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教学对策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10:5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教学对策研究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刘兴


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老师们总是感叹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存在着严重问题:或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或语言干瘪苍白、肤浅无力。究竟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是学生不明确写作目的,为教师作文,为应试作文。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过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知识、技巧方面的辅导,只注重从主题、材料、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等方面指导训练学生,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等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只重视写作知识的记忆、写作结构的摹仿和应试技巧的掌握。学生在作文中完全迷失了“自我”。所以学生的作文观变成了“为作文而作文”,甚至是“为教师而作文”。这样的作文当然很难奢望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较强的生命力了。



二是学生缺少必要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需要大量的信息,即素材。素材的获得,主要靠深人生活,靠阅读、观察、调查等,而现在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比较缺乏。中师生比起高中生来说,他们有较多的机会深入生活,有较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观察和调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正确加以引导。



近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方面也作了一些努力,在此姑且把它叫做“一转三促”法。“一转”即转变观念,“三促”即“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改促写”。



一、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本身一定要转变观念。教师首先要确立如下新观念。



第一,作文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过程都应该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进来。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到训练方式、批改方式、评价方式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增加透明度。或者让学生来讨论决定,让学生参与操作。这样,学生就不仅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而且会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做,全然不像以前那样当作任务来完成,甚至完全是应试的感觉。



第二,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文字。思维从哪里来?关键还在于学生平时思想、知识、生活、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从“动态研究”理论出发,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首先是在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上下功夫,而绝不应该只把精力花在“静态研究”之上,即只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上下功夫。



第三,写作教学中要建立宽泛的容纳机制。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作文也就可以在任何生活和任何学科中找到表现自己的丰富内容。这样,作文训练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传统题材,如:《我的理想》、《我最崇敬的人》、《记忆深刻的故事》等,还可以写数理化的实验报告,写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写学校招生广告、写初恋滋味、写考试作弊心态剖析等等。写作题材一旦拓宽,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思维就会被激活,作文也就不可能被学生看成是应试的工具,是令人头痛的事了。



第四,拟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需要。叶老也曾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1)平时训练学生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2)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3)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在学生,训练者实在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



其次,也要转变学生的作文观。



第一,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一件平常事。作文不是应试的需要,而是生活的需要。作文要写的是平常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对于学习作文,叶老曾经说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



第二,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无定法”的事。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寄希望于让学生读一些“作文技巧”之类的书,或让学生读一些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这些书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能启发思维、拓展视野等,但帮助不会太大。而且如果运用不当,还会形成诸如说假话、抄袭等坏习惯。为什么诸如“作文秘诀”之类的书作用会不大呢?原因有二:一是作文反映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情感,而这些在书上是不可能找到的。二是文章总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经验确定作文内容,有了内容再考虑如何表达,怎样开头、怎样构段、怎样结尾等等;先有形式再去“填”内容,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观念一转,作文教学的天地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二、以读促写



人们写文章,总是要经过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由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人们的头脑吸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了头脑的鉴别、整理、挑选、联想等加工手续,然后根据一定的主题,按照各种文章的组织规则输出许许多多有组织的信息,就是文章。从文章的产生过程来看,信息输入显然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感到无物可写是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的确,学生整天囿于校园之内、教室之中,眼中风景不多,笔下风云难卷,也是客观事实。对此种情况,我们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并且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中师学校一般都要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除了接受标准的普通话熏陶外,语文老师更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累思想,积累典型事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另外,还可利用春游、观看演出、参观、搞社会调查等一切外出机会让学生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断扩大生活积累。



邹韬奋说:“当我拿起笔写作的时候,只要有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在我的脑际驰于我的腕下。”因此,要想让学生达到这种出神人化、文思泉涌的境界,除了以上所说的多深人生活、深入社会之外,关键还在于语言材料的积累。为此,必须从以下几点人手:



1.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精炼概括地说明了量和质的关系、读和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书和写作,就好似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读书破万卷”,是往头脑里输入信息,“下笔如有神”便是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写出较好的文章,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输入上下功夫,让学生广泛阅读,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



2.善读:不仅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破万卷’,即让学生学会“善读”。因此就必须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开列书目,推荐课外读物;指导并组织学生订阅各种报章杂志;举办有关读书的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等。只有使学生“善读”了,才能从中吸取写作养料、思想养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道德修养,才会领悟在心,不必在意摹仿。自然运用于写作之中。“善读”,贵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要注重引导其对各类知识的积累。应该要求学生向蜜蜂学习,采集语言、材料、思想等“花蜜”,建立各类写作仓库,让学生明白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能自觉地做读书笔记,如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两年来总是坚持每周写2000字以上,节假日则更多:



3.熟读:阅读不仅要“善读”,而且还要“熟读”。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从当前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熟读成诵的量还是不够的。就中师课本而言,每学期20多篇文章,教材规定背诵的只有二、三篇古文,一、二篇现代文,再加三、四首诗歌。如此之量要想产生高效之质恐怕绝非一件易事。所以我们主张改进阅读教学,加强诵读教学,熟读乃至背诵古今中外较多的精美诗文,同时还能背诵一些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生动的口语、佳句、精采的描绘片断等等,只有一定量的文字材料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任意驱遣,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三、以写促读



前面已经提到,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主张,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多写。坚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我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多鼓励”。所谓“抓大”,是指每学期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5—6篇大作文,文体要求和教材同步。教师认真辅导,重点讲评,做到保量又保质。所谓“放小”,是指每学期还布置学生课外练笔、自由作文,内容、体裁、字数等皆不作限制。一般每学期20篇左右,写得多的给予表扬鼓励。要求批改小组的同学及时推荐或学生及时自荐,教师及时查阅,发现比较优秀的作品及时面批,给予肯定,并加以指导修改,或推荐在班报上发表,或推荐在学校展廊展出,或推荐参加各类竞赛,或帮助推荐往各类报刊。一部分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就更加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坚定了他们读书的信念:如此就带动了整个班级,使班内形成多读书多写作的良好氛围。据调查,我们的实验班学生一年级进校时中外名著最多的读了二十多本,最少的0本,两年后最多的已达数百本,最少的也有三十多本。近两年来,所教班级平均每学期有10篇左右的文章在全国、省、市级刊物发表或在各级各类单位组织的竞赛中获奖。



四、以改促写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怎样批改才最为有效呢?以往的做法大都是教师“精批细改”,领导和老师都把这种做法视为工作认真的表现;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这样做是“劳而无功”。他说:“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本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完全理解你们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会转化为作文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叶老还进一步指出了这样做的实质:“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出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家长,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充分突出其“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改,不仅包括改自己的文章,还应包括改其他同学的文章。对师范生而言,学会修改文章,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他们不久就要去做老师,要去修改分析别人的作文,这就更需要有修改作文的经验了。笔者在实验班中一直实施自改作文,效果很好。而且学生对自改作文这一方法也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在关于作文自改优劣谈的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自改作文好处很多。学生把这些好处归纳为10多条,如:学会批改,是未来职业的需要;互改作文,提供了同学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看到别的缺点,可警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看到别人在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上的优点,找到了与别人的差距,可激发自己努力上进;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学会咬文嚼字;改后写评语,既是阅读能力的一次检阅,又是写作能力的一次锻炼,可谓一举多得。如此美事,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实施作文自改呢?



1.让学生明白改作文的意义。开始时学生可能会不理解、不习惯,这时教师务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求得学生的理解,使他们明了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



2.要教给学生以修改文章的方法。



在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对文章立意布局进行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要进行再三斟酌。对于语言,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别人的文章,务必要抱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态度,仔细阅读,认真批改。开始批改的时候,可提示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修改,如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选材、结构、中心、语言等。



当然,自改也好,互改也好,学生参与了作文训练过程,但千万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考虑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必须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教师还



是要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批改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帮助克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尤其要注重改后的讲评工作。



总之,作文教学,也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开手脚。首先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引导学生在寻找作文的源头上下功夫。其次,在大力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今天,老师们也千万不要遗漏了作文教学这块领地,作文教学中同样



也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2011-10-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16 , Processed in 0.0870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