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启正:跨越文化障碍 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6 04:2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启正:跨越文化障碍 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广泛的交往和合作中,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交往本身,政治、经济合作以及民间交往,也无不含有文化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相反,文化的差异和误解,也会造成交往的障碍。可以说,文化是一切领域的DNA。由于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和其它国家,尤其是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为世界了解中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困难。因此,越过跨文化障碍,更好的向世界说明中国,我们责无旁贷。
一、跨文化差异和障碍
中国既有古老的文明和传承,也有丰富的现代生活和文化。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也很迅速。中国现在一天的GDP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一个月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贫困人口从3亿人减少到2000万;当计算机被发明并在发达国家应用的时候,中国人还在使用已经使用了上千年的算盘,但今天,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一亿,手机用户超过了两亿。中国正健康、和谐的发展,中国作为和平的力量,对世界越来越发挥着正义和积极的影响。但世界还是充斥着对中国的误解。误解的产生有许多原因,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差异及其造成的障碍。有一个常见的例子:中国人在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时,常说:“不,我已经有了,我真的不需要”。而西方人在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时常说:“啊,这正是我需要的,我想买它已经多时了!”其实,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别人的馈赠和感情都十分珍视,但由于文化差异,表达却完全相反,会使人感觉对方不懂礼仪和情义。
世界上81%的人自称有宗教信仰,而13亿中国人中信教者只有1亿多,那么,外国信教者就会认为中国人不想天堂,不怕地狱;不信教者必然孤独。但实际上中国人更珍重今生,很重视友谊和群体。“吾日三省吾身”,省其一就是与朋友交是否诚信。因此,宗教与非宗教相互了解,开展对话就十分必要。越是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越需要加强对话。
语言表达的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宗教观的差异,实质上还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必定带来许多障碍,如语言的障碍,表达方式的障碍,进而构成交流的障碍,传播的障碍,理解的障碍,合作的障碍。中文是使用者最多的语言文字,但同时也是使用国家几乎最少的。比起英语、法语、德语、西语来说,中文很独特,翻译存在的困难是明显的。译者不但要精通某种外语,还要通过想象将自己置于产生原著的社会生活中,又要将自己置于当代受众能够理解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受众的文化背景中,否则,就难免出现“格义”现象。就是片面地按一方文化背景下意识地修订了外国文化。比如唐朝以前,曾经将佛经按儒学“格义”。如果没有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不同的译者译出的同一本书可能成为不同的书。哲学和诗歌的翻译尤其有这种可能。
由于文化差异,交流的能力和习惯也会不同,而我们交流能力的不足也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比如,我们往往缺乏适合外国受众需求的表达。我们的表达比较中国式,时而使用自己的专有词汇而不愿意多解释。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国有人认为它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由此可以断定:中国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其实,世界各国市场经济都有不同。美国、日本和欧洲都不同,欧洲各国也有不同。中国只是这些不同中的一个。再比如我们有时说“人定胜天”,外国人就往往认为中国人不尊重大自然。
我们的表达往往欠具体,常常说些令外国人费解的话,加上追求语言形式而不擅形象地比喻,外国人就晕了。这是刊登在中国某报的文章的一部分:“……学院逐步确立了‘定向招生、双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和‘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教育模式。……2005年初,学院建立了德育带头人、德育骨干、优秀德育工作者三级德育梯队,分别加以0.5、0.3、0.1的岗位津贴。……学院不仅以‘1.5+1.5’或‘2+1’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实践、管理活动来培养人品和开拓技能。”这些没有说明的数字,已经使人糊涂了,再加上许多特别的词汇,如果翻译成英文,外国人怎能看懂!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里,中国人民惨遭侵略和屠杀,西方列强掠夺战争赔款和其它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中国在对外表达这段历史和这个数字时,是否考虑过,外国人对1000亿两白银是否有一个形象的概念?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如果说明这是中国当时两年的财政收入就形象多了。1000亿两,相当于以当时中国的经济能力付出一千年的劳动血汗啊!如果再把白银的重量单位,换算成国际通用单位,印象就会很深刻。
稍不经意,来自文化本身的以及衍生出来的问题就会冒出来,不克服是不行的。
由于中国近几百年来逐步落后,开放较晚,加上中文的特性,以及中文不普遍等原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不多,误解却较多。《圣经》中的“黄金法则——己所欲,施于人(要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如何对待别人)”,不仅基督徒熟悉,西方人熟悉,也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区。而我们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比西方人的“黄金法则”观念更久远,更简明,更美,但却没有在国外广泛流传。
二、文化传播中的赤字
越过跨文化障碍,加强中国对外交流,是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但由于跨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德国引进504种,输出20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14。同一年。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进口总额2136万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亿6000多万美元,逆差为6倍。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的却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韩国服装、韩国电视连续剧、韩国歌舞被称为“韩流”广泛向世界传播;日本动漫和音乐,我国的青少年非常喜爱。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的占60%,喜欢欧美动漫的占29%,喜欢中国动漫的占11%。这说明,中国动漫本身的魅力和传播都不够。
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可能还有大熊猫,但这远远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中国的风景、文化遗产、音乐和风俗的文化短片都不乏上品,但出口国外还不够。相比之下,泰塔尼克号沉没了逾百年,但它的主题歌传播世界,《泰塔尼克》影片的收入更是超过了当年日本汽车工业一年的产值。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西方几大通讯社还生产占全世界80%以上的重大新闻,美国的CBS、ABS、CNN等媒体的新闻发布量是世界其余各国新闻发布量的100倍。
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学习热潮。这给汉语推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对此,我们还需冷静对待,推广汉语作为战略,长期坚持下去。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万,而中国人口是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GRE或托福会被认为不思进取。2005年3月,英国《卫报》和《泰晤士报》报道了英国财政大臣布朗中国之行的一个任务:文化出口。《卫报》的报道说,布朗在中国第一天的主题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布朗认为,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在五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其GDP的1%。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与跨文化差异和障碍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不够强大的问题。因此,提高文化实力,是全民族的事业。
三、中国文化属于世界
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中国文化属于世界,理应回馈和贡献给世界。文化不是数学方程,得出了正确的解,其它的解就都是错误的,不同的文化可以共存,文化正是由于差异而各呈缤纷,构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文化也不是血液,不同血型不能相互输血,但不同文化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文化的角度上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从长远和根本上取决于她的文化的吸引力。,一国软实力的强弱,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非常关键。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名叫《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的书,书中在谈到所谓的“中国威胁”的时候,她说,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因为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军事超级大国,今后也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这话本应该让人轻松起来,但是,撒切尔夫人紧接着又解释说,“还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撒切尔夫人说出了一个道理:一国要对世界产生影响,不仅靠军事力量,重要的是依靠文化力量。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推进自己而削弱别人的、具有国际性传染性的学说”是什么?是意识形态,是思想观念,是先进文化!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霸权时代,罗马霸权(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英国霸权(19世纪)和美国霸权(20世纪始)。三大霸权除了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这些硬实力为物质基础的,还无一例外地以强大的文化等软实力为精神基础。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说,“罗马文化高于周边文化,文化优越性使得罗马帝国的使命感成为合情合理,也加强了帝国的力量。”英国不仅把欧洲文化推向全世界,英语更成为世界性语言。当今美国非常重视其文化、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民主制度的建筑和传播。我们看到的,美国和西方正是抓住了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这种思想观念,既推进了他们自己,又削弱了别国。人道主义干涉、先发制人都是这种观念的衍生品,并让人们相信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国家”。
美国学者阿尔伯特·韦伯说,“美国没有依靠军队的领土征服、控制他国政府、掠夺资源等纯武力方式,而是强调理念的征服力量。”我们知道,没有人心甘情愿做皮鞭下的奴隶;但被外来文化征服的人,自己会喜欢那种文化,不会认为自己是那种文化的俘虏,反而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那种文化。这就是文化不同于皮鞭的魅力。因为强势文化不仅有渗透力和影响力,也同时成为一种标准,一种似乎比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标准,使其它国家乐于接受这种文化。而一个失去了文化支撑的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是很难想象的。
中国绝不称霸。但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拥有极其灿烂和丰富文化的文明中国,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也不是文物,只强调其考古价值。文化是需要在发展和传播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2005年来上海时说:“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硬力量的崛起,还有文化等软力量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是靠航空母舰和海上军事力量来崛起,而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我们以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为荣,但我们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一躺就是500年。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越过跨文化障碍,向世界更好的说明中国,传播中国,世界才能分享美丽的中国,中国也才能更好地贡献于世界。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49 , Processed in 0.0679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