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言之有文 行而必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 14:4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言之有文  行而必远
——读杨吉平新著《书法批评学》(此文《书法》2010、12期刊发)



徐传法



“惊心又见梨花白”。是杨吉平在其新著《书法批评学》后记中,引用的一句自作诗。其本意,是一介学人于青灯黄卷中,彷徨焉、踟蹰焉,心无旁骛,笃心向学。蓦然间,窗前又见梨花白,检点行踪,欣慰收获时,感时光飞逝,叹生命不永。于我,同样“惊心”,但惊心的不仅是流逝的时光,而是杨吉平教授对于学术的博通与多产:涉猎书法考据、评论、文献等诸多方面的学术论文,时常见诸核心报刊,足以令我目不暇接了。紧接着两部专著的相继推出,着实让我“惊心”了。其一《中国书法一百年》还未及通读一遍,又见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批评学》面世,如此高效和快捷,在出书热的今天,或许会有人怀疑这两部书的真诚与厚度。但当你潜心研读之后,你会感动和膺服于当今新一代学人深厚的人文胸怀与宽博的学术视野。

杨吉平新著《书法批评学》是我国第一部书法批评学专著,只此一点,已足以让人铭记他在书法研究领域的开创之功。功莫大焉!我们知道,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书法批评亦不例外,它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同书法创作一样,同样具有创造性。而事实上,现当代书法批评一直落后于书法创作,究其原因,“是由于书法批评理论的缺失而造成书法批评方法与实践的混乱,最终导致真正的书法批评处于失语状态”(第二页)。此情景下,杨吉平以过人的前瞻性与缜密的思维,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开始思考并最终建立了书法批评理论体系,形成了他如今的力作——《书法批评学》。纵览全书,不得不让人信服这样一个事实:此书的出版将彻底改变书法批评无理论依据的局面,书法批评将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书法批评体系的系统构建

构建完备的书法批评理论体系是杨吉平新著——《书法批评学》的最大特点。本书以书法批评的三个中心(书法家、书法作品、书法欣赏者)为轴线展开论述,立足于传统书学,借鉴了文学批评理论,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接受美学中一些适用性原理和方法,经过全方位深入考察,实现了本体上对书法批评学学科建构的实质性突破。全书共分十五章,从书法批评的本质论谈起,给予了“书法批评”以科学而准确的定义。继而理顺了历代书法批评的发展脉络。针对历代典型的书家书论,杨吉平另辟蹊径,阐述入理,如评赵壹的《非草书》,“赵壹书法批评的价值恰好就在于他首次把书法纳入了儒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书法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地位。这就要求书法必须遵循儒家文化思想,超越儒家文化系统,否则书法将无法达到社会道德的要求而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第十八页)”诸多观点的独到阐释,可谓角度新颖,精彩纷呈。

此后杨吉平就书法批评的价值、主客体、方法、层次、标准、文本、写作及书法批评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其中书法批评方法论作为本书的重点,又依次分为书法技法批评、书法社会历史批评、书法道德批评、书法文化学批评、书法心理学批评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环环相扣,深入浅出,体系之完备,论述之全面。“如金石掷地有声”。梅墨生作为在现代书法批评领域里有创见批评家,杨吉平倍加推崇,曾评价梅墨生《现代书画家》一书:“努力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个案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学理与具体分析的统一”(第二百二十六页)。在笔者看来,此断语,正是杨吉平教授的学术追求,《书法批评学》已达此高度了。



二、大文化视角的观照

《书法批评学》一书大量的引经据典,可谓高屋建瓴,由传统到现代,由西方美学、文学到中国古典哲学,每一个章节的话题,既摇曳得开,又升腾得起,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宽博的视野。谈到书法批评的哲学价值,作者主张书法批评新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应从《周易》、《老子》、《庄子》这些文化经典著作中去追寻。如《周易》是通过八卦来构建自己的批评途径的。《老子》的“‘虚实结合’发展成为中国美学体系中一条重要原则,反映在艺术上……黑与白的错综变化,书法艺术的无限美感从中流溢而出”。再如庄子的“道”,“‘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人生至乐莫过于对‘道’的观照,欣赏者如能游于这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才能摆脱名利的束缚,真正进入作品的内部,才可能理解、领会作品的内在美”(第六十七、八页)。这些自然迸发的智慧火花,逐一提升为书法批评价值论的核心问题。

   更可贵的是,探究对象的引用可谓不拘一格,体现了实践性与时代性。在书法批评文本论一章——随笔体书法批评部分,融入了网络书法批评的论述,首次把旁门左道的网络书法批评纳入学术著述中。通过大量网络资料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同时完善了书法批评文本论的体系。

  

三、睿智的语言风格

笔者认为,艺术批评家不仅要有独立人格和“众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批评勇气和独到眼力,同时也要是一位“美文”家。而学术性著述往往失于古板,行文时学究气十足,读来让人昏然欲睡,每当此时,再深刻的阐释,再真挚的思想,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缺憾。作为批评家的杨吉平教授显然占了先机,中文科班出身的他,以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风,早已在全国书法批评领域占得了一席之地。至今还记得使杨吉平教授饮誉书坛的《二十世纪草书四家评述》一文中的精彩描述:“林散之草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病态美。林散之草书是长期没落中求生本能驱使下奋力挣扎的产物。现代书法、笔法、墨法之坏,莫坏于林散之,林散之是一位破坏型的草书大师。(第二百三十页)”,这种对四位草书家“一句话评价一个方面,一句话给定一个历史定位”的评价,当然不仅是对语言的驾轻就熟所能做到的,还需要思维的独特,学养的积淀。《书法批评学》仍沿袭此风格,读来朗朗上口,赏心启智。如“若将书法批评仅仅作为一种‘谋食’之道,对批评对象根本不加选择,给钱就动笔,下笔就说好,此种作法颇有点生意场上唯利是图或烟花女子倚门卖笑的意味。(第二百六十二页)”文采焕然,让人耳目一新,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

   

正如杨吉平所言:“人云亦云容易,有所创见则大不易,创建一个新学科则戛戛乎称难!(第二页)”任何一门新学科批评途径的构建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批评观念的构建也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力所能为。就中国诗学而言,意象、意境、气韵、趣味、风骨、神质、文思等理论概念的建构都是经历了十代甚至几十代学人努力。这些不断完善,有不断被阐释的美学概念,共同构建了中国诗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并作为传统传了下来。作为亘古未有的书法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之路,同样会充满艰辛。杨吉平作为构建这一学科体系的第一位跋涉者,他已走在了路途上。当然,《书法批评学》不会尽善尽美,难免存在诸多缺憾,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来维护和修缮,如此,书法批评理论体系之路才会更加宽阔和畅达。

行文至此,自然地想起了杨吉平在著述中引用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此擅改二字:“言之有文,行而必远”,并以作此文标题,来表达对杨吉平教授《书法批评学》一书的钦慕与判断,当然这里的“文”字,绝不仅取“文采”之意,它蕴含了“文质”、“文心”、“文思”、“文气”、“文辞”等诸多寓意。它定会传诸久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0:16 , Processed in 0.0768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