里面有个必须区分开来的事实。我相信,绝大多数摄影初学者、爱好者是不懂得、不了解摄影有哪些底线,哪些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哪些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及摄影活动中不能逾越的红线。而另一类人属于明知故犯,他们大多是“专业人士”,侃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心术不正,那些歪门邪道的“摄影方式”恰恰是他们带头实施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说穿了,是实惠,能凭借“与众不同”“恰到好处”的画面获奖,凭此追逐名利,屡试不爽。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如果旁门左道大行其道,不堪忧吗?  


    责任,最忌讳避重就轻  
   
    记者:您觉得这其中“专业人士”应负主要责任?  
    邓维:不,板子也不能光打在别人身上。要说专业,专业人士最集中、拥有行业话语权的中国摄影界的各行业组织责任最大。实事求是地说,摄影领域的问题现在并非已经积重难返,但我们在充分肯定摄影这些年有目共睹的显著成就的同时,绝不能一好百好,必须看到问题,必须看到隐患。恕我直言,摄影领域的主管部门和各行业组织,在这方面都有着至少是认识滞后,担当不足,措施不利的责任。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光顾着仰面看“大普及、大繁荣”,习惯于听种种赞扬,乐道于场面上的前呼后拥、轰轰烈烈,而疏于自省、自责、自律?譬如,摄影领域的各类评选林林总总,这些评选当然是评价作品优劣的必要平台,但如果眼睛只盯在评选上,仅仅以获奖与否作为尺度,行业内就会把获奖看得比什么都重,那随之而来的不择手段搏获奖、花样翻新“做”照片现象就不足为怪了,这些年摄影评选获奖作品屡屡出现违规现象,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一些地方为显示政绩而对摄影评选任意加以行政干涉是个大问题,不管你说得如何冠冕堂皇,无视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随意更改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结果,凌驾在上,为所欲为,对摄影参赛者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不出大事才怪那。  没有忧患意识,等到问题严重到社会舆论置疑四起、反推促进时才亡羊补牢,届时的被动只能说明近些年我们在这方面的得过且过太短视。  
    有权利就必须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行业组织、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诿的。摄影领域的行业组织、主管部门不但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行业的行为规范与奖惩规章的制订,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做错了的不护短,不粉饰,做对了的不缩头缩脑,不放弃。只有自身硬才能底气足。
    有一种说法,“我们只是行业组织,说话没约束力,说了不管用呀”,问题是你的职责所在就是要负责任,你及时说了吗,有没有除了评奖外还切实担当起行业风气的引导与自查?听不听确实管不了,但说不说却是履行职责与推托责任的分水岭。譬如,改革开放之初经济体制转型时,经济法规尚不完善,那时的经济犯罪主要是钻法规的空子,一度乱象丛生。随着国家及时出台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经济领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记者:中国摄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像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不久前联合出台的有关新闻与纪实摄影行为规范的若干规定,在业内影响很大。  
    邓维:是的,中国摄协近年来联合其他摄影行业组织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行业规范与自律规章,这对保障摄影事业健康、良性发展无疑具有很现实的重要作用。如果工作能再细致些,服务意识更强些,针对性更具体些,效果会更显著。例如,严格职业规范,对明知故犯的专业人员要让他知道违规是不能以“小成本,大实惠”得逞的;例如,在摄影者汇集的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的入口处,醒目树立中国摄影行业组织与当地管理部门共同提倡的公约,告之社会、告诉摄影者注意行为规范,在摄影的同时,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共同维护社会公德。  
    我相信,只要这些能成为大家的共识,再举一反三地辐射到摄影的各个领域,摄影的大普及、大繁荣就不至于被歪门邪道领到沟里去。      


理论的苍白是摄影的短板  
   
    记者:说到忧患意识,您认为我国摄影领域还有哪些堪忧的方面?  
    邓维:首先是摄影理论,理论的苍白是中国摄影界最明显的短板。中国摄影领域不乏摄影大师,更不缺世界一流的摄影装备,但作为根基的摄影理论却一直徘徊在似是而非、自拉自唱的窄路上,与摄影现在的社会影响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我从30几年前新闻摄影改革时起,就特别注意听取、消化、吸收相关的理论探索,随之又扩大到注意整个摄影界的理论探讨,虽说有过惊喜、有过喝彩,但总体上是失望的,这大概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摄影界对摄影理论的现状好话不多。  
   
    记者:造成这个短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邓维:我觉得原因有三——  
   
    1、中国的图片摄影从根儿上说,从传入我国起,最早接触的人基本上都是以现成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西方美术理论看待摄影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套用上述的东西摆弄图片,后来又将那时的电影摄影理论套用过来。所以,图片摄影基本没有自己的美学体系和价值认知,是模仿传统绘画,模仿西方美术,模仿电影摄影。起步阶段的这种状况,情理之中。  
    2、近60多年来,服务于政治的基本状况使图片摄影美学体系的建立显得并不重要,基本沿用美术理论就够了,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  
    3、改革开放后,图片摄影蓬勃发展,对自身规律、自身特性及自身理论的需求格外迫切,也涌现出一批对此执着并有所建树的摄影理论家、评论家,但由于树大根深的原有东西占主导地位,图片摄影的理论探索也就磕磕绊绊,往往不被重视,被边缘化,很难形成大气候。同时,摄影理论家、评论家自身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将国际上不同摄影类别,不同摄影特色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混为一谈,弄上一堆洋码就觉得能包打天下;有的人虽然治学严谨,肚子里确实有货,但弱于概括、表达,动辄洋洋洒洒数万言,绕了八圈还没到地方,让人望而却步;再就是个别人太自以为是,在交流探讨中动不动就开骂,如此理论,实难恭维。  
    不过,我仍然觉得摄影理论家、评论家心里有火很正常,摄影理论的现状与我国大潮奔涌的摄影发展现状如此不匹配,人家能不急吗!  
    记者:您认为摄影理论当前最应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邓维:我不是搞摄影理论研究的,不能想当然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从关注的角度,从摄影对理论的需求上,希望有关方面能切实认识到摄影理论对摄影发展的根基作用。之所以现在各种摄影乱象横行,跟我们只盖房不打地基有直接关系,再不改变,后患无穷。  
    另外,特别希望在摄影理论的学术探讨中,多些风度,多些气量,理智的阐述远胜过恶语相向。《风花雪月近百年》和《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精神》这两篇文章刊出后,摄影界反响强烈,我当时并未接触文章的作者,而是更希望看到有同等分量的不同见解的文章,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学术交锋,遗憾,结果距期待相去甚远。
    上述两篇文章逻辑通畅,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论据扎实。当然,不是说让大家都完全同意文章的观点,但理论的表述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总比在背后咬牙切齿文章却疲软无力强吧?  


我想看卸了妆的照片  
   
   记者:您觉得目前摄影在呈现样式上有哪些亮点,有哪些不足?  
   
   邓维:亮点不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速推进,高度视觉化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迅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已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影像的原有认识,照片的呈现样式越来越多样化,技术手段更是花样翻新,数码科技已经把胶片逼到了墙角……摄影术本身就是科技产物,所以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而发生巨变不足为怪。我很注意尽可能多地看各地年轻摄影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看院校摄影专业学生的作品,看各种影展的创新之作。印象最深的,是年轻的摄影人在最大程度地追求变化,其意义对摄影的明天非同小可。  但是,一味喊好我做不到,喜忧参半是真心话。  
    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越来越“艺术化”,用电脑技术随心所欲“打扮”这类图片,此风甚烈并且迅速蔓延。现在不少新闻图片、纪实图片怎么看都有种化了妆的感觉,漂漂亮亮,齐齐整整,唯独缺少真实可信、缺少真情实感。以种种借口漠视真实性原则,功利性的东西很吃香,连大报、名家都这么干,也就难怪造假照片会层出不穷了。  
   


    人数众多的摄影发烧友、摄影爱好者无论拍什么都喜欢把照片的颜色调得艳丽无比,色彩关系完全背离了自然状态,以为作品的美就是拼命把颜色往上堆。这不能怪大家,一方面是因为初学,理解上、把握上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是我们摄影传统上“红彤彤、亮堂堂”的固有模式误导了大家,以为表现美好、表现希望只能是这样。您想一想,如果生活中身边永远是浓妆艳抹的人,您舒服吗,您会觉得是真实的吗?我们的摄影美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画宣传画的水平,肤浅,痼疾。  
    其实,不尊重摄影,不尊重摄影的规律与本质才是问题的焦点,这与创新完全是两码事。你索性说我是“画”图片,可以;你索性说我是用电脑“玩”图片,可以。既然如此,何必还非得扯着摄影说事呢?不同范畴的艺术样式都有存在的理由,无可厚非,但浑水摸鱼的“四不像”怎么算?请大家探讨,这事论起来会很热闹。  
    我想看卸了妆的照片,因为妆越厚“美”越假。油彩太厚了就会往下掉渣,斑驳地现出原形。  


关于摄影评选  


    记者:现在各种摄影比赛非常多,有关比赛的公正性、透明度也是大家置疑比较集中的话题。您经常做评委,您怎么看?  
    邓维:我觉得现在既是摄影大普及、大繁荣的时期,也是摄影的多事之秋。就说近5年来吧,国内有影响的摄影评选接二连三地出现作者违规、照片造假和一些匪夷所思的怪事,令摄影界及广大摄影爱好者十分不满,十分反感。  
    二三十年前,几乎大范围存在着摄影评选暗箱操作、哪出钱哪获奖的状况,人们对此非常不满。摄影界这20几年来主要的攻坚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它,让参赛者在公开的、统一的比赛规则下平等竞争,力求邪不压正。虽然反反复复,虽经起起伏伏,但收效还是显著的,至少没人敢明目张胆地做局了,至少又是评委又有作品参赛的现象基本杜绝了,至少有亲属参赛的类别评委必须回避的制度建立了,至少相对公正、透明的比赛规则继续在完善着……  
    守住良知,恪守职业道德,这是做评委的基本操守。做局、拉票、收银子的评委有没有,肯定有,但绝大多数评委是守得住底线的,值得信任。但是,为什么有些明显水平不高的作品能获奖、甚至是主要奖项?您不明白,照实说,我也不明白,因为现在都是按评选程序依得票数定结果,而且投票前评委都可以阐明不同意见,但必须尊重投票结果。
   
    规则是明的,步骤是明的,一人一票,能说不公正,不透明吗。但是,明显水平不高的作品能获奖、甚至获主要奖项的现象很难服众,症结在哪?是评委水平的问题吗,应该是有这方面的因素,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好在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在看待、解决、规范这些事情时,首先必须尊重摄影,必须尊重广大摄影人,必须让摄影抖落掉身上不该赘的东西,令人信服地发展。  


话不好听但心是热的  


    记者:您的这些看法和见解是不是想了很长时间了?  
    邓维:是的,这些年我在业内跟许多同行都交换过意见,也听取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见解,大家的看法比较集中,对上述种种问题的反映亦十分强烈。摄影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都希望摄影的蓬勃之势能更好地向前发展,都不愿意看着不好的东西侵蚀、扭曲摄影。当然,也许我的话不那么顺耳,看法与见解也只是一己之见,但实事求是这个底线我相信是守得住的。这是学术探讨,欢迎商榷、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0:38 , Processed in 0.1189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