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晓华答《书法报》记者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5 04: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晓华答《书法报》记者问


张广冉 喻夏 整理



1. 记者:您觉得你的导师欧阳中石先生在哪些方面对您的影响最大?


  郑:我从1990年开始随欧阳先生习书,到首师大听先生授课。1995年,先生招收第一届博士生,我有幸被允列门下。读博期间,不论是习书还是做学问,先生皆耳提面命,循循善诱,给予我诸多教诲。我感受较深的,首先,是作为一个学者,对国家、社会那份责任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书法艺术伴随“传统文化热”逐渐复兴,先生与诸多有识同道筚路蓝缕,共同承担起了推动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任务。他可以说利用一切机会,在不同场合,通过媒体、论坛,为书法学科的“归位”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展多层次的书法教学。经过他的努力,至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已建设成为我国第一所拥有从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的大学。先生为书法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给我们每一位学生树立了典范。


  其次,作为学者书家的人文品格。先生一生从教,博通文史哲和艺术多学科。他平日讲学思维敏捷,诙谐风趣,寓高度的艺术智慧于平实的语言。由于他一生博涉多学科,在讲解书理书论时,旁征博引,使听者常常感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对我的治学也起了很大的影响。我很想追随一二,奈何力有未逮,还需要好好努力。


  再次,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严格又宽容。读博期间,我的专业基础并不好,然蒙先生不弃愚驽,常常一笔一画、一字一字示范,传授自己积累心得。我现在看我读博士期间写的作业,常感羞愧。因为现在的书写能力提高了,鉴赏能力也提高了,那时的作业已感觉笨拙无比,难于自容。可是欧阳先生当时还给予肯定、鼓励。总之,我觉得先生有教育家的风范,他知道怎么调教学生。把最没有出息的学生都调教出来。我应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 记者:人大“全国书法推广计划”已运行八年,近期的情况怎么样?



  郑:“全国书法推广计划”是我们2006年通过与社会合作而推行实施的一个旨在推动全国青少年校外书法教育的社会普及项目。当时由社会捐资,在国家正式注册的法人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了“书法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书法教育推广。2010年,社会合作结束,项目改由我们人大艺术学院独立主持运行,具体执行机构,是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所。我们实施这一项目的宗旨是:积极调动人民大学的学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通过书法教育推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艺术现代传播;通过书法推广,推进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文化素养;通过推广培训,提高全国各地书法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促进地方书法教学水准提高;通过体系推广,建立全国书法教育网,为书法艺术事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推广计划”所做的工作包含:聘任校外书法指导教师、对全国中小学校外书法教学点进行学术认证并建立教学点网络、校外书法教师集中培训、举办推广计划师生作品展、组织奖学金评定发放、组织编写书法推广专用教材等。因为前面是与社会合作,2010年我们重新登记注册后,现有教学点有30多家,包括国办中小学、社会力量办学的艺术学校、个体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在学人数最低50人,多的达200-300人。今年6月端午节假期三天,我们刚在人民大学本部进行2013年度业务培训。20多位教师放弃了假日休息,来北京参加了培训。大家热情很高,感觉很好。我们欢迎有志于书法普及教育工作的书法教师、书法家参与“推广计划”。
  
3. 记者:不知何故溺丹青,您于初中时期便喜好书画,当初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吗?如今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您想对学习书法的家长们说点什么吗?



    郑:我初中时喜欢上了书画,正是“不知何故溺丹青”,可能是一种“夙缘”吧。当时父母都不理解、不支持,因为认为那是贪玩,不是正经事。齐白石少年时代学画,家人也不理解,问他这画能放锅里煮着吃吗?后来他成名之后,曾引郑板桥诗,说“画竹多于买竹钱”,我画的东西比真的还贵呢!比种田放牛挣钱多了。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这是一样的。学画能有出息,这是很少见的。所以父母不愿意孩子在这方面浪费时间,这很正常。我学画,经常遭到批评,所以是经常躲着画。并且当时正值“文革”,那时大家家庭经济都困难,吃饭穿衣都很紧张,还有闲钱玩这玩意儿!所以画画所需要的材料都得自己打工去挣。我干过油漆工、泥瓦匠,算临时学徒吧,暑假工作一天8毛钱。一个月一天不缺勤挣24块,这算很有钱了。当然多数都要上缴“国库”,给父母攒着,交学费。留下一点,是父母给的奖励。这就是学艺术的开销来源了。那时候学画买一支炭笔,一盒炭精条,舍不得用!第一次用宣纸,下不了笔,因为太珍贵了,买不起。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去年教育部针对计算机普及造成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现代化发展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降低等问题,出台了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政策,非常有意义。这是一个为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举措,它的战略意义20年以后才会充分显现。设想一下,15年、20年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和美国总量相当的世界一流经济大国,可是那时候你要展示一下视觉审美文化上中国人有什么,结果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书法没有人会了;美国人拿一个他们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书法,中国人都看不懂了,字都不认识了,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所以传统文化的感情,要从小培养;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在文化上要有我们独特的创造;我们祖先创造的优秀中国文化,我们要很好继承发扬光大。创造新的,传承已有的,我们都要重视。对于书法进课堂问题,根据我接触,多数家长都很认同。认为这有益于孩子培养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助于孩子培育毅力和耐性,等等。
  
4. 记者:您受邀担任全国少儿书画现场大赛评委,在参加评审过程中您有没有看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希望和缺失?


    郑:《书法报》组织的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组织得很好,去年我在西安参评,接触了一些小作者,感觉活动搞得很好,引导了中小学生,在书法艺术学习上,入主流,走正道,接受正统审美熏染。这很重要,因为小孩的“头口奶”影响他基本体格,如果一开始基本观念建立时,路子就引歪了,那将来要改会很麻烦。目前《书法报》少儿书法大赛,可以说导向正确、组织严谨、评审规范,是可以信赖的,在学术界已颇得赞许。我祝愿大赛越办越好!(201306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9:43 , Processed in 0.1210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